名医推荐家庭必备偏方(珍藏本)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3章 内科疾病(2)

中医诊断急性肝炎为“肝热病”,诊断急性重症肝炎为“肝瘟”,诊断慢性肝炎为“肝著”。多因湿热或湿热疫疠之邪入侵机体,蕴结中焦,脾胃升降失司,湿热熏蒸肝胆,或热毒内陷营血所致的疫病类疾病。

【必备偏方】

偏方一

[组成]甜瓜蒂10克。

[主治]黄疸。

[用法]研末搐鼻取嚏,每日数次,黄水流尽则愈。

偏方二

[组成]茵陈30克,猪肝120克。

[主治]病毒性肝炎。

[用法]以茵陈煎水大半碗去渣,将猪肝切片初炒,用茵陈水一半,边炒边浸,不用盐,待茵陈水尽炒干后取出,用纸摊地上,待冷后再浸茵陈水炒,再摊冷;如此三炒三摊将茵陈水完全用尽为度。每日1剂,1次服完。

偏方三

[组成]虎杖30克,三叶人字草60克。[主治]急性黄疸型肝炎。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10~15日。

偏方四

[组成]矮地茶全草30克,红糖适量,大枣10枚。

[主治]急性黄疸型肝炎。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1个月。

偏方五

[组成]龙胆10克,苦参30克。

[主治]黄疸。

[用法]共为细末,牛胆汁和丸,如梧桐子大。麦饮汤下5~20丸,每日3次。

【名医指导】

1.保持居室安静、整洁、舒适、干燥。光线柔和,空气新鲜。室温以保持在22℃~24℃为佳,湿度以50%~60%为宜。

2.餐前、便后要洗手,及时处理呕吐物、排泄物、体液、血液。

3.餐具、儿童玩具每日用消毒剂浸泡消毒。病毒性肝炎患者需实行分餐、分饮,急性期避免密切接触。

4.急性肝炎、重型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患者绝对卧床休息。

5.肝炎患者注意适度运动,避免疲劳。

6.肝炎急性期患者宜进食清淡、易消化、含多种维生素的饮食。

伤寒与副伤寒

伤寒、副伤寒分别是由沙门菌属伤寒、副伤寒沙门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伤寒、副伤寒沙门菌经污染食物由口进入消化道,入侵淋巴组织繁殖,进入血液循环,产生大量毒力很强的内毒素,引起炎症病变和临床症状。本病经粪口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发病以青年、年长儿多见。全年散发,以夏季多见,也可引起暴发流行。

本病中医诊断为“湿温”,又称“湿瘟”。多因湿热疫疠之邪,经口鼻而入,蕴结中焦,阻滞气机,湿热熏蒸弥漫而成。以持续发热,脘痞腹胀,苔腻脉缓,神情淡漠,玫瑰疹或白瘖,左胁下痞块,白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的疫病类疾病。

【必备偏方】

偏方一

[组成]西瓜1个(约1200克),最好用白皮、白瓤、白子的三白西瓜。

[主治]伤寒、副伤寒早期。

[用法]取西瓜瓤,然后去子,用洁净纱布包好后绞出汁液即可。将汁代茶饮用。

偏方二

[组成]西瓜1个(约1000克),番茄500克。

[主治]伤寒。

[用法]西瓜取出瓤去掉子,用洁净纱布包扎后绞出汁液,待用;番茄用开水冲洗剥皮、去子,也用洁净纱布包扎绞出汁液即可。将两汁混合,代茶饮用,每日数次。

偏方三

[组成]鲜芦根、梨子、荸荠、鲜藕各50克,鲜麦冬20克。

[主治]伤寒。症见发热、头痛、全身无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

[用法]将芦根洗净,梨子削皮去核,荸荠去皮,鲜藕去节洗净,鲜麦冬洗净,然后将这些药物食料切成细末,用洁净纱布包扎绞汁即可。随意饮用汁液,每日数次。

偏方四

[组成]穿心莲30~60克。

[主治]伤寒。症见高热不退,伴头痛全身无力,腹泻等。

[用法]将穿心莲洗净,加入清水煎煮20分钟左右。每日1剂,连服5~7日。

偏方五

[组成]乌梅500克,蜂蜜1000克。

[主治]脾胃虚寒型伤寒。

[用法]先用冷水将乌梅泡发去核,加水适量,大火煮沸,再以小火煎煮,每20分钟取煎液1次,再加水继续煮,共取煎汁3次;合并煎液再以小火煎熬至稠膏状态时,对入蜂蜜煮沸后停火,冷却后装瓶备用。每日2~3次,每次1匙,以沸水冲服,连服8~10日。

【名医指导】

1.不要到卫生条件差的摊点、餐馆就餐。

2.不生吃或半生吃毛蚶、牡蛎、蛏子等海产品。

3.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喝生水,饭前便后要洗手。

4.凡有不明原因持续发热患者,要及时到医院诊断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5.家中以及周围有伤寒患者时,更要注意自我保护。对可能污染的物品可选用煮沸、消毒药浸泡等方式消毒。

细菌性食物中毒

细菌性食物中毒是指由于进食被细菌及其毒素所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急性中毒性疾病。由于病原及发病机制不同,临床上可分为胃肠型与神经型(肉毒中毒)两类。发病多呈暴发形式,夏、秋季节发病较多。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食入含有邪毒的食物,或因寒湿暑热等邪气内侵,损伤脾胃,使胃肠气机紊乱,运化功能失常所致的胃肠疾病。

【必备偏方】

偏方一

[组成]柿蒂10个。

[主治]细菌性食物中毒。症见呕吐、腹痛等。

[用法]取柿蒂加水700~800毫升,煎煮,取汁,每次400~500毫升,频频灌服。

偏方二

[组成]生油菜子、炙甘草各25克。

[主治]细菌性食物中毒引起的腹泻等症。

[用法]将生油菜子和炙甘草共捣碎成散。每次10克,用水1杯煎汁,饭前温服。

偏方三

[组成]谷芽110克,姜汁适量,食盐少许。

[主治]细菌性食物中毒。症见消化不良,脘闷腹胀,呕恶,食欲不振等。

[用法]把谷芽研为细末,加入姜汁、食盐,将其和匀,做成饼。每次5克,每日3次。

偏方四

[组成]苹果、山药各30克。

[主治]食用不洁食物引起的泄泻,消化不良,或久泻而脾阴不足者。

[用法]苹果洗净干燥,与山药共研细末即可。每次服15~20克,加白糖适量。温开水送服。

偏方五

[组成]大蒜2个,蜂蜜30克。

[主治]细菌性食物中毒。症见呕吐。

[用法]将大蒜去皮烧熟,蜂蜜加开水调匀。每次400毫升,温热服。

【名医指导】

1.掌握食物中毒的自救方法:食物中毒后,首先要怀疑是不是所吃的食品有问题。这时候要停止进食,并观察一下吃过的食品是不是生冷的、变质的。其次,可以进行自我催吐,用手指或筷子等刺激舌根部位,使吃过的东西尽量呕出来。可以大量饮水或喝一点淡盐水,目的也在于稀释毒物,促进排泄。

2.挑选食品,要选择新鲜、未变质的;蔬菜类食物在食用前应充分清洗和浸泡。

3.为防止熟食被细菌污染,切生的食品和熟的食品所用的刀、砧板要分开;做凉拌菜一定要洗净消毒,最好不要吃隔顿凉拌菜。

4.冰箱里存放的食物应尽快吃完,冷冻食品进食前要加热,因为不少细菌在冷藏、冷冻条件下不会死亡,决不能把冰箱当作食品保险箱。

5.有些细菌产生的毒素不怕高温,因此并不是食物加热后就可以吃了,一些剩饭、剩菜经加热后仍有引起食物中毒的危险,常温下保存时间不得超过2小时。

6.细菌性食物中毒多发于高温、潮湿的夏、秋季节,尤其是6~9月份。因为这段时间细菌在各种动、植物上会迅速生长繁殖,加之烹调、储藏不当、灭菌不严,易发生中毒。因此夏秋季节尤须预防食物中毒。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属所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少数可成为慢性或反复发作。细菌通过污染的食物或水源而经口传染。细菌及其毒素破坏结肠黏膜,引起结肠化脓性炎症与全身中毒症状。本病全年均可发生,夏、秋季节多见。儿童发病率高。

本病中医诊断为“痢疾”。多因饮食不洁,过食生冷肥甘,脾胃受损,湿热疫毒之邪壅滞肠间,阻遏气机,损伤肠络所致。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大便下脓血为主要表现的疫病类疾病。

【必备偏方】

偏方一

[组成]马齿苋、蜂蜜各30克。

[主治]痢疾初起。

[用法]马齿苋捣汁加蜂蜜,开水冲服,每日3次。

偏方二

[组成]生苦瓜1条,红糖、白糖各60克。

[主治]痢疾。

[用法]苦瓜捣烂如泥,加入红糖、白糖捣匀,2小时后将水滤出,1次冷服,每日2次。

偏方三

[组成]萝卜汁2酒杯,姜汁半酒杯,生蜜1酒杯,浓茶1盅。

[主治]赤白痢。

[用法]和匀温服。

偏方四

[组成]山楂90克,红糖、白糖各30克。

[主治]赤白痢。

[用法]水煎,分4次服,1日服完。小儿酌减。

偏方五

[组成]马齿苋90克,鸡蛋清2个。

[主治]赤痢。

[用法]先将马齿苋洗净捣如泥,用白布包住拧汁,再将鸡蛋清混合一起搅匀。1次服完,每日2次。

【名医指导】

1.急性期肠道症状严重,腹泻频繁、开始时应禁食,继之食用清流质饮食,主要补充水分,可供给米汤、藕粉、淡果汁、淡茶、菜汁等。忌食牛乳、豆浆等。

2.病情稳定、腹泻次数减少后,可采用低脂流质饮食和基本无渣、少油的饮食,增食牛乳、豆浆、米汤、蛋花、蒸嫩蛋等。

3.菌痢恢复期,腹泻停止,宜采用少渣、低脂、半流质饮食。可食粥、烩软面片或面条、无油肉松、鱼片、炒嫩蛋、豆制品等,以补充能量及营养素的摄入。患者还应增加B族维生素及维生素C的摄入。

4.急性期卧床休息,避免过度劳累,消化道隔离。给予易消化、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

5.注意保暖,勿使腹部受凉,勿食生冷饮食,体质虚弱者应及时使用免疫增强药。

6.注意饮食卫生,不喝生水,不食不洁瓜果,不吃变质食物,做到饥饱有度,不酗酒,以保护脾胃的正常功能。

7.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良好习惯。

肠阿米巴病

肠阿米巴病是由溶组织内阿米巴所引起的肠道感染,以近端结肠和盲肠为主要病变部位。病原体以滋养体和包囊两种形态存在于人体。包囊随粪便排出体外,经手或污染的食物由口进入人体胃肠道,到达小肠末端、结肠上部,包囊被肠液消化变薄、破裂变为滋养体。多数受感染者处于病原体携带状态而无症状,如滋养体侵入结肠,溶解黏膜下组织,使之坏死,形成溃疡,排出时粪便呈红棕色果酱样,带腥臭。临床表现以腹泻或痢疾症状为特征者,则称阿米巴痢疾。

本病中医诊断为“奇恒痢”。多因饮食不节或不洁,湿热、寒湿、虫毒之邪内侵,蕴结大肠,肠络受伤所致。以腹痛,腹泻暗红色果酱样粪便为主要表现的疫病类疾病。

【必备偏方】

偏方一

[组成]糯米250克,姜汁适量。

[主治]阿米巴痢疾。

[用法]用姜汁将糯米拌湿,炒熟干后,研成细末。每次10~15克,沸水冲服,每日3次。

偏方二

[组成]冰糖15克,乌梅1个。

[主治]慢性痢疾。

[用法]将冰糖与乌梅加水浓煎成汁液,每日频服。

偏方三

[组成]生姜、茶叶各10克。

[主治]痢疾病初发。

[用法]生姜洗净切成薄片,与茶叶一同入沙锅内煮沸5~10分钟,过滤后取汁倒入杯内即成。每日1剂,趁热饮,每日2~3次。

偏方四

[组成]胡椒、炮干姜各15克,诃子4枚,瘦羊肉110克,白面适量。

[主治]气痢。

[用法]将前3味捣碎,研为末,瘦羊肉洗净切细,与药末调匀,以水和面,裹肉作馄饨,煮熟食之。

偏方五

[组成]胡椒、炮干姜各15克,诃子4枚,瘦羊肉110克,白面适量。

[主治]气痢。

[用法]将前3味捣碎,研为末,瘦羊肉洗净切细,与药末调匀,以水和面,裹肉作馄饨,煮熟食之。

疟疾

疟疾是由疟蚊传播疟原虫而引起的传染病。临床以间歇性寒战、高热,大汗后缓解为特征。间日疟和卵形疟常有复发,恶性疟的发热不规则,常侵犯内脏,可致凶险发作。其临床症状系疟原虫的红细胞内裂体增加及其代谢产物所致。全年均有发病,以夏、秋季为多,农村高于城市。疟疾患者和无症状带虫者是传染源。

本病中医称“疟疾”。多因摄生不慎,饮食所伤或劳倦太过,加之疟蚊叮咬,疟邪入血,卫气与疟邪交争为病。以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头痛,汗出而解,日久左胁下有痞块等为主要表现的疫病类疾病。

【必备偏方】

偏方一

[组成]青蒿叶适量。

[主治]疟疾。

[用法]取其叶在烈日下晒干,研末,用玻璃瓶盛储勿泄气。症状发作前3小时用浓茶泡服30克,临睡前1小时服15克。

偏方二

[组成]常山30克,鸡蛋2枚。

[主治]疟疾。

[用法]常山入水煮鸡蛋。蛋熟后破壳再煮1小时,在疟疾未发作前2小时服1枚,隔1小时再服1枚。

偏方三

[组成]鹅不食草10~15克。

[主治]疟疾。

[用法]捣烂冲开水,于疟疾发作前2小时服,或捣烂塞鼻孔。

偏方四

[组成]常山叶(酒炒)、草果仁(姜水炒)各等份。

[主治]疟疾。

[用法]共研细末,以饭搓成如豌豆大丸子,雄黄为衣。疟发前2小时服7粒。

偏方五

[组成]青蒿适量。

[主治]疟疾。

[用法]将青蒿叶揉碎,于发病前1~2小时塞鼻腔,可两鼻交替塞,直至不发作为止。

【名医指导】

1.发作期及退热后24小时应卧床休息。

2.注意水分的补给,对食欲不佳者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至恢复期给予高蛋白饮食;吐泻不能进食者,则适当补液;有贫血者可辅以铁剂。

3.忌生冷、油腻食物,忌食生冷瓜果、荤腥油腻食物。

4.忌食不易消化食物。

5.不宜食用海腥发物,应忌食公鸡肉、鲤鱼等腥发食物。

6.忌食温热性食物,如羊肉、狗肉、韭菜等,能引发诸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