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艺术设计与传达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3 数字艺术的发展

1.3.1 数字艺术的发展历程

在1963年之前,人们称一些科学技术人员用数学算法和电子设备形成的图形图像作品为“电脑绘画”。1968年,首届计算机美术作品巡回展自伦敦开始,遍历欧洲各地,最后在纽约闭幕,从此宣告了计算机美术成为一门富有特色的应用科学和艺术表现形式,开创了艺术设计领域的新天地。

约翰·惠特尼(John Whitney Sr.1918~1996)最早开始了对计算机图形图像系统的研究和开发。他是将计算机图像引入电影工业的第一人。

他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进行实验,将控制防空武器的电脑化机械装置转用于控制照相机的运动,制作了不少动画短片与电视广告节目。因此,他被许多人尊称为“计算机图像之父”。如图1-1所示。

图1-1 约翰·惠特尼在20世纪60年代设计的计算机图形和动画(通过翻页实现)

自1961年开始,他在新泽西州的贝尔实验室度过了将近十五年的电脑图像研究生涯。其间还担任了美国南加州大学传播学院教授。他的研究领域包括:人机对话、三度空间的计算机图形、演讲信号处理和美学等。他也是最早在视觉艺术中使用计算机的先锋之一,他的作品被广泛地在世界各处展览。

在1965年,他在纽约市霍华德·怀特(Howard Wise)画廊的计算机艺术的展览可以说是美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数字媒体艺术展览。

诺尔(Noll)在20世纪60年代早期通过计算机产生的芭蕾舞被认为是第一个计算机动画。他还比较研究了计算机产生的图案和蒙德里安抽象艺术。

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早期,他设计了交互式三度空间的输入和展示装置。这些成为今天的虚拟现实系统的先驱装置。如图1-2所示。

图1-2 A. M. Noll博士和他在20世纪60年代创作的计算机图案和动画

查尔斯(Charles A. Csuri),他任教于美国俄亥俄州大学,是艺术家和计算机图形教授。从1955年到1965年10年间,他在纽约市中陆续展示了他的计算机绘画作品。

在1964年,他开始进行计算机图形技术实验,而且在1965年开始创造计算机动画电影。

在1967年比利时布鲁塞尔举办的“第四届国际实验电影节”上,他的作品获得动画奖。

1968年,他的作品在英国伦敦当代艺术研究所举办的电子艺术展览中被广泛关注。此外,美国计算机协会(Charles A. Csuri)的计算机电影也被收藏在纽约的现代艺术博物馆中。

鉴于Charles A. Csuri在数字媒体艺术领域中的杰出贡献,美国计算机图形图像权威机构Siggraph 1996年正式认定他为计算机图形学的先驱者之一并单独为其进行个人艺术展(Art Show)。

爱德华(Edward Zajec)是美国锡拉乐兹(Syracuse)大学艺术和设计学院的计算机图形教授。自从1968年开始,他的工作重点是设计实时的数字媒体艺术绘画和动画作品。和老约翰·惠特尼类似,他的数字媒体艺术作品以不同的算法或规则为基础,最终能够产生一些能够特别有趣的画面和图案。同样,他的作品在过去几十年间被广泛收藏。如图1-3所示。

图1-3 Edward Zajec在20世纪60年代创作的数字媒体艺术作品

佛里德·纳克(Frieder Nake)是德国不来梅(Bremen)大学的教授,主要研究计算机图形和交互系统。Nake长期以来对数字艺术有浓厚的兴趣并从事了许多创作实践。

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他和其他两位同时代的数字媒体艺术先锋A. M.诺尔(Noll)和乔治(Georg Nees)几乎同时公开在德国斯图加特艺术画廊、美国纽霍德华·怀特约(Howard Wise)艺术画廊等地,向公众展示其数字艺术作品,这是历史上首次数字艺术展。他在1967年通过计算机绘制了彩色图形。人们从这些精美的图案中不难看到Frieder Nake所具有的艺术家的天赋和视觉表达能力。纳克(Nake)通过计算机向公众展示了数学和美学的令人着迷的特殊艺术境界。

计算机艺术的研究在贝尔实验室也获得了进展,计算机科学家肯尼思·诺尔顿(Kenneth Knowlton)开发了在线条打印机上叠印字母和标志的技术,能模拟出照片上明暗的大致灰度差别,使用这种方法,诺尔顿创作了“计算机裸体”及其他作品。此外,诺尔顿还编写了名为BEFLIX的计算机动画语言并和其他艺术家一起制作了许多计算机动画电影。

图1-4 由诺尔顿20世纪60年代创作的“计算机裸体”及80年代创作的“自由女神”(左)

Frieder Nake创作的数字媒体艺术作品(右上)

Masao Yukimura等人创作的“返回正方形”计算机作品(右下,1967年)

1.3.2 数字艺术在我国的发展概况

中国的数字艺术发展是与多媒体艺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图形设计软件、数字化技术、互联网发展联系在一起的。迄今,这些不同方面的内容构成了丰富的数字艺术,使得数字艺术成为含义广泛的术语,凡是与之有关的创作都可以通称为数字艺术。但数字艺术又特指应用编程、计算机软件进行创作、表现为视频、计算机屏幕、投影、多媒介装置、数字输出打印的一类新艺术,它既有独立单元的作品,又有强调互动作用的作品,成为一种新兴的艺术领域。由于数字艺术是与其他技术媒介联系在一起,因此,有人也将新媒体艺术称为数字新媒体艺术。

现代的数码技术已经相当成熟,所以数码设计也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数码设计和绘画随处可见,大多被应用在在版式设计、时装发布、广告、音乐图像、数字电影、网页设计等领域。数码设计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正在成为一种大众化的、平民化的艺术形势。无疑,数字媒体艺术以它自身特有的方便、视觉效果丰富等特点带给人们极大的愉悦。但科技在给人们便捷与欢娱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有些数字媒体艺术作品对文化和艺术情感表现得尤为匮乏。艺术的精粹,包含着深刻的文化积淀、民族的心理情感、风俗习惯、审美观念及审美情趣,使人们的心理情感交流上引发极强的亲和力,产生心灵的共鸣。新生的数字媒体艺术作品创作是在科技和工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美学情感上缺乏文化基础,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有较大的局限,使人产生在文化遗传上的陌生和疏远。数字艺术在中国乃至国际上的发生与发展都是与计算机革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本身与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对数字艺术概念有不同命名,从中可以看出这一领域的宽泛和开放,如计算机艺术、交互艺术(interactive art)、生成艺术(generative art)、软件艺术、网络艺术、游戏艺术、虚拟现实艺术、机器人艺术,甚至人工生命艺术(artificial art)等。这是一个开放、充满未知可能性的领域,是艺术新知识生成的地方,它扩大着我们关于艺术的知识边界,也丰富着、改变着我们的感官认知。

数字媒体艺术只有在创作的表现过程中,不断的吸收不同文化,各学科领域的相互补充、借鉴,才是数字媒体艺术发展的根本,才能使创作的作品具有艺术性。结合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艺术形式是不断充实数字媒体艺术的魅力和生命力所在。所以,要用民族的文化艺术来丰富数字媒体艺术创作,以弥补数字媒体艺术创作中文化内涵的不足,将创作者所要表现的文化、情感或思想等运用熟练的计算机数码设计技术手段表现出来的作品,才能称得上是具有艺术性的。艺术是人类以情感和想象力为特征把握和反应世界的一种特殊的方式,即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再现和表现情感理想,在想象中实现审美客体的互相对象化。懂得了中国的美学思想,才能体现中国艺术的魅力。中国艺术发展的关键是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开辟新的艺术途径和新的技术。如果仅仅是只停留在画笔和纸的阶段,是无法跟上社会对数字媒体艺术人才的迫切需求,无法真正进入数字媒体艺术的世界。总的来说,数字艺术在我国的发展大体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1.在中文的语境里,先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出现了基于电子媒介的录像艺术,在90年代末开始出现基于数字化技术的数字艺术,如冯梦波的游戏作品,即是对游戏程序的改变。1999年Flash 4推出后,中国出现一批制作者。严格意义上的中国数字艺术(数字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发生在21世纪,成为继录像艺术、新媒体艺术之后第三波的新技术艺术,它正在寻找自己的开放美学原则,开始逐渐成为与录像艺术、新媒体装置、电子艺术既重叠又区别的领域,作为数字艺术,虽然具有包容性和无边界的艺术特征,但如何成为自洽的新一代独立艺术、如何具有创新思维与探求未知领域的能力,则是摆在艺术家面前的新问题,而随着发展,它也会越来越具有自己独有的品格。目前,数字化艺术受到社会的普遍重视,广泛应用在电影制作、电视传播、广告制作、网络数据库、网络游戏等领域中,在教育设置上,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北京服装学院、四川美术学院等都先后开设相关专业,旨在推动与数字技术有关的艺术创新教育和人才培养。2010年9月11日,中国美术学院又特别成立了跨媒体艺术学院,着力于强化相关新媒体、新技术、新知识、新数字的融通和交汇,以探索艺术新的可能性,培养新型的艺术人才。

人类正在迈向数字化时代,数字技术在冲刷着艺术形态的同时,也在被传统的艺术过滤着。就艺术发展而言,数字绘画虽然是数字时代一种重要的绘画方式,但是它依旧是艺术表现形式中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它只有真正根植于传统绘画艺术土壤中,才可以得到真正的发展。

纵观我国数字媒体艺术20年的教育与发展,虽然相比国际水平,我国数字媒体艺术仍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但不能否认的是,经过近20年对于数字媒体艺术的普及和教育,我国国民对数字媒体产业的理解和认知能力得到了普遍提高,其参与的兴趣和热情也在不断增大。许多艺术家、设计师和越来越多的电脑艺术爱好者开始深入研究和创作高质量的数字媒体艺术作品。不难发现,数字媒体艺术在越来越多的电影、电视、展览展示、广告、包装等行业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能够横跨科学与艺术领域的两栖性人才逐渐受到了行业和社会的重视。数字媒体艺术旨在为电视台、数字多媒体公司、互动娱乐公司、广告公司、电视频道及栏目包装部门、电视剧制作部门、动画公司及其他各影视制作机构等单位培养在技术与艺术领域都具有较高造诣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2.在数字艺术的展示上,中国进入21世纪开始密集地举办以新媒体为主题的艺术节、论坛、展览,如2001年中国美术学院举办了“新媒体艺术节:非线性叙事”、2002年亚太媒体艺术展(MAAP)在北京举办、2004~2006年举办了三届北京国际新媒体艺术展。2007年春天,国家广电总局负责人在“新媒体战略”中首次提出新媒体为重点战略,并提出了广电的两个重要目标发展对象:数字化转换和新媒体开发。积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媒体,推动传统媒体向现代新媒体转变,这似乎是一个急切而崭新的课题。据《世界媒体实验室》发布的《2007新媒体产业发展五大趋势》称,新媒体对传统媒体冲击加强,替代趋势加速,表现在2006年互联网用户达到1.23亿,2007年年初网民数量达到1.32亿,新媒体业务应用进一步成熟,价值进一步提高。无线通信网络的发展,使新媒体呈现移动化趋势,新媒体分流传统媒体的广告资源和用户资源更加明显,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将继续加大。博客、写作社区、电子杂志等新媒体对传统媒体报纸、杂志等替代速度加快。“营销价值凸显,营销属性加强”,新媒体的营销价值正得到广告主以及广告公司、公关公司等营销机构的认同,新媒体逐渐成为企业整合营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投资价值看好,合作、收购力度加强”,新媒体受到资本市场关注,中国新媒体用户潜力、营销能力等潜在商业价值,受到国际风险投资商和传统媒体机构的青睐,投资、合作、并购力度将进一步加强。“产业创新速度加快,新的产品,新的服务不断涌现”,新媒体产业经历了整合、收购、扩张,发展将逐渐走上正轨,对产品和服务的开发速度将加快,新产品和服务将不断出现。“数字阅读热度持续攀升,移动新媒体初露端倪”,新媒体移动化步入实质性发展。3G网络的商用提供了可靠稳定的传输通道,同时手机应用功能增强且新服务不断涌现,手机将进一步发挥移动终端的潜能,移动博客、移动搜索、车载电视等运营将更加成熟。到了2008年,《新媒体周刊》则这样评估《中国新媒体发展趋势》,他们认为,2008年中国新媒体的影响力将趋于主流,广告业务的收入也将保持快速增长;视频、网游领域在发展中维持激烈竞争态势;而奥运因素将对电子商务、移动营销、数字电视产生积极影响。新媒体的商业模式走向成熟,网站等新媒体的商业模式将逐渐步入良性渠道。2008年中国美术馆举办了大型的“合成时代:媒体中国2008”、2009年杭州举办“未来链接:数字艺术中国”、2009年中央美术学院举办“我们的能力:国际新媒体艺术展”、2010年举办的“编码与解码:国际数字艺术展”等。另外,中国出现了很多新的艺术机构,也都积极支持新媒体艺术(包括数字艺术),如北京藏酷新媒体中心、北京站台中国、北京维他命艺术空间、北京伊比利亚艺术空间、上海证大美术馆、北京中国数字艺术协会(DAC)等。目前,数字艺术尽管广泛应用到各种社会领域中,但作为专项的数字艺术家或专门的数字艺术节或展览还不是很多,或许这是一个媒介混合的时代,任何单一媒介的艺术家都不足以应对当代社会与心理观念的复杂变化,但毕竟数字艺术要在创造思维上做出前卫的实验,按照当代艺术的文化逻辑来推敲演绎数字艺术的观念与物质世界。这是数字艺术的先锋性所在,也是发展具有艺术意义和社会文化意义的所在。

3.此外,作为数字艺术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动漫产业,根据资料统计,仅2004年全球产值已高达2228亿美元,与其相关的周边衍生产品产值也突破了5000亿美元。我国的数字艺术虽说是刚刚起步,但它以每年33%的增长速度持续发展。毋庸置疑,数字艺术在我国的兴起已经带动了经济的复苏,催生出能产生巨大利润的市场经济,这不仅体现在多领域的艺术变革,也体现在国家新经济体系下的新的经济快速增长。尽管与欧美、日韩等国家相比,我们目前还相对滞后,但数字艺术已经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特别是近几年,在国家文化产业政策的大力扶持和相关业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数字艺术在我国已经获得了长足的可持续发展,并呈现出良好的势头。面对数字艺术广阔的市场前景,从2002年开始以来,全国开办的与数字艺术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已经超过了200所。随着数字艺术产业化的持续升温,国家政府相继在北京、广州、上海和成都四个城市建立了数字创意产业发展的基地,并把数字艺术的产业化推向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沿。

可以看到,数字技术也和历史上每一次技术进步一样,体现了人类特有的、永不满足的追求精神。当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网络及数字技术的新社会迫切地需要新的艺术观念的时候,数字艺术借助已相当成熟的新工具、新空间、新形态及新媒体,展现其独特的、神奇的魅力,以满足大众审美消费的需求。数字技术带来了人类活动的全球化,原有的价值体系、信仰体系和道德评判体系将被彻底打破,而相应的新体系将明显地打上数字化时代的烙印。虽说数字艺术自21世纪开始以来已经在艺术领域产生了最令人瞩目的巨变,它在提高了人们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大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行为方式及思维方式,但是从我国目前的发展状况看,数字艺术还只是一种发展的新生事物,还处于萌芽状态,随时都会有新的技术、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出现,许多正在发生和即将发生的事物我们还很难在短时间内对其做出全面的判断。随着数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数字艺术在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旺盛活力的同时,其自身的优势特征也将会得到加强和拓展,技术进一步的分离与艺术的成熟将继续保持,并且加大了模糊存在于艺术、设计、科学和技术之间的界线。数字艺术在进入一个公众全面参与的艺术领域并且以高度智能的网络互连环境为支撑时期的同时,艺术形态将会出现再次的转变。

在中国从事录像艺术、新媒体艺术乃至数字艺术创作的艺术家都是先知先觉的一批人物,他们大都来自艺术领域,对新视觉、新知识充满好奇,具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执着,作为一批小众艺术家群体,至今无法与从事架上艺术创作的巨大群体相比,但他们显示了一种时代的力量、代表了未来的潜力。关键是传递了一种探索未知领域的精神,因为面对的是新知识、新的空白,所以更需要一种理性、科学精神和反思能力去把握这些极具科学性、技术性的新艺术探险。如果说艺术与科学是一个时代的话题甚至历史的话题,那么这些中国的新媒体与数字艺术家是在将艺术观念与科学精神融为一体,是在开辟中国艺术史的多项分支的一种建设性事业。同时,在中国,计算机或相关技术领域的人员介入数字艺术创作的不是很多,这与国际形成一个差别。相信未来,随着数字媒体艺术的普及和其他技术专业背景的人员对艺术的兴趣与认识的提高,也会有越来越多的技术人才进入数字媒体艺术创作中。

通观它们的发展历程,它们是从无到有、从无名到受到关注、从忽略到受到学术话语的重视,也逐渐得到社会团体、资金支持;它们从简陋走向规模、从单一到日渐丰富,但与国际条件相比,它们仍然是一个全新的开垦地,有待于进一步的建设,如中国需要有一个专业的新媒体与数字艺术博物馆,也需要更多的社会认同和支持。

当代社会是一个扁平化的全球化时代,所有的信息流通与传播都是瞬时同步完成的,同样,关于新艺术的信息与知识也是同步在中国传递的,即便如此,仍然需要艺术的敏感者从事这项艺术的创新与实验事业,在中国这是一个拓荒地,在国际上也同样如此,历史的未来将为它们而书写。

1.3.3 数字艺术相关竞赛简介

1.3.3.1 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

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以下简称:大广赛)是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导,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广告教育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中国传媒大学、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组委会承办的全国高校文科大赛。大广赛是迄今为止全国规模大、覆盖高等院校广、参与师生人数多、作品水准高的国家级大学生赛事。

参赛作品分为平面类、影视类、微电影类、动画类、广播类、广告策划案类、企业公益类七大类。

自2005年第一届大广赛开赛至今,成功举办了六届七次赛事,十多年时间里7次赛事的成功组织,全国1000多所高校参与其中,数十万学生提交作品,形成了稳定的、成熟的、具有相当规模的大学生教学实践平台。企业牵手大广赛,使学校、企业、社会得以沟通。通过大学生对企业品牌背景资料的挖掘、了解、分析、创作,不仅使企业得到最鲜活的原创作品,给予企业灵感与启迪,同时也让企业的理念、产品在大学生这个庞大的群体中产生深远影响,得到有效的传播。

大赛宗旨:促进教改 启迪智慧 强化能力 提高素质

大赛特点:一次参赛 二次评选

大赛形式:政府指导 学生为主 企业参与 专家评审 专业机构主办

1.3.2.2 金犊奖

金犊奖是全球华人地区规模最大的学生广告活动,每年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参与,本届金犊奖共设十大类奖项:平面广告类(分六项评选)、电视广告类、网络广告类、广播广告类、技术类、行销企划类、动画广告类、插画类、装置艺术类、人物品造型类;另设最佳文案、最佳美术、最佳原创、全场大奖四个大奖。

金犊奖在中国大陆已经连续举办七年,从最开始的几百件作品发展到去年的6000余件作品。2005年金犊奖在主办方提高参赛条件的前提下,与专业机构合作进行推广,参赛人数与作品数量猛增至15000余件。参赛的学校也由原来的100多所高等学校增至600余所高校参加。

1.3.3.3 One Show金铅笔

壹空间(The One Club)创立于1961年,原名Advertising Writers Association of New York(纽约广告文案俱乐部),并于1969年更名为The Copy Club(文案俱乐部)。1973年,The Copy Club联合Art Directors Club美术指导俱乐部推出影响世界创意行业的专业奖项The One Show,主张美术与文案完美统一的精彩创意作品,这就是世界广告史上著名的“美术文案一体化运动”的成果之一。1979年,The Copy Club更名为The One Club for Art&Copy,简称The One Club。现在The One Club是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创意领域非营利机构,通过在世界范围内举办全球顶尖级的创意奖项、领导力峰会、展览、讲座、论坛、大师课、学生竞赛以及编辑和发行出版物来推进全球创意行业的发展。

The One Club于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在纽约举行One Show国际创意节,这是全世界最著名的广告创意奖项之一,也是北美地区规模最大的创意奖项和系列活动。其下设One Show广告奖、设计奖、互动奖三个奖项类别,分别代表了在各自领域的全球权威标准。与其他的广告行业奖项不同,One Show国际创意节最重要的评审标准就是创意水准,这也成为The One Club最引以为自豪的价值观;同时,One Show国际创意节由最初的广告节演变成全方位的创意节,不仅仅包含广告创意,亦包含视觉设计、产品设计、互动创意、新媒体、移动互联网、微电影等创意内容,并且拥有极其专业、细致与科学的奖项划分原则,为全球的创意行业整体发展贡献着力量。自2009年起,One Show创意节被纽约市长办公室直接支持,连同创意节期间举办的一百余场大大小小的创意活动,被统称为纽约创意周(CREATIVE WEEK NEW YORK)。届时,超过5000位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创意人、国际广告公司高管、创意爱好者、教育工作者以及学生都会来参与到One Show国际创意节中来,去享受创意带给人们的惊喜与乐趣。

The One Club于2000年进入中国,开始与中国的合作伙伴一道举行创意教育项目。在随后的2005年,The One Club在中国北京投资设立了直接管理的大中华区办公室,与大中华区的各大国际级广告公司和创意机构保持了紧密的联系,并在中国陆续开展了One Show中国青年创意竞赛和创意营等针对青年创意人的教育和竞赛活动,用以促进大中华地区的年轻创意人才培养与交流;同时,The One Club还通过独立或与媒体及合作伙伴举行一系列的创意峰会、论坛、展览和大师课来为大中华地区的专业广告公司和创意机构提供着打开国际创意视野、促进企业国际化的机会。

2014年,One Show国际创意节旗下的顶级区域奖项和创意节——One Show中华创意节在中国落地,为大中华区两岸四地的创意、传播与互联网行业带来全球创意标准与本土市场洞察完美结合的年度创意盛事。

1.3.3.4 学院奖

“学院奖”全称“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中国广告协会主办。

该奖项是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中的核心项目,主要内容是:动员全国高校中有广告及相关专业的学生,为中国著名企业做命题创意竞赛活动。该奖项已历经九届,在全国各高等院校中深入人心,且其影响已经从高校延伸至广告行业,成为行业遴选人才,企业获取杰出创意的重要途径。

“学院奖”1999年由厦门大学创办、中国广告协会主办,创办之初即引发了行业的普遍关注和大学生的创作热情。1999年、2001年两年分别举行第一、二届,均由厦门大学承办,学院奖取得了巨大成功的同时也奠定了该奖项在业界的地位。

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在近8个月的活动进程周期中,积极开展活动推广、深化品牌传播,通过活动营销、线下宣传、新闻公关以及其他渗透式的延伸服务,提升学院奖活动品牌以及众多命题企业产品在学生中的知名度和提及率,同时增加活动品牌和企业形象的新闻曝光率和大众影响力,力求实现“品牌+品牌”的成功叠加模式。

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由启动仪式、高校巡讲、作品评选和颁奖盛典等几大活动组成,各项活动既独具特色,又串珠成链,共同构成了以学院奖为中心的系列学生创意与实践活动,持续数月的各项活动将在全国高校中掀起一波又一波的狂潮,令学子们感受无穷的广告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