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玄德不玄,成败无渊
成败不分家
生活中,有的人一旦成功了,就容易迷失本性,乐而忘我。而且成功的人,有时候会变得张扬、放纵。殊不知,成功与失败是不分家的,成功达到顶峰时,便也是最危险的时候,如果因为成功头脑失去冷静,就特别容易从成功走向失败。相反,如果一个人一直失败,只要不放弃,终有一天会成功。
在道家看来成败是分不开的,二者可以相互转化。人们有时候只是看到那些成功的人,站在高高的塔上,竟不知他是经过多少次失败才站上去的;也许有的人现在处在低洼之处,说不定什么时候,他也可能成功登上高峰。成功与失败是分不开的,一辈子谁也不可能总是失败,也不可能永远成功。所以不要因为暂时的成功而骄傲自大,也不要因为暂时的失败而一蹶不振。正确看待成败,才是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具备的素质。
名利的光环往往使人睁不开眼睛,从而失去了方向,迷失了自己的本性。可是这些光环是会慢慢逝去的,到那时要做的就是找回原来的自己,忘却名利带来的幻影。所以说,得意之时切忌忘形,失意之时切忌抱怨,成败永远是不分家的。
如果一个人在名利中迷失了自己,就算他身上还有一点美德,就算他取得了成功,也会慢慢丧失掉的。过分炫耀自己的能力,看不起他人的工作,就会失去自己的功劳。清朝大将年羹尧就是因为成功的时候,太过骄横跋扈而失了性命。
年羹尧曾经是清朝雍正皇帝的左膀右臂。当时诸皇子争夺皇位,年羹尧坚定地站在雍亲王一边,为其鞠躬尽瘁,帮助雍正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后来雍正登基,一直视年羹尧为恩人,封他高官显爵。年羹尧如此受雍正的恩宠,自然许多趋炎附势的小人就去巴结他、贿赂他,希望通过他得到高官厚禄。
年羹尧受到利益的诱惑,不断地收下人们送来的钱财,为其谋取官位。这样的做法引来了许多人的不满,后来,有人劝年羹尧:“皇上如此厚待你,是因为你以前建功立业,为其打下了天下。现在你的这些行为,危害了国家的发展,皇上对此肯定很不满,你要保持清名,不要失去皇上的宠爱啊。”
年羹尧听后不以为然地说道:“这些都是我权力范围内的事,皇上知道后是不会怪罪我的。皇上给我这么多的优待,这些我都不用担心!”渐渐地年羹尧变得更加放肆,更加骄横跋扈。他外出的时候,连总督和巡抚都要跪道迎送。
后来年羹尧进宫看望身为皇妃的妹妹,他妹妹劝道:“听说你在外边行为骄纵,纵使你功劳再大,这天下毕竟是皇上的,你还是收敛一点吧,千万别出什么差池才好。”
年羹尧不仅对朋友和属下的规劝听不进去,就连他妹妹的话他也没放在心上,仍然嚣张跋扈,因此雍正皇帝对他有了猜疑,也不再重用他。但是尽管如此,他还是没有收敛。
后来事态越来越严重,雍正皇帝便警告他:“你是国家的功臣,更应该做表率,遵纪守法。现在对于你的行为许多人是敢怒不敢言,你是想让我左右为难吗?”
年羹尧的心腹劝他说:“皇上这样对您说,是因为早就对你有所不满了。您现在如果马上上书自责,也许会挽回局面。”
年羹尧不肯谢罪,他还认为皇上把自己当作恩人看待,不会这么快就翻脸不认人。他死不悔改的态度,彻底激怒了雍正皇帝。雍正便公布了年羹尧一系列的罪状,命其自杀。
年羹尧得志狂妄,失势后不思悔过,他没有及时改变自己的心态,这使得他一再犯错,最后走上了绝路。成功与失败是分不开的,它就像一张纸的两面,不分彼此。所以,当你成功的时候,不要一味地欣喜,要有面对失败的危机感;当你失败的时候,也不需要悲观失望,心中要对成功存有希望。
因此,要正确地看待成功与失败的关系。失败了不要气馁,不要丧失信心,一切可以重新开始。成功了不要骄傲自满,得意忘形,要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迎接以后的挑战。一个人如果因为成功而得意忘形,不仅会丢失已经拥有的,甚至还会把自己的性命给葬送掉。
一个人在行走时,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没有任何的磕磕绊绊。即使一个人再成功,他也会有失败的时候,也可能与失败有过亲密接触。一个人再怎么失败,再怎么坎坷,也终有在平坦大道行走的时候,所以为什么还要为成败而费心费力呢?
问题是怎么才算是正确看待成功与失败的态度呢?面对成功与失败,是要欣喜,还是失望,还是做到云淡风轻?
(1)胜而不骄。
人们经常因为成功而感到满足,心情激动。但是,有时候有些人因为眼前的成功,而晕头转向,失去了理智。他们因为短暂的成功,而沾沾自喜,无视别人的努力和成果,自大自负,认为全世界只有他是最好的。殊不知,他们只是站在了失败的边缘,如果不改变他们的态度,终有一天会失败。
成功不会让一个人一直拥有它,它来去自由,并不会因为你有钱就会一直跟随你,也不会因为你现在无权无势而远离你。没有一次次失败的磨炼,也就没有了辉煌耀眼的成功。只有胜而不骄,保持一颗平常心,才能够不被成功所抛弃。
(2)败而不馁。
有的人面对失败,不是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不断地抱怨或找一些外界的原因。他们面对强大的对手,不是想要怎么才能胜过对方,而是怨天尤人,只怪老天不公平。面对失败的时候,最该做的不是去抱怨,而是去继续努力,鼓足干劲向前冲。
没有谁一生下来就注定不会失败的,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让失败打倒,和面对失败时的退缩。败不馁,只有这样才能让坚强的内心指引着我们,不断地走向胜利。
成功与失败的关系是非常奇妙的,没有谁能准确地说出,自己什么时候会成功,什么时候会失败。成功可能是人们穷其一生都在追求的东西,但是成功也是失败的一面,人的旅程中不可能没有失败的足迹。虽然失败是痛苦的,但只有经历过失败,人生才是完整的,成功才会显得格外可贵。
所以,一定要正视成败,不要过多地在乎暂时的得失,眼光要放得长远一些,积极地面对生活给我们的考验和教训。没有永远的成功,也没有永远的失败,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面对成败的平常淡定的心。
平静在于通达
生活中,太多人习惯于拼命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或是成功,或是财富,或是权力地位。如果失败了,或者失去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往往会感到沮丧,甚至可能会一蹶不振,对人生丧失信心。这个时候,不妨学学老子的智慧。老子说,这个世界本来就是“空”的,能够追求到你想要的东西固然是好的,但是失去了也没什么大不了。
心性通达的人,不会去追求那些无关紧要的名声和地位;理解命运的人,不会去强求那些无可奈何的事情;懂得保养形体的人,不会去亏待自己的性命去追求那些无谓的享受。平静在于通达,只有通达之人,才能领悟生命的真谛,才能拥有快乐的生活、快乐的自己。
现实生活中,往往有这样一种有趣的现象,越是想要长生不老而费心费力保养生命的人,越是不能长生不老,甚至到最后会受病患的煎熬;越不想长生不老而不去保养生命的人反而越是长寿,身体越是硬朗。这其实就是心态的问题,不想要的人心性通达,不去强求什么所以比较平静;那些追求长生不老的人,总是日思夜想,劳心劳力,生活反而过得不开心。
人是离不开社会的,但是如何才能让内心平静,远离世俗的烦恼和痛苦呢?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达,不要执着于生活的是是非非。这样一来心灵便不会受苦,精神形体都不会亏损,心情也就会好许多。
竹林七贤中的阮籍非常喜欢向高人学习。一天他听说苏门山有一个叫孙登的隐士,非常有学问,便专门前去拜访。阮籍见到孙登后,觉得此人确实是很有学问的样子,逍遥洒脱。于是心里很高兴,对孙登很是敬佩,觉得自己整天苦思冥想但一直没有答案的问题,可以向孙登请教一下了,而且孙登肯定会给出他满意的答案。
但是让他感到意外的是,他问了孙登许多有关哲学和历史的问题,可是怎么问孙登都爱答不理的,连眼睛都懒得转。刚开始,他见孙登这样还会觉得焦躁不安,但是没过一会儿,他自己就觉得这些问题在孙登面前变得不是什么问题了,执着这些问题也没有什么意义。
想通之后,阮籍就不再询问问题了,而是悠闲地吹起了口哨。想不到的是,一曲吹完,孙登睁开了眼睛,笑着说:“请再来一遍。”于是阮籍又吹奏了一遍就下山了。
下山的路上,阮籍觉得自己发生了改变,但具体是什么变了,他又有些茫然,说不出来。当他走到半山腰的时候,林间突然传来了优美的箫声,仿佛天籁一般,萦绕耳旁。阮籍顿悟,孙登的箫声光辉圣洁,似乎所有的问题和疑问都不再重要了。阮籍一下子觉得自己置身在大自然当中,周围的一切都变得那样开阔,自己和来的时候完全不一样了,身体变得格外轻松。回去之后,阮籍写出了一篇流传千古的《大人先生传》,其中的“大人”,便是指融合于天地间的孙登。
孙登之所以可以做到如此平静,就是因为他内心通达,他的内心没有什么执念,也不会为了没有意义的俗世而烦恼郁闷。他把自己放置在大自然当中,与大自然融合在一起,一切都是那样和谐,没有一点突兀。
所以,在追逐想要的东西的时候,我们可以站在一个比较宏阔的角度来反观一下,看看自己的行为是否合适。这样便会在努力追求的同时,不会过分执着,在失败或者失去什么的时候,也不会悲痛欲绝。人生的路上,只有通达了,内心才会趋于平静。
人生下来时,心灵都是空明宁静的,只因成长的过程受到名利的引诱,才使心灵蒙尘,以致看不清事物的本来面目。有的人看其外表觉得是个平静的人,但是他的内心不一定真的平静。真正的平静会让人感到实在、踏实,与之相处会觉得很舒服。
通达应该是所有人的一种生活态度,但是如何才能做到,又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说不简单,其实很简单,只要顺其自然,不妄为,做到心胸开阔也就可以了。
(1)顺其自然。
一个人要想做到通达,就必须懂得顺其自然,不妄加作为。生活中的许多事情,事实上并不需要过多地去干涉。只要做好自己,静静等待事态的发展,便会得到最好的效果。万事万物都有其自身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大自然也有其固有的规律。所以,在做事的时候,一定要顺其自然,不能与之背道而驰。
但是,有许多人不懂得这个道理,而是盲目地想要有一番作为,便开始不停地忙东忙西,结果到最后反而收获的没有那些什么都不做的人多。这不是上天的不公平,只是我们的心有的时候会急功近利,反而违背了自然规律吧,失去了我们的主动权。只有顺其自然,才能看清周围的环境,才能明白内心的真实想法,才能做到通达而平静。
(2)心胸开阔。
人生充满了各式各样的味道,但是想要品尝什么味道,这就要自己去选择了。现在的社会整日不停地喧嚣着,利益在人们眼中占据着最高的位置。所以,如果想要通达,就得放开心灵,拥有开阔的心胸,才能做到平静快乐,才会在这个世界中怡然自得,不为外物所惑。
世上本没有那么多复杂难解的事情,都是庸人自扰罢了。什么事情都是有一个限度的,所以太过执着并不是一件好事。唯有心胸开阔,遇事通达才能内心清净,烦恼就会像冰块一样消融,心境就会像阳光一样明亮。
许多人都觉得自己的日子是苦的,别人的日子是甜的,整天一边抱怨着自己的不幸,一边羡慕着别人的生活。但是,人们看到的并不一定就是全部,那些我们羡慕的人,也许觉得自己的日子苦呢!其实,日子苦不苦,主要在于面对生活的态度,如果可以做到通达,平静地对待生活中的苦与乐,也就不会再觉得苦了。
生活总是充满了苦与乐,得与失,只有通达才能让自己处在平静的环境中,生活才会少许多烦恼。只有适当地把自己的心放开,才能做到通达,才能远离烦恼。生活就是一个大炼炉,只有心静才能在里边生存,如果蹦得越欢反而会越来越累,甚至更快地走向灭亡。
善则与世无争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道家所说的圣人之心就是:对于善良的人,我善待他;对于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这样便得到了善,进而促使人人向善。这也是道家教给我们的处世之道,用一个善良之心去对待别人,不管他人是善良还是不善良。
善是世人在生活中需要具备的一种素质。一个人只有善了,才能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事情,才能做到与世无争。善良的人不在乎自己的得失,所以他们的心胸很开阔,他们的内心很平静,他们的生活快乐而自由。
世界上已经有太多的人,为了功名利禄而争,所以不需要再增加一个。人们在社会上争来争去,最后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得到的往往是那些可以再拥有的,而失去的往往就再也回不来了,这岂不是得不偿失。一个人只有与世无争,才能做到修身养性。
善者与世无争,既是一种博大的情怀,又是一种深沉的智慧,他提醒人们做好自己的事,不要去为无谓的东西而争斗不休。有的时候心怀善念,不争不抢,反而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明君主,他在执政的时候十分关心民众的疾苦。为了了解百姓的内心愿望,他广开言路,允许百姓向他和朝廷官员提意见。同时,他也十分勤勉地批阅奏章,以此来了解下边的情况。
贞观六年的一个冬天,唐太宗在夜里批阅奏章时,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奏章。负责司法的官员称该年约有四百名囚犯将在秋后处斩,但是其中的很多囚犯日夜哭闹不休。本以为是他们怕死,可是实际情况却不是如此,原来他们是因为内心都还有所牵挂。有的是因为家中有年迈的父母还没有安顿好,有的是因为家中还有没处理完的事。奏章上称,官府采取了很多办法,都不能阻止他们哭闹,于是只好请示,能不能提前对他们行刑。
唐太宗了解到这个情况之后,考虑再三,觉得提前行刑这个方法不可取,因为秋季行刑是很早以前传下来的规定,自有其道理,不好随便改动。最终唐太宗想到了一个十分大胆的方法,既然新年快要到了,囚犯们又有心事未了,何不让他们各自回家,去处理完未了的心事,也同家人过最后一个新年,这样也可以体现朝廷的善。
第二天上朝的时候,唐太宗在朝堂之上宣布了这件事情。但是文武百官听后都十分吃惊,当即就有大臣表示反对这一做法,因为他们怕这些死囚会一去不回。但是唐太宗非常坚持自己的做法,随后亲自撰写圣旨,准许囚犯回家过年,处理未完心事。死囚们听到圣旨之后,简直不敢相信,等回过神来后,纷纷磕头谢恩,直呼圣上仁慈。
不久,这个消息就在全国传开了,人们开始对这件事议论纷纷。大家都觉得十分难以理解,在称赞唐太宗善良、仁慈时,一面又担心这些死囚会真的一去不返,到时岂不是要大乱。
唐太宗下旨规定囚犯返回的时间是元宵节,到了这一天,他自己也不清楚,到底有多少囚犯会遵守承诺返回。下了早朝,他便一直焦急地等待。到了下午的时候,大理寺卿急忙跑来禀报太宗,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说:“那些囚犯全都回来了,真是不可思议。”太宗一听,心里提着的那口气终于可以放下了,并且打心眼里佩服这些囚犯的信誉。
于是,唐太宗下令,晚上这些死囚可以和他一起上长安街赏花灯。当天晚上,长安街上可是盛况超前,皇上的龙辇在前边缓缓地行走,后边则是几百名囚犯在一起赏花灯。两岸的老百姓见状,大呼皇上圣明。赏灯结束之后,唐太宗认为这些囚犯的诚信是难能可贵的,而且为全国老百姓做出了表率,于是免去他们的死刑,改为流刑。
因为这件事,唐太宗深切体会到民心的淳朴,只要能顺应民心,不与民相争,人民便会永远支持你。自此之后,唐太宗制定政策更加开明,更加善良地对待老百姓。
在这个典故中,讲的就是善则与世无争。因为善,唐太宗决定让囚犯回家与家人团圆,了却自己的心事;同样因为善,囚犯们在得到特赦之后,准时回到监狱,没有人逃跑。他们的善良,不与他人而争,得到了彼此的信任和爱戴,可以说是一种双赢。
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善良的存在,只是有的已经在用,有的还在等待和发现。善良是一个人一生最宝贵的财富,只有一直坚持,它就不会被别人夺走。善良使人美丽,善良使人的生活更加美好。心中有善,我们便不会再去做无谓的争夺。
善良是人们的本性,只是有的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名誉、物质、地位等的诱惑,丧失了一些。之所以善良之心会有所减少,就是因为争夺,从而迷失了双眼,蒙蔽了心灵。所以,只有善才能与世无争,做到与世无争也会保留心中的善良。但是,怎样才能做到善,才能与世无争呢?
(1)多为他人着想。
这个社会上,不是只有一个人或几个人生存,而是许许多多的人。如果心存不善,整天你争我夺,那么这个社会变得非常混乱。所以,生活中我们要多替他人着想,不要总是把自己当作所有人和事的中心。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如果你是他人你会做出什么选择,这样我们就会理解别人,宽容别人。当学会替别人着想的时候,我们才会变得更加成熟理智,才会与世无争。
多为他人着想,并不需要我们浪费多少体力和脑力,只是在自己做事之前想一想后果。如果你觉得自己做的事情,会对自己、他人和社会造成危害,那就赶紧停止自己的行为。只有他人也好了,自己才会真正的好,才会得到真正的幸福。
(2)助人就是助己。
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在别人有苦难的时候,伸出你的双手去帮别人一把,这其实就是善。一个人只有心中有善,才不会对自己的利益那样斤斤计较,才会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不吝啬自己的付出。如果以无私的心去帮助别人,最终受益的将会是自己。帮助别人是一种不争,不与他人争,才会帮助自己。帮助别人时,自己的心中会有一种满足感,会是开心快乐的。
帮助他人是我们从小就接受的一个思想,社会中的人们也一直在坚持。比如说,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帮别人捡一下掉了的东西,这都是帮助他人。帮助他人收获最多的还是自己,因为这不仅让你知道你有能力,也会从他人那里收获许许多多的笑脸,让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一个人的心中,有了别人的容身之地,就会有善良的存在。多为他人着想,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这样世界才会一片明亮,善则与世无争。就像走独木桥一样,如果两个人心中都没有善念,都争先恐后地过桥,谁也不肯让步,那最终的结果只会是两个人都掉入河中。相反,如果两个人心存善念,各让一步,就会顺利通过。
以柔克刚善处卑
能够成就大事的人在做一件大事之前,为了更好地观察明亮处其他人的行动,都会将真实的自己置于暗处。自己只有在一个安静的隐蔽的地方,才能把敌人观察得更加仔细、更加全面。这样所有人的真实情况就都展现在自己眼前,这件事自然能够达成。
将自己真实的实力和意图隐藏起来,并不是要我们一直默默无闻,一直处于尴尬的境地。当处在暗处的时候,那些隐藏在表面之下的情况,也就会落入我们的眼中,从而可以掌握其本质。在这种情况下,再行动,必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这就是老子“柔弱处上”的人生哲学。
人们虽然都知道“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的道理,但具体到现实生活中,却都不愿意“守弱处柔”,往往为了一时痛快而争强好胜,自我张扬。人们总是不愿意处在一个低下的位置,他们认为那是懦弱、无能的代名词。殊不知,柔弱并不等于懦弱,这只是人们生存的一种策略。之所以要处卑,不是能力不足,而是时机不到。只有懂得以柔克刚,敢于处卑的人,才会大有作为。
处卑善柔是生活中的一项对策,是人们冲向成功之前的酝酿。处卑善柔的人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一无是处,相反他们还会有大作为,他们的力量只是被刻意地隐藏了起来,并不是没有。处卑善柔的人,看似平静无为,但有时候也会一鸣惊人。
春秋时期,楚庄王即位后,全国上下对他抱有很大的希望,希望他能像他的父亲和祖父一样有所作为。但是让人没有想到的是,楚庄王登基为王后,根本不理朝政,整日寻欢作乐,典型的荒淫无度的形象。
见此情状,楚国的大臣纷纷上殿劝谏,可是楚庄王根本就是充耳不闻,依旧我行我素。后来,觉得烦了,还在外边树了一个牌子,上面写着:敢入谏者死。因为这道命令,大臣们也就没人敢再进谏了。
就这样三年,楚庄王一直荒淫,不视朝政。长时间如此,社会也就变得异常黑暗,权臣们借机建立自己的帮派党羽,小人们逢迎拍马,贪官们更是浑水摸鱼,卖官鬻爵,大肆收受贿赂。楚国呈现出一片混乱的景象。
这天,楚国的大夫伍举,想出了一个妙招,便入宫进谏。刚到宫中,就见楚庄王在饮酒作乐。见伍举上前,楚庄王问道:“大夫来此是想要饮酒,还是听乐?”伍举笑着摇头说:“臣不是来饮酒的,也不是来听乐的。只是听说您机智过人,有一问题想要您指点迷津。”
楚庄王明知伍举是要劝谏,但也不点破。伍举问庄王:“有一只大鸟,停在楚国一座非常高的山上,它的羽毛非常艳丽,但是它在山上待了三年,这段时间它不鸣不叫,也不离开,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楚庄王想了想,便道:“这只大鸟三年不鸣是在积蓄自己的力量;三年不飞是想要看清方向。这只鸟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
伍举听完楚庄王的回答后非常高兴,并把事情的原委都告诉了自己的好朋友苏从:“咱们的君王并不是真的荒淫无能,而是在等待时机。”但是几个月过去了,楚庄王依旧没有什么行动,还是整天沉迷于酒色。苏从觉得自己上当受骗了,于是他直闯宫殿,谏言:“您身为君王,不理朝政,只知道享受,却不知乐在眼前,忧愁也就不远了。您再这样下去,楚国就离灭亡不远了。”
楚庄王大怒,用长剑指着苏从的鼻子,厉声说道:“大夫不知道寡人的禁令吗?难道你就不怕死吗?”苏从正义凛然地站在那里,说:“假如我的死能够让君王悔悟,让楚国富强,那么我愿意死。”
楚庄王听了这话很是感动,扔下手中的长剑,双手抱住了苏从,感慨道:“我等的就是大夫这样对国家忠诚,而且不怕死的栋梁之才。”楚庄王让歌女们退下,与苏从谈论国家政务,苏从惊异地发现,楚庄王确实是隐藏了自己的才能,他对楚国的情况非常的了解。
后来,楚庄王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打压贪官污吏,提拔贤臣。一番清扫之后,楚国的政治开始清明,老百姓的生活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待到国力强盛时,楚国继续开拓疆土,平定了周边叛乱的小国,而且进军中原,夺得霸主地位,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原来,楚庄王的不鸣不飞,只是让自己处卑,来积蓄力量。他故意将自己塑造成一个昏君的形象,这不仅让周边的国家放松警惕,就连自己国内的一些不忠之臣,也露出了真面目。楚庄王苦等三年,摸清政治情况后,开始整治朝纲。楚庄王真的柔弱吗?并不是。他只是善处卑,以自己的柔弱去战胜刚强。这是人生的一种大智慧。
所以,请不要一味地顾虑面子问题,觉得处卑是件丢脸的事。处卑善柔是我们在必要形势下,可以采取的一种手段,而且效果往往会出乎意料的好。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所以不要轻易地去看轻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过人之处。
在现实生活中,不能一味地在别人面前显示自己的强大,那样会让别人尤其是自己的竞争对手提高警惕,加大自己成功的难度。想要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就要把自己放在低处,善处卑,这样既可以确保自己的安全,也可以打消对手的警惕之心。要知道处卑,并不代表自己就是弱者,只是将自己的实力隐藏起来,一旦时机成熟,便可一举成功。
在一个寒冷的冬天,一位穿着棉袄的农夫在赶路时被风和太阳看到了。于是,风和太阳决定进行一场比试,看看谁的能力更强大,比赛的内容就是看谁能脱下农夫的棉袄。比试一开始,风就跃跃欲试,急忙跑了出来,想要用大风吹掉农夫的棉袄。可是事与愿违,风吹得越大,农夫反而把棉袄穿得更紧了。原来是寒风吹来,农夫感到冷风刺骨,就不自觉地把棉袄穿得更紧了。就这样试了半天,风还是以失败告终。但是轮到太阳的时候,太阳没有像风一样匆忙,而是不慌不忙地走了出来,用它那暖暖的阳光照在农夫身上。在阳光的温暖下,农夫的头上出现了细密的汗珠,这样农夫自己就把棉袄给脱下来了。
在太阳和风的比试中,太阳就是选择了以柔克刚,风则选择了强硬的手段。风使劲地吹着农夫,想要把农夫的外套吹下来,结果它失败了。太阳不疾不徐地照射着农夫,不费什么力气,只是用自己自身的优势,就使得农夫把棉袄脱了下来。
由此可见,柔弱并不是不好的。柔弱看似没有什么用途,没有什么威力,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它可以战胜刚强,达到你想要的目的。而之所以能够以柔克刚,也就是顺应“道”,运用自身的优势,温柔和顺地去对待这个世界。
只有顺应道,不妄为,不使用蛮力,目的轻轻松松就可以到达。这就是柔的威力,这就是身处卑微之地的好处。为人处世不要太过于彰显自己,要自己明白自己的实力。不露峥嵘,隐蔽自身的实力,才是正确的处世之道。
生而不有谓之德
道家说的“生而不有”,即是虽然生成了某个东西,但是却不将其据为己有,体现的乃是一种深厚、无私的情怀。“道”创造了世间万物,却没有将一个东西据为己有。而与之相反,我们人类却已经习惯于占有的法则。自己制造出来的东西,便理所当然地据为己有,大家也都觉得这是理所应当的。但是,这个事实却不符合“道”的精神。
就像现在的家长对孩子,因为现在的孩子也少,家长总是觉得孩子是自己的,就什么都要听从自己的。其实,孩子会长大,会有自己的生活,不会一辈子在家长的羽翼下生长。所以,适当地给孩子们一点自己的空间,有些事情让他们自己去做决定。当你做到生而不有时,让孩子自由地去发展,反而可能会让孩子的生活更加快乐和幸福。
自私,是一种不符合“道”的心态,这就像我们看到自私之人,会感到不舒服,甚至是厌恶。而相反,看到那些具有奉献精神的人,我们就会如沐春风。总之,“道”之“生而不有”的特征,落实在人类社会中,便是一种不自私、为他人着想的情怀。
而现在的社会中也不乏这样的人,他们无私,不为财富迷惑了双眼和心灵。他们“生而不有”,愿意与别人分享自己的财富和幸福。也许他们并不知道道家的“生而不有”,但他们确实做到了,就像现在社会上那些从事慈善事业的人。
提起美国微软公司的创始人比尔·盖茨,以前可能许多人对他的第一印象是拥有巨额财富,但是现在人们对他的第一印象可能是慈善。他的转变就是他自身提高的一个过程,他的慈善活动,就表现了他“生而不有”的一种德行。
比尔·盖茨传奇的成功经历,让他一直是人们心目中的偶像。但在2008年,比尔·盖茨再度成为全世界的焦点。以前的羡慕是因为他能挣钱,这次的钦佩则是他会花钱。2008年,比尔·盖茨在退休之际,宣布将自己名下的全部财产都捐献给慈善机构,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由此他从世界首富变成为了世界第一慈善家。
实际上,比尔·盖茨能够拥有如此多的财富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他刚创业时投入的钱都是自己在读书之余打工得来的。而在成为世界首富之后,他在自己的花销方面许多时候也是十分吝啬的。据说一次比尔·盖茨和一个朋友去希尔顿饭店开会,由于晚到了一会儿,没有了普通车位。朋友建议比尔·盖茨把车停到饭店的贵客车位,但是比尔·盖茨对这种“超值消费”很不赞同。最终,比尔·盖茨找了一个花费比较低的车位,将车停到了那里。
无独有偶,美国的大富豪巴菲特也是慈善事业的践行者。他的财富也是来之不易,但是他却把大部分拿出来做慈善,还声称不会给自己的孩子留下一分钱,他也是世界慈善事业的带头者之一。
现在美国的慈善事业已经到达了一定的规模,比尔·盖茨和巴菲特就是当代慈善的带头人。2010年9月29日,比尔·盖茨和巴菲特在北京举办了慈善晚宴,在晚宴上他们与中国商人交流慈善心得,与大家分享做慈善的经验,带动了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
比尔·盖茨和巴菲特完全凭借自己的本事得到了巨额财富,但是就像比尔·盖茨说的“我只是这笔财富的看管人,我需要找到最合适的方式来使用它”,他们没有将这笔得之不易的财富看作自己的,没有将它用在自己的享受上,也没有留给他们的子女,而是把它给了那些素不相识的需要帮助的人。在他们身上,正是“生而不有”高贵情怀的体现。
高尚的品格是人生的王冠,是一个人最珍贵和难得的财富。一个人即使没有文化,能力平平,只要他有高尚的品格,他总会有一定的影响。而“生而不有”的这种高尚品格,更是值得我们学习和运用到生活中的。
美国南部有一个州每年都会举办南瓜品种大赛。其中一户人家的成绩每年都非常优秀。但是得奖之后,他并不会沾沾自喜,而是把他培育的优良种子与街坊邻居一起分享。他的这种做法就是“生而不有”的一种体现。
对于他的行为,左邻右舍很是不能理解,于是有一位邻居便问他:“你的种子培育得这么辛苦,为什么这么慷慨地把种子送给我们呢?难道你不怕我们种出来的南瓜超过你吗?”“我将种子分给大家,帮助大家也是帮助我自己。”这是那位农夫的回答。
原来这个地方家家户户都种植着南瓜,他把种子分给大家,在花粉传播的时候,自己辛苦培育出来的种子才不会变差。相反的,如果这个人只是想着自己,不肯把自己的种子与别人分享,到最后蜜蜂就会把不好的南瓜花粉传到自己的南瓜上,这只会使自己的南瓜质量也下降,自己辛苦研究出来的种子也将没有任何意义了。
由此可以看出,“生而不有”不仅可以帮助别人,也可以帮助自己,可以给大家都带来幸福。那怎样才算是生而不有呢?
(1)懂得与他人分享。
一个人快乐的源泉是懂得给予,在给他人带去欢乐的同时,我们自己也会被快乐所包围。当你与别人分享的东西越多,自己得到的快乐也就越多。你把幸福分给别人,你的幸福就会更多。不会与别人分享的人,最终的结果是自己也享受不到。相反,如果你紧握着不放,你的金钱和地位就会遭到别人的嫉妒,你也不会快乐。
懂得分享是生存的智慧,是人们心中的一颗明珠,时刻照射着自己的行为。只有生而不有,与他人分享自己所拥有的,自己有可能收获双倍的快乐。
(2)用快乐去拥抱生活。
有的人一生都在追求财富、名誉,很少有人说自己在追求快乐,在他们的心中,有了财富和名誉就快乐了。其实不是这样的,快乐和财富、名誉是不能等同的。快乐使人感到愉悦,让人有幸福的感觉。我们要用快乐去填满自己的生活,这样才会变得大方,不吝啬付出。生活中充满了快乐,才能生而不有。
用快乐去拥抱生活,时刻与快乐相伴,那还有什么是我们不能放下的呢?快乐是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不能缺少的,就像我们的生活中不能缺少甜味一样。
(3)不要想着去占有。
生活中没有谁可以永远地占有财富,我们只是创造财富,暂时管理财富。因此,不要妄想着去永远占有它。生而不有,才是真正的德,才是顺应自然之道。无私之人,能够忘却自己所拥有的,把自己所拥有的东西送给别人,与别人一起快乐。
只有不妄想去占有什么,我们的心态才会是轻松的,才不会有那么大的压力。许多人的身体健康出现问题,就是因为他们生活中想要占有的太多,无形中给自己施加了一层又一层的压力。
财富可以得也可以失,转瞬之间,谁也没有办法预料。再多的金钱,也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我们只是这个世界上管钱的人,到最后还要如数交回。作为一个匆匆的过客,我们又何必执着于这些金钱。生而不有,才是世人应该做到的。
想主宰不如不助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因此,如果想去主宰什么,千万不要做得太多。因为做得多不一定是好事,你想站得高一些,于是踮起脚尖,可是这样不仅不会站得更高,反而有时还会站不住、站不稳,失去原来的高度;你想走得快些,于是加大步伐向前冲,可是这样不仅不会走得更快,反而有时还会走不快、走不远,落在后边。
俗话说得好:“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一个人的主观愿望与行动的结果往往是相反的。有心之事会得不到,这是为什么呢?就在于我们是有心而为的,其中掺杂了太多勉强的成分。所以如果想主宰什么,就不要去做太多,做得多了反而与原本的想法离得更远。
生活不可能事事如我们所愿,所以想要得到不如不助,做到顺其自然。老子主张的不助,并不是不思进取,而是强调凡事不可强求,在当前行不通的情况下,要耐心地等待时机,不要心浮气躁。不做什么反而是对事情发展的最大帮助,做得越多成功有可能离我们的预想越来越远。
同时,在做什么事的时候,不可机谋过重,那也是非常不妥当的。正如,《红楼梦》中对王熙凤的描写:“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因此,想主宰不如不助,任其自然反而会有所收获。但是历史上很少有人可以做到不助,因为想主宰做的太多反而失败的倒是比比皆是。
秦朝时期的陈胜出生贫苦,以前就是在富贵人家做长工。有一天,他对一起干活的伙伴们说:“苟富贵,无相忘。”他的朋友听了以后,嗤之以鼻,觉得他是痴人说梦。但是令他的朋友们没有想到的是,陈胜真的富贵了,他领导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强有力地撼动了秦朝政权,并且建立了自己的政权,自立为王。但是,陈胜的起义最终失败了。这是为什么呢?
陈胜的失败当然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但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想主宰而做的太多,从而容不下别人,以至于最后落得众叛亲离,丢了自己的性命。陈胜起义之后,就派遣将领对秦国展开全面进攻。他的手下葛婴在攻占了东城之后,便拥护襄强为楚王。谁知陈胜也自立为楚王,知道这件事之后,葛婴赶紧杀死了襄强,以向陈胜谢罪。不料,陈胜怨恨他拥立别人为王,不仅没有原谅他,还杀死了他。
陈胜在自立为王之后,从前的一位伙伴听说了,便来到陈县找陈胜。他敲着陈胜的宫门喊道:“我要见陈胜!”宫门守卫见状把他抓了起来,经过他再三解释才放了他,但是也不肯为他通报。
于是,他只能在外边等陈胜出来。等到陈胜出来时,他赶忙上前拦住陈胜,直呼其名。陈胜听到后,与其相见,并同乘一辆车回宫。后来,陈胜的这个伙伴就在宫中住下了,时间久了,就变得放肆起来,经常对人们讲一些陈胜贫苦时候的事。
陈胜的下属见此人这样,便对陈胜说:“您的客人整天在外边胡说八道,这可有损您的尊严,不如干脆杀掉算了。”陈胜听后觉得有道理,当真把人给杀了。这件事传到了陈胜故友们耳朵里,他们都内心惶恐,纷纷离去,没有人再敢与他亲近。当初陈胜所说的“苟富贵,无相忘”,也变得那样的可笑。
后来,陈胜还任命朱房、胡武两人作监督官。这两个人为了表现对陈胜的忠心,苛刻地寻求老百姓们的过失。外出征战的将领回到应天府后,稍微不服从命令,就会被抓起来严刑拷打。而且他们二人还公报私仇,对于他们不喜欢的人,他们大都不经有关部门审理,就擅自进行处治。陈胜对这种情况不仅不阻拦,反而更加信任他们。由此,早先追随陈胜的将领们也相继背离。
陈胜想要主宰的太多,做的太多,用刑太严,而且心胸狭窄,以至于他最后是众叛亲离。因为战事不利,从陈县撤走的时候,被他的车夫庄贾所杀。他想要所有的事情都如他所愿,都在他的掌控之中,以至于有一点违背他的心意,他就不会放过别人。
想要主宰这个世界,最好的办法就是顺应这个世界的发展,而不是盲目地以自己的想法去支配这个世界,去改变这个世界。这个世界的存在和发展,有它自己的道理,不是世人所能左右的。不助才是我们面对这个世界,应该有的一种态度。不助不是放弃,而是顺应大自然自身的发展规律。
占有是每个人的通病,但是有的人的占有欲格外的强,他们想要主宰身边的一切,想要身边的人和事都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发展。这样的情况下,他只会做得越多,错得越多,事情不仅没有向他希望的方向发展,甚至可能走向了反面。所以,如果想主宰,不如不助,只是静静地观察形势变化,任其发展,不去随意改变什么。
(1)降低占有欲。
就像一个孩子非常喜欢小动物一样,有的孩子只是摸一摸,有的孩子占有欲就特别强,把小动物紧紧地抓在手里。这样小动物就是他的了吗?并不是,有时候抓得太紧,小动物反而更想从他的手中逃走。
过度的占有欲并不是什么好事,它会让你失去许多。一个人占有欲特别强烈,就容易想要左右别人的行动,这样事情不会如你所愿地发展,也可能让别人讨厌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最终都是属于自己的,所以不要想着去占有谁或支配谁。
(2)不要勉强。
强扭的瓜不甜,这是我们都知道的一个道理,但是生活中许多人在做事的时候经常忘了这一点。他们会觉得自己的钱不够多,要想办法多挣一点;觉得自己现在的生活达不到自己的要求,所以拼命想要得到更多。
凡事不可强求,在当前行不通的情况下,应该耐心地等待时机,不要心浮气躁,失了分寸。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自然而然地实现自己的目的。勉强自己或别人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不仅不会有所收获,可能还会有所失去。
(3)放低姿态。
人要跳跃,最先的动作是蹲下。蹲下不是目的,只是为了跳得更高。同样的道理,放低姿态不是目的,目的只是为了加重成功的砝码。想要主宰,重要的不是你做了多少,而是你的姿态是否够低,是否顺应了道的发展。
只有放低自己的姿态,才会在生活中有所斩获。一个人越是顺应自然的发展,越是能够得到更多。想要主宰不需要我们去做多少事情,重要的是要有一个正确的姿态,柔顺地看待这个世界。
道家告诫世人:生而不占有,才能更长久地拥有,不失去。想要拥有的更多,就是用一个平常心去对待。想要得到的更多,就要先张开手,手张开的越大,收获的就会越多。如果手握得太紧,就会什么也得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