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心理咨询师(二级)理论知识复习全书【核心讲义+历年真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绪论

【考查要点】

1.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2.人的心理的本质;

3.心理学发展简史;

4.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和方法。

【内容详解】

第一单元 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一、心理学概述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从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角度进行研究,形成了动物心理学和比较心理学两个分支。

从人类个体心理的发生和发展的维度上进行研究,形成了发展心理学,其中包括儿童发展心理学、老年心理学等;

研究社会对心理发展的制约和影响,形成了社会心理学;

研究心理现象的神经机制,形成了生理心理学。

2.把心理学研究的成果运用于解决人类实践活动中的问题,以服务于提高人的工作水平,改善人的生活质量,这又形成了应用心理学的众多分支:

服务于人类健康的临床心理学;

服务于教育的教育心理学;

服务于管理的人力资源管理;

此外还有工程心理学、环境心理学、体育运动心理学、司法心理学、航空航天心理学、文艺心理学、心理测验学等心理学分支。

3.基础心理学的任务,是把心理性各个分支的研究成果集中起来加以概括,总结出人的心理活动最一般的规律。

因为正常成人已经发展成熟,在他们身上能够表现出心理活动最一般的规律,所以,基础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的基础学科。基础心理学所总结出来的规律,又对心理学各个分支的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二、基础心理学的内容

1.基础心理学的内容可以分为四个方面: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需要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1)认知

认知:也叫认识,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的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现象。

认知的过程:感性认识阶段(感觉、知觉)→由表及里、去粗取精的过程(思维、记忆)→理性认识。

(2)需要和动机

需要: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内部推动力量,以欲望、要求的形式表现出来,它反映的是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是对维持和发展其生命所必需的客观条件的反映;如饿了就有了吃饭的需要,渴了就有了喝水的需要。当人意识到饿了然后去寻找食物,意识到渴了去寻找水的时候,需要就变成了动机。

动机:推动人从事某种活动,并朝向一定目标前进的内部动力。

需要和动机是推动人从事心理活动的内部动力。

(3)情绪、情感和意志

我们常说的喜怒哀乐就是人的情绪和情感。

情绪和情感:伴随认识和意志过程而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这种态度和体验是以人的需要为中介的,是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意志:人的思维决策见之于行动的心理过程,表现了心理对行为的支配。支配的力量有强有弱,我们以此来评价一个人地意志力是坚强,还是薄弱。

(4)能力和人格

一个人的心理特性表现在他的心理活动的动力上,也表现在他的能力和人格上,人格又是由气质和性格组成的。

能力: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例如,美术能力就包含着敏锐的视觉、清晰的视觉形象记忆力和手的灵活操作能力等。

气质:相当于平常所说的脾气、秉性。它是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总和,即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和稳定性方面的人格特征;有人暴躁,有人温顺,有人活泼好动,有人沉默寡言,这就是气质。

性格:表现在人对事物的态度,以及与这种态度相适应的行为方式上的人格特征。有人总会表现出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有人则总是消极、悲观,这些都是人的性格的表现。

气质是先天就有的,性格是在后天的学习和环境中形成的,两者构成了人的独特的人格。

2.认知、情绪和情感、意志、需要和动机、能力和人格这些心理现象,是彼此联系、密不可分的。

(1)认知、情绪和情感、意志活动,它们是结合成为一体的。一般我们把这三类心理现象称为心理过程,因为它们都是以过程的形式存在的,它们都要经历发生、发展和结束的不同阶段。

(2)每个人的心理过程都会表现出他个人的特点,构成了他独特的心理面貌。组成一个人心理面貌的就是他的心理特性。

①需要、动机反映了他心理活动的动力;

②能力说明了他对某种活动的适宜性;

③气质和性格表现了他的人格特征。

第二单元 人的心理的本质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心理现象是脑活动的结果。。没有脑的心理,或者说没有脑的思维是不存在的。正常发育的大脑为心理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人的大脑是最为复杂的物质,是物质发展的最高产物。

1.无机物和植物没有心理,没有神经系统的动物也没有心理,心理现象是在动物适应环境的活动过程中,随着神经系统的产生而出现,又是随着神经系统的不断发展和不断完善,才由初级不断发展到高级的。

(1)最原始的动物是单细胞动物。单细胞动物就有趋利避害的能力,如变形虫,草履虫等,但这种表现只能叫做感应性,而不能叫做心理现象,因为这种能力有些植物也有;

(2)无脊椎动物发展到环节动物阶段如蚯蚓时,开始有了感觉的心理现象,它们能够对具有生物学意义的信号刺激做出反应,产生了心理现象。环节动物与腔肠动物比较有了神经系统,这说明心理现象的产生是和神经系统的出现相联系的;

此时的心理现象是非常简单的,动物的心理只处于感觉的阶段,因为它们的神经系统非常简单。环节动物之后的其他无脊椎动物也是只有某一感觉器官,如蚂蚁,蜘蛛等。

(3)脊椎动物有了脊髓和大脑,神经系统有了很大的发展,它们有了各种感觉器官,能认识到事物的各种属性,而不只是事物的个别属性,有了知觉的心理现象;

(4)灵长类动物像猩猩、猴子,大脑有了相当高度的发展,能够认识事物的外部联系,但是还不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它们有了思维的萌芽;

(5)只有到了人类,才有了思维,才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是人的心理和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我们把人的心理叫做思维、意识、精神。人的心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

2.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

心理现象的产生是和神经系统的出现相联系的,心理由初级向高级的发展,又是和神经系统的不断完善相联系的。人的心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人的大脑又是神经系统发展的最高产物。所以,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充分说明了心理是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活动的结果,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

二、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健全的大脑给心理现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但是,大脑只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心理并不是大脑本身所固有的。心理是大脑所具有的功能,即反映的功能。

1.心理现象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通过大脑活动将客观外界事物变成映象,从而产生了人的心理。

所以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对人来说,客观现实既包括自然界,也包括人类社会,还包括人类自己。

2.心理是社会的产物。

离开了人类社会,即使有人的大脑,也不能自发地产生人的心理。如,印度狼孩,他们虽然有人的大脑,有人的各项器官,但是由于从小生活在狼群中,脱离了人类社会,因此他们只有狼的本性,没有人的心理。

3.心理的反映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能动的反映。

因为通过心理活动不仅能认识事物的外部现象,还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并用这种认识来指导人的实践活动,改造客观世界。

4.心理是大脑活动的结果,却不是大脑活动的产品。

因为心理是一种主观映象,这种主观映象可以是事物的形象,也可以是概念,甚至可以是体验。它是主观的,而不是物质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应该把心理和物质对立起来,不能混淆,否则便会犯唯心主义或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

5.心理是在人的大脑中产生的客观事物的映象,这种映象本身从外部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但是,心理支配人的行为活动,又通过行为活动表现出来。因此,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人的行为活动客观地研究人的心理。

6.心理现象既是脑的机能,又受社会的制约,是自然和社会相结合的产物。只有从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进行研究,才能揭示心理的实质和规律。所以,研究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应该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它是一门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

第三单元 心理学发展简史

一、科学心理学的建立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Ebbinghaus, H.)说过:“心理学有一个很长的过去,却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这句话正确地概括了心理学发展的历史事实。

1.“很长的过去”

自古以来人们就对心理现象有着浓厚的兴趣,古代中外哲学家、思想家在说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的时候,都阐述过他们对心理现象的观点。也有学者通过观察和总结自己的经验,发现一些带有规律性的现象。这些思想观点和发现,有些至今仍有参考的价值,甚至今天看来仍然是正确的。

(1)在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的争论上,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例如,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即认为人生而俱有的本性是相近的,后天生活才造成人和人之间很大的差别。在人性的善恶问题上,孟子是主张所有的人都是性善的;荀子主张所有的人都是性恶的;世硕主张人性是有善有恶的;告子则主张人性都是无善无恶的。

(2)气质类型的提出:

在西方,两千多年之前,古希腊哲学家、医生,被称为西方医学之父的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把人分为四种类型,即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并解释说,这四种类型是由人体内四种液体所占的比例不同造成的;后来,古希腊的盖伦(Galen, C.)提出了气质这个概念,把希波克拉底的分类称做人的气质类型。由于他们对气质类型的划分比较符合实际,所以至今还沿用这四种气质类型的名称。

(3)古代的心理学思想的特点:对心理现象的研究用的是思辨和总结自己经验的方法,所以对心理现象的看法,只能说是一种心理学思想,而没有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19世纪以前,心理学一直隶属于哲学的范畴。

直到19世纪中叶,由于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引进了实验的方法,才使心理学成为一门实证的科学,并最终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4)直到19世纪中叶的研究成果:

①德国生理学家韦伯(Weber, E.H.)1840年发现了差别感觉阈限的定律,即韦伯定律;

②1860年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Fechnet, G.T.)在韦伯定律的基础上开创了心理物理学的新领域;

③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开创了记忆的实验研究,等等。

(5)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对心理学的发展影响最大的要数德国心理学家冯特(wundt, w)了。

冯特的主要贡献:

①他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研究心理现象的实验室;

②相继创办《哲学研究》和《心理学研究》,出版了大量的心理学著作;

③培养了大批学生,这些人后来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范围内对推动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二、学派的纷争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心理学发展的初期,人们对心理现象的认识还处在初级阶段。由于心理现象是十分复杂,在这个时期人们很难对它做出全面的解释。但是,随着心理学家的研究,他们不断提出自己的理论观点。由于认识的局限性,一种理论观点必然存在片面性,这种观点就会遭受批评。在批评别人观点的时候,批判者又会提出自己的理沦观点,以弥补别人理沦的不足。但是,他的理论观点也不会超脱时代的局限,仍然会有不足,他又会遭到别人的批评。理论观点的争论就这样展开了,各持己见、互不相让。

伴随各种观点之间的争论,形成了不同的心理学派别,使心理学进入一个学派林立、相互纷争的时代。这种局面在科学发展的初期是难于避免的,而且百家争鸣的局面对推动学术研究的发展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这个时期比较有影响的学派有构造心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

1.构造心理学

(1)创始人——冯特和他的学生铁钦纳(Titchener, E.B.)。

(2)主要观点:主张心理学应该采用内省实验的方法,分析意识的内容,并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如何联结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也就是企图从意识经验的构造方面来说明整个人的心理,只问意识经验由什么元素构成,不问意识内容的来源、意义和作用。

(3)局限:由于构造心理学派把心理学的内容规定的太狭窄,太脱离生活实际,又把实验的内省方法,即由被试者在严格控制的实验条件下进行自我观察的方法,当作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因而遭到许多心理学家的反对。

2.机能主义心理学

它是在达尔文(Darwin, C.)进化论的影响和詹姆士(James, W)实用主义思想的推动下建立起来的。詹姆士为这一学派奠定了基本的思想基础。

(1)创始人——杜威(Dewey, J.)和安吉尔(Angell, J.)

(2)主要观点:这一学派反对把意识分解为感觉、情感等元素,主张意识是一个连续的整体;反对把心理看作一种不起作用的副现象,强调心理的适应功能;反对把心理学只看作一门纯科学,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因为它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机能作用,所以被称为机能主义心理学。

3.行为主义

(1)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华生(Watson, J.B.)。反对构造学派的观点,创立了行为主义。

(2)主要观点:认为构造主义研究人的意识,而意识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研究意识很难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科学。因而主张心理学要抛开意识,径直去研究行为。

①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这些反应不外是肌肉的收缩和腺体的分泌。

例如,思维不过是肌肉,特别是言语器官的变化;情绪不过是内脏和腺体的变化。

②华生认为,心理学研究行为的任务,就在于查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由此就能根据刺激推知反应,根据反应推知刺激。只要确定了刺激和反应(即S—R)之间的关系,就可以预测行为,并通过控制环境去塑造人的心理和行为。

因此它是一种典型的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4.格式塔心理学

(1)创始人——德国心理学家魏特海墨(Wertheimer, M.)、克勒(苛勒)(Kohlcr, W.)和科夫卡(Koffka, K.)

(2)主要观点:整体不等于部分的相加,意识、经验也不等于感觉和感情等元素的集合,行为也不等于反射弧的集合,因而反对把心理现象分解为组成它的元素,主张从整体上来研究心理现象,建立了完形心理学,或称格式塔心理学。

5.精神分析

(1)创始人——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Freud, S.)

(2)主要观点:

①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包含着两个主要的部分:意识和无意识。

a.意识是能够觉察得到的心理活动;

b.无意识包含人的本能冲动,以及出生以后被压抑的人的欲望。这种欲望因为社会行为规范不允许满足,而被压抑到内心深处,意识不能将其唤起。它不同于觉察不到的通常意义上的无意识,为区别起见,后来经常将其称做潜意识。

后来,弗洛伊德又提出前意识的概念,认为前意识是介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一种中间心理状态。它是那些此时此刻虽然意识不到,但在集中注意、认真回忆、不断搜索的情况下,可以回忆起来的经验。

③弗洛伊德还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并认为三者发展平衡,就是一个健全的人格,否则就会导致精神疾病的发生。

(3)贡献:潜意识动机的作用,以及儿童期经验对人的心理及人格的影响,由于弗洛伊德的强调和重视,才为心理学界认识,对心理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的发展,乃至整个文化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取向

对心理学来说,由于它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在人们开始自觉地去认识它的时候,想要用一个完善的理论模式概括出心理现象的本质,难免具有局限性,争论是不可避免的。到了20世纪中叶,人们在争论中认识到了这一点,逐渐把主要精力转移到对心理现象规律的探讨上,学派之争自然就结束了。

学派之争的结束反而为心理学研究的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天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的心理学思想相继产生,它们以新的思潮或发展方向影响着心理学的各个研究领域,从而加强了心理学研究的整合趋势。其中最具影响的有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和生理心理学研究。

1.人本主义心理学

(1)20世纪50~60年代的美国,在社会物质文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各种社会问题,加之冷战的影响,在人们心理上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2)以罗杰斯(Rogers.c.R.)和马斯洛(Maslow, A.H.)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这一切不安的根源在于缺乏对人的内在价值的认识。

(3)主要内容:

①心理学家应该关心人的价值与尊严,研究对人类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反对贬低人性的生物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也就是说,他们既反对把人的行为归结为本能和原始冲动的弗洛伊德主义;也反对不管意识,只研究刺激和反应之间联系的行为主义。

②由于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是近代心理学两大传统流派,人本主义心理学又与他们有明显的分歧,因此在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③人本主义认为人有自我的纯主观意识,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只要有适当的环境,人就会努力去实现自我,完善自我,最终达到自我实现。所以人本主义重视人自身的价值,提倡充分发挥人的潜能。

2.认知心理学

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的新方向。

(1)主要观点:它把人看作是一个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并以信息加工的观点,即从信息的输入、编码、转换、储存和提取等的加工过程来研究人的认知活动。

(2)研究途径:认知心理学用模拟计算机的程序来建立人的认知模型,并以此作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途径。同时,计算机科学也利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改进计算机的设计。认知心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的结合,开辟了人工智能的新领域。

(3)认知心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的结合,开辟了人工智能的新领域。当前,认知心理学又与认知神经科学相结合,把行为水平的研究与相应的大脑神经过程的研究结合起来,深入探讨认知过程的机制。

3.生理心理学

(1)生理心理学探讨的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它的研究包括:

脑与行为的演化;脑的解剖与发展及其和行为的关系;认知、运动控制、动机行为、情绪和精神障碍等心理现象和行为的神经过程和神经机制。

(2)对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的研究由来已久,从解剖学、生理学的研究发现大脑机能定位,到心理活动的脑物质变化的生化研究,再到脑电波、脑成像技术的应用,历经一百多年,但其迅速发展还是近几十年。当前,它已发展为一个交叉的和综合性的学科。生理心理学的迅速发展必定会成为推动心理学发展的新的动力。

第四单元 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和方法

一、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

心理现象是世界上最为复杂的现象,认识它、解释它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关键在于,一要有科学的手段,二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1)科学的手段

科学心理学诞生以前,心理学靠思辨和总结个人经验的方法,所以心理学只能孕育在哲学的襁褓中,19世纪中叶,心理学引进了实验的方法,才使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20世纪中叶,心理学和先进科学技术,例如和计算机科学结合,使心理学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心理学研究有了更多的手段。脑外科手术的进步,脑化学、电子技术,脑电波、脑成像、记录单细胞活动的微电极技术的应用,为了解和人的行为相联系的脑结构、脑的生物化学活动,以及神经系统加工信息的过程提供了基础,也为心理学的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前途。

(2)实事求是的态度

有了科学的研究手段,还要有科学的态度,这就是实事求是,坚持心理学研究的客观性原则。做到这点并不容易,人们往往从某一理论假设出发,对调查或实验资料有好恶之分,喜欢支持自己假设的资料,轻视和自己的假设不一致的资料,因而会歪曲事实;人们也往往对心理现象进行主观的猜测,而不去找它的证据,因而以臆想代替事实,像对动物心理或儿童心理进行研究的时候经常发生的那样。

2.辩证发展原则

(1)心理现象是发展变化的。

动物从没有心理到有心理,心理再从低级发展到高级,直至出现人的意识,这是心理现象的种族发展;

人从出生,历经幼儿期、学龄期、青年期、中年期,最后到老年期,人的心理也有一个发生、发展和成熟、衰老的过程。

就是同一心理现象,例如人的需要,也是发展变化的。婴儿时期,人的生理需要是主要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社会性需要越来越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的需要越来越提高;在不同的场合,人的需要也不一样。我们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人的心理。

(2)心理现象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人格在心理过程的基础上形成,又通过心理过程表现出来;个体的心理特性一旦形成,又会对心理过程产生制约的作用。没有感性认识就不会有理性认识,感性认识越丰富,越有利于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同时,只有理解了的东两才能更好地感知它,思维又影响着人的感性认识。所以事物都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我们必须用辩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物,不能割断事物之间的密切联系。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心理学的研究有其理论目的,这就是探索心理发生、发展和活动的规律,为解答精神和物质的关系提供科学的依据。

(2)心理学还有其实践的任务,这就是运用心理学的规律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服务,解答教育、医疗卫生、人力资源管理、体育运动、司法、交通、文化艺术、航空航天等领域提出来的各种实际问题,以提高人的工作和生活质量。

解决社会实践提出来的问题,这是推动心理学发展的动力。

二、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这些方法因其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也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研究方法的特点。经过一百多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探索,心理学已经形成了自己一套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和手段。这些方法和手段可以归为以下四种类型,即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和实验法。

1.观察法

(1)定义:观察法或叫自然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系统观察人的行为和活动,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例如,观察儿童的游戏,记录儿童每天所说的话,了解儿童的注意力和儿童的思维活动,比较儿童语言的发展等。

(2)注意事项:在进行观察的时候,观察者不应干预活动的进行,应该客观地进行观察,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加以记录,然后进行分析。

(3)优缺点

①优点:所得到的资料比较客观、真实。通过对观察资料的分析,也可提供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假设,为进一步进行实验研究打下基础。

②缺点:观察法不能控制条件,只能听任活动的自然进行;用观察法获得的资料,也不能按事件发生的先后,简单地做因果联系的解释。

2.调查法

(1)定义:调查法是指就某一问题,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向被调查的对象提问,让他回答,通过对他的回答的分析来了解他的心理活动的方法。

①用口头提问进行的调查叫访谈法;

②用问卷的方式提问,让被调查者回答进行的调查叫问卷法,例如民意测验。

(2)注意事项

①在进行口头调查的时候,事先要列好提问的问题或提问的提纲;

②在用问卷进行调查的时候,要按科学的程序制定好问卷,即问卷要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

③问题的设计要准确、具体、而且不能有暗示的作用,不能让被调查的对象难于理解,或者产生歧义,或者暗示出问题的答案;

④在选择调查对象的时候,一定要遵循随机的原则,否则调查的结果具有片面性,不能代表调查的总体。

(3)用心理量表进行心理测验也是一种调查的方法。心理量表是用科学的方法制定的一套标准化的问题,用于测量某种心理品质。例如,智力测验是用来智力测验的量表,经过测验对人的智力发展水平给出数量化的描述,等等。

3.个案法

(1)定义:个案法是对某一被试者所做的多方面的深入详细研究,包括其历史资料,作业成绩、测验结果,以及别人对他的评价等等,目的在于发现影响某种心理和行为的原因。

个案法又叫个案历史技术,这种方法强调的是个体之间的差异。

例如,对超常儿童的跟踪研究就是运用的个案方法。通过对超常儿童的个案研究,可以了解超常儿童的个性特点,影响他们创造性发挥的主客观条件等。此外,像单亲家庭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问题儿童所受到的影响等等也都可以运用个案的方法进行研究。

(2)注意事项:

①个案法是对一个人进行研究所得到的结果,能否加以扩展,应该慎重分析。

②现实生活中给我们提供的个案,有时是非常难得的机会,因为这样的机会如果不是现实生活提供的话,我们是无法用人为的方法制造出来的。许多心理现象只能从现实生活提供的样本身上观察得到,对于个案所提的这样的机会我们应该抓住,而不应该忽视。

例如,一个先天盲的儿童得到治疗见到了光明,他是如何看世界的,生命早期失明对他的视力的发展有无影响,我们只有在这个个案中获得资料。前面我们举的狼孩的例子,给我们提了早期脱离社会生活的儿童心理发展会受到何种影响的资料,这也是没法人为制造的事实。

4.实验法

(1)定义:实验研究的方法就是主试者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观察被试者的行为或活动,探索客观条件和人的心理活动之间的因果联系的研究方法。

(2)变量

①自变量:由实验者选择用来引起被试者心理或行为变化的条件(刺激变量);

②因变量:由自变量引起的被试者心理和行为的变化。

我们所要寻找的就是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因果联系。

③额外变量:除自变量之外的一切能对被试者心理或行为发生影响的因素的作用,这些可能影响因变量的因素叫额外变量。

例如,年龄、性别、知识经验、个性特点、环境条件等等,都会影响记忆的效果。如果要研究记忆的方法对记忆效果的影响,就要控制好上述各种因素,只让记忆方法这一种因素起作用。

④自变量的混淆:在研究设计中,没控制好额外因素的影响,让自变量和自变量以外的因素都对实验结果发生了影响,称为自变量的混淆。(3)控制额外因素的方法。

①一般是把可以消除的额外因素加以消除。例如噪音的影响等环境因素。

②如果有些额外因素不能用消除的办法加以控制,就要把这些条件固定下来。每种自变量或自变量的各种水平的实验,都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来做,让这些条件在自变量的各种变化条件下所起的作用都一样,剩下来的对因变量发生影响的因素就只有自变量了。

因此,实验效度的高低取决于实验中对额外因素控制的严格程度。

【本节小结】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2.基础心理学的内容可以分为四个方面: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需要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3.人的心理的本质: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4.心理学流派及其观点。

5.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