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心理咨询师(二级)理论知识复习全书【核心讲义+历年真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八节 情绪、情感和意志

【考查要点】

1.情绪、表情、意志的含义;

2.情绪的功能;

3.情绪的理论(提出者,强调的内容);

4.情绪情感的两极性及维度;

5.基本情绪与复合情绪;心境、激情与应激;

6.动机冲突的形式;

7.意志品质。

【内容详解】

第一单元 情绪和情感概述

一、情绪和情感的定义

(一)情绪和情感的定义

1.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2.情绪、情感与认识过程的比较(以便说明情绪、情感这个定义所包含的内容)

(1)情绪和情感是以人的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它反映的是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外界事物符合主体的需要,就会引起积极的情绪体验;否则便会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这种体验构成了情绪和情感的心理内容。认识过程则是对事物本身的认识。

(2)情绪和情感是主体的一种主观感受,或者说是一种内心的体验。它不同于认识过程,因为认识过程是以形象或概念的形式来反映外界事物的。

(3)我们可以从一个人的外部表现看到他情绪上的变化,却看不到他所进行的认识活动过程,因为情绪和情感有其外部表现形式,即表情

(4)情绪和情感会引起一定的生理上的变化。

例如心率、血压、呼吸和血管容积上的变化。愉快时,面部的微血管舒张,脸变红了;害怕时,面部的微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呼吸减慢,脸变白了。这些变化是通过内分泌腺的作用实现的,认识活动则不伴有这种生理上的变化。

(二)表情

(1)表情就是人的情绪变化的外部表现模式。

(2)表情包括面部表情、身段表情和言语表情。

①面部表情是面部肌肉活动所组成的模式,它能比较精细地表现出人的不同的情绪和情感,是鉴别人的情绪和情感的主要标志。

例如,高兴的时候人的眼是眯着的,嘴角是往上提的;伤心的时候眉头是皱着的,嘴角是向下的;害怕的时候眼是瞪着,嘴是张着的。

①身段表情是指身体动作上的变化,包括手势和身体的姿势。高兴的时候手舞足蹈;不好意思的时候手足无措。

③言语表情是情绪和情感在说话的音调、速度、节奏等方面的表现。高兴的时候说话的音调高,说话的速度快;悲伤的时候说话音调低,速度慢,一句一句之间停顿的时间长。

(3)表情既有先天的、不学而会的性质;又有后天模仿学习获得的性质。因而人类表达情绪的主要方式是一样的,笑都表示快乐;哭都表示悲伤,不是规定的行为规范,也没有约定的规矩,是全人类不学而会的,因而表情具有先天遗传的性质。但是,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也使人表达情绪的方式带有不同的色彩,西方民族和东方民族在表达欢迎的方式上就有明显的区别。所以表情又具有后天学习模仿,受社会制约的特性。

二、情绪、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为区别于认识过程,人们把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称做感情。但是,感情这一概念比较笼统,它难以表达这一心理现象的全部特征。为了区别出感情发生的过程和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体验,人们采用了情绪和情感两个概念。

1.情绪和情感指的是同一过程和同一现象,只是分别强调了心理现象的两个不同的方面。情感代表的是感情的内容,即感情的体验和感受;情绪代表的是感情的反映过程。

(1)情绪指的是感情反映的过程,也就是脑的活动过程。从这一点来说,情绪这一概念既可以用于人类,也可用于动物。情绪具有情景性和易变性,伴随着明显的生理变化和外部行为的表现。

(2)情感则常被用来描述具有深刻而稳定的社会意义的感情,如对祖国的热爱,对敌人的仇恨;对美的欣赏,对丑的厌恶等。所以,情感代表的是感情的内容,即感情的体验和感受。

(3)与情绪相比,情感更为深刻,它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环境中逐渐形成的,因而具有更大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2.情感通过情绪来表现,离开了情绪,情感也就无法表达了。

所以,情绪和情感既有区别又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心理学主要研究感情反映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和规律,因此较多地使用的是情绪这一概念。

三、情绪、情感的功能

(一)适应功能

1.情绪和情感是有机体生存、发展和适应环境的重要手段。有机体通过情绪和情感所引起的生理反应能够发动其身体的能量,使有机体处于适宜的活动状态,便于机体适应环境的变化。同时,情绪和情感还可以通过表情表现出来,以便得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

例如,在危险的情况下,人的情绪反应使有机体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身体能量的调动可以让人进行搏斗,也可以呼救。

2.情绪和情感的适应功能从根本上来说,就是服务于改善人的生存和生活的条件。

婴儿通过情绪反应与成人交流,以便得到成人的抚养;成人也要通过情绪反映他处境的好坏。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用微笑表示友好,用示威表示反对;人们还可以通过察颜观色了解对方的情绪状态,以利于决定自己的对策,维护正常的人际关系。这些都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求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的条件。

(二)动机功能

1.情绪和情感构成一个基本的动机系统,它可以驱动有机体从事活动,提高人的活动的效率。一般来说,内驱力是激活有机体行动的动力,但是,情绪和情感可以对内驱力提供的信号产生放大和增强的作用,从而能更有力地激发有机体的行动。

例如,缺水使血液变浓,引起了有机体对水的生理需要。但是,只是这种生理需要还不足以驱动人的行为活动,如果意识到缺水会给身体带来危害,因而产生了紧迫感和心理上的恐惧,这时,情绪和情感就放大和增强了内驱力提供的信号,从而驱动了人的取水行为,成为了人的行为活动的动机。

2.情绪和情感的动机作用还表现在对认识活动的驱动上。认识的对象并不具有驱动活动的性质,但是,兴趣却可以作为认识活动的动机,起着驱动人的认识和探究活动的作用。

(三)组织功能

1.情绪和情感对其他心理活动具有组织的作用,它表现在:

(1)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对活动起着协调和促进的作用;消极的情绪和情感对活动起着瓦解和破坏的作用。

(2)情绪和情感组织功能的大小,还和情绪情感的强度有关,一般来说,中等强度的愉快情绪有利于人的认识活动和操作的效果;痛苦、恐惧这样的负性情绪则降低操作的效果,而且强度越大,效果越差。

2.情绪和情感对记忆的影响表现在愉快的情绪状态下,容易记住带有愉快色彩的材料;在某种情绪状态下记住的材料,在同样的情绪状态下也容易回忆起来。

3.情绪和情感对行为的影响表现在,当人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时,他容易注意事物美好的一面,态度变得和善,也乐于助人,勇于承担重任;在消极情绪状态下,人看问题容易悲观,懒于追求,但更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

(四)信号功能

情绪和情感具有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功能。情绪和情感都有外部的表现,即表情。情绪和情感的信号功能是通过表情实现的,微笑表示友好,点头表示同意等等。表情还和身体的健康状况有关,医生常把表情作为诊断的指标之一。中医的望闻问切的望包括对表情的观察。

此外,表情既是思想的信号,又是言语交流的重要补充手段,在信息的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从发生上来说,表情的交流比言语的交流出现的要早。

第二单元 情绪理论

对情绪的产生、表现,它和生理变化以及其他心理活动之间的关系,它对人的活动和人际关系的影响,乃至它的生理机制,心理学家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在心理学发展的过程中,产生过不少解释情绪的理论。从情绪理论发展的过程来看,比较重要的、对情绪的研究具有推动作用的情绪理论有以下四种:

一、詹姆斯—兰格德情绪外周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James, W.)和丹麦生理学家兰格(Lange, C.G.)分别于1884年和1885年提出了观点相同的情绪理论,后人称这种情绪理沦为詹姆斯—兰格情绪外周理论。

1.詹姆斯认为,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即当外界刺激引起身体上的变化时,我们对这些变化的知觉便是情绪。照他的说法,人并不是因为愁了才哭、生气了才打、怕了才发抖,而是相反,人是因为哭了才愁、因为动手打了才生气、因为发抖了才害怕。

2.兰格强调血液系统的变化和情绪发生的关系。他说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支配作用加强,血管扩张,结果便产生愉快的情绪;植物性神经系统活动减弱,血管收缩,器官痉挛,结果便产生恐怖的情绪。

3.詹姆斯和兰格都强调情绪与机体变化的关系,强调植物性神经系统在情绪发生中的作用,所以被称作情绪的外周理论。

评价:这种理论虽然荒谬,也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但它强调了情绪和植物性神经系统活动的关系,引起了人们对情绪机制研究的广泛兴趣,对推动情绪机制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情绪心理学的发展中有一定的地位。

二、坎农—巴德的情绪丘脑理论

1.美国心理学家坎农(Cannon, W.B.)反对詹姆斯—兰格情绪理论,提出了很多质疑。坎农认为:

(1)情绪变化快而生理的变化慢;

(2)同样的内脏器官活动的变化可以引起极不相同的情绪体验;

(3)切断动物内脏器官和中枢神经系统的联系,情绪反应并不完全消失;

(4)用药物可以引起和某种情绪相同的身体变化,却并不产生相应的情绪体验。

2.于是坎农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了情绪的丘脑理论。坎农认为,情绪的生理机制不在外周,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外界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引起神经冲动,经感觉神经传至丘脑,激发情绪的刺激由丘脑进行加工,丘脑所产生的神经冲动向上传至大脑皮层,引起情绪的主观体验;向下传至交感神经系统,引起机体的生理变化,所以,身体变化和情绪体验是同时发生的。

3.坎农的理论得到巴德(Bzfd, P.)的支持和发展,故后人将这一理论称为坎农—巴德丘脑情绪理论。坎农、巴德发现了丘脑在情绪发生中的作用,驳斥了詹姆斯—兰格的情绪外周理论,提出了情绪的中枢理论,是对情绪理论的发展。

评价:这一理论忽视了外因变化的意义,也忽视了大脑皮层对情绪发生的作用,也是有缺陷的。

三、沙赫特的情绪认知理论

1.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Schachter, S.)提出,任何一种情绪的产生,都是由外界环境刺激、机体的生理变化和对外界环境刺激的认识过程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而认知过程又起着决定的作用。

2.1962年他和辛格(Singer, J.)共同设计了一个实验:

分组:把被试者分为几组,除一组是控制组外,另外三组都是实验组。

变量一:三个实验组被试的生理变化相同,给所有被试注射药物,告诉被试注射的是维生素,目的是考察它对视觉的影响。但控制组注射的是生理盐水,实验组注射的是肾上腺素。

变量二:被试组对生理反应的认知不同。告知三组被试的内容不同,分为正确告知组、未告知组和误告知组。

变量三:环境,看他们在欣快和愤怒两种不同的情景下的表现会有什么不同。

结果发现,控制组和正确告知组的被试者,或无生理唤醒,或对生理唤醒有了正确的解释,他们都不受不同情景的影响,因而在两种情景下没有任何情绪反应;未告知组和误告知组的被试者,他们对自身的生理唤醒没有现成的解释,容易受不同情景下那些人情绪的影响,因而有明显的情绪反应。

这说明,生理唤醒是激活情绪的必要条件,但真正的情绪体验却是由对生理唤醒的认知过程决定的。论是生理唤醒,还是环境因素都不能单独决定情绪,情绪发生的关键取决于认知的因素。

3.评价:沙赫特将认知因素纳入到对情绪发生的解释,这对情绪的认识又是一个进步。

四、汤姆金斯和伊扎德的情绪动机—分化理论

1.汤姆金斯(Tomkins, S.)和伊扎德(Izard, C.E.)20世纪60年代提出;

2.情绪并不是伴随着其他心理活动产生的一种副现象,而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情绪有其独特的机制,并在人的心理生活中起着适应环境的独特作用。这种观点构成了情绪理论另一大的派别,即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

(1)汤姆金斯直接把情绪看作是动机。他认为,内驱力的信号需要通过一种放大的媒介,才能激发有机体去行动,而情绪正是起着这种放大作用的心理过程。不仅如此,情绪本身可以离开内驱力的信号而起到动机的作用。

(2)伊扎德进一步指出,情绪是人格的组成部分,情绪具有动力性,它组织并驱动认知与行为,为认知与行为提供活动线索。因此,情绪是人格系统的核心动力,情绪的主观成分,即体验就是起动机作用的心理机构。

(3)伊扎德还认为,情绪的分化是生命进化过程的产物,只有情绪的分化,才使得情绪具有了多种多样的适应功能,也只有这样,情绪在生存和适应中才起到了核心的作用。

第三单元 情绪和情感的两极性及变化的维度

一、情绪和情感的两极性

对情绪情感固有特征可以从不同的方面进行度量,即情绪情感变化有不同的维度。这种度量可以从情绪情感的动力性、激动度、强度和紧张度这几方面来进行。

而每一种特征的变化都具有两极对立的特性,也就是说,每一种特征都存在着两种对立的状态,这就是情绪和情感的两极性。

例如,有喜悦就有悲伤,有爱就有恨,有紧张就有轻松,有激动就有平静,它们都构成了对立的情绪情感的两极。

二、情绪和情感变化的维度

(一)动力性

情绪情感的动力性有增力和减力的两极

一般来讲,满足需要的肯定的情绪情感都是积极的,增力的,能提高人的活动能力的;不能满足需要的否定的情绪情感都是消极的,减力的,能降低人的活动能力的。

喜悦的时候人觉得轻松,精神饱满,对周围发生的事件格外关心,表现出积极参与的倾向。悲伤时觉得沉重,提不起精神,表现出对周围事物的冷漠和无心参与的倾向。前者是增力的,后者是减力的。

(二)激动度

情绪和情感的激动度有激动和安静的两极

由重要的、突如其来的事件引起来的强烈的,有明显外部表现的情绪状态是激动的。听到了特别重要的消息,得到了梦寐以求的收获,自然欣喜若狂,这是激动的情绪状态;在正常生活工作条件下安静的情绪状态则是平静的。

(三)强度

情绪和情感的强度有强和弱的两极。从不满到暴怒,从惬意到狂喜都是弱和强的两极。在弱和强的两极之间,还可以区分出各种不同的强度,如从不满到暴怒之间可以区分出生气、发怒、大怒和暴怒等几种强度。从恹意到狂喜之间有高兴、欢喜、大喜等几种强度。

(四)紧张度

情绪和情感的的紧张度有紧张和轻松的两极。情绪的紧张程度依赖于情景的紧迫程度和个体的心理准备和应变能力。在情景紧迫、个体心理准备不足又缺乏应变能力的情况下,往往会感到紧张,不知所措,甚至身上发抖;情景并不紧迫,或者个体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有较强的应变能力时,即使遇到一些事件也会应付自如,觉得轻松。

第四单元 情绪、情感的种类

一、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

从生物进化的角度可把情绪分为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基本情绪是人和动物共有的,不学而会的。每一种基本情绪都有其独立的神经生理机制、内部体验、外部表现和不同的适应功能。

1.基本情绪的种类各家有不同的分法,近代研究中常把快乐、愤怒、悲哀和恐惧列为情绪的基本形式,又称原始情绪。

2.复合情绪是由基本情绪的不同组合派生出来的。如由愤怒、厌恶和轻蔑组合起来的复合情绪可称做敌意;由恐惧、内疚、痛苦和愤怒组合起来的复合情绪可称做焦虑等等。

二、心境、激情和应激

情绪状态,就是按情绪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可以把情绪划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

1.心境

心境是一种微弱、持久而又具有弥漫性的情绪体验状态,通常称做心情。

心境并不是对某一事件的特定体验,而是以同样的态度对待所有的事件,让所遇到的各种事件都具有当时心境的性质。

(1)心境具有弥漫性:愉快的心境使人觉得轻松愉快,看待周围的事物都带上愉快的色彩,动作也显得比平时敏捷。不愉快的心境使人觉得沉重,感到心灰意冷,对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

(2)心境所持续的时间短的只有几小时,长的可到几周、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

(3)心境往往由对人有重要意义的事件引起来,但人们并不见得能意识到引起某种心境的原因,而这种原因肯定是存在的。

(4)心境对人的生活、工作和健康会发生重要的影响,积极乐观的心境会提高人的活动效率,增强克服闲难的信心,有益于健康;消极悲观的心境会降低人活动的效率,使人消沉,长期的焦虑会有损于健康。经常保持积极乐观的心境,善于调整自己的心态,克服不良的心境是一种良好的性格特点。

2.激情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持续时间较短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状态具有明显的生理反应和外部行为表现。

(1)激情往往由重大的、突如其来的事件或激烈的意向冲突引起。

(2)激情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在激情状态下,人能做出平常做不出来的事情,发挥出自己意想不到的潜能。但也能使人的认识范围变得狭窄,分析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降低,因而在消极的激情状态下人的行为也可能失控,甚至会发生鲁莽的行为。人应该善于控制自己的激情,学会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3.应激

应激是在出现意外事件或遇到危险情景时出现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1)应激源:能够引起应激反应的事物称应激源,它对个体来说是一种能引起高度紧张、具有巨大压力的刺激物,是个体必须适应和应对的环境要求。应激源既有躯体性的,如高温或低温、强烈的噪声、辐射或疾病;也有心理社会性的,如重大的生活事件、难于适应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冲击,以及工作中的应激事件等。

(2)应激反应:个体对应激事件所做出的反应称应激反应,包括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生理反应可以包括身体各系统和器官的生理反应;心理反应包括认知、情绪和自我防御反应。如出现认知障碍、焦虑、恐惧、愤怒、抑郁,或采取某种行动以减轻应激给自己带来的紧张。

(3)强烈和持久的应激反应会损害人的工作效能,还会造成对许多疾病或障碍的易感状态,在其他致病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使人患病。应付应激可以调整自己的情绪,如重新评价应激源或采取某种行为(如饮酒、服用镇静剂、听音乐、从事体育活动、寻求亲友的安慰和帮助);也可以集中精力解决面对的问题,或者在不具备解决问题的条件时采取回避的策略。

三、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

人的高级情感包括很多种,主要的有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此外还有宗教情感、母爱等等。

1.道德感

道德感是按照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时所产生的主观体验。包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的情感,集体荣誉感、责任感、同情感等都是同道德评价相联系的情感。一个人具有高尚的品德,人们会觉得这个人值得尊敬;一个人损人利己,人们会觉得他卑鄙,这些都属于道德情感。

2.美感

美感是按照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自然界、社会生活及文学艺术品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人的审美标准既反映事物的客观属性,又受个人的思想观点和价值观念的影响,所以美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是主客观的对立统一。优美的自然环境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善良、纯朴的人格特征,公正无私、舍己救人的高贵品质给人以美的感受;奸诈狡猾、徇私舞弊、损人利己的行为则让人厌恶和憎恨。美感体验的强度受人的审美能力和知识经验的制约,对美感的培养和进行美的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3.理智感

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体验。例如,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认知的兴趣;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怀疑、自信、惊讶,以及问题解决时的喜悦等都是理智感。理智感不仅产生于智力活动的过程中,而且对推动人学习科学知识,探索科学奥秘也有积极的作用。

第五单元 意志

一、意志的定义

意志是有意识地确立目的,调节和支配行动,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受意志支配的行动称意志行动,所以,意志行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行动,行动的目的要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才能达到。

有些行动是习惯性的、无意识的,这样的行动不是意志行动。有些行动虽然有意识、有目的,但可以自然而然地完成,没有困难需要克服,像吃一顿饭,玩一会游戏,这些行动也体现不出人的意志,所以也不算意志行动。只有有目的的,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的,即受意志支配的行动才是意志行动。

二、意志行动的基本阶段

意志行动既然有意识、有目的,那么意志行动就包括对行动目的的确立和对行动计划的制定,以及采取保证达到目的的行动两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和执行决定阶段。

(一)准备阶段

在意志行动的准备阶段里,需要在思想上确立行动的目的,选择行动的方案并要作出决策。

确立目的是意志行动的前提,但在确立目的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动机的冲突。因为行为都有其动机,都有预想达到的目的。而人想要达到的目的有时并不是一个,而是多个。这些动机之间往往会有矛盾和冲突。动机冲突一般有如下四种形式:

1.双趋式冲突

两个具有同样吸引力的目标,两个动机同样强烈,但不能同时获得时所遇到的冲突称双趋式冲突。

既想学英语又想学法语,精力和时间有限;“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2.双避式冲突

两个目标都想避开,但只能避开一个目标的时候,人们只好选择对自己损失小的,避开损失大的目标,这种冲突称双避式冲突。

怕货币贬值存钱会带来损失,花钱买东西又没值得买的东西。

3.趋避式冲突

想获得一个目标,它对自己既有利又有弊时所遇到的矛盾心情就是趋避式冲突。

想吃糖又怕胖,想考个好学校又怕报名的人太多竞争太激烈考不上。

4.双重趋避式冲突

如果有多个目标,每个目标对自己都有利也都有弊,反复权衡拿不定主意时的矛盾心情就是双重趋避式冲突。

两种工作,一种社会地位高但待遇低,另一种待遇高但社会地位低;春节将到,火车票紧张,想除夕到家,火车票贵;避开高峰期,火车票不涨价,但回家的日期就不如意了。

解决了动机冲突,确立了目标,接着就要制定行动的计划,看怎样一步一步达到目标。行动的计划可以是切实可行的,也可能是不周全、不具体的。但计划是决心要达到目的的,还是想走捷径碰运气的,这是最重要的。

(二)执行决定阶段

执行所采取的决定的阶段是意志行为的第二个阶段,即执行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既要坚定地执行既定的计划,又要克制那些防碍达到既定目标的动机和行动。在这个阶段里,还要不断地观察形势的变化,发现新的情况,遇到没有预料到的困难,遭受挫折时,要及时地分析,找出克服困难和挫折的办法。同时,还要不断地审视自己的计划,及时地修正那些不适合形势发展要求的计划,保证目标的实现。

意志行为的准备阶段和执行阶段是密切联系,相互制约的。如果在准备阶段动机冲突解决得好,目的明确,对行为的意义认识深刻,行动计划考虑得周全,切合实际,执行阶段就会比较顺利,遇到困难和挫折也会更有决心和勇气去克服。否则就容易缺乏勇气和信心,甚至出现半途而费的结果。为此,应该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只有这样,才能坚定信心,保持清醒的头脑,认真观察,仔细思考,及时地应对情况的变化。

三、意志品质

(一)意志的自觉性

1.意志的自觉性,是指对行动的目的有深刻地认识,能自觉地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服从于活动目的的品质。具有自觉性品质的人,是在对行为的目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采取决定的,他不随波逐流,不屈服于外界的压力,能独立地判断,独立地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

2.与自觉性相反的是受暗示性和武断从事。易受暗示的人,遇事不独立思考,容易受别人的影响,随大流,跟别人跑。有些人虽然自己拿主意,但对问题不做深入细致的分析,武断从事。这种人不能算是有自觉性的人,他们遇到问题时也容易动摇。

(二)意志的果断性

1.意志的果断性,是指迅速地、不失时机地采取决定的品质。遇到机会能当机立断,不失时机,不是碰运气的巧合,而是有强烈的愿望,有深入的思考,因此对机会特别敏锐,善于观察,能够抓得住机会。

2.和果断性相反的品质是优柔寡断和鲁莽草率。机会和无心人是没有有缘分的,即使有了机会他们也会认识不到,或者在机会面前优柔寡断,让其轻易错过。有的人看来也容易做决断,但他们抓的并不是机会。而是瞎碰,是鲁莽、草率,这些都是和果断性的意志品质背道而驰的。

(三)意志的坚韧性

1.意志的坚韧性,是指坚持不懈地克服困难,永不退缩的品质,这种品质又称毅力或顽强性。目标越远大,需要付出的努力越多,需要花费的时间也越长。如果没有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很难达到远大的目标。有时解决问题的条件还不太成熟,需要等待,需要坚持,如果放弃了努力就等于前功尽弃。

2.和坚韧性相反的品质是虎头蛇尾和执拗。有些人遇到困难就退缩,做事只有三分钟的劲头,没有坚持性,这些都是缺乏坚韧性的表现。有些人表面看起来有坚持性,但情况发生变化时还要墨守成规,不去适应改变了的环境,一味地钻牛角尖,这是执拗,是和坚韧性相违背的。

(四)意志的自制性

1.意志的自制性,是指善于管理和控制自己情绪和行动的能力,又称自制力或意志力。一个人的精力有限,要想达到一定的目的,就必须放弃一些妨碍这一目标的其他目标,或影响这一目标的其他活动,有所得就必有所失,有所为就必有所不为,否则所有的目标都会受到影响,该达到的目标也会力不从心,难于达到。

2.和自制性相反的品质是怯懦和任性。有些人虽然承认要达到目的,需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活动,但是遇到困难时,却没有勇气,或者不去设法克服。读书要紧,过几天就要考试,但碍于面子,宁肯耽误读书,也不愿拒绝朋友看电影、打牌的邀请,这是怯懦。不管是否对达到目的有帮助,只凭兴趣,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是任性。所有这些都是缺乏自制性的表现。

【本节小结】

1.情绪情感的含义,两者的关系;情绪情感的功能、分类;

2.情绪理论;

3.情绪情感的两极性及变化的维度;

4.意志的含义,意志行动的基本阶段和意志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