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须水口、虢亭、断山、砾石溪水
【】注 荥渎又东南流,注于济,今无水。次东得宿须水口,水受大河,渠侧有扈亭水,自亭东南流,注于济,今无水。宿须在河之北,不在此也,盖名同耳。自西缘带山隰,秦、汉以来,亦有通否。济水与河浑涛东注。晋太和中,桓温北伐,将通之,不果而还。义熙十三年,刘公西征,又命宁朔将军刘遵考仍此渠而漕之,始有激湍东注,而终山崩壅塞,刘公于北十里更凿故渠通之。今则南渎通津,川涧是导耳。济水于此,又兼邲目。《春秋》宣公十三年,晋、楚之战,楚军于邲。即是水也。音卞。京相璠曰:『在敖北。』
济水又东径荥阳县北。曹太祖与徐荣战,不利,曹洪授马于此处也。济水又东,砾石溪水注之。水出荥阳城西南李泽,泽中有水,即古冯池也。《地理志》曰『荥阳县,冯池在西南』是也。东北流,历敖山南。《春秋》,晋、楚之战,设伏于敖前,谓是也。径虢亭北。池水又东北径荥阳县北断山,东北注于济,世谓之砾石涧,即《经》所谓砾溪矣。《经》云济出其南,非也。
译文
荥渎又往东南流,注入济水,现在已经干涸无水了。稍为偏东,有宿须水口,宿须水承接大河而出,水道旁有扈亭水,从扈亭往东南流,注入济水,现在也干涸无水了。宿须在河以北,不在这里,不过名称相同而已。宿须水从山坡的西侧流过,自秦汉以来,时通时塞。济水与大河会合,波涛相混往东奔流。晋太和年间(三六六至三七一),桓温领兵北伐,准备把宿须水贯通,但没有成功就退兵了。义熙十三年(四一七),刘裕西征,又下令宁朔将军刘遵考利用这条渠道运粮,开始时有较湍急的水往东注入,但最终因为山崩而壅塞,刘裕在北方十里重新开凿旧渠以贯通粮道。但现在只有南渎可以通航,因为引入了附近溪涧的水。济水在这里,又称为邲水。《春秋》记载:宣公十三年(前五九六),晋、楚两国交战,楚军屯驻于邲水附近,就是这条水。音卞。京相璠说:“邲水在敖的北面。”
济水又往东流,经过荥阳县的北面。曹操与徐荣作战,打了败仗,曹洪把自己的马让给曹操,就在这地方。济水又往东流,砾石溪水注入。砾石溪水发源于荥阳城西南方的李泽,泽中有水,就是古时的冯池。这就是《地理志》所说“荥阳县,冯池在西南面”里面的冯池。冯池流出的水往东北流,经过敖山的南面。《春秋》记载:晋、楚两国交战,在敖山前设下伏兵,说的就是这里。池水又经过虢亭的北面。池水又往东北流,经过荥阳县北的断山,往东北流,注入济水,民间称之为砾石涧,也就是《水经》所说的砾溪了。《水经》说“济出其南”,不对。
赏析与点评
荥泽一带水道纵横,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有不少古战场遗址,春秋时期晋、楚邲之战发生在这里,结果晋胜楚败,奠定了晋文公称霸中原的局面。东晋末,刘裕北伐,打通了已淤塞的旧渠作为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