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注(中信国学大典)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济水(卷七至卷八)

本卷导读

济水是古代中原的重要河流之一,古籍中以江、淮、河、济为“四渎”,而中国第一篇地理文献《尚书·禹贡》,以名山大川为九州的分界,其中“济河惟兖州”,兖州就在济水和大河之间。但由于历史上黄河多次改道,对济水构成严重的干扰,所以不同时期的济水,水道流向变化甚大,自从清朝咸丰五年六月十九日(一八五五年八月一日),黄河在开封决堤,改道夺取济水河道出海,从前的济水,已变成黄河下游主流,济水从地图上消失,原本在济水南岸的山东省会济南市,仍留下残存的地名印记而已。

古人认为,济水分为两段,前段在黄河以北,“源出河北济河而南也(济水的源头出于大河以北,穿越大河,再从大河向南流出)”,两条大河互相交叉穿越,在地形的结构上不太合理,但这说法可能保留了一些远古的记忆。近代有学者认为,黄河的下游在郑州、开封一带进入大平原,水流纵横奔流,在历史上主河道曾多次在东北、东南之间摆动(正东受泰山山区所阻,不可能直往东流),《尚书·禹贡》所记述的河道向东北偏北流,但《禹贡》以前的黄河,有可能曾经向东南流,注入黄海,而发源于太行以南王屋山的济水,则向东北偏东流,注入渤海,两条水道互不相连,各成水系。到《禹贡》撰写之前,黄河改道,折向东北流,切断了济水,再往北流经北方的沼泽,散为多条水道(九河),注入渤海。经此改道,济水被分为两段,上游小部分注入黄河,成为黄河的支流;下游从黄河分出,继续向东北偏北流,注入渤海。济水又称为沇水,沇与兖互通,因此黄河下游与济水下游之间的地带称为“兖州”。而民间对济河的记忆,仍是一条与大河不同的独立水道,是古代传说中的“四渎”之一,源头在王屋山,而尾闾入渤海,因此有济水穿越黄河的说法。这推断是否成立,仍有待地质学家的验证。

济水出河东垣县东王屋山“济水出”句:战国后期,秦兼并魏国西部领土,设置河东郡,即今山西省南部临汾市及运城市。垣县在河东郡东部,今山西省垣曲县,王屋山在县东,又称“天坛山”,又位于河南省济源市西北四十公里处,王屋山风景区位于济源境内。为道教名山,道教经典《列子》所说的“愚公移山”故事,发生在王屋山。因山中有洞,俨如王者之宫,故名王屋。主峰之巅有石坛,据说为轩辕黄帝祭天之所。汉魏时列为道教十大洞天之首,称为“天下第一洞天”。,为沇水沇(yǎn)水:东汉学者许慎《说文解字》:“沇:水,出河东东垣王屋山,东为泲。从水允声。”;又东至温县西北温县:在黄河北岸,属河内郡,今河南省温县。,为济水;又东过其县北,屈从县东南流,过城西隤(tuí)城:河内郡修武县有隤城(《后汉书·郡国志》)。;又南当巩县北,南入于河。

与河合流,又东过成皋县北成皋(ɡāo)县:成皋,古东虢国,春秋时被郑国所灭,改设制邑,又名虎牢,春秋战国时为战略重地,秦末楚汉相争,两军主力在此对峙。汉置成皋县,后世黄河水患频繁,县废,并入荥阳。今荥阳市汜水镇西北有成皋故城遗址。;又东过荥阳县北荥阳县:战国时韩国在荥泽之北筑城,称为荥阳,为战略重地。汉置荥阳县,后世陆续并入河阴、广武、汜水、成皋四县,成为今荥阳市。;又东至砾溪南,东出过荥泽北荥泽:《尚书·禹贡》有“荥陂既潴”的记述,意思是济水自温县流入黄河,向南溢出,成为荥水,流至邙山东南麓,积水为泽,称为荥泽。;又东过阳武县南阳武县:战国时韩、魏交界地,秦攻取,设置阳武县,县境有博浪沙,即张良行刺始皇未遂地点。秦以后经多次废复,县城亦曾迁徙,一九五三年与原武县合并为原阳县。;又东过封丘县北封丘县:古中原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时属卫国,战国初属韩,宋、韩黄池之战即发生于此地。公元前二四二年,秦攻夺韩国的平丘等十二城,设置东郡,封丘是其中之一。今为河南省封丘县,属新乡市。;又东过平丘县南平丘县:西汉初,分封丘东部置平丘县,西晋时撤,并入封丘。;又东过济阳县北济阳县:春秋战国时为齐国西部边境,在济水北岸,位于今河南省兰考县东北,与山东交界处。东汉光武帝刘秀出生于此县,因此升格为济阳郡,东晋南朝时,济阳江氏、蔡氏为名门望族。隋朝以后郡县俱撤。今山东省济南市以北有济阳县,秦汉时为漯阴县、著县等县地,金朝置济阳县。两济阳县同名异地,而且置县时代不同。;又东过冤朐县南冤朐(qú)县:秦置宛朐县,亦作冤句、冤朐。故城在今山东省菏泽市西南。;又东过定陶县南定陶县:西周时为曹国封邑,春秋时曹为宋国所灭,改称陶。其后范蠡“以陶为天下之中”,在此定居经商,十九年间,三致千金,死后葬于陶。秦以后称为定陶。今山东省定陶县。;又屈从县东北流。又东至乘氏县西乘氏县:西汉时置,南北朝废。在钜野泽南岸。,分为二,其一水东南流,其一水从县东北流,入钜野泽钜野泽:古代湖泊名,春秋时在齐、鲁、宋三国交界,秦末彭越曾在钜野泽聚众为游兵,后来与刘邦结盟对抗项羽。由于泥沙填积,南北朝以后逐渐湮废成陆地,湖水转移至其东北方,积聚为梁山泊,即《水浒传》聚义之地,今已缩小,改称东平湖。;又东北过寿张县西界寿张县:原名寿良,东汉改名寿张,一九六四年废县,县境分别划入河南及山东省。,安民亭南,汶水从东北来注之;又北过须昌县西;又北过谷城县西谷城县:在东平湖北,有谷城山。;又北过临邑县东;又东北过卢县北卢县:在今山东省平阴县北。;又东北过台县北;又东北过菅县南;又东过梁邹县北梁邹县:在今山东省邹平县北。;又东北过临济县南;又东北过利县西利县:在今山东省广饶市北。;又东北过甲下邑,入于河。

其一水东南流者,过乘氏县南;又东过昌邑县北昌邑县:秦朝在钜野泽以南设昌邑县,隶属砀郡。在今山东省西部。汉景帝中元六年(前一四四),分设山阳国,治所在昌邑,后废国为郡。汉武帝分封其爱子刘髆为昌邑王,先武帝死,其子为第一代海昏侯、汉废帝刘贺。今山东省东部有昌邑市,始设县于北宋初,同名异地。;又东过金乡县南金乡县:位于今山东省西南部,西汉昌邑国东缗县地,在县内高平山为武帝之子凿山筑墓时掘出金矿,因此名为金乡。东汉设县至今。;又东过东缗县北东缗县:秦朝置县,东晋时废。;又东过方与县北,为菏水。菏水又东过湖陆县南,东入于泗水。又东南过沛县东北沛县:在今江苏省北部,隶属徐州市。春秋战国时期,沛为宋国城邑,宋国灭后,楚国得沛地,设县。秦时置沛县,属泗水郡(出土秦封泥有“四川郡”,或许后世误读为泗水)。汉高祖刘邦于秦时在沛县为吏,后据沛县起兵反秦。;又东南过留县北留县:秦县,在沛县东南泗水西岸,属泗水郡。张良在此县结识刘邦,其后成为开国功臣。刘邦称帝后,封张良为留侯。留县废于唐朝。;又东过彭城县北彭城县:今江苏省徐州市。上古为大彭氏国地,相传首领称为彭祖,八百岁。自古以来是中原战略要地,战国时曾为宋国都城,宋亡后入楚。秦汉之际为西楚霸王项羽都城。直至现代,徐州附近发生过多次关键性战役。;获水从西来注之;又东南过徐县北;又东至下邳睢陵县南下邳(pī)睢陵县:下邳,秦县,属东海郡,东汉设置下邳国,晋以后改为郡;睢陵,下邳郡属县。,入于淮。

译文

济水发源于河东郡垣县东面的王屋山,称为沇水;又往东到了温县的西北面,称为济水;又往东经过这个县的北面,曲折地从县的东南面流去;经过隤城的西面;又往南对着巩县的北面,往南注入大河。

济水与大河合流,又往东经过成皋县的北面;又往东经过荥阳县的北面;又往东到了砾溪的南面,往东流出,经过荥泽的北面;又往东经过阳武县的南面;又往东经过封丘县的北面;又往东经过平丘县的南面;又往东经过济阳县的北面;又往东经过冤朐县的南面;又往东经过定陶县的南面;又曲折地从县的东北面流去;又往东到了乘氏县的西面,分为两条水道,其中一条水道往东南流,另一条水道从乘氏县的东北方流去,注入钜野泽;又往东北经过寿张县的西界,安民亭的南面,汶水从东北方而来注入济水;又往北经过须昌县的西面;又往北经过谷城县的西面;又往北经过临邑县的东面;又往东北经过卢县的北面;又往东北经过台县的北面;又往东北经过菅县的南面;又往东经过梁邹县的北面;又往东北经过临济县的南面;又往东北经过利县的西面;又往东北经过甲下邑,注入大河。

另外一条往东南流的水道,经过乘氏县的南面;又往东经过昌邑县的北面;又往东经过金乡县的南面;又往东经过东缗县的北面;又往东经过方与县的北面,称为菏水。菏水又往东经过湖陆县的南面,往东注入泗水。又往东南经过沛县的东北面;又往东南经过留县的北面;又往东经过彭城县的北面,获水从西面而来注入;又往东南经过徐县的北面;又往东到了下邳郡睢陵县的南面,注入淮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