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历史、逻辑和未来 :振兴中华变革论(第二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 近代以来中国的四次大变革

作为一个文明古国,中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富有、最强大的国家之一。自公元前5世纪开始到18世纪中叶,中国经济就一直领先于世界参见陈振汉,“我国历史上国民经济的发达和落后及其原因”,载孙健《中国经济史论文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69~88页。。根据著名经济史学家麦迪森的研究,1820年中国的GDP曾占世界的三分之一左右,是当时的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达到了历史高峰(见图2.1)转引自张维迎,“把脉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南方周末》,2009年12月3日。。然而,在此之前的500多年,自明朝开始,中国的发展几乎是水平的(见图2.2)[英]安格斯˙麦迪森著,《世界经济千年史》(伍晓鹰、许宪春、叶燕斐、施发启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0页。,就连18世纪后期亚当·斯密也在《国富论》中不禁感叹中国经济的停滞不前。更令人震动的是,自19世纪30年代后,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就开始呈现“自由落体”的态势。与此相反的是,经历了宗教改革、文艺复兴、英国光荣革命、法国大革命所带来的人文、政治、社会结构及科学技术大发展、大变迁,欧洲特别是英国的经济发展,借助第一次工业革命伊懋可认为,中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使之陷入了一个“高水平均衡陷阱”,从而阻碍了中国发生像欧洲那样的机械工业革命。参见Mark Elvin,The Pattern of the Chinese Past:A Social and Economic Interpretation,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3.的力量,一日千里。这样,19世纪的中国与西方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大分流”,经济力量此消彼长,经济活动相互嵌入,经济利益绞缠勾连,中西文明间形形色色的对话和碰撞开始不断上演,中国古代长期以来形成的超稳定结构和传统框架面临越来越剧烈的外部冲击。

图2.1 主要经济体GDP占世界GDP比重演变趋势

图2.2 中国与西欧人均GDP水平的比较(公元400~1998年)

1840年鸦片战争,是中西文明之间的一次大碰撞,也是中国一个痛苦的转折点。自英国的枪炮打开伟大文明古国的大门,将中国纳入世界体系之后,中国人就一直在苦苦探寻振兴国家的现实途径。在过去的170多年里,这样的探索从未停止,并且延续至今乃至将来。中国的有识之士,包括中国的精英阶层和大多数老百姓都认识到,只有通过变革图强,中国才能重新崛起。问题是,怎么变革才能走向富强呢?自上而下,无数仁人志士对这个问题经过了长期的探索,走了很多弯路,人民也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翻看近代以来这170多年的历史,可以发现四个具有明显转折性全局意义的社会经济大变革区间:从洋务运动到维新变法图强、辛亥革命与市场经济的探索、计划经济与社会主义的联姻、改革开放引领的复兴之路这种明确划分的最早讨论,见于王一江的文章《变革图强,以史为镜看改革》,后正式出版在王一江等著的书中《国家与经济:关于转型中的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经济学名家论丛)》,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03~415页。。中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在不同的变革区间发生了显著的转换,与此相伴的是国有经济的地位与作用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起伏变化。其中,前三个变革区间内有过三次以国有企业推动工业化的不成功尝试,直到改革开放阶段,由于非国有经济的持续发展壮大,推动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中国才真正改变积贫积弱、闭关自守的局面,走上了富民强国、开放兼容的跨越之路,并取得了巨大成就。我们不妨从人文、社会、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方面的比较,来追溯改革开放的历史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