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学而第一(4)
“亦可宗也”,就像同宗、宗主一样,终身可以相依。
所以选择朋友,一定是一辈子都靠得住的,谨慎选择,终身不渝。不要有奶便是娘,今天靠这山,明天靠那山,那最后就会变成丧家之犬。
以上三条,都是讲慎始才能善终,在开始之前谨慎衡量选择,就不会给自己带来后患。我们常说人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但我们每天都在搬些石头来抱着而不自知。等到抱不住那天,就会掉下来砸到脚。
儒家论学,一是读事、一是读书、一是交友
原文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华杉详解
这里提出了好学的四大特征,你有这四大特征,就算你是好学之人了。
第一是“食无求饱”,吃不饱饭也无所谓。当然这也不是要你饿肚子。张居正说,“食也养生”,也不去求饱。吃饭是为了生命需要,不是贪吃。朱熹曾用吃饭来解释他的“存天理,灭人欲”,他说吃饭就是天理,贪吃就是人欲。
第二是“居无求安”,居住也不求太舒适,有地方住就行了。
这两条,就是说,不求山珍海味,不求豪宅大屋,为什么呢?朱熹说:“不求安饱者,志有在而不暇及也。”有自己的志向,有志于学,不在吃什么东西、住什么房子上花心思、花时间。无暇顾及,也不重视这些人生享受的事。
第三条,“敏于事而慎于言”。“敏”,是敏捷、快。做事很快,马上就去做。说话呢,则慢半拍,轻易不说,怕自己说话太放肆,或说了自己做不到。
做事常常怕自己没做到位,说话总是怕自己说过头,就是这个态度。
第四条是“就有道而正焉”。“就”,靠近、亲近。“有道”,是有道之人。“正”,正人先正己的正,纠正的正,修正的正。经常向那有道德学问的人请益,以修正自己的行为。
儒家论学,重要是三条,一是读事,上文说的,“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首先是在生活中学,在日用常行中学。二是读书。三就是交友,交诤友,经常相互匡正过失,你帮我正一正,我也帮你正一正。
你可以默想一遍你周围的朋友,有没有和你经常相互匡正过失的,如果没有,就要想想这个问题,要补上。不要都是相互欣赏、相互吹捧。
具备了以上四条——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恭喜你!你就算好学之人啦!
贫富的价值观,和学问之道
原文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华杉详解
子贡问:“一个人如果贫穷而不谄媚,富贵也不骄傲,这个人怎么样?”
子贡经商,由穷而富,穷过也富过,所以有这体会,问这问题。
孔子回答说:“也不错吧。不过,不如贫穷而乐道,富贵而好礼的人啊!”
为什么呢?贫穷而不谄媚,毕竟你心里还装着个穷字,觉得自己很穷,我虽然穷,但是我也不去谄媚他人。那行为上没有卑,心里已经有卑。这就不如安贫乐道,心里根本没有自己穷不穷的事,心宽体胖,欣然自忘其贫,超然贫富之外。这就不是贫而无谄者能比的了。
你富贵却不骄傲,心里已经先骄傲了,行动上提醒自己不骄傲。那就不如富而好礼的人,乐善循理,虽然身在富贵之中,而心已经超然富贵之外,这就不是富而无骄者能比的了。
子贡觉得老师的话,真是醍醐灌顶,感慨说:那《诗经》说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吧!“切磋”,是指治骨角,用道具切,再用锦铴磋,是精益再求其精。“琢磨”,是指治玉器,以椎凿琢,再以砂石磨,是密而益求其密。
子贡体会贫富之道,觉得自己的修为已经到位了,没想到老师一说,听得汗流浃背,榨出自己身上的“小”来。他就感慨,这学问之道,义理无穷,博大精深,你不去切磋琢磨,就没法到那精密之处,必须像《诗经》里说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那样,精益求精啊!
孔子听了很高兴,说:“赐呀!”——“赐”是子贡的名字,子贡名叫端木赐。
孔子说:“赐呀!不错!这样就可以跟你谈论《诗经》了!因为你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告诉你我已经说的道理,你就能推想到我还没说出来的意思,学问哪,就是要切磋琢磨,精益求精,永无止境!”
拒绝了解别人,就是拒绝进步
原文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华杉详解
不怕别人不了解我,就怕我不了解别人。
这两句话,说起来简单,却深刻到骨髓,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毛病。
我们怕什么呢?就怕别人不了解我。上级不了解我,我就怀才不遇,得不到提拔;客户不了解我,我就接不到生意;朋友不了解我,社会不了解我,我就没名气。所以我们在意的都是怕别人不了解我。
君子呢?君子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反过来,《中庸》里说,君子“衣锦尚絅”,明明穿着锦衣,还要一件麻衣罩在外面,真人不露相,要把自己的德行才能稍微掩藏一下,这样的意义呢,一是学问德行,本身是为了自修,为了自己,不是为了让别人知道;二要保证自己的名气,不要超过了自己的德行。君子怕的是名不副实。名胜于实为耻,实胜于名为善。
那君子就不想出人头地吗?《中庸》里说:“故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不显山不露水,但他逐渐显露出来后,就能征服全世界很多年。他死了还死而不亡,浩气长存,垂范后世。小人呢,总是很着急,开始也忽悠一阵子,所谓火一把,很快就销声匿迹了。
所以君子不怕别人不了解我,成天为这个着急的,那就是小人了。
第二句话,为什么君子怕不了解别人呢?
如果你在上位,不了解别人,你就不知道怎么用人,该用谁。如果你交朋友,你不了解别人,你就可能交不到益友,交到损友。遇到高人,你睁眼瞎不认识,就错过了学习进步的机会,而这机会可能一辈子就碰上这一回!可不可怕?
钱穆说,如果不是孔子,就不知道“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没有他,尧舜文武周公之道就传不下来,那是中华文明多大损失?如果不是孟子,就不知道孔子之圣,是生民以来之未有,把他当丧家犬、孔老二,不屑一顾,那孔子之道可能也隐没在历史中了,那多可怕啊!
我们总是对别人不了解自己一万分地在意,对去了解别人,却毫不在意。更多的时候,是对自己根本不了解的人和事,妄加论断,将别人打入结论的仓库封存,拒绝向别人学习。这又是前面多次提到的“胜心”和“纠错心”作怪。
你看每当社会上有成功者露头的时候,都有无数拒绝了解的胜心和纠错心唾沫横飞。一看别人有成绩,他马上就要“质疑”。
俗话叫“不服高人有罪”,你不服,就拒绝学习进步了。要服气,要养成服气的好品格,杜绝自己的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