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公冶长第五(1)
孔子和孙子,求全都是核心价值观
原文
《公冶长篇第五》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华杉详解
这一章都是评价人物贤愚得失,可以说是孔子看人的价值观。
先说公冶长,公冶长是孔子的弟子。孔子说,“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缧(léi),绁(xiè),都是指绳索,粗大的绳索,捆犯人的绳索。公冶长惹了官司,被抓在牢里。孔子说,他虽然被坐牢,但不是他的错,还是可以把女儿托付给他的。
“以其子妻之。”“子”,也指女儿。孔子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公冶长。
公冶长坐牢,但孔子认为他是无辜获罪,还是力挺公冶长。公冶长德才兼备,深为孔子赏识,后来终生治学,成为著名学者。
再说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南容,孔子的弟子,非常有才干,又非常谨慎,孔子很欣赏他,说如果国家有道,南容一定能出人头地,得到重用。国家无道呢,他也能明哲保身,进退自如,不会招祸被杀。所以孔子把自己哥哥的女儿嫁给南容。
孔子把侄女嫁给南容的故事,在后面十一章还有:“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这是南容三复白圭的典故,南容读《诗经》,读到一句:“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白玉有瑕,还能磨掉;言语有瑕,就没办法补救了。南容读到这一句,一天之内,反复念叨了三遍,孔子听见了,认为他很谨慎、很可靠,就把侄女嫁给他。
儒家的价值观呢,是不跟人斗争,有条件,就贡献才能给社会;没条件,就保全自己和家庭,等待和忍耐。这和孙子兵法思想高度一致,都是求全。有胜算,就打,没胜算,坚决不打,保全有生力量,等待和忍耐。
对于孔子和孙子来说,求全,都是核心价值观。
学习即模仿。师友是贤德之本,择友是学习关键
原文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华杉详解
子贱,孔子的学生,姓宓(mì),名不齐,字子贱。孔子评价子贱,“君子哉若人”,君子就是像子贱这样的人啊!说子贱是君子。
接着说,“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前一个“斯”,是说斯人,子贱这个人;后一个“斯”,是说斯德,这样的君子之德。子贱能成为君子,还是因为咱们鲁国君子多啊!否则,他从哪里去学来的呢?
这是儒家的学习学,反反复复历代儒者都这样讲,如曾国藩言,学习最重要是两件事,读书与交友,读圣贤书,交良师益友,交诤友,能相互鼓励,相互批评,相互指出不足,这样才能进步。
交友,实际上比读书还重要,因为朋友是活生生的榜样。我们每个人都有体会,朋友对我们的影响,比什么都来得大,朋友老是读书,你读书也多了;朋友跑步,你也跟着跑了。
学习即模仿。师友是贤德之本,择友是学习关键。
孔子论子贡:治国安邦之大器,但够不上君子
子贡是孔门弟子中最有才干的,孔子夸他是国之大器,但却还够不上是君子,因为他没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原文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华杉详解
子贡看见老师夸子贱是君子,有些着急,赶忙问:“赐也何如?”赐,是子贡自己的名字,他姓端木,叫端木赐。“老师!您看我是怎样的人呢?”
孔子回答说:“女,器也。”“女”,就是汝。你,就是一件器皿吧!
器皿和器皿差别可大了,盛饭的是器皿,掏粪的也是器皿,所以子贡赶紧追问:“老师认为我是什么器皿啊?”
答曰:“瑚琏也。”瑚琏,是宗庙里祭祀盛小米的礼器。是玉器,是国之大宝。孔子这是夸子贡是治国安邦之大器。
子贡的才干,在孔门弟子中是非常出类拔萃的,他曾任鲁、卫两国之相,治国、外交都有突出成就。退休后又经商,成为巨富,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他就是代表人物,被誉为儒商始祖。在推广孔门学说方面,因为他崇高的社会地位和在上层社会的交游,也是他贡献最大。他影响太大,从政经商的本事也太大,以至于鲁国一些贵族人士认为他比他老师还有贤德,但子贡始终对老师忠心拜服,孔子去世时他未能赶到,赶到后为老师守丧六年,是弟子中守丧时间最长者。
孔子评价子贡是瑚琏之器,非常恰当。
但是,孔子还说过一句话:“君子不器。”那再大的器,和君子还是有本质区别的,孔子没有给子贡君子的评价,这么说评价是跟子贱有区别了。
口才够用就行
原文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华杉详解
接着评价雍。“雍”,姓冉,字仲弓,孔子弟子,孔门十哲之一,以德行著称,孔子对他有极高评价,说他的德行足以南面为王。这个惊人的评价弟子中还没人得到过。孔子临终时还在弟子们面前夸他:“贤哉雍也,过人远也。”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大概老师平时夸冉雍太多了,有人就说,冉雍同学仁义没得说,但是口才不行。“佞”(nìng),巧言佞色的佞,但这里并不是贬义,就是能言善辩之意。
孔子听了不高兴了:“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要口才干什么?
“御人以口给。”“御”,抵挡。“给”,辩论。拿嘴巴去对付人,屡屡招人厌憎,有什么好?你说冉雍仁义,但是没口才。他仁不仁义我不知道,但是要口才来做什么呢?
能言善辩,只是压制人一时,人家当时辩不过你,或屈服于你。但心中并不舒服,其后必有反弹。而且人一旦口才太好,所谓“身怀利器,杀心自起”,便容易逞口舌之利,或强词夺理,或巧言惑人,或因言取祸,或恶语伤人,都不是吉祥之事。
戒之!戒之!别人夸你口才好,你不要认为是好事。
有本事的人不缺机会,缺的是认识
原文
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华杉详解
孔子对漆雕开说,你可以去做官了。漆雕开说:我对这个还没有信心。孔子听了,“说”,同悦,很高兴!
朱熹注解说,“信”,是指“真知其如此,而无毫发之疑也”,就是对做官任事,非常清楚了解。漆雕开认为自己还没达到,所以不能揽这个责任。孔子听了,觉得他这个人非常诚恳实在,很喜欢他这种性格。
程颐注解说,漆雕开已经有得道的意思,所以夫子很高兴。又说,漆雕开见道分明,所以说自己还不知道怎么做官,不自信。
君子戒慎恐惧,戒慎不睹,恐惧不闻,随时警醒自己,自己还有没见过的、不知道的。对自己知道多少,不知道多少,以及还有没有什么不知道自己到底知道不知道的,都了了分明,心中有数。
知道自己不知道,这很重要,最可怕就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无知无畏,无所忌惮。
张居正注解说,人之为学,要实得于心,知得十分透彻,深信不疑,然后出居其位,行其志,才能事事停当。漆雕开觉得自己对从政的道理还没能做到真知如此,没能做到无毫发之疑,自己心里还有对自己信不过的地方,所以不肯出去揽事。
可见漆雕开所见者大,所期者远,对自己要求高,大志不欲以小成自安。所以孔子闻而喜悦,嘉许他笃志于学,将来成就不可限量!
漆雕开的态度,也对应我们每天碰见的事,君子不怕错过机会,反而不轻易接受机会,唯恐自己能力不足,给人家把事情搞坏了。小人一点机会也不愿错过,胸脯拍得打雷一样响,拿别人的身家性命,下自己的赌注。
有本事的人也不怕错过机会,因为知道机会从来都不缺,缺的是认识、是本事。
子路:性格即命运
原文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华杉详解
“桴”(fú),木筏。孔子感叹说,天下没有明君,我的主张得不到实行,不如坐木筏漂到海外去发展。能跟我去的,恐怕只有子路吧!
子路一听,非常高兴,跃跃欲试。孔子讥讽他说:“子路比我还勇敢,就是裁度事理,总是不能恰当。”
子路在孔子的弟子中是个另类,忠勇好义,还武艺高强,是弟子,也是孔子的保镖。子路为人刚直不阿,对老师也直言不讳,经常批评孔子。孔子和他感情很深,却也遗憾他始终没能成为一个儒生君子,不能行中庸之道,孔子说他无所取材,又曾预言他“不得其死”,他最后果然在卫国内乱中舍生取义,慷慨就死。
当时子路在卫国做大夫,权臣孔悝的母亲与人合谋,要孔悝杀卫出公。卫出公闻讯逃到鲁国。子路听说后立即返城,子羔告诉他卫出公已经逃脱,且城门已闭,不可去送死。子路说:“食其食者不避其难。”子路进城后被人打落冠缨,气愤地说:“君子死而冠不免。”毅然系好帽缨,从容就义。
前面孔子夸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子路则完全违背了老师的教训,卷入政治斗争,而且他本来可以逃脱,却自己主动去送死就义。他跟了老师一辈子,却始终没改掉自己的性格。
曾国藩说,读书能转人之性,甚至说读书能改变骨相。性格即命运,改变骨相就是改变命运了。子路还是一味忠勇,读书不够,没有真正学到老师的思想智慧。
没有一点点私心杂念,没有一刻停息,才叫作仁
原文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华杉详解
孟武伯,鲁国大夫孟懿子的儿子,史书上说他骄奢淫逸,是个浪荡公子,不过看来他很喜欢找孔子论道。前面问孝,这里又问仁。
孟武伯问孔子,老师成天讲仁,您自己的学生里,谁算是仁人呢?子路算仁吗?
孔子回答,不好说!孟武伯连着问了三位同学,孔子都不肯给他们仁的评价。因为仁道至大,不是谁轻易配得上的。
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
孔子说,子路的才干哪,千乘之国,让他治理军政是没问题的,他仁不仁我就不知道了。
“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这些个税赋后勤的组织,子路都没问题。所以这子路的才干是很大的。
冉求仁吗?“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冉求啊,一千家人的县邑,能出一百辆兵车的卿大夫之家,让他当个家宰,治理家政,没有问题。仁不仁我就不知道了。
公西赤仁吗?“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公西赤啊,可以搞外交,有贵宾来,让他穿着礼服,站在朝堂上,和外宾对答应酬,没有问题。仁不仁我就不知道了。
张居正注解说,仁啊,是纯乎天理,没有一点点私心杂念,没有一刻停息,才叫作仁。
所以谁敢说自己仁呢?只能警醒努力,事事趋近,不可说自己达到了。
自知之明与自屈之量
原文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华杉详解
孔子问子贡:“你觉得自己和颜回,谁更强些?”“愈”,是胜过的意思。
子贡说:“我哪能跟颜回比,颜回闻一知十,我最多闻一知二。”
朱熹注解说:“一,数之始,十,数之终,二,一之对。”闻一知十,是听说一点,就能推知全体,“明睿所照,即始而见终。”闻一知二,是由此及彼,推测而知,因此而及彼。
胡氏注解说:“闻一知十,是生知之亚,上知之资。”什么是生知之亚呢,就是仅次于生而知之、不学而能,因为他毕竟还需要“闻一”。而生而知之的人,“闻一”都不用,遇到就会。这是什么境界?可以用陆王心学,陆九渊的话来说:“我在无事时,只是一个无知无能的人。到有事时,我便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人。”
闻一知二,是学而知之之才,中人以上之资。
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孔子听了子贡的话,说:“你不如他,我赞许你,你确实不如他。”
这里“与”,是许,赞许,我和你看法一致。不是“我和你都不如他”,而是“我很赞赏你,能看到并承认自己不如他”。
子贡在孔门弟子中,可以说才干第一,做官能任事,经商能发财,治世能臣,儒商始祖。颜回呢,穷居陋巷,生活窘迫。当时鲁国的贵族,认为子贡比孔子还有本事,哪会看得上颜回。但子贡却能看到自己和颜回的思想学问差距。
孔子知道子贡才高,所以故意问他,看他有没有自知之明。子贡不仅有自知之明,而且有自屈之量,诚恳地屈居颜回之下。所以孔子非常高兴,非常赞赏他!
我们往往没有自知之明,自己眼中的我,远远超过了别人眼中的我。我们更没有自屈之量,见谁不服谁,不愿意屈居人下。
不服别人,是罪。因为你只有服气、仰慕,才能学习,才能见贤思齐,才能进步。谁都不服,就止步于此了。
有自屈之量,也是一种领导力,因为这样你才能雇用比你强的人,不会武大郎开店,比我高的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