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证券分析:股票分析与公司估值(原书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博弈论与证券分析

一般的投资组合经理手中所持股份不足以对公司拥有控制权。一家上市公司的股票可能掌握在无数的投资者手中。在这种充分分散的所有者结构下,投资组合经理在某只股票或整个市场上的回报率就取决于其对手投资者的行为。如果投资组合经理认为某只股票值得投资并持有它,而其他人持相反的看法并卖出它,那么,投资组合经理在短期内会失利。公司未来的业绩也许会证实他原先的分析,但目前他看起来很差。这在按季度而不是按年度来衡量业绩的投资业界就是很危险的处境了。因此,了解其他人如何看待所发生的事件并做出反应,对于取得成功至关重要。

一些投资者在这种相互作用中使用博弈论,并试图影响市场思维的过程,下面用几个事例进行说明。

·虚假收购。一个以恶意收购著称的投资人取得某公司一定数量的股票,便发表公开声明或私下告知流言圈,说他对目标公司有收购的兴趣。其他投资者马上对此做出反应,买入股票使股价上涨。在这种情况下,表演这起虚假收购的演员并无意购买该公司。他的初始兴趣引发了购买浪潮,他趁机抛出自己的股票并从其他投资者投机性的预期中短期获取暴利。证券分析师克林顿·莫里森(Clinton Morrison)评论道:“这叫作能自我实现的预言。你把你自己的头寸广而告之,然后再卖掉它。”

·虚假促销。某位重要的市场参与者,如大型基金的经理,表示他对某一行业,如有线电视业有着强烈的兴趣。正当其他投资人追随基金经理买入有线电视股票时,基金经理却忙着把自己持有的股份抛售给买方大军。例如,2007年一家大型基金的基金经理受到舆论批评,他在公共场合吹捧软件业股票,而他的基金却在私下出货。

·给股票编故事。专业投资者对某个名不见经传的股票先大量建仓。利用财经媒体、股市新闻简报和风格激进大胆的经纪人,在幕后编造出一个关于公司未被发现的盈利潜力的故事。尽管分析过程比较粗糙,但成长的故事是吸引人的。《凯博市场快讯》(Cabot Market Letter)的编辑卡尔顿·卢茨(Carton Lutts)把这种博弈论的互动关系概括得很好:“股票,正如爱情一样,因浪漫而生,因现实而死。”当鼓吹的号角越吹越响时,投资者就会注意到它,他们买入后股票价格开始攀升。该专业投资者一旦达到盈利目标,就会抛出全部头寸,放慢公关机器的脚步。此后不久,股价下滑。这种策略对于初创期公司与高科技公司尤为有效。它们的经营前景很难分析,使得异想天开的预测难以驳斥。有时,仅仅是关于某一重要投资人介入的消息就已足够。例如2007年,梅西百货(Macy)的股票因市场传言对冲基金大鳄爱德华·兰伯特(Edward Lampert)正在建仓,价格上涨了8%。当谣言被证明失实后,股价几天内下跌了20%。

在前面几种情形里,投资者竞争性行为的后果都取决于对手的反应。这与精彩的象棋比赛情况类似。竞争对手一个看起来不理智的反应,都可以使精心策划的策略失效。如果分析师制造出了收购传言却无人跟风,那将会如何呢?此时博弈的风险就是竞争对手并不按预期方式行动。如果博弈者拥有公认的市场领导地位并有很强的公关能力,这种风险就可以被弱化。例如,卡尔·伊坎(Carl Icahn)伊坎现年72岁,他于2004年创立了伊坎合作基金、American Real Estate Partners(AREP),以恶意收购闻名,被华尔街成为“企业掠夺者”。2013年12月其个人资产净值221亿美元,世界富翁排名第10位。——译者注就是一位顶尖的博弈者,他旗下管理的基金达数十亿美元,因对投资标的主动施加影响而闻名。当然,对目标股票必须仔细挑选。否则竞争对手可能看穿了鼓吹者的策略,而直接忽视掉传递给他们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