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年俗文化丛书·财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敬奉财神的起源

人们为什么要敬财神

为什么有的人一生财源滚滚,享尽荣华富贵,而有的人则终其一生穷困潦倒,无缘富贵?对于生活窘迫、知识匮乏的远古人而言,这是一件百思不得其解的事,为此,他们只能将这一切归于超自然的力量——神灵。

相对于其他神祇 ,财神在民间出现得稍晚一些。这是因为我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时期比较长,物产并不丰富,人们的财富欲望并不强烈,直到宋代或稍早的时候,人们在新年的习俗中引入了禄马和财马。古代人重禄,得了功名,获了官职,便有固定的俸禄,因禄而生财,禄马便成为财神的雏形。至北宋时期,民间经济的交流空前繁荣,以财神作为年画的习俗开始流行于节庆中,作为民间信仰的财神由此出现。财神信仰出现后,很快在社会上流传开来,它不仅是生意人的偶像,更成为社会各阶层的共同信仰。至此,敬财神的习俗俨然已经成为人们追求财富的一种精神保护和寄托。

至明代时,财神的职司被固定在某一个或几个神身上,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我们所熟悉的赵公明、范蠡、比干和关公等。

财神赵公明的传说起源

财神是道教俗神,民间流传着许多不同版本的说法,一般认为有所谓“正财神”“偏财神”“准财神”之分,就信仰的广泛性来说,当属“正财神”赵公明。

赵公明,姓赵,名朗、玄朗,字公明,又称赵公元帅、赵玄坛,终南山下周至赵代村人。秦时,赵公明隐居山中,精修至道,被玉帝封为神霄副使,指挥三界,巡察九州。汉代时,道教的张天师在青城山炼丹时,收赵公明护卫丹室,丹成,张天师分丹饵之,赵公明食丹之后,外形酷似张天师,于是,张天师命他永镇玄坛,故号“玄坛元帅”。据说赵元帅能驱雷役电,唤雨呼风,除瘟剪疟,保命救灾,并掌管公平正义,凡买卖求财,只要向他祈祷,就没有不称心如意的。《封神演义》中,姜子牙封赵公明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统领招宝天尊萧升、招财使者陈九公、纳珍天尊曹宝、利市仙官姚少司四位神仙,职司掌管天下四方财库。所以,民间便奉其为财神。

当今道教宫观中的赵公明财神神像,多为黑面浓须,头戴铁冠,骑黑虎,执银鞭,持元宝,全副戎装,面目狰狞,所以赵公明也常被当为武财神,专司迎祥纳福、商贾买卖。后来,日春神青帝和月财神赵公明合称为“春福”,日月二神过年时常被贴在门上。

比干为何被称为文财神

财神有文武之分,崇文的人家供奉文财神,尚武的人家供奉武财神。

比干就是一位文财神。比干,沫邑人(今河南省卫辉市北),殷商贵族商王太丁的次子,帝乙的弟弟,帝辛(即纣王)的叔父。比干天资聪颖,又勤奋好学,所以二十岁就以少师(丞相)高位辅佐帝乙,帝乙死后,又受托孤忠心辅佐侄儿——幼主纣王。比干从政四十多年,鼓励发展农牧业生产,主张减轻赋税徭役,提倡冶炼铸造,富国强兵,被誉为“亘古第一忠臣”。

但商纣王暴虐荒淫,横征暴敛,令敢于直谏的比干心痛不已,遂至摘星楼强谏三日不去。纣王因此怒杀比干,并剖视其心,比干死时六十四岁。

比干生性耿直,公正无私,即使心被挖去,成了无心之人,仍然公平公正,办事公道,后人敬仰比干的人品,尊其为无心财神,民间大加敬奉,其香火极盛。传说,在比干荫佑下做买卖的人,均能做到公平交易,无偏无向,互不坑骗。

因比干死后被封为文曲星,北斗第四星,民间年画中,比干的神像为文官打扮,五绺长须,身着蟒袍,头戴宰相纱帽,手捧如意,足蹬元宝。所以比干也被称为文财神。文财神的打扮与天官相似,但天官神情慈祥,笑容满面;而文财神比干的神像面目严肃,脸庞清烁。

文财神范蠡的由来

范蠡,字少伯,春秋末年楚国三户(今河南淅川县)人,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商业家,被后人尊称为“商圣”。范蠡虽然出身贫贱,但饱读典籍,博学多才,他胸怀大志,但又不满于楚国的黑暗政治,于是愤世嫉俗,装疯卖傻,浪迹江湖,被人误称“狂人”。后受越国大夫文种拜访,二人结为挚友,共同离楚赴越,成为越王勾践的股肱大臣,辅佐越王富国强兵,最终灭了吴国,帮助越王成就了霸业。

就在越国发展鼎盛之际,懂得相面之术的范蠡,意识到勾践只可同患难,不可共富贵,于是功成身退,辞官归隐。范蠡深谙经营之道,善于理财,弃越奔齐后,他全力耕作,致家产数十万。齐人闻其贤能,想请他做国相,但他归还了相印,并散发了自己全部的家财,悄悄离去。后来,范蠡行至陶地,以此地为贸易要道,经营贸易集资巨万,世称“陶朱公”。

范蠡一生三次聚财,富甲天下,但又豁达仁义,三散其财。范蠡在名利面前,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进退自如,视功名富贵如浮云,有如此精神,民间崇其生财之智,赞其散财之义,尊其为文财神,也就理所当然了。

关公是从什么时候成为财神的

关羽本是三国时期的一名武将,因忠义仁勇而被后人尊称“关公”,清代时又被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武圣”。但是他和“财神”又有什么关系呢?

关羽一生忠义勇武,忠贞不贰,自与刘备、张飞桃园三结义后便始终效忠于刘备,即使曹操、孙权等人以利相诱,以死相逼,关公始终如一,绝无二心,关公的这种忠、义、勇、武的品格操守,被历代统治者所称颂,也为佛、道、儒三门所推崇。历代封建统治者都需要这样的典型人物来作为维护其统治的守护神,希望有更多的文臣武将能像关公那样尽忠义于君王,献勇武于社稷。同时,越来越多的商人重视义气和信用,关公信义俱全,于是尊奉之。如此,关公便被人视为义神、财神及保护商贾之神。人们遇有争执时,便求他明见决断。

此外,因关公是河东解州(今山西运城)人,一些晋商便将关公作为出门在外的保护神,在全国各地建筑关庙,并仿照“桃园结义”与合作伙伴结成异姓兄弟联盟,将关公忠诚和义气的美德传扬下去。后来,晋商富甲天下,其他生意人也纷纷仿效,关公也就成了公认的财神了。

观音是如何成为财富象征的

世人对财富有着极高的向往和追求,佛教也不例外,由于佛法中有对于福德、财宝的深刻理解,佛教中也产生了许多重要的财神,以满足那些虔诚的信徒求取福德财宝的愿望。佛教中的财神最著名的莫过于绿、白、红、黄、黑这五姓财神了。而白财神,即白宝藏王又被看成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化身。

传说有一位名叫阿底峡的尊者,在朝礼观世音菩萨圣地的途中,遇到了一个躺在路边贫病交迫即将饿死的人。阿底峡很想帮助这个人,无奈自己囊中羞涩,身无分文,最后他想着用割自己的肉的方法来布施。然而,饥者宁愿饿死,也不忍心吃他的肉。阿底峡内心更加愧疚,他为自己眼睁睁地看着病人死去却无力救助而感到遗憾万分,不禁流下伤心的眼泪。

这时一位路人不知从哪突然而至,他好心问明原委,然后竟幻化成观世音菩萨。只见菩萨左眼泪化现为度母,右眼泪化现为白财神,菩萨施救了病人,并嘱咐白财神亲予阿底峡灌顶,教授经法,以普度众生。

由此,观音便成了财富与慈悲的象征。

灶君是怎么变成财神的

在中国古代,自人类发明了火,脱离了茹毛饮血的生活,开始用火取食后,灶就逐渐与人类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起来。中国是信奉多神的国家,火神是人们最早崇拜的神祇之一,后来因为灶台产生,人们的信仰便由火神演变成了灶神。灶神又称灶君、灶王、灶王爷、东厨司命、“火神菩萨”等,灶神相传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间各户察看饮食之神,晋以后则列为督察人间善恶的司命之神,《太上感应篇》注曰:“灶有三十六神,能转祸为福,除死定生,驱逐妖邪,迁官益禄。”据此,灶神已成为掌管人间祸福生死的大神了。

魏晋以后,灶神有了姓名,但灶神的姓名,各说不一。隋杜台卿《玉烛宝典》引《灶书》称,“灶神,姓苏,名吉利,妇名搏颊”。《酉阳杂俎》则曰:“灶神名隗……又姓张名单,字子郭……”至于灶神是男是女,古时也有不同的说法。据史书记载,我国最早供奉的灶神是位女神,《庄子》注称“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或许是因为人们嫌她不够庄重,故后来的道书就把灶神,说成是昆仑山上的一位老母。现在民间供奉的东厨司命定福灶君,是一对老夫妇,即灶君和灶君夫人。

在中国古代封建家族的小社会中,灶神被认为是家财之主,主宰着家庭或家族的生命财产,被称为“司命”,至此,灶神便也演变成了财神。

福德正神的起源是哪里

福德正神,也就是民间俗称的土地公、伯公、福德爷等。福德正神原名张福德,自小聪颖、至孝,三十六岁时,成为朝廷的总税官。他为人公正,为官清廉,极为体恤百姓之疾苦,一生为民做了许多善事,活到一百零二岁时辞世。张福德死后,接任的官吏,个个都是见钱眼开的人,他们横征暴敛,无所不为,百姓因此苦不堪言。人们怀念张福德为政之好处,就在田野中风景最好的地方建庙祭祀,取其名而尊为福德正神,也就是守护土地的土地公。

由于大地孕育万物,所以在人们心里,“土”之功德最为浩大,人们封土立社,祀五方之土神,以为祈福。“土能生白玉,地可产黄金”,随着时代背景的变迁,土地公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它不仅是农人祭拜的神,也因他能使农人致富而成为“财神”。

福德正神的造型几乎都是地方员外打扮,白须、白发,笑容可掬,一手拿元宝,一手执如意或拐杖,充分表现出慈祥温和的福相长者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