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很多学者不建议学生读导论,要读就读原著。我的看法不尽相同。当然,我同意,导论绝对无法代替原著,有心钻研者,必须以读原著为主。哲学著作并非意在提供一个真命题集,它倒更像一件作品。单说伟大思想家们各自不同的写作风格,就已经提示大量的思想内容。探索的进程,其意义殊不少于探索的结果。不过话说回来,读书人并不都以钻研为志,钻研者也有程度不同。精研黑格尔的学者,可能也想了解胡塞尔,尽管他不打算钻研胡塞尔。没有谁靠读科普成了科学家的,但大科学家有时也读科普。为此,我们应该像感谢优秀科普作家一样感谢优秀的导论作者。
导论也有种种风格。考克尔曼(J.J. Kockelmans)写《存在与时间》导论,几乎全用海德格尔本人的语汇,甚至海德格尔自己的例子,更多是要给出这本书的一个提纲。迈克尔·英伍德(Michael Inwood)的这本《海德格尔》则不同,他比较大胆地表述自己的理解,用不同的语汇、不同的例子来重述海德格尔的思想。这样写,冒的风险要大些。不过值得一试。任何思想,包括伟大思想家的思想,都不能始终停留在自己的语言和风格中,它总要不断以这种那种方式与别样的语言、别样的思路连接起来,才能保持其生命。当然,我并不处处同意作者对海德格尔的重述或解释,像海德格尔那样深刻难解的哲学家,我想,谁写一本导论都会与别人所写的大不一样。不过,我觉得他对海德格尔思想的整体理解是可信的,他让这些思想对普通读者变得较为浅易,却并不曾让这些思想变得俗陋。这是导论写作难能之处。
我读下来,觉得这本导论有两点主要的不足。其一,作者虽常常尝试用新的方式重述海德格尔的思想,但似乎没有提出很多开拓性的新理解。其二,全书集中在《存在与时间》一书,此外有一章绍述《艺术作品的本源》,极少涉及海德格尔中后期思想。读者来读一本以“海德格尔”为题的导论,难免因此感到挺大的遗憾。
最后,在学术著作滥译成风的今天,我愿特别提到,这个中译本的译文不错,虽不够精细,但可信,也流畅。
2008年10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