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同时毕业的年轻人,每个月都拿6000元的薪水,都感到挣钱不易,攒钱很难。他们在都市打拼,租住着郊区的房子,穿着档次相同的衣服,喝着同一品牌的啤酒,谈着差不多相似的恋爱……
五年过去了,其中一个年轻人依然囊中空空,另一个却有十万元出头的净资产。
原因是什么?那是因为后一个年轻人从上班的第一个月开始,就在银行开设了一个基金账户,签署了一个定投划款协议,基金公司每个月在发薪日自动从其户头划走800元投入基金账户。五年之后,他每个月的这笔“小钱”为他赚了一倍多的利润!
在理财这件事情上,后一个年轻人是值得学习的聪明人。
认识和运用金钱的规律
1999年4月,美国的财务专家罗伯特·清崎和企业家莎伦·莱希特合著出版了一本书,名叫《富爸爸穷爸爸》,他们在书中首次提出“财商”的概念。
财商,是指财富智商,Financial Quotient(英文缩写为FQ),指个人认识、创造和管理财富的能力,包括观念、知识、行为三个方面。
财富观念。财富观念是创造财富的动力、基础,没有正确的财富观念,就不可能走上致富之路,如双赢创财,能力创财,机遇创财,信誉创财。
财富知识。财富知识是经营活动中必须具备的修为和能力,是创造财富的基本保证,如个人品质、经济知识、财务知识、投资知识和法律知识等。
财富行为。财富行为是指财富创造能力的外在表现。财富创造是一种实践活动,它将财富观念和财富素质创造性地融进实际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在智慧的指导下,将财富观念和财富知识转化为现实的财富行为,如储蓄、投资、资本运作、创业、规避风险等。
财商具有如下特征。
(1)财商是指一个人在财务方面的智力,是理财的智慧。
(2)财商可以通过后天的专门训练和学习得以提高,改善你的财富智商,可以联动地改善你的财务状况。
(3)财商是一个人最需要的能力,也是最容易被人们忽略的能力。由此可见,一个漠视财商的人,一定是个现实感很差的人。
(4)财商包括两方面的能力:一是正确认识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二是正确应用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
(5)财商不是孤立的,而是与人的其他智慧和能力密切相关的。
财商是每一个人都具备的,只是许多人被一些传统的金钱观念桎梏着,逃不出“思维的牢笼”。另外,由于教育的缺陷,我们很多人被家庭和学校的传统教育所误。尽管一些人拥有很高的教育水平,却缺乏最基本的理财知识,最终为了获得更多的物质财富,不得不陷于疲于奔命的困境。
罗伯特·清崎批评了传统教育的缺陷,他说:“之所以在世界上大多数人为了财富奋斗终生而不可得,其主要原因在于他们都曾在各种学校中学习多年,却从未学习过如何理财。其结果是只知道为了钱拼命工作,却从不去思索如何让钱为他们工作。”他还说:“今天,即使只是为了生存下去我们也需要提高自己的财商。只有工作才能创造钱的思想是在财务上不成熟的思想。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聪明,只不过是没有学到挣钱的学问。”
在所有的财商原则中,罗伯特·清崎十分明确地强调,如果你想致富,你必须明白资产与负债的区别,并且要尽可能地购买资产。这是致富的第一法则,也是唯一的法则。富人是获得资产,而穷人和中产阶级是获得负债。
那么,什么是资产?什么是负债?
资产,就是你所拥有的事物——金钱、房子、汽车、电话、知识等——能够带来金钱的那一部分。
你拥有一部汽车,如果它是你的代步工具,那它就不是一个资产,因为它不能给你带来任何金钱的收入。但是如果你把这部汽车用于婚礼出租,那租金收入就使这部汽车成你的资产。
负债——就是消耗现有金钱或资产的必要开支。
你买进一辆汽车或房子,由于你要定期缴纳汽车贷款、房子贷款、维护费用等,因此它们实质上构成了你的负债。
简言之,资产就是能把钱放进你口袋里的东西,而负债是能把钱从你口袋里取走的东西。
你要想致富,就要尽可能买入资产并增加资产放进你口袋里的钱的数量——增加资产性收入,同时减少负债并减少负债从你口袋里取走的钱——开支。当你的资产性收入能够稳定地大于开支时,你就开始用钱来生钱了。
美国人丹尼尔·洛维在近40岁时还很穷,某一天,他突然醒悟了。他发现可以用负债买入资产的方式来赚钱,具体做法是:先说服银行给他贷款买一条旧货船,然后将船改装成油轮,进行出租,又以这艘油轮作抵押再向银行贷款买一条货船,同样改装成油轮出租,在不到十年时间,他通过不断的贷款、买船、出租,生意越做越大,竟成为美国有名的亿万富翁。
丹尼尔·洛维此前对航运业非常了解,他知道油轮的租金收入(资产性收入)远大于利息支出(负债),因此他买入的资产越多,收入的增长就越快。在他的身上,生动地说明了财商出众的人,能够认识金钱的规律,并有能力运用这种规律。
投资理财不是富人的专利
有多少钱,才可以开始投资理财呢?
问这个问题的人,还处在还不懂金钱规律的无知阶段。
他们会认为“有钱才有资格谈投资理财”。事实上,100元有100元的理财方法,100万元有100万元的理财方法,只要你愿意开始行动,起点时的金钱数量并不重要。
有一些年轻人,他们会说:“我每月就那么点固定收入,应付日常生活开销就差不多了,哪来的余财可理呢?”听上去言之有理,实际上骨子里还是认为“理财是有钱人的专利,与自己的生活无关”。有这种想法的人,主动把自己排斥到理财的队伍之外,他们将陷入“因为没钱,所以不理财;因为不理财,所以永远没钱”的贫困循环里。
事情的真相是:越是没钱的人越需要理财,越需要学习理财的知识和技巧。
我记得2011年的时候,我工作换到一家新单位。办公室有一位大姐,看到我时常关注外汇行情,就说自己还存有1200美元。我问她什么时候买的这笔外汇。大姐有点羞涩地说,这笔钱是她2004年外派到美国进修的时候,单位给的外汇补贴,她省吃俭用没舍得花完,回国后就一直存在银行里。我大吃一惊,问她为什么不早点把美元换成人民币存着?大姐说想留着等将来万一有出国机会的时候再取出来用。
大姐的手头并不宽裕。如果告诉她有一件事,只需要花十分钟去趟银行,就可以赚到1500元,她一定会非常感兴趣。然而她浪费了这样机会。当我告诉她2004年1美元可以换8.27元人民币,而2011年却只能换回不到7元人民币的时候,她懊丧的表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还认识一位“月光”男孩,每个月收入3000元左右,在西安这样的城市,算是正常的工薪收入了。他总是抱怨钱不够花,我问他每个月在哪方面的花销最大?他一脸茫然,说想不起来,反正钱如流水,来了就没。我给他画了一张入门级别的支出分析表,让他坚持记录三个月,然后来找我。一个月后,他就跑来找我了,说很奇怪,自从坚持记录支出之后,他这个月竟然没有“月光”了!
理财,绝不是有钱人的专利。只要开始学习理财的知识和技巧,任何人都能开始自己的理财之旅,并迅速感受到理财的乐趣。
事实上,越是囊中羞涩,越是要学习理财。假如你身上有1万元,但因理财错误,造成财产损失,很可能立即就会出现危及你生活保障的许多问题,而拥有百万、千万、上亿元“身价”的有钱人,即使理财失误,损失其一半财产亦不致影响其原有的生活质量。又比如两个年龄相同的年轻人,一个是穷二代,一个是富二代,哪一个更需要学习理财呢?穷二代若不发愤图强,学习理财并掌握金钱的规律,那么很可能会一直窘迫下去。而那个富二代,只要不做败家子,谈不上能有多大出息,但却会衣食无忧。当然如果这个富二代也能勤勉地学习投资理财,那他将会让父辈的财富创造出更多的财富。
因此,必须先树立一个观念,不论贫富,理财都是伴随人生的大事,在这场“人生经营”的过程中,越穷的人就越输不起,对理财更应严肃而谨慎地去对待。
要向富人学习,而不是仇恨他
你是怎样看待富人的?
富人的钱都来路不正!
富人赚的都是黑心钱!
应该杀富济贫!
……
如果你认同上面这些想法,那对你走上致富之路是不利的。因为这些想法,会把你心中刚刚燃起的致富之火,轻易地浇灭。
在当代中国,当众表明对富人的好感是一件危险的事情。经济学家茅于轼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替富人说话,为穷人办事》,结果招致网民的一片谩骂,甚至有人写文章诬蔑他身上有汉奸的血统,有一种不把他搞臭誓不罢休的架势。
在中国古代各朝代的末期,民不聊生,官逼民反,造反者往往打出“杀富济贫”的旗号。然而,造反的穷人大多也都是善良的百姓,要让他们把大刀砍向“近日无仇,远日无怨”的富人,也不是一件心安理得的事。若要为杀富济贫的暴力行为找到正义感的支持,就要激发穷人对富人的憎恨,让穷人不要顾及个人恩怨和社会伦理,要从穷富对立的角度无缘无故地恨富人。于是,穷富对立、丑化富人、把富人妖魔化,就是造反者灌输给穷人的意识形态。在历史上,经过如此反复的意识形态强化,仇富心理就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潜在基因。
杀富济贫是把富人的财富转移到穷人手中,整个社会的财富并没有增长。“杀富”的后果是在肉体上消灭了创造财富的人,在精神上消灭了人们渴望致富的梦想。
一旦通过暴力杀戮完成了改朝换代,杀富济贫的行为就会马上停止,因为恢复生产还需要有人创造财富,还需要重新唤醒底层民众追求幸福、渴望致富的梦想。所以在各朝代的早期,天下初定,轻徭薄赋、鼓励生产、保护私产又重新成为国家治理的意识形态主旋律。
尊重富人、保护私有财产,实质上是尊重人们致富的梦想,保护人们追求幸福的权利。如果经济要增长,社会要发展,就要鼓励勤劳致富,不能仇富。
我们来看一个中国人在网上撰写的亲身经历。
在洛杉矶,一位美国朋友开车带作者去看富人区。到那儿一瞧,千姿百态的房子和庭院,优雅、宁静、舒适,真如人间天堂。作者忽然有个问题:“你们看到富人住这么漂亮的房子里,会不会嫉妒?”
他的这位美国朋友惊讶地看着他说:“嫉妒他们?为什么?他们能住在这里,说明他遇上了一个好机会。如果将来我也遇到好机会,我会比他们做得还好!” 这便是标准的“老美”式的回答。他们很看重机会。
后来在日本,一位日本朋友说也要陪作者看看不远的一个富人区。日本的富人区小巧、幽静、精致,每座房子都像一个首饰盒,也挺美。他又想到上次问过美国人的那个问题,便问日本朋友:“你们看到富人区住着这么漂亮的房子,会嫉妒吗?”
这个日本朋友稍稍想了想,摇摇头说:“不会的”,继而他解释道:“如果一个日本人看见别人比自己强,通常会主动接近那个人,和他交朋友,向他学习,把他的长处学到手,再设法超过他。”
再后来,一位中国南方的朋友来看作者,闲谈中说到他们的城市发展得很快,已经出现外国那种“富人区”了。他饶有兴趣地打听其中的情形,据说有的院子里还有喷泉池、车库,门口有保安。他问道:“有没有人去富人区参观?”
“有呀,常有人去看。但不能进去,在门口扒一扒头而已。”这位南方朋友说。
“心理反应怎么样?会不会嫉妒?”
“嫉妒?”他眉毛一扬,笑道,“何止嫉妒,恨不得把那小子宰了!”
……
这位网友写的文章,既反映了中国人当前的仇富心理,也揭示了经济发达国家培育出的对待富人的健康态度。
如果一个社会仇恨富人,结果只能是大家一起变得更穷。而如果一个社会尊重富人,结果却是激发每个人致富的梦想。梦想致富的人多了,社会要想不富裕都难。这些道理,可能正是中国人有待补上的一课。
犹太人的经典《塔木德》里说:“穷也要站在富人堆里”。这句话生动地表达了犹太人对待富人的态度。为什么穷也要站在富人堆里呢?因为和富人在一起,才能有机会借用他们的眼光,探听他们的信息,分享他们的人脉,学习他们的经验。正是因为保持对富人的尊敬,不断学习成功者的方法和经验,犹太人在社会各界人才辈出,被称为世界上最会赚钱的人。
工作时,不要只为了工资
你从工作中得到了一份薪水,可以养家糊口,可以把薪水的一部分用于储蓄、理财和投资。
但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通过工作,可以学习某个行业的经验、积累有专业知识的人脉资源,并且有机会接触到富人并向他们学习。
有人说,成功就是20几岁时,给优秀的人工作;30几岁时,跟优秀的人合作;40几岁时,找优秀的人给您工作;50几岁时,把别人变成优秀的人。这样的见识可谓一语中的,说出了工作不是只为了工资的真理。
胡雪岩曾在钱庄里做伙计,李嘉诚曾在舅舅的钟表行做推销员,柳传志创业前在中科院计算所做政工干部,马云曾是杭州师范学院的英语教师……富人都曾经有过为工资工作的经历,但他们的过人之处,是不会只为工资而努力工作,他们在工作中认识社会、掌握技能、历练自己的眼光和见识,最终成为众所仰慕的成功者。
台湾的张博仪被称为“房产投资神童”。他25岁时,名下就有两套房子,银行账户内有250万元(新台币,下同),连同储蓄和保险,合计资产近千万元,扣除房贷后的净资产也超过600万元。这都是他自己赚来的!
他父亲退伍后多次创业失败,结果赔掉了两套房,全家变成租房一族,还常常被人追债,过年也只能吃泡面……这段苦日子让张博仪告诉自己:“钱很重要,没人想过苦日子!”他还把买房当成人生重要的奋斗目标。“有房、有地,人家就觉得你有钱!”
张博仪20岁刚进大学时在淡水念书,当同学们忙着熟悉环境、参加社团时,他把网上可以找得到的淡水地区法院拍卖房屋的信息全抄了下来,每天一下课就去观察地形、探查房价。他还买了一本房屋买卖的书籍研读,书中提到要向大楼管理员打听房屋状况,张博仪就去找大楼管理员聊天。
在和大楼管理员聊天的过程中,张博仪结识了房地产投资客黄石兰,开始跟着他跑法院、四处看房。同学们逃课去看电影、约会,张博仪逃课跟着黄石兰去抢购被拍卖的房产。
就这样跟着成功者黄石兰“见习”了一年,在21岁生日前夕,才念大二的张博仪,以总价183万元在淡水新春街买下一套被法院拍卖的房。买下这套房后,张博仪把它重新分隔,除了自住外,还分租给同学,从此开始了“包租公”生涯。
半年后,眼见房价上涨,张博仪以250万元卖出了这套房子,还清房贷后赚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桶金”。这让他下定决心,靠房地产累积财富。之后的7年多里,他买卖了10多套房子。为了降低房子租不出去的风险,张博仪买房,尽量挑大学附近的房子,然后打出“带衣服、课本入住即可”的广告语。他凡事都自己来,贴地砖、刷油漆、买打折的低价家具,让每套房子里都有全套家具和电器,能上网。他奉行“低租金策略”,租金保持超低价,让房子始终满租。
张博仪的经历,启发我们:工作不是为了赚取工资,而是为了学习知识、收获经验。事实上,这也是张博仪秉持的工作理念。
大学毕业当完兵,张博仪发现,出租车辆和出租房屋类似,都可以赚进稳定的现金流。为了解行规,他转行到租车行去当理赔员,此后又跳槽到保险公司,学习处理车祸理赔等,还买了一辆二手车,开始打造第二份租金收入。
天下没有不劳而获的财富
从前,在阿拉伯有一位英明的国王。他励精图治,臣民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国王深知没有长久的富贵。他担心死后国家会走向衰落,人民的幸福也不能长久。于是,他召集国内的有识之士,命令他们找出一条能够使确保人民生活幸福的永世法则。
过了3个月的时间,学者们终于把3大本6寸厚的帛书呈献给国王说:“知识就是财富。陛下,天下的知识都汇集在这3本大书里,只要人们读完它,就能确保他们生活无忧。”
国王不以为然,因为他觉得人们不会花那么多的时间来把这些书读完。于是,学者们只好继续钻研。
过了两个月,3本书已经精简成了薄薄的一本书,但国王还是不满意。
一个月后,学者们把一张纸呈献给国王。国王很满意,说道:“只要我的人民日后都能奉行如此宝贵的智慧,他们一定能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
国王死后,学者们公布了国王的遗诏,只有一句话:天下没有不劳而获的财富。
2001年,小布什总统决定取消遗产税。全美国120个超级富豪,包括索罗斯、比尔·盖茨、巴菲特等联名登了广告,标题是“请来向我收税”。他们完全反对美国政府的做法,他们认为美国政府这种取消遗产税的做法将会使得他们的子女不劳而获。比尔·盖茨的父亲老威廉在请愿书中写道:“取消遗产税将使美国百万富翁、亿万富翁的孩子不劳而获,使富人永远富有,穷人永远贫穷,这将伤害穷人家庭。”巴菲特也表示:“取消遗产税是个大错误,是极其愚蠢的。取消遗产税会造就一个贵族阶级。”
巴菲特告诫孩子们说:“那种以为只要投对娘胎便可一世衣食无忧的想法,损害了我心中的公平观念。”巴菲特说这番话的时候,正值公司召开股东大会,1.5万名股东听罢掌声雷动,巴菲特接着说:“我的孩子们也在这里!他们是不是也在鼓掌?”
《华尔街日报》曾经公布了一项调查结果,表明即使美国取消遗产税,仍有50%的美国有钱人打算把自己至少一半的财产捐给社会,只留下一部分财产给子孙。
美国社交网站Facebook的创办人马克·艾略特·扎克伯格,被人们冠以“盖茨第二”的美誉。据《福布斯》杂志保守估计,马克·扎克伯格拥有135亿美元身家,是2008年全球最年轻的巨富,也是历来全球最年轻的自行创业亿万富豪。2015年12月2日,扎克伯格为庆祝女儿降生,他承诺将夫妻二人持有Facebook的99%股份捐赠给慈善机构,用以推进人类潜能和促进平等。
为了迎接女儿的降生,而不留财富给女儿继承,这种思维让很多中国人难以理解。事实上,这些世界上最富有的阶层,他们是真正理解了“天下没有不劳而获的财富”这句话的。
有些人认为有钱人一定每天都在享受闲暇,过着吃喝玩乐、随心所欲的日子。这是一个常见的误会。普通人没有深入了解富人生活方式的机会,因此就会把自己的猜测当成事实。
巴菲特够有钱吧,他的勤奋也人所共知,“每天早上下床之前,就在盘算如何赚钱”。即使人们以为巴菲特是在享受的时候,其实他的头脑中也不忘赚钱。在投资迪斯尼公司前,他会一个人穿着格子西装带着公文包去看动画电影,只是为了了解票房情况;周末他与老朋友芒格各自带着家人去迪斯尼乐园,当孩子们玩得兴高采烈时,两人则从财务的角度对每项娱乐设施进行逐一分析。有一次,巴菲特的一对朋友夫妇去了埃及旅游,回来后邀请巴菲特夫妇吃晚饭。饭后东道主夫妇兴致勃勃地拿出投影仪,要给巴菲特夫妇欣赏一下他们在埃及拍的照片,巴菲特却说:“我有一个更好的提议,你们在客厅欣赏金字塔的照片,我去你们书房看一会儿年报怎么样?”
小米手机的创始人雷军曾被称为“最勤奋的CEO”。他在金山软件的16年里,一直坚持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勤勤恳恳,鞠躬尽瘁,终于在16年中拼出上亿元的财富,后来华丽转身创办了赫赫有名的“小米”。
香港的实业家郑裕彤以巨大的成功载入了香港经济史册,受到了世人的瞩目。如今只要你翻开“周大福”的创业史,每一页都有郑裕彤先生60年如一日的奋斗足迹:他以自己60年勤奋进取的实际行动,证实了心诚、体勤是成功的不败原理,是创富的不二法则。
洛克菲勒告诫他的儿子们:“我们的财富是对我们勤奋的嘉奖。”
一位百万富翁曾经说过:“我不知道有谁能够不经过勤奋工作而获得成功。”
寓言中的守株待兔的人,曾经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一只兔子,但此后他就再也没有得到半只兔子。所以,不要指望不劳而获的成功。
反观很多普通人的例子,会让人感到吃惊。
2015年上半年股市狂飙突进,吸引很多人把钱投入股市,然后就看着账户的钱一天天变多,这钱赚得也太容易了吧!只不过,这些利润都是“纸上富贵”,待到2015年7月初股市转熊之后,不仅利润吐了出去,连本钱也亏损了一大半。这些人开始骂庄家、骂社会、骂政府、骂证监会,唯独没有骂自己。
有人说股市是赌场,赚钱全凭运气。这话可能只有10%的正确性。要在股市中长期稳定地赚钱,靠的也是长期的努力和勤奋。因为工作关系,我认识很多职业股民,他们能够以炒股为生,无一不是找到了长期稳定赚钱的方法,他们每天的工作时间无一不是在10个小时以上。
一个比较典型的职业股民的作息时间表是这样的:早晨8点钟开始工作,翻看欧美股市、黄金、钢铁、原油、外汇等的隔夜行情,浏览当日国内的主要新闻,然后在9点钟之前修订前一晚制定的当日交易计划。稍事休息,等待9点15分的集合竞价。从9点15分到下午3点休市,这中间除了午饭时间,都在紧张地看盘和交易中度过。休息和晚餐过后,晚上8点开始工作,复盘,研磨当日大盘和个股走势的各种细节,制定次日的交易计划,浏览当晚的财经新闻和个股的研报、公告,直至子夜12点就寝休息。
再对照身边很多所谓的“股民”,他们买了股票后,就盯着行情软件,等着上涨,热衷于打探消息,却不热衷于学习知识和努力钻研。没有投资计划,也没有交易反思,赚了是财运好,赔了就责怪股市无情。这种希望天上掉馅饼的炒股方式,怎么能和勤勤恳恳的职业投资者博弈呢?
无论是经营企业、投资股票,还是买卖黄金、基金、外汇,即使是储蓄和买银行的理财产品,无一不需要时间的投入和精力的专注,如果抱着不劳而获、轻松致富的念头,那么财富遇到你也会绕道而走。
这个世界上,最可怕的不是别人比你聪明比你有钱,而是比你聪明比你有钱的人比你更勤奋。了解了金钱运作规律的人,会真正懂得这句话背后隐藏的真理。
人脉投资的回报超越了金钱
哈佛大学曾经针对贝尔实验室的顶尖研究员做过一项调查。他们发现,被大家认同的杰出人才,专业能力往往不是重点,关键在于顶尖人才会采用不同的人际关系策略。这些人会多花时间,与那些在关键时刻可能对自己有帮助的人培养良好的关系,在面临问题或危机时更容易化险为夷。
哈佛学者发现,当一位表现平平的工作人员遇到棘手的问题时,也会努力去请教专家,之后却往往因苦候没有回音,而白白浪费时间。顶尖人才则很少碰到这种问题,这是因为他们在平时就已经建立丰富的人脉资源网,一旦有事请教立刻便能得到答案。
这份研究报告指出,人脉资源网络深具弹性,每一次的沟通都为这个复杂的资源网多织一条线,渐渐地形成牢不可破的网络。依赖这种网络,很多哈佛的精英获得了成功。
哈佛大学的辍学生比尔·盖茨,在创业之初就懂得利用自己身边的人脉资源。因为比尔·盖茨的母亲是IBM的董事,所以比尔·盖茨20岁时签到了第一份合约,钓到了IBM这条“大鱼”。在企业发展阶段,比尔·盖茨充分利用合作伙伴的人脉资源。他的合伙人保罗·艾伦和史蒂芬·埃洛普不仅为微软贡献他们的聪明才智,也贡献了他们的人脉资源。
红顶商人胡雪岩曾说过:“一个人的力量到底是有限的。就算有三头六臂,又办得了多少事?要成大事,全靠‘和衷共济’,说起来我一无所有,有的只是朋友。”
事实上,在理财过程中,人际关系本身就是一种资源。如果你拥有丰富的资源却不善于利用,不懂得借势取利的道理,实在是大为可惜。
陈永泰是台湾的巨富,他说过一句这样的话:“聪明人都是通过别人的力量,去达成自己的目标。”学会如何利用人际关系“借鸡下蛋”,是每一位踏入社会的人应该掌握的一门必不可少的学问。
新东方学校的俞敏洪讲过一句话,他说:“你要想知道你今天究竟值多少钱,你就找出身边最要好的3个朋友,他们收入的平均值,就是你应该获得的收入。”这句话确实很有道理。我们和我们身边的人都是互相影响的,这种影响包括许多方面:能力、人际关系、上进心、态度等,这就势必造成我们之间的收入呈现一致性和平均化。有一句话说:“三十岁前靠打拼,三十之后靠人脉。”从现在起,就应该对我们人脉资源的建立重视起来。
以下是从很多事业有成的人身上,总结出来的建立人脉的原则。
(1)互惠原则。利人利己是一种双赢的人际关系模式,美国汽车大王亨利·福特曾说过:“如果成功有秘诀的话,那就是站在对方立场来考虑问题,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了解对方心情的人,不必担心自己的前途。”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人们的信任与好感,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
(2)互赖原则。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都是相互的。如果我们只想拥有而不想给予,那是一个自私的人,而自私的人是不会拥有真正的朋友的。主动地去帮助对方,在困难时才会得到对方的帮助。
(3)分享原则。分享是一种最好的建立人脉网的方式。无论是智慧、知识,或者力量,你如果跟别人分享的话,你会发现,你所拥有的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许多。
另外,经营人脉网络,还有以下的建议和忠告。
1.增加自己的被利用价值
在如今的社会上,社交活动往往伴随着利益在其中。在盘点人脉关系前,冷静问问自己:我们能为他们提供什么帮助?如果你无法被人利用,就说明你不具有价值,你越容易被人利用,你就越容易建立坚强的人脉关系。
一位30岁的未婚青年曾经这样说:“我的另一半应该在天平的另一边,我有多重,她就会有多重;我有多少价值,她就有多少价值。所以我要先提高自己的价值,这样我才能找到一个同样价值的老婆,我对老婆的要求就是我对自己的要求。”这恰当地说明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彼此对等的价值上的。
2.向他人传递自己的价值
“好酒也怕巷子深”。在人际交往中,要善于向别人传递你的“可利用价值”,从而促成交往机会,彼此更深入地了解和信任对方。
3.向他人传递他人的价值,成为人脉关系的一个枢纽
你有自身的价值,你身边的很多朋友各有自己的价值,那么为什么不把他们联系起来,彼此传递更多的价值呢?如果你只是接受或发出信息的一个终点,那么人脉关系产生的价值是有限的;但是,如果你成为信息和价值交换的一个枢纽中心,那么别的朋友也更乐意与你交往,你也能促成更多的机会,从而巩固和扩大自己的人脉关系。
所以,寻找并且建立自己的价值,然后把自己的价值传递给身边的朋友,并且促成更多信息和价值的交流,这就是建立强有力的人脉关系的基本逻辑。
简而言之,人脉关系遵循着经济学的基本常识,那就是有投资也有回报。可是却又超出了经济学能够解释的范围,因为在人脉上不起眼的小投资,可能换来日后的大回报。
人脉是金,却又贵于黄金;黄金有价,人脉却无价。20岁靠体力赚钱,30岁靠脑力挣钱,40岁以后则靠交情赚钱,可见人脉是事业成功必不可少的保证。从现在开始,擦亮双眼,为你的人脉投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