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佛教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哲学科学、伦理道德、文化艺术诸方面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佛教文化对追求现代化的国人更有着一定的参照作用。现代化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们带来丰富物质生活、创造许多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冲突,带来人与传统、人与心灵、人与自我的割裂。拜物主义时刻腐蚀着人类的心灵,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反而使我们的生存环境受到破坏,影响了生活质量。
作为一名佛教文化学者和心理科学工作者,我通过多年来的研究和实践认为,《心经》不仅是重要的佛教经典,而且还是解决人们心理问题的重要工具。如今中国,人们的吃饭、穿衣等温饱已经不是问题,甚至海外奢侈品商店促销都会挂上汉语海报。然而,不少人却精神空虚,信仰迷茫,“两手满当当,心中空荡荡”者,大有人在。紧张的社会竞争和生活压力以及生活环境的喧嚣嘈杂,使得一部分人陷入深深的烦恼、焦虑、抑郁痛苦之中,不能自拔。相信人们通过学习理解《心经》,明白了个中真谛,便可以藉此宣泄心中的郁闷、压力和焦虑,舒缓自己紧张的情绪和神经,从这种意义上说,《心经》是改善人们心态、维护人们心理平衡、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一剂良药。
佛陀在讲经说法时,努力做到因机施教,人法相应。诠释佛教经典,当然也不应该例外。只有依据读者的根机和能力来叙述解说,才可能收到效果。由于佛教具有经典众多、名相浩繁、宗派林立、理论艰深的特征,自古以来便号称难治。即使是高僧大德、专家学者,也不敢轻易宣称自己通晓佛法,充其量只能是对佛法的某一部分有所领略而已。一般读者更是由于对佛教某些专用名词十分陌生,无从窥其堂奥而敬而远之。因此,在诠释某部佛教经典时,通常不仅需要介绍一些与该部经典相关的佛教基本知识,还需要依照经文,逐字逐句地作深入、详尽的讲解,才能把整部经典的内容解释清楚。这其中,还需要插讲许多有趣的故事,以引起读者的兴趣才行。
虽然历朝历代《心经》的注疏为数甚多,然其中绝大多数是文言文本,这对当今一般读者来说,要想读懂并且理解它,仍有较大的难度。不仅如此,大多数注释本还采用脚注或将注释内容置于篇章之后的方法,给读者带来了不小的麻烦。为此,本人不揣谫陋,以唐贞观二十三年(649)五月二十四日由玄奘担任主译,知仁担任笔受在长安终南山翠微宫翻经院译出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为底本,参考其他现存诸译本和相关注疏,采用现代白话,融注疏解说于一体,敷演而成此书。以期能使读者省却前翻后检查找注释的麻烦,享受一气读下的快乐,同时也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个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简单明了、便于诵读的更为完善的《心经》注释读本。然由于本人水平所限,谬误及不当之处,恐在所难免,敬祈高僧大德、方家里手,不吝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