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内训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5章 哲学——华为发展的理论和思想(4)

作为相关产业的领导者,华为公司一直保持低调务实的态度。在华为看来,所谓的领导并不是独享利益,并不是成立一个垄断的封闭式的个人市场,而是引导其他竞争者与合作伙伴一起共享市场这块大蛋糕。如今生态竞合已经成为产业发展大趋势,任正非和其他华为人都已经意识到,只有在市场上敞开自己、开放合作,才能开拓产业新格局。华为内部的一位高层人员曾经做了这样的表态:“从以前的追随者,走向现在行业比较领先的状态,对华为而言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学会如何开放。”

比如截至2016年,华为已经在中国和欧洲等地构建了10多个Open Lab互动环境,以便支撑联合创新,实现业务快速商用,同时还借此聚合了600多家合作伙伴。它还打造了eSDK开放使能平台,为开发者提供灵活易用的开发工具和便捷的开发支持服务,并花费10亿美金实施沃土开发者使能计划。在其他领域,华为也和合作伙伴共同构建了产业生态链,并在一些领域与上下游伙伴开展联合创新。

而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的2016年世界移动大会(MWC2016)上,华为打造了一个在去年3800平方米的基础上再增加近2000平方米的超大展位,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为90多家合作伙伴展示业务留出空间,这完全体现出了华为公司开放与分享的商业本质。

不过,很多竞争对手未必这么去想,比如美国政府多年来一直对华为保持警惕,并且想方设法设置贸易壁垒,阻止华为进入美国本土市场,当然他们对国外的其他公司也同样如此,但实际上这种阻挠严重违背了市场经济的合作精神,也限制了美国本地相关行业的发展和进步。就像思科公司一样,虽然它一度占据了世界电信制造商头把交椅的位置,可是在美国政府主导的封闭和自我保护的壁垒中,它恰恰错失了最大的发展机遇。

有一组数据非常耐人寻味:2013年时,华为营业收入达到395亿美元,超越爱立信的353亿美元,但是和思科公司仍然有几十亿美元的差距;到了2014年,华为的营业收入开始达到465亿美元,而这一年,思科公司的年营业收入为471亿美元;2015年的时候,华为的年营业收入达到了601亿美元,而思科公司仅仅只有492亿美元的营业收入。可见这些年来,思科公司仍旧在原地踏步,而华为虽然被美国屡屡拒之门外,可是却依靠更加开放的姿态,赢得了其他市场合作伙伴的欢迎,最终不断实现突破,并成为全球第一大通信设备制造商。

虽然并不能因此证明思科在封闭中已经渐渐落伍,但企业的开放和分享的确能够产生更为积极的影响,而实际上,华为在企业网市场的渠道发展速度一直都很快。2013年,华为的合作伙伴数量就已接近4000家,主要来自中国以及海外的32个国家,现在其合作伙伴的数量更是远远超过这个数字。如此多的合作伙伴和健康的合作模式,都为市场的开放和共享创造了更多的机会,也为合作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正如任正非所说的那样:“封闭系统必然要能量耗尽,要死亡的。”

到了今天,一个开放的、分享的合作机制,已经成为华为公司企业文化中的一部分,也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部分,并且内部和外部的开放、分享机制越来越成熟,源源不断地为华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7.好的企业首先是一个自由王国

华为要用5至10年时间将内部关系合理地理顺,使之充满了扩张的力量。不是制约与限制它的发展,也不是纵容它的扩张。而是管而不死,活而不乱,依规律行事。各级干部在做实的基础上,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增强驾驭流程与组织的管理能力,并在实践中拥有不断优化自己、批判自己的能力。任何一个人在新事物面前都是无知的,要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唯有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再实践。

——任正非

在任正非的经营管理哲学中,有一个概念非常重要,那就是“自由王国”,他曾经专门写过一篇文章《要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在文章具体阐述了这两个概念。所谓“必然王国”,指的就是人们对大自然或者社会状态一种无能为力的状态,对社会规律的认识不够,导致了人们的思维和行为受到了社会力量的约束。

那么什么才是自由呢?任正非对此是这样描述的:“什么叫自由,火车从北京到广州沿着轨道走,而不翻车,这就是自由。自由是相对必然而言。自由是对客观的认识。人为地制定一些规则,进行引导、制约,使之运行合理就是自由。孔子说他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这就是自由。必然是对客观规律还没有完全认识,还不能驾驭和控制这些规律,主观还受到客观的支配。例如:粮食现在还不能很大的丰产,水灾和地震还不断给人类造成危害,我们的交换机软件如何发展与稳定……”

很显然,在这里,任正非所说的“自由王国”,指的是人们能够支配自然界或者社会的一种状态。在自由王国中,人们摆脱了盲目必然性的奴役,开始成为自然界以及自己社会关系的主人。

这个概念,实际上是任正非在《华为基本法》制定时突然重点提出来的,所以后来谈到自己起草《华为基本法》的原因时,他特别强调了起草的目的:“我们要逐步摆脱对技术的依赖,对人才的依赖,对资金的依赖,使企业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建立起比较合理的管理机制……对人的管理才是最大的财富。当我们还依赖于人才,依赖于技术,依赖于资金时,我们的价值评价体系就存在一定程度的扭曲,我们还不能说是获得了自由。只有摆脱这三个依赖,才能科学决策。我们起草基本法,就是要构建一个平台,构筑一个框架,使技术、人才、资金发挥出最大的潜能。”

如果将这番话进行分析,就会发现自由王国概念恰好显示出任正非思想的转型,而这个转型的背景则是华为在国内市场的大规模扩张。1998年,华为的年销售额达到了惊人的89亿元,想象一下11年前的华为还只是一个依靠2.1万元勉强起家的公司,就会明白这11年来华为所创造的惊人奇迹。而这89亿元的背后所表现出来的就是华为核心产品在国内几乎所有大市场的渗透与扩张,即便是在传统的交换机市场上,华为的市场份额也已经高达22%,西门子、朗讯等国际巨头曾经一度在国内市场占据垄断地位,可是在那一年之后,华为已经开始成为国内市场的领头羊。

巨大的扩张带来的成就并没有让任正非太过高兴,因为他很快发现华为的内部管理开始不适应企业的扩张步伐。这种不适应他自己也深有体会,在扩张时代,作为企业的领导,他的权力和权威一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常常会给员工施加必要的压力,并以此作为增强领导力的主要手段。

但现实的问题是,华为公司一半以上的员工都是从事研发工作的,而研发人员需要一个相对宽松的管理环境和自由的工作环境,这样才能确保思维的活跃,如果企业的规章制度太多、太强硬,如果管理者主观性的干预太多,就会压抑研发人员的创新思维。

一方面是领导对权力的依赖,一方面则是员工对适度放松权力、给予自由的需求,任正非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的管理方式,不得不重新衡量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基于现实的考量,他最终决定进行权力管理的改革,适当解除压在员工身上的那些权力枷锁,给予他们更多自主决定的权力,从而确保工作变得更富有张力。

不久之后,他开始在整个公司推行无为而治的理念,并对干部进行教育:“我相信这些无生命的管理,会随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死去而更加丰富、完善。几千年以后,不是几十年,这些无生命的管理体系就会更加完善,同时又充满活力,这就是企业的生命。”按照任正非的要求,干部要减少自身的戏份,所有的干部和员工更多时候应该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和自我引导。

这种哲学理念实际上是对管理本质的回归,在很多时候,人们会认为管理就是一种权力的控制和展示,认为管理等同于权力,但从管理的本质来说,权力只不过是管理的一个用以实现目标的工具,而除了强迫力和控制力之外,还有很多方法可以实现管理的目标。任正非让干部从权力中适当跳出来,对于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而言,都是一种能量的释放,有助于形成一个相对开放的、自由的,能够进行自我调节的工作环境。

如果让一个企业受到各种力量的约束,那么这种盲目的控制可能会让企业进入一种混乱无序的状态,因为一旦人无法了解自身所具备的权力,或者说无法控制权力施行的范围,那么就会反过来被这种控制力带动。反过来说,如果管理者适当降低控制的力度,让员工在相对自由的环境中工作,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工作效率,还能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这样一来员工就会从被动接受指令变成主动承担责任和义务,他们的能力也会得到进一步的释放。

适当地给予自由,是任正非人性化管理的一部分,也是华为打造自由王国的一个重要步骤,因为任何一个公司的发展最终都是依靠人,而人并不仅仅是管理者,还包括各个部门、各种类型的员工,他们才是构成企业发展的主力军。而想要激发这些主力军的力量,就不能依靠传统的命令和压制模式,只有让他们自由发挥,才能够真正创造更多更大的价值。

不过,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始终都是相对的,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都是“必然王国—自由王国—必然王国—自由王国”的循环,只有通过不断改进,才能在循环中一步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生命力。

8.做得太完美,企业就会陷入困境

世界是在变化的,永远没有精致完美,根本不可能存在完美,追求完美就会陷入低端的事物主义,越做越糊涂,把事情僵化了。做得精致完美,就会变成小脚女人,怎么冲锋打仗?以前我认为跳芭蕾的女孩是苗条的,其实却是粗腿,很有力量的,脚很大的,是以大为美。华为为什么能够超越西方公司,就是不追求完美,不追求精致。

——任正非

如果询问1000个企业家:是否愿意将自己的企业或者产品打磨得完美无瑕,那么估计999个企业家都会表示赞同,都会拥有类似的期望,可是任正非却偏偏要做剩下那一个另类的人。

大家都希望自己的企业完美无缺,都希望企业的各个方面都无可挑剔,那么任正非为什么却要反其道而行呢?这样的经营哲学或许有些让人感到匪夷所思,难道华为公司一直以来就是以追求缺陷而活得成功的吗?

事实就是如此。任正非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世界是在变化的,永远没有精致完美,根本不可能存在完美,追求完美就会陷入低端的事物主义,越做越糊涂,把事情僵化了。做得精致完美,就会变成小脚女人,怎么冲锋打仗。以前我认为跳芭蕾的女孩是苗条的,其实却是粗腿,很有力量的,脚很大的,是以大为美。华为为什么能够超越西方公司,就是不追求完美,不追求精致。”

在这句话中,他指出了两个最重要的问题,第一,世界上根本没有绝对的完美,追求完美会让自己陷入低端的事物主义。第二,完美精致可能缺乏实际的战斗力和竞争力,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可能并无多少用处。就像芭蕾舞演员一样,虽然粗壮的大腿和苗条的身形极不相称,可是如果没有粗壮有力的大腿,那么也就无法支撑起身体,那么芭蕾舞也只会越跳越蹩脚。

在这一方面,任正非曾经举出美国和日本的企业进行对比。众所周知,日本的企业具备很大的技术优势,它们的产品质量很好,技术含量非常高,在市场的同类产品中往往算得上是佼佼者。更重要的是,它们的外观设计、包装、服务都是一流的,可以说任何一个流程和细节都尽量做到完美。这种经营模式曾经一度让日本货畅销全球,日本货成了好产品的代名词。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崇尚完美主义的日本品牌开始没落,索尼、松下等企业开始被市场遗忘。因为高成本以及一些实用性不高的高技术彻底拖垮了它们。

而反观美国的产品,看上去总是不那么完全让人感到满意,总有一些设计方面的问题,但它的实用性可能是同类产品中最好的,它在某些方面的高性能表现已经完全让人忽略了那些缺陷。

任正非非常赞赏日本企业的工匠精神,但并不喜欢将工匠精神当成完美主义,而且就企业整体的发展策略来看,日本人无疑处于保守态势,没有美国人的精明和务实。而华为公司一方面要学习日本企业的工匠精神,要学习它们对细节上的关注,但同时更需要学习美国人的务实和稳定。

企业需要打磨边角,变革也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一种方式,但是频繁变革就会破坏企业发展的节奏,在提到内部变革的时候,他对各部门提出了一个基本要求:“变革究竟变什么,这是严肃的问题,各级部门切忌草率。一个有效的流程应长期稳定运行,不能因为有一点问题就常去改动它。否则,改变的成本会抵消改进的效益。已被证明是稳定的流程,尽管它的效率不是很高,除非我们在整体设计或大流程设计时发现缺陷,而且这个缺陷非改不可,其他时候就不要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