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走的路大全集(超值白金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六章 和自己的心灵来一场对话

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总喜欢把胆怯、贪婪、恼怒等消极成分塞进包裹里,这些消极成分就构成了我们心灵的阴影。诗人罗伯特·布莱把心灵的阴影称为“每个人背上负着的隐形包裹”。大多数人都对自己内心的阴暗面感到恐惧,不愿正面以对,殊不知,我们只有拥抱心灵的阴影,进而驱逐阴影,才能找回完整的自我,才能获得真正充实幸福的生活。

正视心灵中的阴影

心灵的阴影包括许多内容:胆怯、贪婪、恼怒、自私、懒惰、丑陋、轻浮、脆弱、报复心、控制欲……总之,那些存在于我们身上,我们又极力掩饰和压抑的特质,全都属于心灵阴影的范畴。

这些特质并不会因为我们的否认而消失,只会在潜意识中隐匿起来,悄悄影响我们对自己的认同感。当我们偶然接触到自身阴暗面的时候,第一反应往往是想要逃避,想撇清与这些消极特质的关系,哪怕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也在所不惜。然而,恰恰是这些特质最需要我们去关注,因为面对与改变它们,可以给我们带来最宝贵的收获。

如果我们故意忽视消极特质的存在,它们就会以各种形式尽量唤起我们的注意,当我们的注意力稍微松懈的时候,它们就会立即从潜意识里重新浮现出来。为了压抑它们,我们就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而这种付出完全没有意义。

诗人罗伯特·布莱把阴影形容为“每个人背上负着的隐形包裹”。布莱认为,在生命的前几十年里,人们总是把越来越多的东西塞进包裹里,努力想把包裹填满;而在生命的后几十年里,又会努力把包裹清空,以减轻肩上的负担。

大多数人都对自己内心的阴暗面感到恐惧,不愿正面以对,殊不知,只有拥抱心灵的阴影,找回完整的自我,我们才能获得真正充实幸福的生活。把知识和经验混为一谈,或许是信息时代人们最大的误区。我们往往觉得自己知道某件事情,就不愿去切身体验。对内心阴暗面的探寻,并不是知性的活动,而是用心去体验、去感觉的过程。许多人参加过心理培训课程之后,觉得自己已经什么都知道了,但是他们并没有用心去体验自我,所以也就难以获得任何实质性的收获。要追求光明,就必须体验阴暗;要追求自由,就必须体验完整的自我。这样的体验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必须是长期的、连续的。不管你承不承认,你的内心必然有阴影,任何人都避免不了。如果你意识不到这一点的话,不妨问问你的家人、朋友,让他们把你心中的阴影指给你看。我们总以为自己可以把阴暗面掩饰得天衣无缝,但是那些被我们刻意压抑的特质,总能找到机会显露出来,让周围的人们看见。

承认和接纳完整的自我,意味着平等对待自己的每一项特质,既不刻意彰显,也不刻意压抑。单是大声说出来“我知道我的控制欲很强”并不够,还必须了解控制欲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接受它的馈赠,用包容的眼光来看待它。

很多人以为,天赐的东西必然是完美的。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要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就必须拥有完整的自我,而完整是美与丑、善与恶、积极与消极的调和。只有接纳了自己内心的阴影,我们才能得到它的馈赠。

小时候的我们会常常听大人们说,世界上的人可以分为好人和坏人两种。像大多数孩子一样,我们总是努力表现自己好的特质,把那些坏的特质掩藏起来,不让长辈和其他亲人乃至周围的人们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的人进入了我们的生活,我们需要掩饰的东西也就越来越多。

总有人对我们说,不要生气,不要自私,不要小心眼,不要贪得无厌。不要,不要,不要……我们越来越觉得自己一定是个坏人。我们下定决心彻底改掉这些“缺点”。于是就开始努力。努力的结果是,我们逐渐淡忘了这些“缺点”的存在。淡忘的结果是,它们内化成了我们心中的阴影。

等我们长到十几岁的时候,内心的阴影已经在潜意识中埋藏得如此之深,以至于我们整个人都变成了一颗定时炸弹,消极的因素随时都有可能爆发出来。在压抑缺点的同时,我们也压抑了与它们对立的那些优点。我们感觉不到自己的美,因为花了太多的精力掩饰自己的丑。我们无法以自己的慷慨为荣,因为这慷慨不过是掩饰贪婪的幌子。我们撒谎欺骗别人,也欺骗自己,与自己的内心世界完全断绝了联系。

我们花了太多的精力来掩饰自己的缺点,所以对于那些不小心把缺点暴露出来的人,我们总是十分鄙夷。于是,我们变得越来越愤世嫉俗,在我们看来,世界上根本没有好人,所有人都是坏蛋,整个世界就是一个糟糕的地方。

我们之所以要接纳和包容内心中的阴影,为的是找回完整的自我,结束生活中的痛苦,让自己不必再欺骗自己,也不必再欺骗整个世界。现代社会经常会给人一种假象,似乎只有完美的人才能得到幸福。许多人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损失惨重,却总是难以如愿。为了装出一副完美的样子,我们的身体、精神和心灵都承担着重压。我遇到过许多被病痛、失眠、抑郁症和人际关系问题所困扰的人,这些人从表面上看来都很完美——从不对别人发脾气,从不做任何自私的举动,甚至祈祷也是为了别人。其实,这些人并不是没有愤怒、私心和欲望,只是这些消极因素受到的压抑太严重,在他们的潜意识里隐藏得太深,以至于他们自己和别人都无法意识到它们的存在。他们从小接受的教育要求他们先人后己、无私奉献,因为“这才是好人应该做的”。结果,在努力做“好人”的同时,他们逐渐丧失了完整的自我。对于这些人来说,最重要的是从这种状况中解脱出来,重新认清自己。他们只有学会原谅自己,允许自己在适当的时候表现出私心和欲望,才能建立起真正的自尊和自爱。

我们每个人都具有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特质,我们必须承认这些特质的存在。善与恶、好与坏、光明与阴暗、强大与脆弱、诚实与欺瞒——我们的内心就是这些特质的矛盾统一体。如果你觉得自己太过脆弱,那你就需要寻找脆弱的对立面,让自己变得更有力量;如果你被恐惧困扰,就必须在内心中寻找勇气;如果你总是受人欺辱,那你就需要在内心中找出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你必须敞开心扉,承认自己既有优点也有缺点,既有光明的一面也有阴暗的一面。只有从容接纳黑暗的人,才有资格接纳光明。

透视心灵,拥有完整的自我

约翰·威尔伍德在《爱与觉醒》中把人的内心世界比喻为一座城堡。想象一下,你的心是一座雄伟壮丽的城堡,里面有宽敞的走廊和数以千计的房间,每个房间都是完美的,每个房间都与别的房间截然不同,里面藏有一件独一无二的珍宝。每个房间都代表了你内心中的一种特质,整座城堡就是所有这些特质的统一体。小时候,你可以无所顾忌地进入每一个房间,无论房间里有些什么东西,你都会大胆踏进去。你的整个城堡沐浴在爱的光芒之中。

然后有一天,大人们进入了你的城堡,告诉你有几个房间并不完美,不应该作为城堡的一部分。他们说,要想让城堡变得完美,你必须把这些房间的门锁起来。你听信了他们的话,照他们所说的做了。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造访你的城堡,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你锁上的门越来越多,城堡里不再是一片光明,而是出现了越来越多阴暗的角落。因为当你觉得房间里的东西达不到他人和自己的要求时,当你对房间里的东西感到恐惧或羞耻时,就会锁上房间的门。同时,你也会访问别人的城堡,如果发现自己所拥有的某个房间别人都没有,你就会把这个房间锁起来。而且,当你所信服的人告诉你某扇门应该锁上时,你就会照他们说的去做。

不知不觉间,你的城堡变得面目全非。你再也不能像小时候那样自由出入于每一个房间。有的房间过去曾让你感到自豪,而现在,你却巴不得让它们消失。你无法否认它们的存在,因为它们是城堡本身的一部分。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上锁的房门会被灰尘和蛛网湮没,你全然忘记了这些房间的存在。你甚至都没有意识到这一切的发生,因为别人总是给你提出各种各样的意见,告诉你一座完美的城堡应该是什么样的,在这一片嘈杂声中,你很容易忽视内心的声音。最后,你把自己心灵的活动空间限制在不多的几个房间里,全然忘记了城堡原本有多么大、心灵可以多么自由。

城堡中的每个房间,都对应了你内心中的一种特质,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爱与恨、美与丑、勇敢与怯懦、优雅与粗俗、无私与贪欲、健康与病弱,都存在于不同的房间之中。每个房间都是整座城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且每个房间都有与之对立的另一个房间。人们最大的幸运就是,不满足于在有限的几个狭小的房间里度过余生,而是本能地去探索、去寻找、去重新发现与开启那些上了锁、被我们遗忘的房间。

城堡的比喻是为了让人们认识到,自己的内心世界确实非常广阔。我们每个人的心都是如此,只要我们愿意敞开心扉,就可以看到内心城堡的全貌。我们往往不敢打开那些锁着的门,因为不知道门后面藏着什么,更害怕打开门发现自己所不能接受的东西。结果,我们不是去探索门后面的秘密,而是故意欺骗自己和别人,假装锁着的门和房间根本就不存在。但是,如果你真的想改变自己的生活现状,就必须克服心中的恐惧,走进城堡,把所有锁着的门一扇扇打开,去深入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找回所有曾经被你遗弃的东西。只有这样,你才能重新拥有完整的自我。

否认会让情绪触电

投影是一种很有趣的心理现象,可惜绝大多数人都不了解其原理。我们会不自觉地用潜意识去影响周围的人,让他们表现出我们所压抑的特质和情感,或是把容易表现出这些特质和情感的人吸引到我们身边,这就是投影的机制。投影是人们潜意识的一种防御机制,因为我们的某些特质和情感受到了意识的压抑,它们无法在我们自己身上自由地表现出来,所以就只能诉诸他人和外物。例如,怀有强烈自卑感的人,往往会觉得周围的人都很自卑。当然,我们之所以会把消极的特质投影到某些特定的人身上,也是因为这些人本来就比较容易表现出这样的特质。这样的人最容易触发我们的潜意识,让我们把自己压抑的东西投影到他们身上。

换个角度来讲,我们在别人身上注意到的特质,都是我们自己所具有的。我们不妨打个这样一个比方:假设你的胸前有一块芯片,上面布满了成千上万个电极接口,每个接口都代表了你的一种特质。那些你所承认、所接纳的特质对应的接口,会被盖板保护起来,所以很安全,不会轻易漏电。但是那些你压抑、拒绝的特质对应的接口,则没有盖板的保护,当容易表现出这些特质的人接近我们时,他们身上的电极就会自动插进我们的接口,引起我们的注意。例如,如果我们刻意压抑自己心中的愤怒,就会把暴躁易怒的人吸引到我们身边。我们会一边压抑自己的愤怒,一边鄙视那些暴跳如雷的人。因为我们拒绝承认自己心中的愤怒,所以只能把愤怒投影到别人身上,只有这样,我们才有重新认识和接纳这种情感的机会。

对于我们投影到别人身上的消极特质,我们会感到本能的嫌恶。如果你觉得别人傲慢得令人讨厌,就说明你在刻意压抑自己心中的傲气——或许你在生活中经常会不自觉地表现出傲气,或者你拒绝承认自己在某些情况下会变得傲慢。如果你意识到自己对别人的傲慢非常反感,就必须仔细检视自己的生活、体察自己的内心,问自己这样的问题:“我什么时候曾经傲慢过?我现在是否很傲慢?我将来是否有可能变得傲慢?”假如不经仔细思考就草率地给出否定的答案,那么这种态度本身就是傲慢的表现。如果你能够承认和接纳自己心中的傲慢,就不会对别人的傲慢感到非常反感,因为在你身上,傲慢的接口已经被盖板保护起来了。

不要成为伪装大师

印度灵性大师克里希那穆提曾说:我在自己年轻的时候,总是把大大咧咧、满不在乎的态度作为保护自己的黏土壳。似乎只要对自己说一句“这一切我都不在乎”,什么样的事情都可以挺过去。当我开始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时,这层黏土就裂开了一条缝隙,让我得以窥见里面金子的颜色。然而,只有当我学会理解这层黏土存在的意义,以及它的具体成分——我用来保护自己的各种观念和情感时,才能最终打破它,让内心世界重放光芒。

其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这样的粘土壳,你心中的黏土壳,就是你用来展示给别人看的那层面具。藏在面具之下的那些特质,就是你内心的阴影。阴影的内容,往往与我们所展示给别人的面具截然相反。有些人表面上无比坚强,内心却非常敏感;有些人表面上风趣幽默,内心却非常悲观;有些人表面上和和气气,内心却非常暴躁;有些人表面上聪明伶俐,内心却总觉得自己非常愚蠢。许多时候,我们的面具实在太过完美,不仅骗过了别人,也骗过了我们自己。要想透过面具检视自己的内心世界,我们必须首先意识到这一点。当我们感到不满意、不高兴、不痛快的时候,就是我们的面具与内心阴影在相互冲突。

要想改变这种冲突与矛盾的生活现状,我们必须首先改变自己对面具所持有的错误观念。我们必须承认面具本身的积极意义——它保护我们的心灵免遭伤害,而不应该一味把面具当成妨碍自己实现梦想的阻力。毕竟,我们展示给别人的面具也是自己的一个方面,也是我们内心世界的一部分。

疾病是一种身体语言

疾病是一种身体语言,是我们和自己的身体进行对话的一个途径。有位心理学家曾这样描述过自己的经历:

有一天下午,我出诊去看一位病人,开车回来的途中,胃里突然产生痉挛性的疼痛。一般人认为,胃痛的原因,可能是吃错东西、消化不良或情绪过度紧张。不,那时我觉察到自己的胃痛属于另一种状态。于是我问我的胃:“你想告诉我什么?一定有很重要的事情,是我没有注意到的,所以你想提醒我,对不对?”

后来,我就在心里收到它想说的话——当然,它没有对我说:“亲爱的!我是你的胃,我现在要告诉你的是……”而是收到了一些信息——你陷入了一种矛盾的状态。

事实上,我当天出诊的病人家境艰难,但他又想请一位菲佣,因此,他希望我帮他开具诊断书,想用诊断书申请残障手册,获得生活补助。我很想帮忙,可是在当时的医疗制度下,申请的条件愈趋严格。碍于法令规定,我犹豫不决,因此产生许多矛盾。那时,我假装矛盾不存在,表面上看起来很平静,可是内心已经有了潜在的焦虑。

于是我的胃告诉我:“我帮你承受焦虑情绪无所谓,但你还是要去面对问题!否则到时不管你同意还是拒绝他,彼此都会受到伤害。”当接收到这个信息后,我就告诉我的胃:“谢谢你,你真是一个仁慈的胃!不仅要为主人消化食物,还得承担主人的情绪。”

我们的胃不只是为了生理上的需要而分泌胃酸,或帮忙把食物消化。有时为了安定情绪、平衡心志,它也会“说话”,向我们发出警告。

身体的每一个器官都是我们忠诚的朋友。如果你吸食毒品,朋友会不顾一切地阻止你,可那时的你会觉得这样下去必将自我毁灭吗?可能不会。如果你打算去抢劫,朋友清楚你一定会沦落到不是逃亡就是死亡的下场,必然想尽办法阻止你,也许整夜劝你,不让你睡觉,以致你头昏眼花,无法加入同伙的行列,或把你反锁在房里,让你出不了门。身体正是这样的一个朋友!

身体是主动而有智慧的,也是人们最忠实的朋友,它帮助我们健康地成长。身体上的生理、病理现象,都是身体语言,只因自我常忽略心灵的智慧和忠告,所以心灵才会通过身体传达信息给我们。从这个角度看,身体上任何和疾病有关的征兆,都是我们的心灵在试图与我们的意识对话。

比如那位心理学家突如其来的胃痛,是心灵在对他发出警告:“你现在遇到了冲突,你想帮助他,又担心会触犯法令,以致心里失去往日的平静。你应该要去面对这件事,寻求可行的方式解决。”正如案例中的那位心理学家所言,如果不是因为心灵通过胃痛向他传达讯息、发出警告,那么他将无法真正面对此事。

我们的身体永远为了自己最大的利益作打算,为了我们的最佳状态而运作,因此身体的绝大部分疾病都可以诠释成一种心灵的语言。事实上,我们的身体一天到晚呵护备至照顾着我们,想尽办法让你的生活质量维持良好状态,它通过各式各样的信息提醒我们:你绝对不是在孤军奋战。

可是,大多数人忽视了身体想要传达给我们的信息,认为身体不过是一台精巧的机器,稍不留神就会感冒,甚至得糖尿病、高血压或是癌症等较严重的疾病。但是我们的身体不是一个被动的机械装置,它有能力能动地降低不利因素对我们的影响与伤害,当它表现出异常时,肯定是不利因素超过了我们的身体的承受能力,所以我们应该对身体语言予以重视。

疾病是一种身体语言。每个人的身体永远都是为人们的最大利益作考量,它对人们绝对百分之百忠实,时刻为你的身心平衡而运作。

自恋是心理失调的一种表现

拉·洛克福库德说过:“自恋是比世界上最善于欺骗的人更加善于欺骗。”《韦伯斯特辞典》把自恋界定为第六种贪得无厌的情感。自恋是人们心理失调的一种表现,具有自恋心态的人唯我独尊,爱惜自己达到了病态的程度。只愿享受,不愿付出;只要求权利,不愿尽义务;只追求权力,不愿负责任;只相信自己,不相信他人;只爱自己,不爱他人……凡此种种,都是自恋心态的表现。因此,自恋的人很难与他人发展出任何有意义的人际关系,容易陷入孤独之中。自恋和孤独,经常如影随形地结伴出现。此外,还可能与自恋结伴而行的,是自卑和忧郁。

莎士比亚在其喜剧著作《第十二夜》第一幕第五场中描写了这样一幕:

在希腊神话之中,有一名美少年叫做纳西瑟斯。某日,口干舌燥的他来到森林深处,发现一潭清洌之泉。当他弯下身探近水面时,发现水精灵也正探出美丽的面庞,仿佛注视着他。因此,纳西瑟斯情不自禁地爱上了泉水里的美丽精灵。事实上,那只是他自己在水中的影子,但纳西瑟斯却不晓得自己一直深深爱着的水精灵其实就是自己的倒影。他整日在水边流连,最后终于溺死水畔。不久,泉水边开出一朵清雅的花儿,这就是纳西瑟斯的化身——水仙。

莎士比亚在这里明确地阐明了一个心理学概念——自恋。文章中的纳西瑟斯是一个典型的自恋狂。由于缺乏安全感,他贬低身边所有的人以突显自己,结果完全没有人喜欢他,而这就进一步加深了他的不安全感,使他更不快乐了。他从自己的身边找不到快乐,也无法与他人正常相处,这种情形给他带来了不少困惑,最终限制了他的思想和情感。

一个极度自恋的人,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常常觉得少了他们,地球就不会转动。虽然我们倡导人人都应该爱自己,但是爱得过度就危险了。自恋者嗜好自我欣赏,又很在乎别人是否关注自己,并且期望得到别人的认同或赞美,但因为缺少与他人正常沟通的能力,所以活得很辛苦。

在极端自恋者心中,他只把自己当做人,而其他人都是“物”。他只关注自己的感受和利益,对其他人或其他生物严重缺乏同情心,“感同身受”对他们来讲是非常陌生的,这使得他可以毫不犹豫地去伤害其他人或其他生物。

极端自恋者心中有一个幻觉:他是完美的,天上地下唯他独尊。他是永远正确的,如果事情有什么不对,那一定是别人的错。这种完美的幻觉是极端自恋者最核心的心理机制,他会尽一切努力去维护这个完美幻觉。但是,来自最亲密的人,譬如恋人的挑战会极大地冲击甚至颠覆这种幻觉,这让极端自恋者产生恐惧,所以不惜以杀人的方式去阻止这种冲击与颠覆的发生。

既然极端自恋者把自己当做完美的,那么在他们的观念里,一切责任只能是由别人来负,而自己没有丝毫不是。所以,一旦遭遇到重大挫折,极端自恋者必然会为自己的挫折寻找责任人和替罪羊。亲密关系中的挫折是极端自恋者最在乎的,而恋人、配偶或情敌无疑是他们最容易找到的责任人和替罪羊。不过,因为特别在乎亲密关系,极端自恋者则更倾向于先去寻找其他的替罪羊,譬如情敌。

莎士比亚在其喜剧《第十二夜》中为人们提供了最好治疗自恋的药方,那便是慷慨、坦荡的品质和开朗的个性。莎士比亚用他反复提及的慷慨、仁慈和无私的主题来提醒我们:当对自己的关心不再处于优先的地位,生活的烦恼就会离我们而去,高山会变成平地,河川也会改变河道。只有用慷慨、坦荡、开朗这些积极因素来平衡心理上的过分自恋,自恋者才有可能摆脱心理失衡的状态,从而改变自恋的心态,能够尊重与关注他人,与他人正常交往。

及时清空心灵的垃圾

每过一段时间,我们都要清理一番家里的物品,有保存价值的留下、意义不大的就把它们卖掉,甚至干脆扔进垃圾桶。这种清理让人感到无比快乐,每做一次就让人有一种丢掉了包袱的轻松感。

人的心灵其实也像一个家,它的容量也是有限的。不管你名气有多大,职位有多高,也不管你拥有多少金银财宝,你都无法突破这种限定。而人生在世难免有挫折、失败和不幸,也难免有烦恼、寂寞和孤独,这些东西就像旧书报和废手稿一样,它们于你的人生毫无用处,却侵占了大量的生命空间,如果不及时清理掉,它们就会慢慢膨胀,让你的心灵备受困扰。

一位气色很差的年轻人去看医生,他向医生抱怨生活的无趣。诊断后,医生发现他的身体毫无问题,觉察到他的内心有问题。医生就问年轻人:“你最喜欢去哪个地方?”“我喜欢海边,不过已经很久没有去过了。”年轻人回答。医生于是说:“拿这三个处方到海边去,你必须在早上9点,中午12点和下午3点分别打开这三个处方。你必须同意遵照处方,不到时间不得打开。”

这位年轻人身心俱疲地拿着处方来到了海边。他抵达时刚好9点,他赶紧打开处方,上面写道:“专心倾听。”他开始用耳朵去注意听,不久就听到了以往从未听见过的声音——他听到了波浪声,听到了不同的海鸟的叫声,听到了沙蟹的爬动声,甚至听到了海风的低诉。他感到一个崭新、令人迷恋的世界向他展开双臂,这使他安静下来,他开始沉思、放松。

中午时分,他已陶醉其中,很不情愿地打开第二个处方,上面写道:“回想。”于是他回想起儿时在海滨嬉戏,与家人一起拾贝壳的情景……怀旧之情汩汩而来。

到下午3点时,他正沉醉在尘封的往事中,温暖与喜悦的感受使他不愿去打开最后一个处方,但他还是拆开了。“回顾你的动机。”他开始自省,回想生活工作中的每件事、每种状况、每个人。他很痛苦地发现所有的抱怨只不过是自己的负面情绪使然,对工作和生活的抱怨使得自己错失了很多美好的东西。他终于找到了自己不开心的真正原因。

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好像从来就没有过顺心的事或顺利的时候,任何时候你与他在一起,都会听到他不停地抱怨。他们把每一件不顺心、不如意的小事都堆积在心里、挂在嘴边,搞得自己的心态和情绪都很糟。在这样一种状态下,他们自己很烦躁,也把别人搞得很厌烦。

“万事如意”不过是人们对生活的良好祝愿,是很难实现的。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现实生活中,人们所面对的总是一些不尽完美的事情。我们虽不可能保证事事顺遂,但可以做到坦然面对,该放则放,不要把一些“垃圾”堆积在心里,把乌云挂在脸上,把牢骚挂在嘴边,否则你就会变成不受欢迎的人。

心灵不是堆积“垃圾”的地方,否则对自己负面影响极大,因此我们必须及时清空自己的坏情绪。对情绪的控制完全可以取决于我们自己,积极主动地去面对于解决问题,就能使得我们的情绪不会被别人所左右。很多乐观的人并不是万事顺遂,而是他们都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让自己活在快乐之中。人生在世,总会遇到很多悲伤与痛苦,如果不能掌控自己的情绪,我们就会成为负面情绪的奴隶。斯摩尔曾经说过:“做情绪的主人,驾驭和把握自己的方向。”

那么,我们要如何清空自己的坏情绪呢?总结前人的经验,我们归纳出以下可供选用的方法:

说出你的想法

如果确信别人的某个请求是不合理的,你应该说出来。例如,当人们请求你帮他们做事情而给你造成困扰时,你通常很难说“不”。首先,考虑一下你是否能够做,或者愿意做他们要求你做的事情。如果你不能做或不想做,就要学会委婉有效地拒绝他人的请求。

避免争执

每个人都可能遇到过与朋友、家人或同事在某个问题上出现意见分歧或发生冲突的情况。这种情况下,争执会给我们带来严重的负面情绪,但冷静、克制会帮助我们缓解与克服这种负面情绪。

自我激励

承认你能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下一次更正。告诉自己:“我已经做得很好,对我来说已经足够好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即使我失败了,人们仍会喜欢我。”这些积极的自我激励和暗示,能够帮助我们克服挫折和失败带来的负面情绪对自己的消极影响,积极地面对与解决问题。

不要让错误成为心中永远的疙瘩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我们每个人都会犯错误。所以如果我们做错了事,就要认真地找出原因,吸取教训,争取今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就好了。而不应该时刻纠结于过去的错误,陷入负面情绪里难以自拔,甚至因此影响了正常工作与生活,就后悔莫及了。

学会过好每一天

要过好每一天,我们就要学会计算自己的幸福、计算自己做对的事情,而不是关注那些不幸和失误。我们要在计算中懂得取舍,世界上的事情总是有舍才有得,而一点都不肯舍或样样都想得到则只会导致一事无成。

学会正视现实

面对无法改变的事实,最好的办法就是客观地去接受它。不管发生什么事情,哪怕是天大的事情,也要对自己说:“不要紧!”风雨之后总会有彩虹,天不会总是阴的。自然界是这样,生活也是这样。请记住:正视现实和积极乐观的态度,是解决任何问题、战胜任何困难的第一步。

平衡心灵的秤杆

一个人的内心往往会关系到他的命运,人们要想时刻都过得愉快,那就得让自己的内心永远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你拥有什么样的内心,就拥有什么样的生活能量,这种能量将决定你是否能获得幸福的人生。

有人把世界上的人分为两种:幸福的人和不幸的人。这两种人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区别,只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拥有的心情不同,准确地说,是对内心的控制能力有所不同。那些幸福的人,并不是他们的人生道路是多么一帆风顺,也不是他们的能力有多么超群,只是因为他们善于控制自己的内心,能在狂风暴雨中看到美丽的彩虹,甚至能在一败涂地中预见到美好的将来,并时刻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不因为暂时的困厄而沮丧甚至自暴自弃。

相反,一个不幸福的人,也并不是真的像他们所说的那样缺少运气,甚至像某些人认为的那样“老天无眼”,没有保佑自己,原因仅仅是这种人不会控制自己的内心,任自己的负面情绪跟随发生的事情恣意放纵。

总而言之,幸与不幸就在两个字——内心。内心处于平衡状态,人们就会感到幸福;相反,则感觉不幸福。平衡的内心是指一个人能够控制自己的思维和情绪,使自己处于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能够冷静平和地看待事物。生活中的非理性因素实在是太多了,以至于我们常常会因为这些非理性因素的影响而控制不住自己的内心,导致了一些原本不该发生的事情。经过分析,这些困扰人类多年的非理性因素有如下几种:嫉妒、愤怒、恐惧、抑郁、紧张,还有狂躁和猜疑。这些都是再平常不过的心理因素了,然而这些看似平常的心理因素,却往往可以决定一个人的成败得失。

一位哲人曾经说过:一个人的内心就是一个人真正的主人,要么你去驾驭生命,要么是生命驾驭你,而你的内心将决定谁是坐骑,谁是骑师。平衡的心态有利于人们实现更多的自我价值,相反,失衡的心态则会妨碍自我价值的实现。

一个乐观开朗的人,他做事一定是很积极的,不管是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上,都能很好地完成任务、达到目标。因此在同样的时间里,这类人自我价值的实现也就相对比较多,自我价值实现得越多,自我肯定的成就感也就越强,这样就能拥有好的心情,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相反,一个悲观、抑郁的人,整天愁眉苦脸地面对生活,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不积极,甚至错误百出,那么他的自我价值就会实现得越来越少,自我否定的因素就会不断增加,这样也就使他的心情更加消极抑郁,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因此,有人说,积极的心态会创造幸福的人生,而消极的心态则让人生充满阴霾。

曾经有两个人在沙漠的黑夜中行走,水壶中的水早就喝完了,两人又累又饿,体力渐渐不支了。在休息的时候,其中一个人问另一个人:“现在你能看到什么?”被问的那个人回答道:“我现在似乎看到了死亡,似乎看到死神在一步一步地靠近。”发问的人却微微一笑,说:“我现在看到的是满天的星星和我的妻子、儿女等待我回家的脸庞。”

最后,那个说看到死亡的人真的死了,就在快要走出沙漠的时候,他用刀子匆匆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而另一个说看见星星和自己妻子、儿女脸庞的人,靠着星星的指示成功地走出了沙漠,并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英雄。

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面临着太多的问题,忙碌在发现、遭遇和解决问题的途中,于是,在与旁人的不断比较中,就容易出现心理失衡。

面对心理失衡,我们需要的是心理补偿。综观古今中外的强者,其成功的秘诀就在于善于调节心理的失衡状态,通过心理补偿逐渐恢复平衡,直至增加建设性的心理能量。

有人打了一个颇为形象的比方:人好似一架天平,左边是心理补偿功能,右边是消极情绪和心理压力。你能在多大程度上加重补偿功能的砝码而达到心理平衡,你就能在多大程度上拥有了时间和精力,信心百倍地去从事那些有待你完成的任务,并有充分的乐趣去享受人生。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加重自己心理天平上心理补偿的砝码呢?

首先,要有正确的自我评价。情绪是伴随着自我评价与需求的满足状态而变化的。所以,人们要学会随时正确地评价自己。有的青少年就是由于某些需求得不到满足,得不到肯定的自我评价,加上未能进行必要的反思、调整自我要求与客观现实之间的距离,因而始终处于郁闷或怨恨状态,甚至悲观厌世,最后走上绝路。由此可见,人一定要学会正确估量自己,对事情的期望值不能过分高于现实。当某些期望不能得到满足时,要善于劝慰和说服自己,不要为之过于遗憾。生活中处处有遗憾,也处处有希望,希望安慰着遗憾,而遗憾又充实了希望。正如法国作家大仲马所说:“人生是一串由无数小烦恼组成的念珠,达观的人是笑着数完这串念珠的。”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没有遗憾的生活,才是人生最大的遗憾。

为了能有自知之明,人们需要正确地对待他人的评价。因此,经常与别人交流思想,得到他人的指导和帮助,是人们求得心理补偿的有效手段。

其次,必须意识到你所遇到的烦恼是生活中难免的。心理补偿是建立在理智基础之上的。人都有七情六欲,遇到不痛快的事自然不会麻木不仁。不理智的人喜欢抱屈、发牢骚,到处辩解、诉苦,好像这样就能摆脱痛苦。其实这往往是白费时间,现实还是现实。明智的人勇于承认与面对现实,既不幻想挫折和苦恼会突然消失,也不追悔当初该如何,而是认为人生中本就会有很多不如意,并非是老天跟自己过不去。这样,挫折带来的心理压力就会减轻,从而能够使自己尽快平静下来,客观地对事情作出分析,总结经验教训,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

再次,在挫折面前要适当用点“精神胜利法”,即所谓“阿Q精神”,这有助于我们在逆境中进行心理补偿。例如,实验失败了,要想到失败乃是成功之母;若被人误解或诽谤,不妨想想“在骂声中成长”的道理。

最后,在做心理补偿时也要注意,自我宽慰不等于放任自流和为错误辩解。一个真正的达观者,往往是对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最无情的批判者,也是敢于严格要求自己的进取者和乐于向自我挑战的人。

给予自己积极的暗示

在每个人的生命中,每天都会发生各种各样的事情,这些事情就像我们生命中的坐标一样,它们或深或浅或明媚或黯淡的色调,构成了我们的人生画卷。

尽管在人生的岁月里,起伏不定常常带给人们不安全感。但是,只要我们面临这些变化时多给自己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以有一颗强大乐观的心去面对,想方设法去解决问题、改变不满意的状况,再大的磨难也无法压垮我们。

1960年,哈佛大学的罗森塔尔博士曾在加州一所学校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

新学期刚开始,校长对两位教师说:“根据过去三四年来的教学表现,你们是本校最好的教师。为了奖励你们,今年学校特地挑选了一些最聪明的学生给你们教。记住,这些学生的智商比同龄的孩子都要高。”校长再三叮咛:要像平常一样教他们,不要让孩子或家长知道他们是被特意挑选出来的。这两位教师非常高兴,更加努力教学了。

一年之后,这两个班级的学生成绩是全校中最优秀的。知道结果后,校长告诉这两位教师真相:他们所教的这些学生智商并不比别的学生高。这两位教师哪里会料到事情是这样的,只得庆幸是自己教得好了。

随后,校长又告诉他们另一个真相:他们两个也不是本校最好的教师,而是在教师中随机抽出来的。

这两位教师相信自己是全校最好的老师,也相信他们的学生是全校最好的学生,这种积极的心理暗示,才使教师和学生都产生了一种努力改变自我、完善自我的进步动力。这种企盼促使他们将美好的愿望变成现实,这就是心理暗示的积极作用。

心理暗示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心理现象,它是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的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这种信息,从而做出相应的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暗示是在无心理对抗的情况下,通过议论、行动、表情、服饰或环境气氛,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使其接受有暗示作用的观点、意见或按暗示的方向去行动。暗示有着令人们不可抗拒和不可思议的巨大力量。

但是,心理暗示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不同的心理暗示必然导致人们不同的选择与行为,而不同的选择与行为必然会有不同的结果。有人曾说:“一切的成就,一切的财富,都始于一个意念。”你习惯于在心理上进行什么样的自我暗示,就是决定你成与败的根本原因。你是成还是败,关键要看你从这两种性质截然不同的心理暗示中选择哪一面、使用哪一面。每个人都应该给自己以积极的心理暗示。任何时候,都别忘记对自己说一声:“我天生就是奇迹。”本着上天所赐予我们的最伟大的生命馈赠,积极暗示自己,你便开始了成功的旅程。拿破仑·希尔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自我暗示公式,他提醒渴望成功的人们:要不断地对自己说“在每一天,在我的生命里面,我都有进步”。

积极的自我暗示能让我们用一些更积极的思想和概念来替代过去陈旧的、否定性的思维模式,这是一种强有力的技巧,一种能在短时间内改变我们对生活的态度和期望的技巧。

我们可以通过有意识的积极自我暗示,将有益于成功的积极思想和意念作为成功的种子,拨洒到潜意识的土壤里,并促使我们在走向成功过程中减少因考虑不周和疏忽大意等招致的破坏性后果。

与自己的心灵对话

你懂得呵护自己的心灵,并时常与它对话吗?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缺陷,世界没有完美的人。不跟自己过不去,是一种精神的解脱,它会促使我们从容地走自己选择的道路,做自己喜欢的事。和自己的心灵对话,这既是对自己的爱护,又是对生命的珍惜。

曾有人问古希腊大学问家安提司泰尼:“你从哲学中获得了什么呢?”答曰:“同自己谈话的能力。”同自己对话的过程,就是发现自己的过程。通过与自己的对话,我们能够发现另一个更加真实的自己。

法国大文豪雨果说:“人生是由一连串无聊的符号组成的。”的确,我们生活中的大多数时光都在很普通的日子里度过,但是有时看似很正常的生活插曲,又难免让我们有点儿浑噩、有点儿疲惫、有点儿怨恨……

所以,我们都希望有一个天底下最了解自己的人,能够坐下来静静倾听自己心灵的诉说,能够在熙来攘往的人群中为我们开辟一方心灵的净土。可面对芸芸众生,“欲将心事付瑶琴,弦断有谁听”?

事实上,我们自己就是自己最好的知音。世界上还有谁能比自己更了解自己呢?还有谁能比自己更能替自己保守秘密呢?当我们烦躁、无聊的时候,不妨试着和自己的心灵对话。

那时他刚刚参加工作,厂领导决定让他和其余5个年轻人去森林深处做护林员。他愉快地背着行李进驻到了莽莽原始森林的深处。

那是怎样原始而远离尘世的森林啊,每一棵树都生长了几百年,林间的落叶堆积得厚厚的,弥漫着一缕缕远古的腐殖质的腥臭,许多粗大的树干上都生满了斑斑驳驳的青苔。那些鹿和狼等动物还没有见识过人,它们对他一点也不害怕,只是好奇地远远望着他。他们每一个人看护的林地足有方圆30多千米那么大,林区没有一户人家,也没有一条路,到这里生活,他像突然被抛弃到了世界尽头,从现代社会里被剥离出来,一下子成了原始人。

临去之前,熟悉的人对他说,到原始森林里去生活,最重要的是要时常记住自己和自己说话,否则,三年五年过去,恐怕就连话也不会说了。他听了,心里很好笑,一个说了20多年话的人,怎么会突然不会说话了呢?但刚到这原始森林里生活了半个月,他就明白了,人们的告诫并不是危言耸听。因为这里远离尘世,没有人和他说话,他来了半个月,除了面对莽莽林野吼过几首歌,自己连半句话也没有说过。如果这样下去,总有一天,自己肯定会变成一个不会说话的哑巴。他害怕了,于是,他开始尝试着同自己说话。他对着自己的影子说:“你好!”

后来,他对着大树滔滔不绝地说话,对着林间啁啾的小鸟说话,对林地里的小草和野花说话,对汩汩流淌的小溪说话。夜里,躺在窝棚里,他一个人对着自己的心灵说话。开始的时候,任他怎么说,自己的心灵只是那么默默地倾听,一句话也不说,一点反应都没有。过了一段时间,他发觉心灵会同自己对话了,就像一个耐心的朋友——有时他说话,他的心灵在倾听;有时他的心灵在说话,他的耳朵在倾听。

两年多后,他和其他4个护林员回到林场里,他惊讶地发现,除了自己,其余4个人已经不会说话了。别人同他们说话,他们只是沉默地瞪着眼睛听,然后不声不响地转身走了。但他不同,他不仅话语流畅,而且每句话都清新而充满哲思,后来他用笔把自己的话记录下来,成为字字珠玑的灵性散文,频频发表在报纸杂志上,他成了一位小有名气的作家。

人们很奇怪,同在大森林形影相吊地孤独生活,为什么那些人成了“哑巴”,而他却成了一位充满哲思的作家?当人们问他时,他笑笑说:“因为我常常和自己的心灵对话,而他们却没有。”

是啊,哪一位伟人不是常常和自己的心灵对话呢?只有和自己的心灵对话,你才能够听到上帝的声音;只有和自己的心灵对话,你才能够听到生命和灵魂的声音;也只有和自己的心灵对话,你才能够常常自省,才能听见自己渐渐走近成功的声音。

让心灵退入自己的灵魂中,使自己与自己亲密接触,静下心来聆听来自心灵的声音,问问自己:我为何烦恼?为何不快?满意这样的生活吗?我的待人处世错在哪里?我是不是还要追求工作上的成就?我要的是自己现在这个样子吗?生命如果就这样走完,我会不会有遗憾?我被生活压垮或埋没了没有?人生至此,我得到了什么、失落了什么?我还想追求什么……

这样,在自己的天地里,通过与自己的对话,你可以慢慢修复自己受伤的尊严,可以毫无顾虑地“得意”,可以剖析自己、感动自己、征服自己。与自己对话,是成熟的体现,也是呵护、放飞与升华心灵的有效途径。

打开心门的4种秘密武器

研究表明,50%的幸福指数是由所谓的人类与生俱来的幸福“设置点”来决定的, 10%是由我们生活的环境来决定的,而剩下的40%则完全是由我们自己来决定的——做事的方式、抗压能力、选择如何度过一生,等等。

我们完全可以靠自己的力量来提高幸福指数。通过改变认识事物的方式,就可以让你内心的声音变得更加积极……

享受生活,找到活着的目标,就会使你在情感这所房子里的每一个房间都感觉很快乐(将你的生活比喻成一个大房子,不同的房间代表着生活中不同的区域:卧室代表浪漫,办公室代表工作和金钱,客厅代表友谊,等等)。改变一下以往做决定时的方式,便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幸福指数。适当调整心态或者看待事情的角度,对于提高自己的幸福指数是很有意义的。当以下4种习惯融入我们的生活中时,我们就一定可以收获更大的快乐。

奉献太多并不好

航空公司告诉乘客:一旦发生危险,先戴上氧气罩再去帮助旁边的人,这无疑是正确的。这不是自私,而是自我保护。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别人也是一样,需要先保护自己、确保自己具有帮助他人的能力。

给予很伟大,尤其是付出时间的时候,但是有时候太多的给予只会被白白浪费,无法对任何人产生好处。当我们明白这点时,应该坚决地对要求自己做无谓贡献的人说“不”。要为自己腾出时间来培养兴趣爱好,总之要做一些让自己开心的事。只有当我们有能量的时候,才是合格的奉献者。所以,无论是参加集体活动、晚饭后出去散步、早上起来游泳、在家中读报纸,还是做其他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都会使我们重新焕发光彩。

要想更好地生活、工作并为他人提供帮助,我们就必须学会减轻自己的压力,太多的“你应该”必须被更多的“我想要”来代替。我们应该这样想:只有自己足够强大了,才能更好地帮助别人。内心的我与外在的我是同样重要的。要时刻谨记自己的底线,只有保持理智和快乐,才有利于身心健康。

享受当下这一刻

当我们还是小孩的时候,可能最喜欢享受漫长的下午,和小伙伴们在操场上玩,而妈妈和她的朋友们就这样看着我们。假如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去探索那里的每一寸土地,多自由!那一定会是每个人童年生活中最快乐的时光。但现在,我们是否能这样耐心地享受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而不是急匆匆地催促他们?对于自己的事情,我们是否也都是停不下来的快节奏呢?我们不妨偶尔在去公园的路上停下来弯腰去看看毛毛虫,这可能远比匆匆赶到公园荡秋千有趣。慢下来,用心去享受每一刻时光,这会使你在心满意足的同时对生活具有支配感,因此很容易能够萌生幸福感。

给自己空间和时间

无论你周围有多少人,每个人每天都需要有私人的时间和空间来调整自己。时间是自己给自己的唯一礼物,这个礼物可以使我们更加快乐,忘却痛苦。它不会花费你任何东西或要求你们去任何地方。

即使是小孩子,也需要拥有自己的时间与空间来关照自身。更何况每天承载着诸多压力的我们呢?我们可以在游泳或者慢跑时享受自己特有的时间。在那些平静的时刻,驱除所有的烦恼,只想象能让自己快乐的事情。

发生冲突没有关系

有一件事情我们需要学会:当人们与我们就某件事有不同意见,或者亲友之间生气时,最艰难的事情就是把那人叫出来,然后一起讨论这个问题。

但是,一旦我们这样做了,就会感觉释然。当我们和同伴一起谈论这件事时,要告诉他:他对你来说很重要,而且你想要打破这种僵局。在谈论过程中,我们不要再责备对方,并让对方知道我们自己对此事感到很愧疚,或者告诉对方自己在这件事中受到的伤害;要仔细听对方讲完自己的意见,再阐述自己的观点。

研究表明:与朋友进行良好的沟通,对于维持友谊和提高自身幸福感尤其重要。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我们的意见不需要与朋友完全相同,只要找出彼此意见中相同的部分和不同的部分,通过沟通与朋友保持不同意见并向对方学习,这对于维系和谐的交往和深厚的友谊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