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花接木”总能显灵通
“移花接木”本是指把一种花木的枝条或嫩芽嫁接在另一种花木上。后来就喻指用偷换的手段,暗中改变事物的本质和内容,以达到蒙混欺骗的目的。这种暗中做手脚的手段类似于三十六计中的“偷梁换柱”,在古今军事战争、政治谋略和外交谋略中都频繁被使用,且屡用不爽。它包含尔虞我诈、乘机控权的权术,很多时候也为正直之人所厌恶,但纵观历史,太多成事之人都会用得到。
秦始皇称帝后自以为江山一统,是子孙万代的家业了。但是,他一直没有去立太子,指定接班人。宫廷内,存在两个实力强大的政治集团。一个是长子扶苏、蒙恬集团,一个是幼子胡亥、赵高集团。扶苏恭顺好仁,为人正派,有很高的声誉。秦始皇本意欲立扶苏为太子,为了锻炼他,派他到著名将领蒙恬驻守的北线为监军。幼子胡亥,早被娇宠坏了,在宦官赵高教唆下,只知吃喝玩乐。
公元前210年的冬天,秦始皇在巡游的路上得了病,自觉将不久于人世,于是让赵高代为起草遗嘱给远在塞外御敌的公子扶苏,意欲立扶苏为皇位继承人。
遗嘱已成,尚未传送出去,秦始皇就死了。丞相李斯担心皇帝死在巡游路上的消息传出去后,诸公子闹事,天下徒生大乱,便严密封锁消息,秘不发丧。因此,众人中只有胡亥、赵高及受宠的宦官五六个人知道皇上已不在人世。
秦始皇在世时,曾格外尊崇蒙恬、蒙毅两兄弟。蒙恬与扶苏交好,共戍边关;蒙毅也是忠心耿耿,并依法治过赵高的罪。因此,赵高对蒙氏兄弟恨之入骨,伺机挟隙报复。
秦始皇一死,赵高认为时机已到,便与胡亥一起密谋,准备“移花接木”,假借皇帝的命令,杀掉扶苏,立胡亥为太子。二人自然是一拍即合。赵高知道此事重大,不拉上李斯,难以成功,于是就去找李斯。
为了保全相位,李斯倒向了胡亥一边。他与赵高一起合谋,伪造秦始皇遗诏,立少子胡亥为太子;并篡改秦始皇给长子扶苏的信,斥责扶苏不能为国家建功立业,谴责蒙恬失职,不能及时规劝扶苏改邪归正,二人一并赐死。
忠厚老实的扶苏闻言便自杀了。这样,胡亥如愿以偿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即秦二世。赵高由于政变有功,由管理宫中车马的中车府令升为郎中令,全权掌管宫中侍卫,成为最高决策者之一,深受胡亥宠爱,并逐渐掌握了朝廷内外的大权。而李斯则仅保住了他的丞相职位。
赵高未用一兵一卒,只用移花接木的手段,就把昏庸无能的胡亥扶为秦二世,为自己今后的专权打下了基础,当然也为秦朝的灭亡埋下了祸根。
历史上吕后杀韩信,也用到了“移花接木”的计谋。我们暂且不论其是非功过,仅用此例,再次说明“移花接木”在历史上发挥的政治权术作用。
楚汉相争,刘邦大胜,建立汉朝。这时各异姓王拥兵自重,造成对刘氏天下潜在的威胁。翦灭异姓诸王,是刘邦日夜考虑的大事。异姓诸王中,韩信势力最大。刘邦借口韩信袒护一叛将为由,把他由楚王贬为淮阴侯。当年楚汉相争难分胜负时,谋士蒯彻曾建议韩信当上“假齐王”后拥兵自立,使天下三分。韩信拒绝了蒯彻的建议,辅佐刘邦夺得天下。而今却落得这样的下场,心中不免后悔。
公元前200年,刘邦派陈烯为代相,统率边兵,对付匈奴。韩信私下里与陈烯约定一起反刘邦。公元前197年,陈烯在代郡反汉,自立为代王。刘邦领兵亲自声讨陈烯。韩信与陈烯约定,起事后他在京城诈称奉刘邦密诏,袭击吕后及太子,以两面夹击刘邦。可是,韩信的计谋被吕后得知。吕后与丞相陈平设下一计,对付韩信。
吕后派人在京城散布消息:陈烯已死,皇上得胜,即将凯旋。韩信听到这个消息,又没有见到陈烯派人来联系,心中甚为恐慌。一日,丞相陈平亲自到韩信家中,谎称陈烯已死,叛乱已定,皇上已班师回朝,文武百官都要入朝庆贺,请韩信立即进宫。韩信本来心虚,只得与陈平同车进宫。结果被吕后逮捕,囚系在长乐宫之钟室。半夜时分,韩信被杀。盖世英名的韩信至死也不知道,当时京城盛传的陈烯已死之事,完全是谎言。陈烯叛乱,是在韩信死了两年之后才被平定的。
吕后和陈平这一移花接木就诛灭了汉初的一代名将韩信。小说《红楼梦》中王熙凤也用了移花接木这招,骗贾宝玉娶薛宝钗却说成娶林黛玉。宝玉入了洞房才知道,娶的不是林黛玉而是薛宝钗。可见“移花接木”这一潜规则不仅政治、军事上被广泛应用,连寻常百姓也深谙熟晓。
上面的故事中,扶苏、韩信等都是被人“移花接木”所害,所以对此必须加以防范。首先我们要从修炼自己做起,“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只有清醒地知道自己的弱点,并且时时注意严于律己,提高自己,那些小人、恶人才会无可乘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