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装孙子”时绝不要含糊
大凡甘愿乱了辈分而“装孙子”的,原因固然很多,但究其根源一定是利益作怪,而这利益肯定是非分利益的。因为一个安分守己的人,往往满足于既得利益,是根本不需要在别人面前“装孙子”的。只有要得到非分利益的时候,才会出现“装孙子”的事情。
装“孙子”其实是一个很大的概念,本质就是向别人卑躬屈膝,外延包括“装儿子”、“孙子”或者辈分更低的角色。自古以来,“装孙子”无非两种情况。一种是生活所迫,不装“孙子”便无法生活,为了苟延残喘只有“装孙子”一条道。“被动”“装孙子”者,虽然活得窝囊,却也可以理解。另一种便是“主动”“装孙子”的人。他们原本可以活出个人样儿的,虽然不及有钱有权的人活得阔气潇洒,却还能在人前直得起脊梁。但这些人压根就不把有没有脊梁骨当回事儿,他们关心的只是富人们吃剩下的残汤剩饭,或者权利者对于自己的巴结所给予的丁点赏赐。甘愿“主动”“装孙子”的人,虽然还有一张人皮,骨子里与狗已经没有多少区别了。所以,人们常用“走狗”之类的话来形容他们。我们来看下中国历史上“装孙子”装得最到位的“儿子皇帝”石敬瑭。
石敬瑭是五代十国时后晋的开国皇帝,沙陀人。他年轻时敦厚寡言,善射,深得后唐庄宗义弟李嗣源的赏识,李嗣源并将女儿嫁给了他。同光四年(926年),赵在礼作乱,李嗣源奉命讨伐,到了魏州时,发生兵变,众拥推李嗣源为主。李嗣源正在犹豫之际,接受了石敬瑭的建议,迅速出兵占领了汴州。庄宗自京城洛阳来汴,没能进入,返回洛阳,遭伶人射杀而亡,李嗣源即位,这就是后唐明宗。石敬瑭在明宗期间,先后任保义、宣武、天雄、河阳、河东节度使。长兴四年(933年),明宗死,其子李从厚即位,是为闵帝,加石敬瑭中书令,徙镇成德。清泰元年(974年),复镇太原。潞王李从珂反于凤翔,闵帝出奔,路遇石敬瑭,被石敬瑭扣留于卫州(今河南汲县)。不久,李从珂杀闵帝即皇帝位,是为末帝。末帝猜疑石敬瑭,石敬瑭于清泰三年(936年)造反。他一方面上表论末帝不当立,应立李从益;一方面派桑维翰出使契丹,以割让燕云十六州、每年献帛三十万、称臣称儿为条件,换取契丹对自己的支持。这年十一月,契丹主在太原册立石敬瑭为大晋皇帝,改元天福,国号晋。到此石敬瑭“装孙子”装到了极致,也造就了中国古代最“孙子”的称帝之路。公元936年闰十一月,石敬瑭攻洛阳,末帝李从珂自焚,后唐亡。次年,石敬瑭迁都汴州。他在位七年,给中原百姓带来了极大灾难。死时51岁。
石敬瑭这“孙子”明显是为贪坐一下皇位的乐趣而驱动的,也就是为了“利益”。可是这一装害苦了人民,骂名四起。有点可悲。可见装孙子要装得不含糊,要看民心所向。
装“孙子”,其本质都是用“辈分的错乱”来换取“非分的利益”。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在心理与成功方面的需求是比吃饭穿衣高得多的利益需求。所以,装“孙子”的追求侧重于“物质”,在精神方面有表面上的获取,但实质上的丧失极大,正如石敬瑭做了皇帝,却得了“儿子皇帝”的臭名。
现实生活中,我们即使不是典型的“孙子”,也一定做过几件“装孙子”的事情,这往往也是情非所愿,万不得已。因为人是不可以没有利益的,没有利益便没办法生存。不得已时,“装装孙子”也无可厚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