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得好不如哭得妙
在常人看来,哭似乎是女人的专利,男儿有泪不轻弹!但男人若肯放下架子,尽情流泪,放声嚎哭,效果必然远远好于女人的哭,也胜过用万千理由去说服人,可谓“晓之以理”不如“动之以情”。搜罗古今善哭的男人倒有几个,并因哭得巧妙得了江山。
刘备深知“哭”的巨大作用,而且他很会哭。老百姓调侃,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哭来江山,应该算是哭得高明,哭得巧妙。
赤壁大战后,刘备按诸葛亮的安排,用计夺取了军事重镇荆州。周瑜气得金疮迸裂,决心起兵与刘备决一雌雄,经鲁肃劝说才罢兵言和。但周瑜认为刘备占据荆州是东吴称霸的心腹大患,便命鲁肃去向刘备讨回荆州。最初,刘备以辅助侄儿刘琦为由赖着不还。刘琦死后,鲁肃又去讨荆州,诸葛亮以“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来辩护,并立下文书,取了西川后再归还荆州。鲁肃无奈,只好空手而回。后来,刘备娶了孙权的妹妹,做了东吴的乘龙快婿,孙权又要鲁肃讨还荆州,“厚脸皮”的刘备已经黔驴技穷,问计于军师诸葛亮。
诸葛亮说道:“主公只管放声大哭,待哭到悲切处,我自出来劝解,荆州无大碍也。”
鲁肃来到堂上,双方互相谦让。
刘备说:“子敬不必谦虚,有话直说。”
鲁肃说:“小人奉吴侯军命,专为荆州一事而来,就算是一家人了,希望皇叔今日交还荆州为好。”
鲁肃说完后,专候刘备答复。哪知刘备无话可说,却用双手蒙脸大哭不已,哭得天昏地暗。鲁肃见刘备哀声嘶哭,泪如雨下,不禁惊慌失措,急忙问道:“皇叔为何如此,难道小人有得罪之处?”
只见刘备哭声不绝于耳,哭得泪湿满襟,成了个泪人儿。鲁肃被刘备哭得胆战心惊。这时,诸葛亮摇着鹅毛扇从屏风后走出来说道:“我听了很久了,子敬可知我家主公为什么哭吗?”
鲁肃说:“还望诸葛先生见教!”
诸葛亮说:“这不难理解。当初我家主公借荆州时,曾经立下取得西川后便还给东吴的文书。可是仔细想想,主持西川军政大事的刘璋是我家主公的兄弟,大家都是汉朝的骨肉。若是兴兵去攻打西川,恐被万人唾骂;若是不取西川,还了荆州无处安身;若是不还,那东吴主公孙权又是舅舅。主公处于这两难困境,子敬又三番两次地来讨,因此泪出痛肠,不由得放声恸哭。”
孔明说罢,又用眼色暗示刘备,刘备耸肩摇膀,捶胸顿足,大放悲声。
鲁肃原是厚道之人,见刘备泪下,放声痛哭,动了恻隐之心,以为刘备真的是因无立足之地而哭,便起身劝道:“皇叔且莫烦恼,待我与孔明从长计议。”
刘备这一哭,虽然是无赖之举,但却哭来了立足之地。明明是要霸占荆州为己有,却装出一副可怜相。
刘备善于哭,而且哭得十分有心计。
刘备定西川不久,关羽因刚愎自用,丢了荆州,刘备要亲率大军前去讨伐吴国。诸葛亮等人极力劝阻,认为若是率百万大军讨伐东吴为兄弟报仇,是存小节而失大义。刘备自然知道这一点,但是“桃园结义”的情结始终丢不下,加上百官劝谏,不让他出兵,他只好终日以泪洗面。
刘备道:“孤与关、张二人桃园结义时,誓同生死。今日云长已亡,岂能独享富贵乎?若不雪恨,乃负昔日之盟也!”说完,又哭绝于地,被众官救醒后,又大哭不已。一日哭昏过三五次,三天不进水食,终日泪如泉涌,直哭得泪湿衣襟,血泪斑斑。一天不发兵为关羽报仇,刘备一天不止痛哭,这样号哭数日,连一向诡计多端的诸葛亮也无法劝阻。
刘备是哭关羽还是哭他自己,只有他本人知道。不过,他这一哭,却哭出了“义”的形象来,留给后人一副讲义气的明君印象。
刘备的“哭功”的确炉火纯青,当然这次哭过之后,这位以哭而闻名天下的蜀帝也命丧异地,诸葛亮不得不独自担当起复兴汉室的重任。
作为一方霸主,都能放下架子、以情动人来办事谋权,像我们凡夫俗子就更不用顾虑太多了,该表现得悲伤时不妨流点泪,只要是用情到位,相信这样办事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这也算得上极为灵活、极为超常的办事策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