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忍一定要有限度
在人与人之间的日常交往中,宽容忍让是一种化解矛盾、维系和睦关系的调和剂。正是这种宽容忍让的精神,使我们的民族和家庭关系稳定、人际关系和谐。
但是我们的容忍也应有个限度,当情况不允许我们再忍让下去,我们则一定要奋发而起,坚决反击。毫无限度地一味忍让,就会使自己一味忍气吞声、逆来顺受,就变成了一种懦弱。特别是在原则问题和大是大非面前我们更不可缩手缩脚,也不能总是迁就别人、委屈自己。
历史上晏子使楚的故事就告诉我们当别人有意跟你过不去时,就要机智应对,果断反击。
齐国人晏子奉命出使楚国。楚国君臣知道晏子身材矮小,故意在大门的旁边开一个小门让晏子进去。晏子一看是在侮辱自己,坚决不进,说:“去拜访狗国才从狗洞进,现在我出使楚国,不应该从这个洞进去。”迎接的人只好带晏子改从大门进去。
晏子拜见了楚王,楚王说:“齐国难道没有人了吗?怎么让你来出使呢?”晏子回答说:“齐国的都城临淄有七千五百户人家,人们一起张开袖子,天就阴暗下来;一起挥出汗水,就会汇成大雨;街上行人肩膀靠着肩膀,脚尖碰脚后跟,怎么能说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会派遣你做使臣呢?”晏子回答说:“齐国派遣使臣,要根据不同的出访对象而定,贤能的人被派遣出使上等国家,不贤的人被派遣出使下等的国家。我晏婴最没才能,所以就被派到楚国来了。”
楚王举行酒宴来招待他。正当大家酒兴正浓的时候,两个差人捆着一个人走到楚王的面前。楚王故意问道:“你们捆绑的这人,是干什么的?”差人回答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盗罪。”
楚王笑嘻嘻地望着晏子,说:“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盗,是吗?”
晏子站起来离开席位,郑重其事地回答说:“我曾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就成了枳树。橘树和枳树虽然长得很像,但它们结出的果实的味道却不大相同。橘子甜,枳子酸,为什么呢?由于水土不同啊!如今,在齐国土生土长的人,在齐国时不做贼,一到楚国就又偷又盗,莫不是楚国的水土使老百姓惯于做贼么?”
楚王听后,苦笑着说:“德才兼备的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我现在是有些自讨没趣了。”
为人不可太过宽厚,面对他人的无理挑衅时,不要一味忍让,要懂得捍卫自己的尊严与利益,也就是说忍让也要有个“度”。那么,如何掌握忍让的度呢?
它要求有一种对具体环境、具体情况作出具体分析的能力。比如,在牵涉到个人尊严、人格、权益的事情上不要忍让。当别人出于恶意损害了你的个人利益时,你还一味地忍让,他打你的左脸你送上右脸,这便是缺乏自尊、软弱无能的表现了。在现代社会,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学会利用法律、政策以及其他有效办法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捍卫自己的尊严,这是现代人在社会求生存、求发展必须学习的新内容。比如老板无理扣压薪金、遭遇上司猥亵、物业管理乱收费、居住环境受污染等,都是不应该忍让的事情,从大的方面来说,每个人在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同时也是在捍卫法律的尊严,只有全民大众都这样做,法律才能真正地服务于社会,社会才能更完善,人际关系也才会得到融洽的发展。
而在如晏子所面临的情况时,我们身在异地,代表的是自己的家庭、家乡或祖国,这时我们若对别人的挑衅采取忍让、逃避的态度,那就是在纵容别人损毁自己所在集体的尊严和形象了。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比保护自己时更果断勇敢地挺身而出,据理力争,灵活反击,丝毫不退让容忍,唯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捍卫集体和自身的利益与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