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创新难进行
金融的利润是从哪里来的?古典自由主义认为是金融业支持企业,企业取得经营利润,银行业分成。但在今天的中国,除了房地产,哪个行业企业有能力支持如此高的银行利润?于是金融业找到了新途径:一是货币狂印,金融业在操作过程中揩油截流;二是通过垄断资金供应,吸走实体经济利润;三是资金池,寅吃卯粮。
金融行业近十年引进了一个恶劣的赚钱模式,也是第一个赚钱的法宝:把价值1亿的企业,通过讲故事、说愿景、亏损占市场、关联交易,包装成价值20亿的企业,然后上市或者私募转让,抽取天价通道费。这个搞法引发了全社会的浮躁心态,导致其他小实体生存艰难,进入“比差模式”。这种华尔街玩法,都是那群哈佛人带进来的。金融行业赚钱的第二个法宝,就是理财。它的运作模式是:高价吸储,不计风险借给地方平台,倒逼央行放水,地方平台借新还旧,一鸭三吃。如果央行不放水,地方政府信用破产,中间人倒是躲得干干净净:手续都合法,地方政府都不还钱了,我怎么办啊?然后抄起一把厚厚的钞票(通道服务费)去美国写经济评论了。所以,所谓的金融创新,说白了就是:绕开监管,给房地产输送资金。金融民工自己也在其中揩点油,做完几单,抓紧移民!
目前的一切金融创新,都是基于存贷款利率双轨制的。居民和一般公司存款的利率上限是央行规定的,但同业存款利率是可以协商的,一般参考SHIBOR(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合法贷款利率是基准贷款利率的4倍,最高约为24%,你的活期才零点几的利息,这个差额太诱人了。一切金融创新,说白了就一句话:“胡说高收益,拉你去存款。”
现在的金融创新,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例如保兑仓业务,设计确实精妙绝伦,但最后一地鸡毛。关键是一条:国企无所谓,你银行爱咋咋的。银行吃了亏,也没办法,也只好夹着皮包去找民企的晦气:“小刘,通知授信部,下个月,对民企的贷款再加两个点的利率。”金融创新的最后,要债的混混成为最大赢家。
金融创新问题无解,如果银行业放开竞争,老百姓一旦亏了就耍无赖,到最后政府惹了一大堆烦心事,天天被大妈缠着闹。如果不放开,现在这几个得到牌照的宝贝银行,吃拿卡要,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根本不管微小企业的死活,只管自己使劲地合法捞钱,用书包发年终奖。天下没有白吃的肉,事实上,三四五线城市的风险正在暴露,接下来,两种可能:一是继续印,二是把利润吐出来。
还记得冰岛银行业彻底破产案吗?2008年,冰岛因为金融创新过头,遭遇金融危机,几乎所有银行破产。当时英国和荷兰的居民在冰岛有53亿英镑的存款,冰岛两次全民公决,决定赖账。到2014年时,英国和荷兰还在追讨债务,冰岛现在已经是欧洲的弃儿了。
中国金融创新的手法是,通过多种合同的主体的互相搭配,绕开监管条例,把资金导入房地产。只要房地产不出现大问题,那么各种金融创新总体风险极小。如果房地产真的滞销或者大降价。各种高富帅立即变屌丝,抱上军大衣,去蹲号子吧。
金融创新其实很简单,非标业务,说到底,就是几家人关门谈条件,谈好了就签合同,第一份借款合同还是比较正规的,像个借款合同,但涉及第三方、第四方合同,就纷繁复杂,但其实在法律上,规避第三方销售很简单。第三方负责拉客户,签合同的时候,由信托公司的工作人员直接对接客户就可以了,然后信托公司给第三方咨询费或者其他名目的费用。那第三方销售机构风险在哪儿?因为禁止第三方销售了,所以不能自己直接经手资金了,这个最要命,也就没钱搞内部资金池了。如果其代理销售的产品违约,他就算自己想拿其他项目的钱垫进去,都不可能了。如果他以前的产品出现违约,今后的资金又不经过他的手,两年之后,我不知道他怎么玩了。
中国投资人的逻辑,只能赚钱不能亏。如果高风险的理财产品无法兑付了,投资人就说是诈骗,要求抓人去追赃,不能得到满足,就闹。这个环境下,金融创新,只要亏一次都是街头对骂。监管者拥有全部权力,一旦亏钱,就是监管失职,监管部门等于变相承担了全部的信用责任。这哪是市场经济啊!
从温州金改,看今后的改革方式。改革模式分类:一是以顶层设计为主导;二是以群众自发,政府少干预为主导;三是地区试点后,逐步推广。三种方式各有利弊,效果不一样。温州金改就是堵在这个思路上。如果是完全合法,那就没什么改的了,如果突破法律,那么各地群起效之,则会乱套。最后,就是不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