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社会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章 智能农业

以高效、有机农业修复环境

国土面积4.2万平方公里的荷兰,境内均为低洼平原,全国人口1600万,土地资源并不丰富,人口密度超过每平方公里400人,是一个典型的人多地少的国家。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先天不足的国家,在农业方面却独树一帜,其农产品的出口量仅次于美国,无疑是全球屈指可数的农业强国。荷兰农业高度集约化、专业化,农产品加工技术领先,销售网络完善。2005年农业产值450亿欧元,约占当年GDP(国内生产总值)的10%。农业从业人员约占全国就业总数的3%,约40万人。在农业的构成中,畜牧业占43.8%,园艺业占39.5%,种植业占9.2%,大田作物占7.5%。

2013年,荷兰农产品出口额达到790亿欧元,仅次于美国,为世界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重要的出口农产品有花卉、肉类、乳制品、蔬菜等。其中,鲜花、奶酪和土豆种子的出口量居世界第一,蘑菇出口量居世界第三。

荷兰农业领先的原因归纳起来有三点。(1)地少人多,环境倒逼,使荷兰获得一个领先的起点。夹在大国之间的荷兰兼具水运成本优势,选择经济作物具有天然优势,也消除了其他大国的敌意与排斥。(2)郁金香热使荷兰人很早就选择精耕细作,起点领先,垄断程度最高,是标准的输出者。(3)农民以联合方式主导着全产业链,每个个体能够分享各个环节的利润,使荷兰农业变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支撑微量创新持续发生,微量创新在时间上的累积自然产生奇迹。以传统分散式农业与荷兰式农业竞争,传统农业将永远落后于荷兰农业,而如果以高度一体化的智能农业模仿荷兰式农业,则最终超越荷兰农业存在必然性。

在传统市场中,一体化建设的成本是高昂的,但在智能教育平台之上,协商将变得简单。我们继续以对话机制去构想智能农业,为了使成本变得透明与可测量,我们选择一个确定性的地点,京津冀之间的河北农村地区。之所以选择该地区,原因在于京津冀面积与荷兰面积相当,京津冀又是巨大的消费市场,这有助于消除我们在思维方面的歧义。

牵绊中国农业发展的原因

专家:中国是农业发展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但中国农业始终未能摆脱小、散、乱的状况。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第一,人均耕地面积少,大多是口粮地,每户农民除了自给自足外,能够转化成商品的农产品输出数量十分有限。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小块耕地正在变成鸡肋。因为面积太小,耕种常规作物几乎无利可图,种植经济作物单位面积收益虽然会大幅度提升,但整体收益依然远不如打工收益,这就导致大面积的撂荒发生。

第二,中国农民缺乏社会保障机制,视土地为其生存立命的基础。农民宁愿暂时性地撂荒或把地交给其他村民耕种,也不愿意以契约长期出租给其他农户经营经济作物。这反过来让土地实际经营者只能经营低收益的常规作物,而不能发展需要大规模投入的高产、绿色的农业项目。

第三,城市化使土地大幅度升值。这导致农民更加不愿意出租或出售土地,没有长期契约保证,农业投资的良性循环几乎难以发生。同时,小块土地难以支撑持续的农业技术创新和生物技术创新,使农业走上竞底轨道,有毒农产品大量产出。简而言之,小、散、乱是阻碍中国农业进步的根本原因。

亚当·斯密:我理解根本性原因是农民缺乏福利保证体系,缺乏安全感,是吗?

专家:可以这样理解。

亚当·斯密:中国农民的主要支出有哪些项目?

专家:教育、医疗、养老和日常消费。

亚当·斯密:主要收入来源呢?

专家:到城市打工、做小本生意、从事运输业,如煤炭、沙石料运输和城市长途货运等。随着城市化走向中后期,以上收入来源正在逐渐萎缩。未来,智能机器人会侵占农民的打工机会,服务业连锁化在侵占农民做小本生意的机会。城市化完成后,建筑工人的工作机会将几乎消失,运输集团化也是难以逆转的趋势,这将使农村失去最重要的一条致富路径。未来,单向失血的农村面临巨大的挑战。

如何解放中国农民?

亚当·斯密:如何解决农民的安全感问题,或者说解决农民的社会福利问题呢?我希望听听大家的意见。

工人:我们觉得解决起来很简单,上节我们讨论的汽车产业解决方案简单有效,10年工资一次性发放。所有城市居民在智能教育、智能汽车项目上面获得的股权收益高于银行存款,城市居民可以等比例从银行中置换出一部分现金,众筹一家农业集团公司。随后以利益吸引农民加入这家农业集团公司,农民以土地入股,农民整体持有50%股权,剩余50%股权归众筹投资人所有。农民也可以以现金参与众筹,这就可以保证农民整体的持股权超过其他群体的总和,使最终的定价权在农民手中。

城市居民:继续!

工人:说完了。

工程师:我来继续帮他回答。有了智能教育平台,资金的筹集将变得简单。更直接地说,钱是透支来的,大家花起来不需要考虑太多。

我们选择一个点来思考问题,京津冀与荷兰面积相当,自然条件优于荷兰(后者没有风车抽水,陆地可能被淹没),以众筹方式成立一家农业集团公司,按照三地城市居民(5000万居民)参与率50%,大致可以获得2500亿资金。用这个资金去直接完成智能农业建设,难度很大,因为农民是分散的,逐户去做工作的难度不是市场所能解决的。

我们做一个迂回,迂回的方法是拿出50%资金,在京津冀之间的农村建设一座新城。新城第一批邀请的住户是京津冀的农业类大学和学校,新城为这些大学免费提供学校、智能教室、各种基础设施、资金和土地。把新城住宅变成学区房,随后以限购的方式向周边农民以成本价发售,获得购买住房的资格:以其持有的小块耕地入股智能农业集团公司。智能农业集团公司的经营权归农业专家团队与大学。

通过把周边农民集中到新兴的城市,智能农业公司获得大量的连片土地资源。改变原有的十里八村土地分散的格局。另一半资金在开阔耕地之上进行智能化农业生产,使效率快速接近荷兰农业效率。随后,通过滚动推进使整个京津冀全部农村地区变成荷兰式农业区和旅游生态区。

工人:农民也在智能教育平台之上,何必进行迂回呢?

工程师:现在是讨论,我假设农民很固执,因为有人这样认为。假设要以最顽固的认知为起点,而不能以最开放的群体为起点。

城市居民:2500亿资金能够支撑吗?

工程师:住宅是以成本价出售给农民的(并非白送),土地是农民自己的。因此,1250亿建筑资金是永续存在的。另外,1250亿资金也是没有成本的,每年投入都会产生绿色农产品。这些农产品出售获利会形成滚动效应,资金只会增加不会减少。

农民:成本价格是多少?

工程师:住房的建筑成本是每平方米1200~2000元。由于1250亿资金是零成本的,因此实际交房价格大致在2000元左右。1250亿资金大致可以建造6250万平方米高品质的住房,按照每户100平方米计算,可以建造62.5万套高品质住宅。当低价房屋被认购后,1250亿资金又回到该集团公司手中(不考虑各种税费)。

农民:会不会像开发经济适用房一样糊弄我们?

工程师:传统造房是层层分包,层层由施工方垫资施工。各方为了降低风险、增加获利都有偷工减料的诉求,这是房屋建筑质量出现瑕疵的原因。新城的建设是先有资金后建设,所以,每平方米2000元可以建成高品质的住宅区。

企业主:最终干活儿的还是农民自己,你们给自己建房会偷工减料吗?如果你们仍担心偷工减料,直接把每栋楼的设计师、管理者和施工工人的名字和身份证记录下来,让所有建筑全程可追溯。唐山周边的中小钢铁公司、水泥公司、建材公司多如牛毛,现在以上三类公司的价钱都很便宜。直接买断,从源头控制质量,会让建筑质量性能更好。

城市居民:我们可以购买吗?

企业主:限购。当地农民只能以土地入股后购买,保证每户有人住,每座新城总人口控制在100万,让大家住得很舒适,而不是摊大饼。

农民:是不是会缺乏配套设施?

工程师:新建城市配套智能教育,孩子可以直接保送大学;交通直接配套道路无线充电和共享方式的智能汽车,自由出行的成本会比坐公交车还要低廉;医疗会采取智能医疗方式……

荷兰式农业

农民:不种地,我们做啥?

工程师:你真的喜欢干活儿吗?

农民:不干活儿,怎么挣钱?

工程师:分红的钱如果比你现在赚得多,而且稳定,你还愿意挣钱吗?

农民:有这好事?

工程师:我大致给大家算一下荷兰式农业的收益。

A. 荷兰式乳业

10年前,荷兰奶牛平均终身产奶量约为1.5万斤,中国目前水平达到1万~1.2万斤。按照天然放养加牧草喂养方式,每1.5亩土地喂养1头奶牛,则要达到荷兰喂养奶牛的头数140万头左右,仅需210万亩,大致相当于天津宝坻区的面积,每年产鲜奶可达140亿~168亿斤。按照农夫山泉矿泉水的价格标的鲜奶,这些鲜奶价值300亿元左右;按照成品售价,这些牛奶价值700亿~840亿元。一个县的土地面积每年可以获得840亿元绿色收入,是不是比搞房地产产出更高?

农民:你算的是成品价,我们出售的鲜奶价格比农夫山泉低得多。

工程师:活儿不要你们干了,产品也不要你们卖了。新公司会投资一站式的现代化鲜奶处理工厂,直接出售成品奶。所以,我说会产生840亿的收入。

品牌专家:新品牌谁买?

城市居民:我们投资的目的就是为了自己喝自己公司的放心奶,怎么会愁销路?

农民:840亿元分给我们一半?

工程师:不能,奶牛不是你们养的,原料也不是你们供的,所以,至于分多少要计算成本,反正最终会分给你们利润的50%。

企业主:我插一句。(面向农民)你们可以确定获得的是股权,至少会在840亿的5倍以上。按照30万户,100万农民的土地被用来发展奶牛业,每户可以分得的股权在100万以上。选择高效率方式不仅让你们的土地产出每年增加几十倍,而且可以让你们手中的土地未来产出直接体现出来,让你们批量地变成“地主”。

农民:有这好事?

银行家:小生意每年产生20万净利润,转让的价格很难超过20万。而如果按照股市规则,20万净利润可以创造的股权价值标准算法是400万。出现20倍差距的原因是现代企业是规模化大生产,能够形成垄断壁垒,使每年可以获得稳定收益,最大限度降低风险;而小生意则没有门槛,收益很容易因人员和市场变化而发生重大变化。

中国GDP很高,但企业和个人劳动收益却很低,原因在于我们所有行业都存在过度竞争。这种过度竞争使利润被消灭,所有企业、个人事业、劳动的价值都存在严重的低估。荷兰农民之所以能够获得高收益,是因为:荷兰农民通过合作社变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他们不仅可以通过劳动获利,还可以利用股权机制提取未来的收益,来投资现在,增强现在的竞争力。好的机制会创造财富效应。所以,会产生超出你“梦想”的好事。

工程师:我继续介绍荷兰式果蔬生产。

B. 荷兰式果蔬

荷兰果蔬生产技术是全球领先的。荷兰玻璃大棚每平方米出产的高品质蔬菜产量已经由过去的30公斤提升至现在的60公斤,这意味着每亩产出高达8万斤。我们尽管不能一步到位达到荷兰水平,但在资金充足和集约化生产的前提下,达到荷兰60%的水平,依然可以产出4.8万斤果蔬。智能农业公司拿出京津冀土地面积的2.3%用于种植各类果蔬,对应着600亿斤的蔬菜产出,按照每斤1元,这些蔬菜价值600亿人民币。

集约优势、区位优势、运输优势、专业化优势等要素叠加,使智能蔬菜生产可以轻松战胜外围果蔬,确保京津冀地区食品安全和低价,为京津冀居民创造低成本生活环境。蔬菜产出与消费地的最远距离不超过60公里,因此,可以建立一小时新鲜直达配送圈。

C. 荷兰式鲜花

荷兰的鲜花生产与供给同样是世界首屈一指的,智能城市的鲜花生产同样可以照搬荷兰生产方式,并在京津冀建设连锁分销网络,最终开辟出一个不同于荷兰的全新鲜花发展方向。这又开辟出一个数百亿规模的全新产业。

公务员:以上三项占用土地面积仅为400万亩,小于廊坊面积的50%,却可以创造出和廊坊相当的GDP。荷兰式农业不错,但据说投资很高。

工程师:滚动投资,零负债,成本怎么会高?

城市居民:智能农业集团公司也应该上市确权。

农民:我们也感觉应该上市,否则心里不踏实。

银行:赞同!

农民:股权可以花吗?

银行家:可以自由交易(兑为现金),也可以抵押给智能银行,办理贷款。

农民:花完了呢?土地是不是就不是我们的了?

银行家:你这辈子够用就可以了!买股权的是你孩子,他把你手中的股权买光了,你享受完了,他们继续享受生活,他们的子女继续从他们手中购买股权。当然,你也可以直接将股权留给自己的子女。但如果你不花钱,他们哪来的工作机会?

智能化农业产业链自然形成

教师:搞农业我们在行,但我们没有管理企业的经验!突然将这么多的土地和资金给我们,还有些不适应!

企业主:这个问题你要反向思考。传统市场是企业找用户,而众筹市场是用户找企业。如果用户的详细信息是确定的,那么,农产品的销售将会出现全新的方式。第一种选择是将各个小区安装标准化的果蔬生鲜储藏箱,这种储藏箱采取联网(物联网)控制,预订果蔬的用户可以凭借智能手机直接到储藏箱去领取果蔬。储藏箱的最大好处在于:可以实现批量配送,每天送货车会在固定时间将消费者预订的果蔬送至其楼下的储藏箱。

这种配送和传统物流最大的差别在于:(1)传统订单是分散的,送货员会持续地反复送货。同样完成5000个订单,传统方式需要50~100名送货员,而新送货方式一辆电动卡车加两名装卸工即可解决,效率提升几十倍。(2)果蔬从采摘、分拣、称重、打包、装车、配送、存放可以以“零停留”的方式完成,从产地送达社区,所需的时间不会超过3小时。也就是说,消费者只要提前4小时下单,即可享受最新鲜的果蔬。这不仅可以节省保鲜成本支出,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果蔬的保鲜公害和过程损耗,让消费者享受自然成熟的果蔬。(3)果蔬配送环节变成了流水线作业,只要考虑技术,而无须考虑营销与管理。软件会承担起全程管理的作用,每个环节的工作人员会像流水线工人一样按部就班地工作。剔除了营销、管理,只考虑生产、包装、配送三个环节,你们的技术优势就会充分显现。

工程师:未来,储藏箱可以安装在专用智能卡车上。这可以使配送实现无人化,果蔬、肉蛋等分拣、包装、称重后被直接装入专用智能卡车。每部智能卡车只负责一个小区,直接驶入小区内。到达小区后,该智能卡车的软件系统会通知用户到楼下领取订单,最后一个订单被提走,智能卡车会自己开回始发地。每天两次循环即可保证运输环节不仅快,而且几乎没有成本支出。

计算机云计算系统会对订单进行分析,最终可以精准地预测每个社区、每个用户的消费量、消费偏好,这些数据与智能医疗数据结合,软件会给出消费者健康营养套餐建议。

工程师:传统渠道的成本之所以高,原因在于:从事长途运输的卡车司机、加油站、汽修厂、高速公路收费者、交管队的罚单、一批市场、二批市场都要考虑,蔬果流入超市售价已经涨了一倍,超市会在这个价格基础上再加上一倍,以对冲损耗和房租。例如,本人老家离北京70公里,山上摘下的苹果售价仅为每斤1.6元,而同级别苹果永辉超市促销价每斤4.8元。因为产业链太长,最终这根链条上没有任何人可以获得所谓暴利,暴利只是传说。

但按照全新方式,暴利会真的产生,因为从采摘到送达用户家中没有任何中间环节。更新鲜、更绿色、自然成熟的果蔬价格下降50%,依然可以使净利润超过50%,这一净利润率远超腾讯。奶制品、果汁、饮料、酒水都是同样的道理,也就是说2~3个县的土地可以创造一家市值万亿的农业集团公司。数字令我们震惊,但却是新方式可以带来的客观结果。这万亿市值被我们上面提到的群体分掉,他们自然会退出低收益的赚钱方式。

工人:前期卡车没有实现智能化怎么办?

工程师:前期由驾驶司机开到目的地,软件系统通知消费者来领取订单,消费者凭借智能手机账号可以开锁提取订单,只是增加一个司机成本。整体依然没有中间环节,新方式成本低的原因是股东是消费者,消费者具有确定性的地点。只要消费者是股东,智能农业公司就可以在任何小区安装果蔬箱(含冷藏功能)。只要有了统一配送的果蔬箱,配送效率就会直线上升,按照最传统方式每单配送成本仅为0.5元左右。所以,只要预订与投资重合,就会创造出效率的奇迹。

城市居民:如果果蔬不新鲜怎么办理退货?

工程师:拍照、上传至该农产品购物页面,即可办理退款。

城市居民:有人素质很低,故意损坏,怎么办?

工程师:标准化生产,打包的果蔬基本不会有次品。同时,运输时间会控制在一个小时之内,从采摘到送达时间会控制在三小时之内,因此不新鲜的概率几乎为零。如果某位消费者持续多次办理退货,系统则认为该消费者存在欺诈,系统会大幅度提升针对该消费者出售果蔬的价格,以对冲风险损失。智能化是全程可追溯的,在智能化软件面前欺诈是没有生存空间的。

玻璃城与智能农业生产

学生:我们参与劳动的报酬如何计算?

工程师:智能农业的成本就是你们的收入,大致有一半营收是你们的。

城市居民:再苦不能苦了孩子,那么多成年人干吗非要孩子们去干?

工程师:大学生、硕士生还是孩子吗?

农民:干农活儿很苦的,有哪个年轻人愿意吃这种苦?

工程师:请专家给我们介绍一下玻璃城和荷兰式农业,看看荷兰式农业是否真的苦。

专家:温室大棚、无土栽培、机械化和智能化使荷兰农民的劳动强度远远低于我们的想象。

(1)荷兰人种菜、水果在玻璃温室大棚内。

(2)荷兰人授粉用计算机控制的蜜蜂。荷兰人的害虫防治用的是生物技术,简单说就是将益虫的虫卵先放在植物上。如果害虫出现,直接被益虫杀死,而无须打药。

(3)荷兰人农业生产已经开始无土栽培,计算机控制水肥。

2013年,荷兰农业创造790亿欧元(约等于7900亿人民币)的出口。所以,如果资金充足,你选择荷兰农业最先进的部分,大学生就相当于在实验室工作,就相当于搞研发。而当荷兰最先进的部分在中国普及,中国农业自然会走向领先。

城市居民:荷兰人搞的是家庭农场,大学怎么搞家庭农场?

专家:给每个院系和专业配置专业生产区,给每个专业配置大面积的玻璃大棚,每个班级主要负责一个区域玻璃大棚的一种水果或蔬菜的生产与研究。

不同班级等于不同的农场,从事不同的果蔬生产和育种。高清摄像头可以全程监控该种果蔬的全年生产过程,这些视频数据比直接观测数量的价值更高。原因是直接观测的数据,每个人有不同的视角,很多重要信息会在观测人转述的过程中流失。而高清摄像头记录的累计的视频数据是连续的。不同人观察会有不同的体会,每个本科生可以自由地从这些数据中挑选他们认为有价值的数据,撰写出言之有物的毕业论文。在研究生阶段,他们可以将他们的构想应用于实践。而随着时间的增加,视频内容会不断丰富,同一种蔬菜在1~N年相同生长阶段的变化趋势很容易带来新的研究成果;同一种蔬菜在不同二氧化碳浓度下生长情况的趋势也很容易获得比较;高清摄像头经过计算机软件很容易找到新的品种,使良种诞生的概率大幅度提升。

城市居民:这些摄像头能够联网吗?

教师:肯定会联网,这样便于教学工作开展。如果全息技术成熟,三个角度的拍摄的高清摄像头还能将立体现场呈现在教室内。

城市居民:我们也可以监督生产过程?!

教师:这个是没有问题的,这些视频监测可以在教育平台上直播,还会有一些剪辑后的内容供全球同行共享与交流。我们的很多学术论文将变成视频学术论文,这会让学术变得更加生动与有趣。我们在文字学术论文的差距会因在视频领域领先而自然超过国外同行。

学生:我们在生产与研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可以通过教育平台寻求帮助,类似百度知道或维基百科的视频版本。

企业主:个人觉得,每个班级应该作为一个独立核算单元,该班级分得利润由班级以民主投票的方式决定其用途。优秀的院系和班级可以成立育种公司、生物公司和其他类型的公司,这些新成立的公司由优秀毕业生负责运营与管理,与这些院系和班级共享研发成果和利润。通过这种零风险的方式,孵化优秀的种子公司、生物公司和智能生产设备公司。这些公司内销部分直接通过智能金融结算体系进行结算,挤压腐败的空间。

教师:学生是流动的,每个学生毕业都可以获得一笔可观的毕业费,这个机制不错。但有一个问题,既然我们已经获得经济自由,还有什么理由让我们长期在学校授课?

研究生:你们走了,我们还在,你们的课程不是都录成全息视频了吗?研三生顺便授课就可以让你们自由了,研三生是不断存在的。

教师:确实如此!我们把你们带入轨道,我们就可以自由了,我们自由后可以有时间回来看看。

研究生:大学可以大面积扩招,让本来需要一个老师完成的工作,由5名以上学生完成。这样,大家都会在十分轻松的氛围中边工作、边研究。愿意留下来的不仅可以享受学费全免,而且可以获得常规技术员的收入。

教师:住宿会是大问题。

研究生:如果普及大学教育,大学生还需要住学校吗?这座新城农民的孩子全部可以上大学,他们直接住自己家里就可以。

教师:他们没有学习压力呀,教学能搞好吗?

研究生:不能拿出高质量的毕业作品不能毕业,充当长期劳动力。

教师:毕业作品?

研究生:毕业论文泛滥,大家互相抄袭,几乎没有进步。如果是毕业作品就不一样了,本科生可以提交高质量毕业论文,也可以提交研发成果,还可以是生产过程的创新。让毕业作品多样化,给毕业生多种选择机会,会使他们在上大学之前就有一个清晰的目标。

教师:一个系就搞一个品种是不是有点枯燥?

研究生:一个品种是主修,喜欢学习其他内容的可以自由选修其他学校的(全息)课程。这样既可以让每个专业都出成绩,又可以让本科生多元化发展。农学院的学生辅修机械,会考虑给玻璃大棚里面增加机械装置,让大家工作更轻松。农学院的学生辅修计算机软硬件,可以让计算机和生物结合起来,更好地管理蜜蜂授粉,更好地控制益虫的培育,使农药使用降至最少。农学院的学生辅修材料,可以让无土栽培的材料和其他材料获得优化。农学院的学生辅修光学,可以让玻璃大棚更好地控制果蔬的成熟时间,让消费者一年四季享受新鲜的自然成熟的果蔬……

专业才能给农学院带来充足的利润,充足的利润才能为农学院的学生创新提供充足的资金和订单。当农学院的学生获得充足的订单和资金,农学院在各个领域的优势都会很显著。否则,按照传统方式,我们搞来搞去,成果都出在所谓大田,但真正大田耕作有进步吗?基本很少进步。

所以我觉得我们就是要搞玻璃城,让我们的工作环境远离大田,远离土地,远离艰苦,让学习、工作环境像旅游区,让本科生、研究生不愿意毕业,喜欢在这里一起“玩着”搞研发。不同的班级种植与培育单一品种的果蔬,将实验区和种植区分离,大家在合作的基础上产生良性竞争。新的获利继续扩大玻璃城规模,继续扩招,通过滚动让每个系可以拥有几千万平方米的玻璃大棚,让每个细分品种又可以按照不同方向去培育新品种,最终让蔬菜不仅有营养,口感好,还要好看!这会让农业酷起来,让选择我们的学生真正热爱这个专业。未来,农业可以集艺术、技术和高科技于一身。

玻璃城,浪费还是节省?

城市居民:你们要把整个京津冀变成玻璃城吗?

研究生:只会占土地资源的很小面积,全世界玻璃大棚的面积只有4.5万公顷,相当于香港面积的40%。按照每平方米投资1000元,全球玻璃城总造价4500亿元。我们初始获得的资金是1250亿元,也就是说我们起步就与世界同步,可以建设的玻璃城规模至少与荷兰持平。玻璃城的好处很多,有效隔离病虫害,使农药污染降至零,是最大好处。

如果我们滚动投资,有机果蔬的价格与普通果蔬价格持平,依然可以获得极高利润。所以,大家无须担心玻璃城会像房地产那样大规模侵吞土地。与之相反,玻璃城可以大面积地节省土地资源,将周围区域连片的郁金香和玫瑰产区变成奶牛遍地的天然牧场,变成风景宜人的旅游区。

城市居民:你们准备建设多大面积的玻璃城?

研究生:取决于你们的需求。能够充分满足市场需求,玻璃城的建设就会停止,建多了会不经济。新的建设会转向智能化和研发领域,如通过计算机控制光照、授粉、水肥,通过机械手采摘,通过现代育种技术培育新品种,通过生物技术制造粮食和肉制品等等。

另外,我们说的玻璃城只是果蔬生产领域,其他领域,如养殖业、屠宰业、食品加工等等也都会走向智能化,因为只有将微观管理权交给机器,每个环节才能做到零停留,才能使生产、运输、交付环节持续改进与优化,才能逐渐在各个环节用智能机器代替人。这个循环的终点是大学负责研究、分析与改进,智能机器负责生产、运输与交付。

我们在这里只是以一个地区来介绍智能农业,实际操作过程中,既然协商已经可以在智能教育平台上进行,那么,各个地区都可以同步开展智能农业。用大学闲置的劳动力资源和智能机器来产出几倍于现在的农产品,不仅可以解决本科生、研究生的就业问题,还可以让农产品进入绝对过剩的状态。

农产品=太阳能+CO2+H2O,我们的终极目标是直接以三者合成农产品和食物。

城市居民:还是天然的好,够用就行了。

研究生:你们喜欢吃天然的,以未来方式产出的农产品出口,你们不介意吧?

城市居民:这是一个不错的主意,既可以解决非洲的饥饿,又可以为我们这些股东带来利润。

香港,上海,广州……智能农业与智能城市

香港人:你们的讨论让我豁然开朗。如果香港人以众筹的方式获得充足资金,以扶贫的名义向内地要一个广西的贫困县,那么,我们很容易在“渔村”的基础上再造一个“香港”。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只需负责指挥实施,真正干活儿的是该贫困县的劳动者。当城市建设完成,香港的老人、弱势群体和贫困县的原住民可以以成本价认购高品质、宽敞的住宅。

新城可以发展荷兰式农业,并基于此建设高品质的乳品公司、生鲜供给企业、食品公司和农业大学,产业链被打通。香港人固有的贸易强项将可以被充分发挥,对内将绿色食品出售至香港、广州、深圳、澳门,对外将绿色食品和果蔬出售到日本、韩国和东南亚。这些公司在港交所上市会让所有香港人(包括新香港人)分享到创新的红利。我们投入1000个亿,很容易获得几万个亿的增量财富。

与此同时,我们可以获得宽敞的居住条件,生活节奏可以慢下来,我们享受生活,而不是“占中”,而不是索要珠海小岛处理垃圾,也不是天天高喊民主口号。当我们的格局打开,我们对内地会产生新的价值,会带动整个西南的经济发展,会消耗内地积存的过剩产能。对广西贫困县居民而言,加入香港无疑是他们愿意的。对广西而言,将香港搬到家门口无疑也是一件美事。对整个内地而言,香港愿意主动分担内地的压力,无疑是政府欢迎的。

研究生:没错,每个规模型城市居民都可以预订获得股权方式来智能化农业体系,形成农产品自给为主、外供为辅的格局,使农民手中的土地变成流动资产。在智能教育开启后,以上工作可以同步进行。为农民、大学生建设的智能城市将成为智能汽车、道路无线充电、风能、太阳能率先普及的领先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