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学电教滑坡与对策
湖北省钟祥市职业高级中学 江从志
电化教育步入中学阶段,驱使各科教学现代化、科学化。多年来,我们在实际教学中,由初探、起步到推广、普及,充分体现出了电教手段的威力,为教育改革开辟了新途径,带来了活力。但与此同时,在电教过程中,由于发展运用不平衡,各科均出现程度不一的滑坡点,研究滑坡原因,给出决策和处理滑坡的一些方法,是本文试图达到的目的。
一、课堂时间的使用与分配问题
电教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要优势之一就是把传统教学用文字、符号表现的内容,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形象具体地表现出来,使事物的形、声、色直接诉诸于学生的感官,使学生能见其形,闻其声,临其境,而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使之有思考质疑的余地,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来。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了这一点。主要表现如下:
(1)电教教材投视时间过长,教师充当了解说员。电教手段的先进性主要在于留给学生的是时间,是空间,是想象,是教坛早期提出的“精讲多练”的科学化的体现。如果让电教媒体频繁地游离于教学过程之外,不仅浪费了时间,而且脱离了教学环节,形成了几张皮。同时,在演示中,教师不是诱导学生仔细观察,独立思考,积极回答,而是充当影视解说员,学生是观众,是听众,是知识的容器,这与“填鸭式”的教学又有什么不同!这样一来,教师不但没有为学生节约更多的时间,甚至把原有的思考时间也给占据了,从而大大削弱了语言文字的教学的效果。有时,教师竟把一幅灯片挂投一节课,由于灯片画面的刺激,直觉于学生的双眼,导致学生对老师后来讲的内容根本不能入耳,至少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或多或少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益。
如何处理这一问题呢?笔者认为:一是放下“包袱”。这个包袱无非是担心学生对所学内容不理解,没掌握,而用图片的重复投影以强调“举一反三”。事实上,请君勿忧!比如投放的图片,本身就是一个“启示器”、“助波仪”,学生会依据画面、图示展开思考,发挥想象,进入意境,如果一节课内投映的灯片达10片之多,或一片重放的次数很多,这样就会出现以片代讲,以片代文的倾向。实际教学证明:一课题的幻灯片、投影片最好控制在3——5分钟以内。即使是录像带也只能控制在10分钟以内。二是都不当解说员,而应担任诱导员,提问员。我们反对教师充当解说员,把知识硬灌给学生,但我们提倡教师循循善诱,恰当提问,使学生从困惑中解脱出来,找到捷径。
(2)没有选择好使用电教媒体的最佳时机。现代化的电教手段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先决条件,而它又只能在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同先进的教学方法相结合才能发挥作用,抓住最佳时机运用电教媒体,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在教学中,有时媒体出现早了,学生的思维、心理还处在模糊状态,甚至好奇地去浏览画面,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比如语文课在分析《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三个事例中,学生还没体会出人情物感,学生的心绪还没形成冲动,教师就放出文中的议论抒情朗读录音段,学生对人物情感的理解则达不到深度。又如《背景》一文,在讲述描绘“父亲”这个人物形象特征时,学生的想象和思维刻度基本还处于零时,教师就投影了“父亲爬过铁道买桔子”的灯片,那就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力的发展,更谈不上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
有时媒体又出现迟了,那学生的最佳兴趣时机已错过。心理学告诉我们: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浓厚的兴趣时,其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就会积极主动地去认知、思考和记忆,并伴随有肯定的情绪色彩和坚强的意志力。这就是说,如果最佳兴趣一错过,学生的思维处于惰性状态,即使画面很生动形象,学生的思维也不积极,不活跃,致使效果还不如常规教学。
要想准确把握住电教手段使用的时机,必须做到: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考虑学生可接受的程度,符合感性到理发、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的认识发展结构,只有让学生在认识上、心理上已达到可接受的时候,使用电教媒体才可能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感知机会,发挥媒体的最佳效力。
二、文字教材与电教教材的关系问题
我们提倡电化教学,是在传统常规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的,二者是有机的结合体,任何电教媒体的使用都只能帮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发挥桥梁辅助作用,不能用电教教材取代于文字教材,只能在电教手段的作用下,实现文字教材的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的完美统一。
平时的教学,部分教师竟把文字教材和电教教材割离开来,或者以电教教材为主进行说教,等发现课堂时间剩下不多时,则急忙把文字教材内容轻轻一提而收场。这样,从本质上讲,没有处理好电教教材与文字教材之间的关系。这种做法至少有两种弊端:
(1)改变了学科教学的本质特点。这一点又特别体现在语文学科上,因为阅读教学的主要特点是通过语言文字去理解课文内容,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而课堂中的电教手段的运用比例过大,则出现图文分离,以图代文,以图代教。比如有一教师教《白毛女》一文,首先放出该文的电影录像片段,同学们随着故事情节的推移,对立双方的斗争明显尖锐,情绪也不断高涨,由同情到愤怒,在讨论中,同学们个个咬牙切齿、慷慨陈词,痛斥地主黄世仁的凶残狠毒,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无疑,同学们受到了一次生动的阶级教育课。可是,一节课,教师几乎没有涉及文字教材,仅放录像就花费了三分之二的时间。这样,明显地转移了学生的视线,偏离了课堂教学的轨道。
(2)“双基”落实成了一句空话。比如过于强调录像、幻灯片等媒体在语言教学中的运用,由于脱离了文字教材,详讲画面以达到对课文的理解,那么,基础知识的落实、基本训练的实施,就无法实现。以上述《白毛女》为例,课下问学生:该文是什么体裁?答曰:“电影。”“戏剧。”更有甚者:“剧本。”又问:“该剧的矛盾冲突是什么?”“……”又问:“第一场写大风雪,其作用是什么?”“……”不难看出,这节课表面上生动活泼,而实质上偏离了语文教学目标中的知识、能力目标,其效果不好。怎样克服这两大弊病呢?
第一,图文并进,实现画面形象与文字表现形式的统一。任何电教教材的使用都应该以文字教材为基础,以图解文,实现文字教材与图片教材的紧密结合。同时,电教教材的编制也应该与文字教材配置,做到既能突出优势,又能互相补充,相得益彰。
第二,电教教材的移植,一定要根据被借用的学科自身特点进行再处理。比如上述的《白毛女》,可以通过重新剪辑,突出重点,以达到本文实际教学的要求,万不能死搬硬套,否则,将文字教材脱离开来,出现“两张皮”的现象,从而带来负效应。又如讲授华罗庚的《统筹方法》时,也可以把数学中的优选法巧妙地移植过来,通过再处理后,从而对“统筹方法”这种科学的问题加以印证。
第三,注重“双基”的落实,把握教学目标。在使用电教教材的同时,应该注重字、词、句、文学常识的落实。比如教《白毛女》之前,可引导学生将戏剧单元浏览一遍,再看看知识短文《谈谈戏剧》,然后将戏剧常识比较归类,制成投影片,可在录像放完之后,在教师讲解的同时,把图片投影出来。
三、德育教育的渗透问题
追踪社会调查表明:中学生不仅要接受文化科学知识的培养,而且也要接受德育、美育等方面的教养,否则,走出校门的青年是不符合社会需要的。于是学校加强思想品德课,推出了“德育渗透于各科教学”的探讨课题,特别是渗透于电教教材之中。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把握不平衡,或左或右地出现了滑坡。
首先,观点保守,担心教学目标重心偏移。教育学告诉我们:除政治思品廛是以思想教育为主外,其余各科的目标都包括知识、能力、思想三个方面。思想目标的确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但它毕竟不是各科的出发点,而能力的培养则是各科的重心。
在文科教学的过程中,只要善于捕捉契机,巧妙地运用媒体,灵活地把思想目标融汇其中,不但不会使教学目标偏移,
而且会双管齐下,一箭双雕。比如在讲二年级几何“勾股定理”时,可采用投影片,或移、或拼、或抽拉,形象直观地把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勾三股四弦五”的度量关系讲得一清二楚,特别是教师设例中有关物理力学中所涉及的高难度问题,学生在产生惊异的同时,一定会深思:是谁发明这一定理呢?教师如果把握这一机遇,投影有关我国古代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中记载的周公(公元前1120年左右)和商高的论述:“故折矩,此为勾广三,股修四,经隅五”,即“勾三股四弦五”等文字及其图片,加之教师再作解释和评点,学生的情感一下子会被激发,产生共鸣,不仅是对“勾股定理”知识加以拓宽和巩固,而且更使学生从心底里发出一种对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才能的敬佩之情,更加热爱祖国,热爱祖国灿烂的文化,更加增添学好文化科学知识的念和力量。从放灯片到结束,总共不过五分钟,可是产生的效益能使用能以以往的常规教学望尘莫及。
其次,如果把上述担心教学目标重心偏移认为是过“右”的话,那么,脱离语言文字而作架空分析,致使非政治课变成政治思品课则又是过“左”的表现。
一切电教媒体的使用只能是服务于文字教学,语言文字是理解思想内容的唯一条件,可是在教学中,人们往往忽视了这一条件,凭借影视教材而空空说教,如把《说谦虚》、《谈骨气》、《人类的语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均变成了政治课文。比如第六册语文中的《林则徐》是电影剧本节选,可有的教师从影片中剪辑三个场面:英军用洋枪洋炮屠杀中国人民、三元里人民持农具大刀奋起反抗、林则徐勒着战马,望着这场惊心动魄的战斗;也有的教师自制同样场面的三幅灯片,如果是为了完成语文新闻记者教学这一目标而分析课文的关键时刻出示这三幅画面的话,那的确恰到好处。然而,他们却失去了重心,撇开语言文字,而就画面大谈英盗之残暴、人民之顽强,甚至还涉及到课文以外的影片内容,从上课到下课,学生的情绪始终处于冲动情状,对帝国主义的罪恶行径深恶痛绝,对劳动人民的英雄气概称赞不已。可以说,学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然而,教师却下意识地改变了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使语文课自动移位为思品课。
关于这一问题,只要本着电教媒体只是优化课堂教学的一种手段,科学驾驭课堂教学结构,正确把握电教媒体运用的切入点,认真区别非思想品德课的德育渗透与政治思品课的本质属性,那么,一切定会迎刃而解的。
综上所述,笔者只是就本区域电化教学中出现的一些滑坡问题略谈了一些不成熟的看法,未免有点以偏概全,或小题大做,或吹毛求疵,不过,本文的目的也在于求得本行同仁的点化,以获得良方益策。
编者按
我们这期刊物编发了此篇关于电教工作面临的困境和在教学运用中质与量滑坡的文章。作者怀着对电教工作的热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市场经济对学校电教工作有着不大不小的冲击,在这种特殊形势下,电教如何发展,应当是当前的热点问题,为此,我们欢迎全国读者参与讨论,并写出你们的想法。
此文发表于《中国电化教育》(国家级)(199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