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哲学与大学学习(2)
明朝中期以后,由于闭关锁国,中国开始衰落。特别是到了清朝,伴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发生,中国的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先进分子认识到西方的强大,也认识到了中国教育制度的落后,于是开始学习西方大学的办学模式和办学理念,大力推动中国传统教育的改革,开办了一批具有现代大学雏形的新型大学,由此拉开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序幕。1895年起,天津中西学堂头等学堂、南洋公学等大学相继开设,特别是1898年京师大学堂(现北京大学)的开办,宣告了中国几千年旧的封建教育体制的彻底崩溃。学校基本上仿照西方大学开展其一切教育活动,办学理念先进,标志着一个新兴的、符合时代需要的新型大学教育机制的诞生。“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发生以后,“民主”、“科学”思想推动中国的高等教育跨步发展。基本上完全脱离了旧的封建教育思想,为适应社会需求办大学成为了主流思想。
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曲折发展,改革开放30多年的今天,我国明确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将教育的发展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绩。随着“211”工程、“985”工程等重大项目的不断发展,我国涌现出了一大批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大学,教育质量显著提高,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大量的人才。2003年,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首次超过美国,居世界首位。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总人数在2500万左右,大学入学率逐年增高。可以说,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发展的最佳机遇期。
(二)大学是知识的殿堂,但不是单纯学习知识的地方
知识与能力孰轻孰重,一直是我们探讨的问题。实际上两者不能简单地说哪个更重要。在我看来,两者是辩证的关系,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和前提,能力是知识的目的和归宿。如果离开知识的学习去谈发展能力,则能力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果知识不及时转化为能力,则知识的学习变得没有意义。有一个故事说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与一位目不识丁的船夫一起乘船过河。学者轻蔑地问船夫:“你懂得历史吗?”船夫摇摇头说道:“不懂。”“那你就失去了生命的一半。”学者嘲讽地说道。“那你懂得数学吗?”“不懂。”船夫又摇了摇头,脸涨得通红。学者鄙视的一笑说道:“那你就失去了一半以上的生命。”就在这时,一阵风浪袭来,船翻了,两个人都掉进了水里。船夫与学者在水中不停挣扎,船夫凭着高超的游泳技能抓住了一块木板,他喘息着问学者:“你会游泳吗?”“不会!”学者狼狈地答道。“那你就失去了整个生命!”船夫的话还没说完,学者已经消失在了水面上……
朋友,当你身处险境时,是那些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有用?还是那些日常生活中磨炼出来的实际技能有用呢?相信读完了上面那则故事,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了答案。当你面对凶猛的野兽时,你的那一套人与动物是朋友的理论,远远比不上逃跑或搏斗来得实际;当你面对汹涌的激流时,你的那一套水速、逆速理论也根本派不上用场,只有游泳这项技能才能保全你的生命。就像故事中的那位船夫,不懂历史和数学又如何,失去了一半以上的生命又怎样,最起码他还有一少半生命可以活着,而那位空有理论而缺乏实际能力的学者,却抱着他的一大半生命沉入了河底。在当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社会,追求知识的堆积,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早已跟不上了时代的脚步,社会需要的是将理论与实际完美结合的复合型人才。
因此,进入大学,不能忽视知识的学习,但大学不是单纯学习知识的地方,而是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能力。2009年5月14日,国内知名网站中国校友会网发布最新的《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报告对1977—2008年我国各地区高考状元的求学和职业等状况展开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证明,从恢复高考的1977—2009年的高考状元们的作为很难让人称道,几乎很少有突出作为,基本上都是平平淡淡,碌碌无为地过着平常人的生活。而比较有作为的却主要集中在第10~15名的考生中间,这很大程度的说明,考试中的状元不一定就是生活中的状元,知识与能力和前途没有必然的关系。我自己就有过当班主任的经历,学生毕业已经多年,我发现,曾经班上成绩最优秀的学生目前的状况都不如意,反倒是成绩在中等偏上水平,爱好比较广泛、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较强的学生如今都小有成就。因此,如果把大学专门当成一个学习知识的地方,就太可惜了。大学就是一个小社会,人在经历这个重要变换的阶段,处在这个小社会中,最主要的是要学会与人相处和社会活动的参与,提高实际能力。
(三)大学要重视专业学习,但大学不是专门训练技能的地方
一位汽车专业的毕业生,可以熟练地驾驶和维修维护一部汽车,但一个小学毕业甚至没进过学校门的人也可以做到甚至做得更好。一位外语系的高材生可以用流利的外语与外宾聊天,可是一位没受过任何外语训练的人也能做到,只因为他长期在外国经商工作。一位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做到的事情,可能一位目不识丁的人也可以完成。生活中,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这样的现象说明了什么?反过来说,现在的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启事上明确提出“本科以上学历”等学历要求,他们招聘的人不仅包括高级管理人才,也包括一般工作人员,他们为什么非要有学历甚至是高学历的人,而不是不限学历呢?
这些现象说明了一门技能的掌握不是大学生与非大学生的根本区别,说明了除了掌握技能以外,大学生还有另外一些没经过高等教育的人所没有的东西,这些东西是没上过大学的人所不具备的。那么这种东西是什么呢?是能力,是能够站在更高的高度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种时候,被动的记忆能力已经上升为了主动的分析能力和独立的思考能力,而这种能力正好是一个合格大学生最本质的特征。社会需要的也正是大学生这种系统分析的能力。不管在什么行业工作,所面对的问题都是纷繁复杂而且瞬息万变的,如果没有系统分析、独立思考的能力,就算把所有的书本吞进肚子,就算大学期间每次期末考试得第一名,也绝对不可能在工作中脱颖而出。而要拥有这种全面、系统而深入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前提便是需要拥有深厚的专业知识。没有专业知识作为基础,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就不会凭空产生。因而,大学不是技校,不是专门学习技能的地方。专门的技能半年甚至一两个月就可以学会,而分析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却不是短时间能学会的。
说这样的话,丝毫没有贬低没受过大学教育的人的意思。恰恰相反,生活中许多没受过大学教育的人干出了惊天动地的事业而一些所谓的高学历人才碌碌无为。毛泽东是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学历不高,许多学习时间还奉献给了革命事业,但是他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带领共产党缔造了新中国。比尔·盖茨1973年进入哈佛大学读书,1975年正式辍学创业创建微软公司,成为全球最大的电脑软件提供商,31岁成为世界首富,1995年到2007年的《福布斯》全球亿万富翁排行榜中,比尔·盖茨曾经连续13年蝉联世界首富。爱迪生八岁上小学,可是只上三个月的课就退学了,在妈妈的教育下自学,因为他常常提出一些老师认为很奇怪的问题,老师认为他是一个低能儿童。就是这样一个几乎没有接受正规教育的人,后来成为了世界最知名的发明家、商人,拥有众多重要的发明专利,被传媒授予“门洛帕克的奇才”称号的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利用大量生产原则和其工业研究实验室来进行发明创造的人。爱迪生一生的发明,在专利局正式登记的有1300种左右。1881年是他发明的最高记录年,申请发明141种。平均每3天就有一种新发明。1847年2月11日,他诞生于美国中西部的俄亥俄州的米兰小市镇,父亲是荷兰人的后裔,母亲曾当过小学老师,是苏格兰人的后裔。爱迪生7岁时,父亲金币工艺屋瓦生意亏本,将全家搬到密歇根州定居。搬去不久,爱迪生就患了猩红热,病了很长时间,人们认为这种疾病是造成他耳聋的原因。8岁上学,但仅仅读了三个月的书,就被老师斥为“低能儿”而撵出校门。从此以后,母亲成了他的教师,自己教儿子读书识字,并教育他要诚实,爱祖国,爱人类。母亲良好的教育方法,使他对读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8岁时,他读了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剧作家莎士比亚、狄更斯的著作和许多重要的历史书籍,9岁时,他能迅速读懂难度较大的书,如《自然与实现哲学》。10岁多,他酷爱化学,收集了二百来个瓶子,并节省每一分钱去购买化学药品装入瓶中。11岁实验他的第一份电报,为了赚钱购买化学药品和设备,他开始工作。12岁时他获得了列车上售报的工作,一边卖报,一边兼做水果、蔬果生意,只要有空就到图书馆看书。1861年美国爆发了南北战争,刚满14岁的他买了一架旧印刷机,利用在火车上工作的便利的条件,办了一份小报(周刊)——《先驱报》,来传递战况和沿途消息,第一期周刊就是在列车上印刷的。他一人兼任记者、编辑、排字、校对、印刷、发行的工作。小报受到欢迎,他增长了才干,知识和经验,还挣了不少钱,得以继续进行化学实验。不幸的是,一次在火车上做实验时,列车突然颠簸,使一块磷落在木板上,引发燃烧。列车员赶来扑灭了火焰,也狠狠给了他一个耳光,打聋了他的双耳,被赶下了火车,那年他15岁。还有一次,当爱迪生正力图登上一列货运列车时,一个列车员抓住他的两只耳朵助他上车,使他成为终身的聋子。挫折没使他灰心,他又迷上了电报。1868年,他发明了一台自动电力记录器,这是他的第一个发明。后来又发现了两种新型的电报机。1877年,他发现了留声机,人们都称他为“魔术师”。经历无数次失败后他于1879年10月22日点燃了第一盏真正有广泛实用价值的电灯。为了延长灯丝的寿命,他试用了6000多种纤维材料,找到了新的发光体——日本竹丝,可持续1000多小时,达到了耐用的目的,对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改良了很多东西,包括对世界极大影响的留声机、电影摄影机和钨丝灯泡等。在美国,爱迪生名下拥有1093项专利,而他在美国、英国、法国和德国等地的专利数累计超过1500项。爱迪生没有学历,没有系统学习过任何专业,却干出了大事业,为人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