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氨基糖苷类
(一)链霉素(Streptomyin, SM, S)
1.药代动力学
链霉素口服不易吸收。肌肉注射1g链霉素硫酸盐,达峰时间1h,血药峰浓度25~50μg/ml, Tmax为1h, T1/25~6h。年龄超过40岁,T1/2延长至9h,肾衰竭时,可达50~100h,除脑组织外,各器官组织均可达到适当浓度,包括脑脊液与结核空洞内。尚易进入胸腔。腹腔及血胎屏障。本品经肾小球滤过排泄,单次剂量600mg,24h尿中排除率在29%~89%之间。
2.药理作用
链霉素为抗菌谱较广,对多种革兰阴性杆菌及葡萄球菌的某些菌株有效,对结核分支杆菌的作用最为突出,呈强抑菌作用,高浓度有杀菌作用。碱性环境可增强其抗菌作用。体内外抗菌活性,对结核分支杆菌的MIC为0.5~1.0mg/L。
3.作用机制
链霉素主要作用于结核分支杆菌的核糖体,诱导遗传密码的错误,抑制mRNA转译的开始,干扰转译过程中的校对,从而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4.耐药性
链霉素耐药性为105个细菌中存在一个突变耐药菌。单用链霉素可很快耐药,每日单用药1g,1个月后7%患者出现耐药性,4个月后耐药患者可达70%,耐药菌的毒力不减,也不可再转敏感,而且可产生链霉素依赖菌。
5.剂量与用法
成人每日0.75~1.0g。(15~20mg/kg)。分1~2次肌肉注射,老龄酌减,儿童每日15~30mg/kg。
6.制剂与规格
注射用硫酸链霉素(粉针):0.75g(75万U),1g(100万U), 2g(200万U),5g(500万U)。
7.不良反应
(1)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口唇麻木、肌肉抽搐,注射不久即可出现,此反应与药品所含杂质,如甲醛链霉脈和甲醛链霉素等有关。
(2)对第Ⅶ脑神经的损害是链霉素的严重不良反应,主要引起前庭功能障碍,如眩晕、恶心、呕吐、共济失调、步履蹒跚,其次是耳蜗损害,可出现耳鸣、耳聋,此毒性常为永久性损伤。出现此类症状应立即停药。
(3)肾毒性。一般为轻度损害,多见管型尿和蛋白尿,严重者可出现肾功能损害,如血尿素氮和肌酐升高,则必须停药。
(4)过敏反应。出现皮疹、发热和关节痛等反应时应停药,以免引起更严重的毒性反应。过敏性休克大多与注射后1~2min或10min内出现,表现为突然发作的呼吸困难,面色先苍白后青紫、昏迷、抽搐、口吐白沫、大小便失禁等,严重者可致死,过敏性休克比青霉素的发生率低,一旦发生则病死率高。
(二)卡那霉素(Kanamycin, Km, K)
1.药代动力学
卡那霉素口服不吸收,肌肉注射后迅速吸收,于1~2h达血药峰浓度。一次肌肉注射0.5g后平均血药峰浓度为20mg/L,血半衰期2~4h,血清蛋白结合率低。肾功能减退者半衰期可显著延长。在体内可分布到各种组织,在肾脏皮质细胞中积蓄,胸水、腹水中浓度较高,可穿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胆汁与粪便中的浓度较低,很少进入脑脊液中。在体内不代谢,主要经肾小球滤过后由尿排出,给药后24h内尿中排出80%~90%。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可清除相当药量。
2.药理作用
卡那霉素是一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多数肠杆菌科细菌如大肠埃希菌、克雷白杆菌属、肠杆菌属等,对结核分支杆菌亦有一定作用。
3.作用机制
卡那霉素通过干扰蛋白质的合成阻止细菌生长。对结核分支杆菌有杀菌作用,且对耐链霉素的MTB仍敏感。
4.耐药性
卡那霉素与链霉素、新霉素有完全交叉耐药,与其他氨基糖苷类可有部分交叉耐药。
5.剂量与用法
成人常规用量0.75g,肌肉注射,1次/d,每日剂量不能超过15mg/kg;老年患者用量酌减,0.5g,1次/d,或0.75g。肌肉注射,隔日1次;儿童每日用量7mg/kg,需深部肌肉注射。
6.制剂与规格
卡那霉素注射剂:0.5g(50万U)/2ml。
卡那霉素粉针剂:0.5g(50万U),1g(100万U)。
7.不良反应
(1)听力减退、耳鸣或耳部饱满感等耳毒性不良反应。
(2)血尿、排尿次数或尿量减少,肾小管坏死等肾毒性反应。
(3)食欲减退和极度口渴、腹泻等消化道反应。
(4)神经肌肉阻断作用可引起呼吸肌麻痹,呼吸抑制。
(5)其他反应如口周麻木、血液学改变、皮疹及药物热等过敏反应。
(三)阿米卡星(Amikacin, Am)
1.药代动力学
阿米卡星肌肉注射后吸收迅速,健康成人单次肌肉注射250mg与500mg后,血药峰浓度为11mg/L与20mg/L,达峰时间1h。本品注射后,血药浓度波动较小,个体差异不大。本品自肾小球滤过排泄,91.9%的药物在给药8h内以原形自尿排出,24h尿中排出给药量的98.2%。静脉滴注500mg(7.5mg/kg)共30min,血药峰浓度为38mg/L,滴注结束后30min,1h与10h后的血药浓度分别为24、18与0.75mg/L。给药后24h尿中排出给药量的94%~98%。蛋白结合率很低(0%~11%),本品可被血液透析清除。难以透过正常及炎症存在的血脑脊液屏障。
2.药理作用
阿米卡星为氨基糖苷类广谱抗生素,具有较强的抗结核作用,对结核分支杆菌及某些分支杆菌属亦具较好抗菌作用。
3.作用机制
本品通过干扰蛋白质的合成阻止细菌生长。
4.耐药性
本品与卡那霉素间具有完全交叉耐药性,与链霉素之间为单向交叉耐药。
5.剂量与用法
常规用量400mg,肌肉注射或400mg溶于100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1次/d,老年人酌减。
儿童每日用量4~8mg/kg。需深部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
6.剂型与规格
阿米卡星注射剂:0.1g(10万U)(1ml),0.2g(2ml)。
阿米卡星粉针剂:0.2g(20万U)。
7.不良反应
(1)阿米卡星的耳毒性与卡那霉素相似,也以耳蜗听神经损害为主,尚可引起少数患者前庭功能损害。其肾毒性较庆大霉素轻。
(2)偶见皮疹、药物热、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贫血等反应。
(3)消化道反应有呕吐、腹泻等。
(4)长时间应用,可引起念珠菌属二重感染。
(四)卷曲霉素(Capreomycin, Cm)
1.药代动力学
卷曲霉素肌肉注射吸收快,1~2h血中达高峰浓度。高峰浓度可达20~40μg/ml,6~8h内可维持有效抑菌浓度10~20μg/ml,24h降至1μg/ml。本品在体内分布至全身组织,其含量以肾为最高,肺次之。卷曲霉素较难透过血脑屏障、脑脊液中的浓度低,可透入胎盘。
卷曲霉素的70%~80%以原药形式从尿中排出,肌肉注射1.0g 2~6h,尿中排出1683μg/ml,6~12h 728μg/ml,12~24h为101.3μg/ml。
2.药理作用
卷曲霉素抗菌作用弱于链霉素,对结核分支杆菌的MIC为5mg/l。在小鼠结核治疗试验中,每只每天注射给药1mg或2mg。静脉注射的治疗疗效显著优于同剂量皮下注射的治疗效果。
3.作用机制
卷曲霉素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被认为是抑制蛋白合成。
4.耐药性
卷曲霉素与紫霉素、卡那霉素有交叉耐药,与链霉素无交叉耐药。对耐链霉素、卡那霉素或阿米卡星的MTB仍然敏感或部分敏感,是治疗MDR-TB的重要药物之一。
5.剂量与用法
每日用量750~1000mg,肌肉注射,需深部肌肉注射,有条件的患者可给予静脉滴注。
6.制剂与规格
注射用硫酸卷曲霉素(粉针):0.75g、0.5g。
7.不良反应
(1)本品对肾和耳的毒性与链霉素相似。可出现肾损害,钾、钙代谢紊乱,血尿,尿量或排尿次数显著增加或减少。
(2)食欲减退极度口渴发生率相对较高。
(3)过敏反应,有皮疹、药物热等。
(4)肌肉注射发生局部硬结和引起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