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在中国历史上,李姓所建的政权最多,这在中华姓氏中是比较少见的。李姓先后称帝称王的多达60余人,建立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大顺等政权。先谈唐王朝,唐朝自618年建立至907年灭亡,共经历290年、24个皇帝,前期国势强盛、疆域辽阔,在7世纪后半叶鼎盛时,北界到达贝加尔湖和叶尼塞河上游,西北界到达里海,东北曾到达日本海。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声威远播的一个朝代,对外,四夷来贡,唐太宗被称为“天可汗”;对内,政治修明,人民安居乐业。贞观、开元之治,名垂史册,创造了李氏天下的贤明之治。
一、“木子”救命成李姓
李姓是中国的大姓,氏族兴旺,人数众多,远在其他姓之上。
据史载,李姓原是颛顼帝高阳氏的直系后裔。颛顼有一个孙子叫皋陶,做了尧帝的理官。理官,专管狱讼推断,有些像当代的法官,当时盛行以官职为姓,皋陶也就以“理”为姓。
商朝末年,皋陶后裔有一个叫理征的人,忠心耿耿,多次进谏纣王,当时纣王暴虐无道,沉湎酒色,诸侯和百姓都很怨恨他。纣王对理征的多次劝谏很恼火,便把他杀了。理征的妻子契和氏听到消息后,便带着年幼的儿子利贞外出逃难。契和氏本是陈国(今河南淮阳)人,想逃回娘家,又怕连累家人,于是便逃往豫西。当走到今河南西部伊河流域的“伊侯之墟”(也就是伊侯曾经居住过而后已经荒废了的地方)时,母子两人饥饿难忍、疲惫不堪,小利贞已经奄奄一息。那里荒无人烟,根本无法找到食物。幸好契和氏发现附近的野树还有一些“木子”(野果),于是采下来吃,这才保全了性命。母子俩逃到豫东,在离淮阳不太远的苦县(今河南鹿邑)安家落户。为了表示对“木子”保命的感激,而且理、李同音,可以躲避纣王的追捕,自利贞开始改姓李。这就是李姓的起源。
李姓族人形成后主要分成两支,一支在陇西(今甘肃),一支在赵郡(今河北)。陇西李姓出了李渊一家,建立唐王朝后,得到空前发展。赵郡李姓也成为当地望族,不断向全国各地扩展,到全国各个角落落户。大规模的南迁发生在880年,由于唐末爆发规模盛大的黄巢大起义,李氏一族为寻求偏安之地而大举南迁。
历史上的李姓名人,数不胜数。从春秋时期的李耳(即老子)开始,战国有大将李牧,汉有“飞将军”李广,晋有以《陈情表》闻名于世的太子洗马李密。唐代更多,有大诗人李白、“鬼才”李贺、李商隐、军事家李靖、书法家李邕。南唐有中主李璟、后主李煜,宋有思想家李觏、女词人李清照,明代有杰出医药家李时珍、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清有戏曲理论家李渔、数学家李善兰、小说家李宝嘉、洋务派首领李鸿章,近代有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爱国人士李嘉诚等。这一大批李姓中的杰出代表,不仅为李氏赢得了荣誉,也为中华民族创建了不朽的功勋。
二、郡望堂号
李氏郡望主要有陇西郡、赵郡、顿丘郡、渤海郡和中山郡等。其中赵郡和陇西郡声望最盛。
陇西郡:战国时置郡,治所在狄道(今甘肃临洮南)。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司徒李昙长子李崇。
赵郡:汉时置郡,治所在邯郸(今河北邯郸市西南)。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太傅李玑次子李牧。
顿丘郡:西晋时置郡,治所在顿丘(今河南清丰西南)。此支李氏陇西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名将李广一世孙李忠。
李姓的诸多郡望中,陇西郡和赵郡最为著名,除了少数民族改复姓为单姓和赐姓李氏外,其他分支几乎都是从这两支中衍生出来的,故李姓又以这两个郡望为堂号。又有“平棘”等堂号。
三、李姓名人
1.道家始祖老子
老子像
老子曾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就是管理“藏室”的史官。老子一向只注意研究学问,不在意个人得失荣辱,虽然学识渊博,却一直过着默默无闻的生活。公元前516年,在周王室内部的权力争斗中,贵族王子朝失败,带着所有典籍逃走。老子再无“藏室”可管,于是骑着青牛,离开东周来到函谷关,在镇守函谷关的周大夫尹喜的盛情邀请下,写成了共有5000字的《老子》上、下两篇。老子写完书后,重新骑上青牛,出函谷关,从此不知去向。
西汉帛书《老子》残页
《老子》以“道可道,非常道”开篇,提出了一个最高的哲学概念“道”,老子哲学就是由“道”推演出来的,他也因此成为道家的始祖。
老子把天、地、人等宇宙万物连贯成为一个整体,突破了古代哲学以政治和伦理为轴心的局限。老子认为“道”是先于天地生成的,是天地万物之源,宇宙间的一切,包括人在内都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这种思想实际上就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种“天人合一”思想,这一思想为后来的庄子所继承和发展。这种“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对中国古代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思想中最大的闪光点是他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老子观察到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存在着互相矛盾的两个对立面,“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世间万物有阴阳、刚柔、强弱、兴废等分别。他还发现对立的事物能够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如:“物壮则老”,“兵强则灭”,“木强则折”,“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为了防止物极必反,导致衰落,老子主张“去甚去奢去泰”,就是要去掉那些极端的、过分的举动,始终保持着像“道”那样冲虚而不盈满的状态。
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表现在军事战略方面就是“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同时还要注意“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他还提出了以柔弱胜刚强的指导思想,比如,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但以水攻坚,没有攻不下的,以此来说明柔弱能胜刚强。
老子的道的本性是自然的,他提出了天道自然的观念。
他认为天地的运行是自然而然、不假外力的。人也应该和万物一样,是自然的,人生必须消除主观和外在的干涉,使其自然发展。
在自然人性论的基础上,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政治论。老子把人民的饥荒、贫困看作是多欲的统治者横征暴敛的结果。人民起来为“盗”,轻生冒死,其责任完全在于统治者。老子主张用“天之道”来取代“人之道”, “损有余以补不足”,这样就能够解决社会所存在的一切弊端。
老子提倡的“无为”而治,是对统治阶级的“有为”进行的揭露和抨击。老子提倡这种“无为”之治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小国寡民”的社会,也就是“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千百年来,老子的思想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哲学、伦理道德、政治、文化甚至是中国人的思维,他的思想为战国时代的庄子等人所继承,形成了道家学派。《老子》也被奉为道教的三大经典之一,尊称《道德经》。老子还受到西方的推崇,《老子》的英译本多达40多种。老子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可以说没有老子,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将是不完整的。
2.巧夺天工的水利专家李冰
李冰是中国战国时期杰出的水利工程学家,都江堰的设计者和兴建的组织者。大约在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李冰被任命为蜀郡守。他到任以后,看到当地严重的自然灾情,就着手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治水工作,设计并组织兴建了都江堰。
整个工程是由分水堰、飞沙堰和宝瓶口三个主要工程组成的,规模宏大,地点适宜,布局合理,同时有防洪、灌溉、航行三种作用,充分体现了李冰和劳动人民的智慧,在世界水利工程史上也是罕见的奇迹。
李冰和他的儿子二郎首先对岷江的两岸的地势进行了实地考察,仔细地记录了水情。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了治理岷江的合理方案,开始了都江堰工程。
都江堰(鸟瞰图)
都江堰是世界上现存最悠久的无坝引水工程,发源于大雪山的岷江沿着四川盆地倾斜的地势,冲积成都平原,都江堰使成都平原南部免除洪涝之苦,北部旱地得以灌溉,并获舟楫之利。历经2000多年,都江堰至今仍发挥作用。
他先是在岷江的上游打开了一个20米宽的口子,叫它“宝瓶口”,形状就好像是大石堆,这就是后人称作的“离堆”。在江心,采取了构筑分水堰的办法,把江水分做两支,强迫其中的一支流进宝瓶口。为了实现在江心的建筑,他另辟新路,吩咐竹工们编成长三丈、宽二尺的大竹笼,装满鹅卵石,然后一个一个地沉入江底,终于战胜了急流的江水,筑成了分水大堤。这样,岷江汹涌而来的江水被分成东西两股。西面的叫作外江,是岷江的正流;东面的一股叫作内江,是灌溉渠系的总干渠。渠道的头上就是宝瓶口,在经过这个地方的时候再分成许多河道,组成一个纵横交错的扇形水网,灌溉成都平原的千里农田。灌溉面积达20多万公顷(300多万亩)。飞沙堰高度适中,具有分洪和减少宝瓶口泥沙的功用。从此以后,岷江水开始为民所用。以后,他又多次对都江堰进行改进,彻底保证了都江堰对水患的遏制作用。
李冰在治水的过程中,排除了种种迷信的阻挠,坚决用科学的方法来治理水患,而且他成功地解决了秦王的亲戚华阳侯的妒忌以及制造的一系列的谣言和中伤事件,及时地处理了工程当中的问题和紧急状况。但是华阳侯的险恶用心还是让李冰受到了革职的处罚。温柔娴熟的李夫人甘当人质,为李冰赢得了宝贵的治水的机会,工程才取得了最后成功。百姓们对李冰感恩戴德,但李夫人却病死在咸阳。以后,他又多次对都江堰进行改进,保证了都江堰对水患的遏制作用。
除了都江堰,李冰在蜀郡还兴建了许多有益于民的水利工程,他在成都市建了7座桥,修了石犀溪,对沫水(又名青衣水)进行了治理。他组织百姓开凿河心中的山岩,整理水道,便利了航行。李冰还对管江、汶井江、洛水进行过疏导,又引水到资中一带灌溉稻田。李冰还在蜀郡修筑桥梁,在广都主持开凿了盐井,为开发成都平原,发展农业生产作出了重大贡献。
成都平原能够如此富饶,被人们称为“天府”乐土,从根本上说,是李冰创建都江堰的结果。所以《史记》说:都江堰建成,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李冰作为第一个治理都江堰的人,筚路蓝缕,功不可没,千百年来一直受到四川人民的崇敬,被尊称为“川主”,在许多地方修有“川主祠”,来表达对他的怀念。
3.一代明君李世民
李世民出身极其显赫的关陇士族家庭。他的曾祖父李虎是北周的开国元勋、八大柱国之一,受封为唐国公;他的祖父袭封唐国公,曾任隋朝的安州总管;他的父亲李渊是隋文帝杨坚的姨甥,7岁就继承了唐国公的封号,后来还做了太原留守。
少年时的李世民聪慧过人,极有胆识,从小就受到很好的教育,骑射征战、文韬武略样样精通,很受李渊的喜爱。615年,参加屯卫将军云定兴的勤王军队,受到云将军的夸奖。第二年,李世民随父参加镇压农民军的战争。
帝王与群臣图 唐
隋炀帝骄奢残暴的统治,引发了各地农民起义。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隋军土崩瓦解,隋炀帝困守江都。就在隋朝的统治危在旦夕之时,深谋远虑的李世民积极鼓动父亲拥兵自立,起兵反隋。617年5月,李渊在晋阳起兵,11月攻占长安。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隋朝灭亡。5月,李渊在长安称帝,建国号为唐。李世民因功被封为秦王,他的哥哥李建成以嫡长子身份,被立为皇太子,弟弟李元吉被封为齐王。
唐王朝建立后,刚刚24岁的秦王李世民担负起统一天下的任务。
618年,李世民挂帅出征,先后讨平瓦岗军、河北窦建德、江淮杜伏威以及李轨、薛举、刘武周、王世充等割据势力,到623年,李世民仅用了4年零1个月时间就统一了全国,成为李唐王朝的大功臣。李世民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超群的胆识,使他的威望越来越高,权力也越来越大。他不仅统领三军,掌握兵权,还担任尚书令,位居宰相。
李世民显赫的政治、军事地位,引起了他的哥哥太子李建成和弟弟齐王李元吉的嫉恨。李氏兄弟开始了权力之争,而且愈演愈烈,最终酿成玄武门之变。武德九年(626年)六月,李世民在玄武门设下伏兵,趁太子建成和齐王元吉入朝的时候,突然发动兵变,亲手射死了哥哥李建成,他的弟弟李元吉也被尉迟敬德杀死。然后李世民又杀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所有的儿子,李渊只得改立李世民为皇太子。两个月后,李渊被迫退位,改称太上皇。李世民即皇帝位,第二年,改年号贞观。
唐太宗吸取隋朝二世而亡的深刻教训,采取了很多有效措施,恢复发展生产,稳定社会秩序,使中国的封建社会再次走向繁荣。
唐太宗积极推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大力推行均田制,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要求,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了保障农民的劳动时间,唐太宗还实行了租庸调制,允许以绢布代替徭役,还尽量减少徭役的征发。
唐太宗既有识人之能,又有用人之量,他不论出身高低,唯才是举。他重用了一大批原来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亲信,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魏徵。为了选拔人才,唐太宗还完善了隋朝的科举制,使更多的有才之士,尤其是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能够参加到政权中来。
当国内形势好转之后,唐太宗开始经略边疆,控制了南起阴山,北到大漠的广大地区。
恢复了中西商路,远近40多个国家的使节来到长安,与唐朝通好。唐朝和各国发生了密切联系,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唐太宗还和青藏高原上的吐蕃建立了友好的关系,将文成公主嫁给了松赞干布,开创了汉族和吐蕃人民交往的新篇章。
从626年登基到649年去世,唐太宗在位共23年,他在位时期,政治开明,经济发展迅速,社会也比较安定,后人称为“贞观之治”。
4.“诗仙”李白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以及气势浩荡、变幻莫测的壮观奇景,同时,又不失风神情韵而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堪称中国诗歌史上的一座高峰。
太白醉酒图 清 改琦
唐代大诗人杜甫于唐玄宗天宝五载(746年)初至长安,分咏当时八位著名酒徒的个人性情和艺术成就。其中有这样的诗句:“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淋漓尽致地描绘了李白作为“诗仙”的狂妄和放逸不拘。此图是清代著名画家改琦为这一诗句所作的人物画,再现了李白的洒脱和轻狂。
李白幼年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他自幼勤奋好学,而且广为涉猎,“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书法、骑射、剑术、弄刀、胡舞、胡乐、琴、棋等,可谓样样精通。25岁时,李白带着“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人生信念离川,仗剑去国,辞亲远游。26岁时,李白与在唐高宗朝当过宰相的许圉师的孙女结婚。此后十年,他仍经常外出漫游。十年漫游十年诗,所到之处,形诸吟咏,诗名远播,震动朝野,被唐玄宗征召入京,待以厚礼,“降辇步迎,如见绮皓;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命李白供奉翰林。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初入京时,李白也曾踌躇满志,要做一番大事回报天子的知遇之恩。但由于他高自期许、藐视权贵,遭到谗毁,以至于玄宗数次对李白的任命都被杨贵妃和高力士阻止,最后还被逐出长安。
李白离开长安后,至洛阳与杜甫相识,过了一段饮酒论文、追鹰逐兔的放逸生活。
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避地东南,来往于宣城、当涂、金陵、溧阳一带,后隐居于庐山。当玄宗之子永王以复兴大业的名义请李白出山时,李白满怀热忱毅然从戎。可是,因为肃宗的猜忌,永王盛怒之下一举攻占丹阳。后以图谋割据、反叛朝廷的罪名被镇压。李白也受累入狱,被流放夜郎。溯江西上,至巫山时遇朝廷大赦放还。
李白的晚年辗转于宣城、金陵一带,漂泊困苦,穷愁潦倒,生活十分凄凉。61岁时,史朝义围宋州,东南地区告急,李白壮心不已,准备参加李光弼的平叛军队,途中因病折回。762年,李白病死于当涂。
李白一生创作了上千首诗歌,现仅存900多首,其中最为杰出的有《蜀道难》、《静夜思》、《望天门山》、《梦游天姥吟留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除了诗歌,李白也以散文名世,现存的文章有书、表、记、赞等60多篇,如《与韩荆州书》、《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等,都是历代文人学习的楷范。
5.兴衰两世主,悲欢两世人——李隆基
唐玄宗,即李隆基,历史上也常称其为唐明皇。他是武则天的嫡孙,唐睿宗李旦的第三子,712年至756年在位。
唐玄宗李隆基从小就有雄心壮志,虽然生于武周取代李唐江山之际,却得到女皇武则天的另眼相看,8岁便被封为临淄郡王。武则天退位后,李隆基联合姑母太平公主,发动了宫廷政变,将企图当女皇的中宗皇后韦氏一伙一网打尽,拥立睿宗李旦复位。李隆基因拥立有功,被立为太子。李隆基即位后,又铲除了太平公主及其党羽,掌握了全部的权力,稳定了自武则天当政以来一直动荡不安的宫廷政局。
唐玄宗执政前期可以说是一个励精图治的好皇帝,他任用姚崇、宋璟为宰相,不管是政治上还是经济上,都取得了不错的业绩,开创了空前繁荣的开元盛世。
开元年间,他不仅能做到任人唯贤,还很重视整顿吏治。他精简了官僚机构,提高了办事效率,节约了财政开支。他实行严格的官吏考核制度,将考核结果作为官员升降的依据,这对改善地方吏治起了积极的作用。唐玄宗为了解决财政困难的问题,大力提倡节俭,并且从自己做起,他下令销毁宫中的金银器玩,以供军需,禁止使用珠玉、织锦刺绣等。为了减轻农民的负担,唐玄宗还废除了许多杂税,在全国清丈田亩,清查户口,把豪强地主抢占的土地分给无地的农民耕种,把隐匿不报的人口登记入册,征收租调。唐玄宗还积极兴修水利,他在位期间,共修建了50多处水利工程,占唐朝水利工程的1/5以上,对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玄宗还很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他组织学者到长安和洛阳的书院著书立说;把杰出的天文学家张遂请到长安,修订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大衍历》,并支持他测量了地球子午线;曾经挑选乐工、宫女数百人,教授乐律,号称皇帝梨园弟子,后世因此而称戏班为梨园,称戏剧演员为梨园子弟,而唐玄宗本人至今仍被梨园子弟奉为祖师。
唐玄宗在位期间,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维护和巩固了唐朝的统一局面。
为了解决边疆危机,唐玄宗改革府兵制,实行募兵制。这样,农民不必轮番戍边,节省了往来路上消耗的劳动力。吸收无业人员做募兵,既缓和了社会矛盾,还可以常驻各地,加强训练,对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具有积极的作用。玄宗还开苑养马,屯田积粮,积极为收复失地、安定边疆做准备。
一切准备就绪,唐玄宗开始了大规模的对外战争。先是收复契丹占领的东北13州、恢复了安北都护府,统一了长城以北。后又收复了碎叶,打通了丝绸之路,中亚诸国纷纷依附,加强了对外交流。
唐玄宗执政前期,励精图治,锐意进取,选贤任能,发展生产,收复失地,稳定边疆,开创了后世几乎无法企及的顶峰盛世。然而,开元盛景冲昏了唐玄宗的头脑,他开始贪图声色、荒疏朝政、宠信奸佞。为了能有更多的时间和杨贵妃在一起,唐玄宗先后任用李林甫、杨国忠为宰相,让这些奸佞之人掌握大权。这两个人对上阿谀谄媚,对下嫉贤妒能,诛除异己,朝政日益败坏。
明皇幸蜀图 唐 李昭道
此图描绘唐玄宗为避安史之乱而行于蜀中的情景,画中山石峻立,着唐装的人物艰难行于途中。
政治的腐败导致了开元盛世的衰落,引发了755年的安史之乱,叛军直逼长安。唐玄宗无奈避难入蜀,途中,兵士发动兵变,杀死杨国忠和杨贵妃。758年,唐军收复洛阳、长安两京,唐玄宗才又回到长安。762年,唐玄宗病逝在长安太极宫。他一手开创的盛世局面就这样走向衰落。
唐玄宗在位期间,唐朝达到了鼎盛时期,也是在他当权之时,大唐王朝走向衰落。真是兴衰两世主,悲欢两世人啊!
6.皇帝词人李煜
李煜,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又号莲峰居士,五代时南唐国主,著名词人,世称李后主。
李煜不仅擅长诗文、音乐,而且书法极佳,写字用颤笔作扭曲之状,十分遒劲,状如寒松霜竹,取名为“金错刀”。他精于鉴赏,最不喜唐颜真卿书,说颜书有佳笔而无佳作,得王羲之之筋而失于粗鲁,如叉脚田舍汉(庄稼汉)。
李煜以词著称于世,却因词惹祸身死。宋军攻破南唐,李煜被俘。他常以泪洗面,词曲中常流露出浓厚的感伤情绪。一次,他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宋太宗听说后大怒,用毒酒把李煜毒死。
书札 五代 李煜
7.卓越的药物学家李时珍
李时珍受家庭影响,从小就对医药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先后三次参加乡试未中,李时珍决定放弃八股科举,专心研究医药学。
李时珍25岁时,开始正式行医。他天资聪颖且刻苦勤奋,除了研读医学名著外,还用心钻研古代的药物学著作。李时珍高尚的医德和高超的医术深得人们的称赞,还被镇守武昌的明朝宗室楚王邀请到府中掌管“良医所”。后来,经楚王推荐,李时珍进入京师太医院。
多年的行医经验和丰富的药学知识积累,使李时珍深刻地认识到旧的本草经典已经不够用了,重修本草典籍的工作已成当务之急。于是,在太医院只待了一年的李时珍,就辞职回乡,开始专心致志地编写医学巨典《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的编写,从1552年开始,到1578年完成,前后历时27年。《本草纲目》全书共52卷,收载药物1892种,还附有1109幅插图,以及1.1万多个药方。它改进了中国传统的本草学,系统地总结整理了医药学发展的新成就,是中国古代最完备的本草学著作。李时珍把收录的药物分成16部60类,他把草部的药材按照生长环境分为山草类、水草类、湿草类、石草类等,还按照植物的形态特点和所含的化学成分来进行分类。他创造的药物分类方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比西方植物分类学早了近100年。《本草纲目》在化学和矿物学方面也有很大的贡献,它收录了矿物药材100多种。李时珍还在世界上第一次发现了黑辰砂中含汞较多,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本草纲目》书影
李时珍对收录的每种药物都从释名、集解、修治、气味、主治、发明、正误、附方等8个方面加以解说。他还把大部分药物配上精细准确的插图,这对人们识别药物,有一定的科学价值。《本草纲目》收录的药方中,有8100多个药方都是李时珍亲自收集的。这些药方既有古代医学典籍中收录的“经方”,又有金元以后的医药著作中记载的“时方”;既有临床效果极佳的“验方”,又有民间广泛流传的“单方”。至今仍有一些中成药,是根据这些药方制造的。
1578年,《本草纲目》编写完成,1590年着手刻印,1593年,就在《本草纲目》快要刻成之时,李时珍与世长辞。
李时珍是一位伟大的医药学家,《本草纲目》是他留给后人的最珍贵的遗产,它对后世本草学和方剂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本草纲目》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都是难以估量的。
8.闯王李自成
李自成小名黄来儿,又叫黄娃子。幼年时因家境贫寒,难以维持生计,被家人送进寺庙,所以又叫黄来僧。父亲李守忠死时,连简单葬殓都不可能,只能草草掩埋了事。李自成没有了依靠,只好给人放羊。后来又当了银川驿驿卒,给官府传送文书,学会了骑马射箭。
后来明政府为了节省开支,大量裁减驿站,许多驿卒失业。李自成失业后,无力偿还债务,被债主关在木笼里,头顶烈日,不许饮食。许多驿卒见状大怒,砸毁枷锁,救出李自成,一起参加了正在兴起的农民起义军。
李自成率领部队投奔高迎祥后,主要在河南、陕西等省交界处活动,与明军作战互有胜负。李自成曾一度被围在汉中的峡谷中,粮草用尽,人员马匹死伤过半,又赶上大雨连绵,部队又不能作战,眼看要被明军消灭。李自成急中生智,派人贿赂明官,假意投降,出了栈道,便重举义旗,连破关中七县。这一下,不仅使李自成声威大增,而且也使他自己经受了考验和磨炼。
崇祯九年(1636年)是关键性一年。这年七月,被官军视为首强的闯王高迎祥被俘牺牲。李自成被众人推举,继续称“闯王”。但是起义遭到重大挫折,各支起义军纷纷投降。而李自成却始终没有消沉,他在深山老林里养精蓄锐,鼓动张献忠再举义旗。后来张献忠重新起义。李自成率领数百人马,进入河南,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各地饥民纷纷投奔李自成,起义军迅速发展到10余万人。
崇祯十四年(1641年),李自成农民军攻占洛阳,杀死福王朱常洵。后转战河南、湖北等地,击溃明军主力,明军主帅杨嗣昌自杀。崇祯十六年(1643年)二月,李自成在襄阳设官建制,建立了襄阳政权。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占领西安后,正式定国号为大顺,改元永昌,并改西安为长安。李自成改名自晟,称大顺王。同年三月,攻克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今北京景山)自缢而死,明朝灭亡。占领北京后,大顺中央政治机构在襄阳、西安两次建置的基础上加以补充,委派官吏。同时,继续分兵略地,委派地方官吏,建立基层政权。当时,北方的劲敌只余驻防山海关外的明总兵吴三桂。自成虽认识到吴三桂拥有重兵,事关边防,但失于轻敌,仅派降将唐通携金银锦缎前往招抚。吴三桂同意接受招抚,后来听说李自成在北京向明官追饷,又听说家属被拘,所以又回到山海关反叛,并向清军求援。李自成大怒,亲自率军进攻山海关。然而在吴三桂和清兵的夹击下,因众寡悬殊,两面受敌,农民军势渐不支,败退北京。
农民军的战败引起北京人心惶恐,明降官纷纷南逃,各地官绅地主也纷起反攻。尤其严重的是,起义军的很多将官经不起都市豪华生活的诱惑,日趋骄奢淫逸,士卒也各贪恋财物,没有斗志。在清军进逼下,李自成退出北京城。后来在湖北通山县的九宫山被地主武装包围杀害,年仅40岁(也有人说李自成兵败后归隐湖南石门夹山为僧)。
李自成是一个马上得天下、马上治天下的草莽英雄。值得一提的是他的最高理想——平均主义,但这种平均是指老百姓平均,自己享有特权,并不是真正的平均主义。再加上身边文人谋士少,对吴三桂的事情又处理不妥,后来落败也是必然的。
大顺通宝、永昌通宝
李自成称王后,设局铸造钱币名曰“永昌通宝”。中国历代开国时都要铸造本朝货币,确认自己的地位,李自成、张献忠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