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孙姓由来已久,姓源诸多,据史书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3000多年前的周文王。
一般认为,孙姓的渊源主要有三个。一种说法是源于周文王的后代惠孙,其孙为纪念惠孙而取其名中的“孙”字为姓。另一种说法是说孙姓源于孙叔敖后人。第三种说法也是最重要的说法,就是孙姓源自田完后裔。田完由陈国逃到齐国,由于他品德高尚,齐桓公欲立他为卿,但他不慕高位,只是请求当个管理百工的小官吏。田完的后代在齐国屡立战功,齐景公赐姓孙氏。以上三个孙姓起源,以齐景公赐田完后代“孙”姓一说影响最大。
一、郡望堂号
孙姓的郡望主要有汲郡、陈留郡、太原郡、乐安郡、富春郡等。
汲郡:晋时置郡,治所在汲县(今河南汲县西南)。此支孙氏,为孙氏世居之地,是晋名隐士孙登之族所在。
陈留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陈留县(今河南开封东南)。
乐安郡:东汉置郡,治所在临济(今山东高青县高苑镇东北)。此支孙氏,为“兵圣”孙武之族所在。
富春郡:秦置郡,治所在今浙江富阳。此支孙氏,为乐安孙氏之分支,其开基始祖为孙武次子孙明。
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时置郡,治所在晋阳(今陕西太原市)。此支孙氏,为富春孙氏之分支,其开基始祖为孙明的十一世孙福。
孙氏又以“太原”、“乐安”为其堂号。
二、孙姓多书香门第
在孙奇逢的《孝友堂家训》说:“古人读书,取科第犹是第二事,全是明道理,做好人。”也许正因为如此,孙姓家族中多贤人君子,他们注重著书立说,成一家之言。孙武著《孙子兵法》,创立完整的军事思想体系,后世称“兵家之祖”。孙膑晚年隐居起来,全力著述《孙膑兵法》。南北朝时期有写《琵琶赋》的太守孙该,“漱石枕流”的文学家孙楚,映雪读书的孙康,一生学术思想多有创新的玄理学家孙盛,大文学家、玄言派诗人孙绰,撰写《尔雅音义》的著名经学家、训诂学家孙炎;唐代,孙位有珍品《竹林七贤图》残卷存世,孙过庭有一部书文并茂的书法著作《书谱》存世,音韵学家孙愐撰《唐韵》,被唐太宗李世民封为“药王”的孙思邈不仅医术高明,著有《千金方》闻名于世,而且精通术数掌故,著有多部书籍,如《老子注》、《庄子注》等;宋元以后,更有花间派词人孙光宪以及与石介、胡瑗并称“宋初三先生”的孙复,奉敕校定赵岐《孟子注》的孙奭,与黄宗羲、李颙并称清初三大儒的孙奇逢,晚清著述颇丰的经学家、文字学家孙诒让。此外,孙姓名人还有春秋时秦国的孙阳,善相马,被人称为伯乐;东汉时有“头悬梁”而读书的名儒孙敬;三国时有孙坚、孙策、孙权三父子,在江东建吴,称帝59年;明有兵部尚书孙承宗;清有学者孙星衍。
孙武子亭
三、孙姓名人
1.优孟衣冠——孙叔敖
孙叔敖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令尹,他位高权重,功勋盖世,却为人清廉俭朴。楚王曾多次赏赐孙叔敖,都被他推辞。以至于家无积蓄,临终时连棺椁也没有。孙叔敖死后,他的儿子要靠打柴度日。优孟是楚国的艺人,常常以谈笑的方式委婉地劝谏楚王。
孙叔敖知道他是个贤人,就在临死前告诉自己的儿子,生活太贫困了就去求助优孟。后来孙叔敖的儿子遇到优孟,将父亲的话告诉优孟。优孟得知后,穿戴上类似孙叔敖的衣服帽子,模仿孙叔敖的言谈举止,去见了楚王。
楚王一见优孟的装扮,大为吃惊,以为是孙叔敖又活了,当即要任命优孟为宰相。优孟借口要与妻子商量而归家。三天后,优孟去向楚王回话道:“我回家将大王要任我为相一事告诉妻子,我妻子却极为反对,她说前宰相孙叔敖一生中正清廉、忠心耿耿治理国家,正是因为他的协助才使楚王得以称霸诸侯,这样为君王呕心沥血的忠臣良相死了之后,他的儿子却完全得不到君王的照拂,如今落得上无片瓦遮身,下无立锥之地,穷困潦倒,每日靠背柴为生,可见楚国的宰相不值分毫,所以不要去当吧。”
优孟随后又高歌一曲:居耕田苦,难以得食。起而为吏,身贪鄙者余财,不顾耻辱。身死家室富,又恐为奸触大罪,身死而家灭。贪吏安可为也!念为廉吏,奉法守职,竟死不敢为非。廉吏安可为也!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
楚王听了优孟的话十分愧悔,随即召见孙叔敖之子,赐其土地与奴仆,使其脱离艰困,衣食无忧。
2.战无不胜的孙将军
孙武,世俗尊称其为孙子或孙武子。孙子的祖先本姓田,是齐国王族。其祖父田书颇有军事指挥才能,曾被封一块封邑,获赐孙姓。父亲孙冯,做过齐国的卿相。孙氏家族后因无法忍受齐国内部激烈的权力纷争,去了吴国。在吴国,孙武一边耕田,一边写作兵书。后得好友伍子胥的七次推荐,被吴王拜为大将,孙武很快就为吴国训练出一支纪律严明、能征善战的军队来。
孙五(武)子演阵教美人战 版画
图中孙武作道士装束,举旗于城上教宫女演习战术,吴王坐于对面的台上,俯视两队演武的阵容。
孙武不愧为一个有战略思想的伟大军事家,在他的努力下,吴国不但很快从一个贫弱小国,发展为实力强大的诸侯国,还实现了吴王阖闾称霸诸侯的梦想。公元前506年,在柏举之战中,孙武仅以3万兵力就击溃了楚国20万大军,攻占了楚国的都城。吴王阖闾死后,夫差即位,孙武又辅佐夫差征服越国、讨伐齐国、与晋国争霸,使得吴国的国势达到了顶峰,吴王也成为春秋时代又一个霸主。司马迁曾这样评价孙武:吴国的胜利是和孙武分不开的,正是在孙武的指挥下,吴军才能击败强大的楚国,威震齐晋,名扬诸侯。
孙武的主要思想都集中在《孙子兵法》中。《孙子兵法》共计13篇,有《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军形篇》、《兵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孙子兵法》是一部研究战略思想的军事学术著作,全书5900余字,文字简约,内容丰富,涉及了战略学、战术学、军制学、后勤学、军事地形学、侦察学等诸多领域。
孙武塑像
孙武的军事战略思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与政治融为一体的战争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是孙武心目中战争的最高境界。他认为战争是关系军民生死、国家存亡的大事,发动战争应该谨慎,决定战争胜败的关键是政治而非军事,统治者应顺应民心,采取措施使得百姓安居乐业,与君主同心同德。其次是以野战为主的进攻战略,他认为在战争过程中自始至终要掌握主动权,要先发制人、主动出击、出奇制胜、因敌制胜。孙武一贯主张速战速决,“兵贵速,不贵久”,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再次是集中优势兵力的作战原则,“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这也是《孙子兵法》中最精彩的内容之一。此外,他还提出要回避攻城作战,“攻城则力屈”,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孙子兵法》的内容非常丰富,在统帅的基本素质和才能,战争的准备和进程,军队的组织和训练,临阵的战术技巧等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
孙武的战略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世俗所称师旅,皆到孙子十三篇。”孙膑、吴起的兵书吸收了很多孙武的思想;曹操亲自为《孙子兵法》做过注释;唐太宗曾赞曰:“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宋神宗颁定《孙子兵法》为《武书七经》之首。毛泽东曾赞誉它“至今仍是科学的真理”。
《孙子兵法》各种译本
孙武以及他的《孙子兵法》在国际上也很有影响,唐代时传到日本,1772年,《孙子兵法》被译成法文版本,英国的汉学家称《孙子兵法》为“世界最古的兵书”,美国人则盛赞孙子是“古代第一个形成战略思想的伟大人物”。孙武的确堪称“百世兵家之祖”。
孙武的军事思想还被广泛地应用于政治、外交、经济、科技、体育竞赛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孙子兵法》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和商业竞争中也具有不可估量的指导意义。
3.孙膑膑脚,马陵复仇
孙膑,战国时期齐国人,孙武后裔,是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军事指挥家,著有《孙膑兵法》。
孙膑曾拜古代著名的兵家大师鬼谷子为师,与魏国大将庞涓为同窗好友。但庞涓妒贤嫉能,将他诳骗到魏国并施以膑刑,欲使孙膑不能领兵打仗。后来,孙膑千方百计逃到齐国,做了田忌的门客。他运用博弈原理帮助田忌在贵族赛马中获胜,其才能令田忌佩服不已。田忌将孙膑举荐给齐威王,被拜为军师。后来,孙膑两次采用“围魏救赵”的战法使庞涓所带领的魏军元气大伤。在马陵之战之时,孙膑假装撤退,添兵减灶。待齐军退到道路狭窄、地势险隘的马陵时,孙膑挑选万名弓箭手埋伏于此。孙膑计算魏军行程,判断魏军日落后就到,就在路边一棵大树上写了“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八个大字。日暮时分,庞涓果然率军追到这里,看了八个大字后才发现中计,但已来不及撤退。很快魏军溃败,庞涓中箭,最后羞愧自尽。孙膑在马陵之战大获全胜,也报了膑刑之仇。
经过马陵之战,孙膑名扬天下。
4.“药王”孙思邈
孙思邈小的时候,体弱多病,因此他发愤学医。他天资聪明,通晓诸子百家学说,广泛接触各种学术知识,而且还精通佛家经典,为中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孙思邈对中国传统的医学有深入的研究,同时对民间的药方非常重视,并终生致力于临床研究。他不但精通内科,而且还擅长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以及按摩、卫生保健、饮食治疗、方法、老年养生,等等,有24项成果开创了中国医药学史上的先河。其中有大家都比较熟悉的:第一个提出建立妇科;第一个麻风病专家;第一个确定“阿是穴”……
他写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部医药学著作,是中国医药学史上的重要典籍。其中,医学巨著《备急千金要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被国外学者推崇为“人类之至宝”,对唐朝以后医药学的发展和日本、朝鲜等国医药学的发展,都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
孙思邈是中国第一个全面系统研究中医药的先驱者,也是系统、全面、具体论述药物种植、采集、收藏的第一人。他有渊博的药物学知识,他曾经上过峨眉山、终南山,下江州,隐居太白山等地,一边采集中药,一边进行临床试验。
孙思邈不仅具有高超的医术,而且具有高尚的医德。对病人一视同仁,“皆如至尊”, “华夷愚智,普同一等”。他在《备急千金要方》中专门写了“大医习业”和“大医精诚”两篇文章,详细地论述了作为一个医生所必须具有的医疗态度和医学品德。他自己则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在行医过程中时刻以这些道德规范来严格要求自己。他不仅是我国医德思想的创始人,还被西方医学界称之为“医学论之父”,是与希波克拉底齐名的世界三大医德名人之一。
孙思邈同时又是一个出色的炼丹化学家,他所编著的《丹经内伏硫黄法》一文,记载了中国早期的火药配方。30岁的时候,孙思邈隐居在太白山,成功地炼成了太一神清丹。这种丹药,是用雄黄、雌黄、曾青、慈石等,经升华而得的,其实这就是氧化砷。孙思邈用它治疗疟疾,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这也是他的首创之一,比英国人用砒霜制成氧化砷的孚勒氏早1000年。后来这种方法经阿拉伯西传,在欧洲曾有较大影响。
他的一生以治病救人和著书为己任,为我国和世界的医疗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虽然孙思邈一生淡泊名利,多次推辞做官,但是仍然获得统治阶级的赞赏。唐太宗李世民称赞孙思邈“凿开径路,名魁大医。羽翼三圣,调和四时。降龙伏虎,拯衰救危。巍巍堂堂,百代之师”。
孙思邈扎针
针灸包括针法和灸法,起源于新石器时期的砭石疗法,后世不断地加以发展和完善。针法和灸法所依据的理论、施行的体位基本相同,并常常配合应用,故一般合称为针灸。灸法是将艾叶(或其他药物)揉碎,加工成艾绒,再制成艾条或艾柱,点燃后熏烤,烧灼体表的特定部位,如穴位、患处等来治疗疾病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