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就是这么离奇(中外宫廷奇案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8章 夺权之战 敢叫日月换新天(1)

第一节 色心不改露本性——隋炀帝淫母弑父夺政权

仁寿四年(604年)七月,杨广在淫母弑父后,堂而皇之地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人物小档案:

NO1.杨广(569-618年),一名杨英,隋文帝杨坚次子,母文献独孤皇后。开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立为太子,仁寿四年(604年)七月继位,是隋朝的第二任皇帝,604年至618年在位,唐时谥炀皇帝。

NO2.杨坚(541-604年),弘农郡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市)人,隋朝开国皇帝,581年至604年在位,谥号文帝,庙号高祖。

NO3.宣华夫人(577-605年),陈氏,本名不详,南朝陈宣帝之女,是隋文帝的嫔妃。

在民间传说中,杨广原本是终南山间一只巨鼠转世,所以淫猥贪婪,无恶不作。这个恶人几乎集中了人类所能有的全部邪恶:淫荡、贪婪、狡诈、阴险、自私、冷血、残暴、血腥、昏乱……他犯下了几乎人类所有能犯下的罪行:“淫母”、“弑父”、“谋兄”、“幽弟”、“逆天”、“虐民”。

一切要从公元581年说起,正是那一年,杨坚取代北周,即皇帝位,建立了隋朝,史称隋文帝。隋文帝勤于政事,文治武功颇有建树。他结束了南北分裂的局面,实现了中国大范围内的多民族的统一;他首次实行了一直沿袭到清朝的三省六部制;他开创了科举,制定了当时最为先进并影响后世基本立法的律法《开皇律》。不仅如此,他还开启了隋唐盛世之门,实现了千古传颂的“开皇之治”。但是,英明一世的隋文帝,却犯了一个此生最大的错误,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隋文帝共有五个儿子,都是独孤皇后所生,分别是长子杨勇、次子杨广、三子杨俊、四子杨秀、五子杨谅。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在隋朝建立之初,杨勇就被立为太子,准备日后继承大统,其余四个儿子也被分封为王。隋文帝曾经骄傲地对群臣说:“前代帝王,都有很多宠妃,嫡庶纷争,遂有废立,甚至亡国。我旁无姬侍,五子同母,可说是手足兄弟。哪能有嫡庶纷争的忧虑!”其实,他未免太过于自信和乐观了。他完全没有料到,正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使自己亡国丧身,并演出了一幕幕骨肉相残的悲剧。

作为具有鲜卑血统的杨氏家族的长子,太子杨勇最鲜明地继承了胡人的天性。史称这个比杨广大两岁的太子“性宽厚”,才智尚可,品质不恶,但却缺少心机。他“率意任情,无矫饰之行”,本性直率,不知掩饰。明明知道父亲杨坚崇尚节俭,他偏偏要奢侈浪费;明明知道母亲独孤皇后痛恨男子宠幸众多姬妾,他还要很张扬地寻欢作乐;不但如此,他还冷落了母亲精心为他挑选的太子妃元氏,致其郁郁而终。这使得父母都对他有怨气,加上后来杨勇还过分地接受百官的朝贺,使杨坚更为不满,这就为杨广夺太子位提供了好机会。

为了实现做太子的梦想,杨广费尽心机地将自己伪装起来,让父母觉得他生活简朴,谦逊有礼。他率军灭陈后,将府库封存,资财无所取,天下称贤。他倾心结交朝臣,对读书人也很有礼貌,甚至对普通士兵也注意拉拢。有一次行猎遇雨,身边的人要给他披上雨衣,他说:“士卒们都被雨淋着,为什么单单让我披雨衣?”让人把雨衣拿走。这些表演蒙蔽了很多人,使他的声望越来越高,远远超过其他诸王。隋文帝和独孤皇后也越来越喜欢他。

杨广还笼络隋文帝的宠臣杨素,在杨素的煽风点火下,隋文帝杨坚终于下定决心将杨勇废为庶人,立杨广为太子。在做太子期间,杨广小心谨慎,甚得隋文帝信任,隋文帝经常在大臣面前夸奖太子仁孝,有治国之才。就这样,隋文帝一直被蒙在鼓里,直到临死前,文帝方才看清了杨广的真面目。

仁寿四年(604年)七月,年迈的隋文帝病重,杨素等大臣与太子杨广侍驾。隋文帝卧病在床,可能不久于人世。杨广身为太子,他与皇位的距离越来越近了。然而,杨广竟然还是等不及了!杨广见父亲病重,料想死期不远,心里十分欢喜。他即位心切,就给杨素写信,问他皇帝一旦驾崩,应该注意哪些事情。杨素将注意事项一一写清,封好后吩咐宫女送给太子。

不料送信人误将杨素的回信送至了隋文帝手上。隋文帝看后大怒,随即宣杨广入宫,要当面责问他。正在此时,一波不平一波又起,《隋书·后妃列传》中是这样说的:“初,上寝疾于仁寿宫也,夫人与皇太子同侍疾,平旦出更衣,为太子所逼,夫人拒之得免,归于上所。上怪其神色有异,问其故。夫人炫然曰:‘太子无礼。’上恚曰:‘畜生何足付大事,独孤诚误我!’因呼兵部尚书柳述、黄门侍郎元严曰:‘召我,儿!’述等将呼太子,上曰‘勇也’。述,严出阁为勒书讫,示左仆射杨素。素以其事白太子,太子遣张衡入寝殿,遂令夫人与后宫同侍疾者,并出就别室。俄闻上崩,而未发丧也。”

这里说的是宣华夫人陈氏衣衫不整地跑进来,哭诉杨广在她来的路上调戏她,这使隋文帝大怒,拍床大骂。急忙命人传大臣柳述、元岩草拟诏书,废黜杨广,重立杨勇为太子。杨广听说了,就将侍奉杨坚的人全部换掉,勒兵戒严,包围仁寿宫,断绝内外交通。杨广的亲信张衡闯进隋文帝寝殿,杀死皇上。

杨广随即继位,成为隋朝第二位皇帝。他立即假传隋文帝遗诏,逼迫废太子杨勇自尽,将杨勇及其十个儿子全部处死。其弟汉王杨谅以讨杨素为名,在并州起兵,杨广派杨素镇压,杨谅降后被幽禁至死。至于那个帮助杨广谋杀皇帝的张衡,后来也被杨广借故处死,为杨广出谋划策功劳卓著的杨素也被夷族灭口。

再说那个让杨广把持不住的庶母宣华夫人,这个女人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美女之一。《隋书·后妃传》记载,陈氏是皇家血统,出身高贵,为南朝陈宣帝陈顼的女儿,即后主陈叔宝的妹妹。陈氏长得如何之美?史书是这样说的,“性聪慧,姿貌无双”,时称“江南第一美女”。陈灭亡后,陈氏被杨坚选配到后宫,成为宠妃之一。因为长得太美了,杨坚经常去她那里过夜,连独孤皇后都嫉妒了起来。等到独孤皇后病逝,文帝封陈氏为宣华夫人,专房擅宠,主断内事,六宫无人能比。

杨广即位后,对陈氏依然念念不忘。他派心腹侍卫捧着一个宝盒到陈氏居住的宫殿,说是大隋皇帝有好物要赐给宣华夫人。当陈氏迎接使者的时候,她想到曾得罪过杨广,杨广是不会放过自己的,想着宝盒里面肯定是毒药,吓得花容变色,坐在那里一动不动。使者有些不耐烦,催促她快点打开盒子。当陈氏哆哆嗦嗦地打开盒子后,才发现里面是几枚做工精美的同心结。宫人们于是都安下心来,欢呼道:“娘娘千喜万喜!”当杨广得知陈氏收下同心结后,便迫不及待地来到了她的宫中,从此,杨广强占父妃,成为隋王朝贻笑后人的丑闻。这一年杨广37岁,陈氏28岁。

后来,杨广迫于压力,将陈氏送到仙都宫居住,不久她又被召回宫中。陈氏虽然回宫,但她和杨广的事已公众于世,回宫后的压力可想而知,所以,回宫后的她整日郁郁寡欢,一年后离开人世,享年29岁。陈氏死后,杨广还对她余情未了,作了《神伤赋》悼念她。

杨广即位以后,确有雄才大略,在政治军事教育上皆有贡献。但是,他统治残暴,好大喜功,急功近利,骄奢荒淫。他连年大兴土木,在洛阳建起规模恢弘的宫殿群,开凿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三下江南巡游。他对外不断用兵,其中规模最大,影响最深,后果最严重者,莫过于三征高句丽。繁重的徭役、兵役,使得田地荒芜,民不聊生,致使国库亏空,劳民伤财,隋文帝励精图治奠定的基业被杨广挥霍殆尽,于是导致了农民大起义、杨玄感起兵和雁门被围等事件的发生。

杨广晚年,全国烽火遍起,大势已去,不可逆转。杨广见天下大乱,已心灰意冷,整日杯不离手。他无心回北方,命修治丹阳宫(在今南京),准备迁居那里。锐意尽失的杨广常引镜自照,对萧后和臣下说:“好头颈,谁当斫之!”

杨广身边从驾的士兵都是关中人,他们怀念家乡,纷纷逃归。这时,虎贲郎将元礼等与直阁裴虔通共谋,利用卫士们思念家乡的怨恨情绪,推宇文述的儿子宇文化及为首,发动兵变,宇文化及逼缢杨广,隋朝灭亡。堂堂帝王,死后连个像样的棺材也没有用上,由萧后和宫人拆床板做了一个小棺材,偷偷地葬在江都宫的流珠堂下。后唐朝平定江南后,于贞观五年(631年),以帝礼改葬于雷塘(今扬州市附近)。

当初,杨广即位那一年,陈朝的亡国之君陈后主恰好死去。杨广给他订了一个恶谥叫“炀”。谥法:好内远礼曰炀;逆天虐民曰炀。他做梦也不会想到,十四年以后,他被臣下处死,也戴上了他自己制定的“炀帝”的丑名,这实在是他坏事做尽的报应。

相关链接:

隋炀帝创置科举制

隋文帝时期,中央政府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即位后,始建进士科,奠定科举制度,这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极其深远的大事。

隋炀帝开设的进士科以考政论文章为主,选择“文才秀美”的人才。至607年,考试科目已经有了十科。这标志着科举制度的产生。科举制度重才学品质而不重门第,削弱了门阀大族世袭的特权。“百官不得计考增级,必有德行功能,灼然显著者,擢之。”“魏、周官不得为荫。”这种“任人唯贤”的改革,为选拔下层优秀知识分子提供了极好的机会。这种大规模的按不同的科目来分别选举人才,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这充分反映了隋炀帝一登位就把人才选拔问题提到议事首位的雄才大略,也反映了隋炀帝敢于突破旧有形式,大胆起用新的选材形式的创新精神。科举制的创立对隋唐乃至以后的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首先,科举制的实施加强了中央集权。科举制的实施,将考选之权、官吏任免之权,集中到中央王朝吏部和礼部来,这就收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效果。在此之前按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决定权完全掌握在地方上退任中正的门阀氏族手里,中央王朝的吏部基本上都是按照州郡大小中正所选拔和评定的等第来任用官吏的,这样,所选出的人又必然是世族,且门第愈高,品第也就愈高,在这种情况下,要加强中央集权是很困难的。而科举制度则是将官员的考选和任用之权由地方转移到中央,确实强化了中央集权。

其次,在科举制度下,下层地主可以参与政权建设,扩大了统治基础。可以说,科举制度是封建社会较为公平的选拔人才制度,它的积极作用应予以肯定。

隋炀帝开拓疆土

隋炀帝的一生是征战的一生。

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即位不久,就派隋将韦云起率突厥兵大败契丹,韦云起扬言借道去柳城(今辽宁朝阳南)与高句丽交易,率军入其境,契丹人未加防备。韦云起率军进至距契丹大营50里处,突然发起进攻,大败契丹军,俘虏其男女4万余人,从而阻止拖延了契丹的崛起强大。

大业四年(608年),隋炀帝派军灭了吐谷浑。开拓疆域数千里,范围东起青海湖东岸,西至塔里木盆地,北起库鲁克塔格山脉,南至昆仑山脉,并实行郡县管理制度,使之归入中国统治之下。这是以往各朝从未设置过正式行政区的地方。

《隋书·流求传》载:隋炀帝在大业三年(607年)先后派出羽骑尉朱宽、海师何蛮等人两次前往当时被称为“流求”的台湾,因语言不通,第一次带回一名台湾人,第二次带回一些布甲。大业六年(610年),隋炀帝又派出武贲郎将陈棱及朝请大夫张镇州率兵万余人,从广东义安(潮州)起航,前往台湾,当地人以为这是中原的商船,这说明当时大陆商人经常前往经商,也说明台湾人已经熟悉经商贸易。只是陈棱与当地酋长谈判不顺利,刀枪相向,并带了数千名当地居民返回大陆。在台湾中部地区的彰化市,有一条街名叫“陈棱街”,就是为了纪念这位隋朝将领的。

在隋朝诸多的战争中,影响最大的,就是“三征高句丽”。在东边,高句丽是隋朝最强盛的邻国,西边的边境已经过了辽河,等于占据了现在辽宁的部分地域。在隋文帝时期,高句丽曾经侵扰过隋朝,隋文帝派兵讨伐,高句丽王慑于隋军威力,亦遣使谢罪,上表自称“辽东粪土臣元”。隋文帝也借机罢兵。

公元607年,也就是隋炀帝即位的第三年,他巡游到东突厥,在可汗的大帐碰巧遇上高句丽使者。隋炀帝知道如果让半独立了几百年的高句丽和突厥军事联合,是对中原的一种潜在威胁。隋炀帝想让高句丽王高元到隋朝朝见,结果高句丽王慑于军威不敢答应,于是隋炀帝便找到了借口出兵高句丽。

大业八年(612年),隋炀帝募集三十万人的作战军队攻打高句丽。人数之众甚至比得上当时高句丽的人口,隋朝人都认为破高句丽易如反掌,诸军士兵士气皆盛。一路破高句丽城四五十座,后来,陆路进攻的军队渡过辽河围攻辽东城时,因久攻不下而停止前进。由海路进攻的海军,进攻至平壤,一路皆胜,进入城市后由于放松了警惕,被伏兵奇袭,只得撤兵,半路上又遇到了高句丽军队的伏击,结果大败而归。据载三十多万人的队伍,最后仅有二三千人返回。第一次征伐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