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就是这么离奇(中外宫廷奇案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帝王末路 金玉满堂莫能守(4)

据《清世宗实录》和《张廷玉年谱》记载:“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日,胤禛偶感违和,仍照常听政,并召见臣工。二十一日,病情加重,照常理政。大学士张廷玉每日进见,未尝间断。皇四子宝亲王弘历、皇五子和亲王弘昼等,御榻之侧,朝夕奉侍。二十二日,病情恶化,太医抢救。二十三日子时,进药无效,龙驭上宾。”前后仅仅三天时间,雍正帝突然死亡。清宫档案里,也只是简要地记下了雍正帝突然死亡的事实,而没有说明任何原因。于是,雍正帝死因之谜,朝野上下众说纷纭。

其中传播最广的一种说法是,雍正帝是被吕四娘谋刺死的。传说吕四娘是吕留良的女儿。当年,吕留良因文字狱被死后戮尸,吕氏一门,或被处死,或被遣戍。独吕四娘携母及一仆逃出,隐姓埋名,潜藏民间。后来,吕四娘拜师习武,勤学苦练,尤长剑术,技艺高超。而吕四娘的师傅,据说原是雍正帝手下的剑客大侠甘凤池,后来大侠甘凤池因为不满意雍正帝的作为而离开了雍正帝,又收养了吕四娘为徒。在他的精心指导之下,吕四娘成为一名武艺高超的剑客。

为了能够为家人报仇雪恨,吕四娘潜入京师。经过一番秘密的考察和打听,吕四娘终于弄清了雍正帝的行动规律。有一天,她得到密报说,雍正帝今晚要在圆明园过夜,圆明园防守比较松懈,吕四娘便飞檐走壁,跃入圆明园,找到了正在龙床之上熟睡的雍正帝,一剑就砍掉了他的脑袋。然后提其首级逃出宫外,远走高飞。第二天,宫中的太监见都到了下午了,雍正帝还没有起床,就叫来皇后,到雍正帝的寝宫一看,发现他已经身首异处死去多时了。于是,宫中大惊,谎称雍正帝病重,急召诸位王爷大臣们入宫,并封锁了雍正帝被杀的消息,只说雍正帝是突然得病去世了。还有传言说,雍正帝的棺木中收敛的是一个无头尸体,因为没有真的头,就给他做了一个金头。

这个民间传说非常富有情节性和感染力,至今已经流传了200多年。当然,这只是野史小说中的一种传言,这种行刺之说纯属谣言。

首先,吕四娘主仆三人的逃出是不可能的,当时办理此事的浙江总督李卫以擅长缉捕盗贼而著称,他奉命兼管江苏盗案,若吕留良后人果有逃出的,他自然有能力搜捕到案。再说他曾为吕家题过匾,吕案发生后雍正帝没有责备他,他心怀畏惧,下死劲处理有关人员,完全不会让主犯的子孙逃脱。

再说,传说中吕四娘的师傅甘凤池,他是清代著名武术家,先后拜黄百家、一念和尚为师,江湖人称“江南大侠”,《清史稿·甘凤池传》说他勇力绝人能提牛。甘凤池有“反清复明”的思想,曾加入过反清组织。但说他是吕四娘的师傅,实在是没有根据。实际上,他被朝廷捕获后变节,把自己所在的反清组织的人全部都出卖给了朝廷。而且,圆明园在皇帝在的时候,防守极为森严。吕四娘根本不可能穿过昼夜巡逻的卫兵,轻易地进入寝宫刺杀皇帝。

所以,吕四娘行刺雍正说,实属子虚乌有,绝不可信。但是,这个故事为什么流传甚广呢?怕是它暗合了民间对雍正皇帝的一种态度。

雍正帝总体来看可以称为一位明君。但是,他统治严酷,猜忌多疑,刻薄寡恩,被称为“冷面王”。雍正帝登基后,对部分兄弟予以坚决打击,不念亲情。康熙的皇十四子胤禵先是被降爵为郡王,拘禁汤山,后来被派去守陵,再后来降爵为贝子,受圈禁。皇九子胤禟被囚于保定,备受折磨,并名其为“赛思黑(讨人厌)”。皇八子胤禩被圈禁,改名为“阿其那(俎上冻鱼)”。皇十二子胤祹被革职。皇三子胤祉也被革爵禁锢。

雍正帝还脾气暴躁,喜怒无常。有一次,雍正帝看杂剧《郑儋打子》。演员的演技和唱腔都不错,雍正帝赐食。因为剧中郑儋是常州人,演员就问雍正帝现今常州刺史是谁。想不到雍正帝听后大怒,说:“你是戏子,怎么可以问起官守来?”立刻将演员杖击而死。

雍正帝还为人刻薄,以极其粗俗丑恶的语言丑化他所痛恨之人。钱名世因为写了歌颂年羹尧的诗,雍正帝就给钱名世写了块“名教罪人”的匾,挂到钱名世的大厅,以世世代代丑化钱名世。他还嫌不够,令385名举人、进士写诗丑化钱名世。

雍正帝还大兴文字狱,年羹尧案、谢济世案、陆生楠案、曾静、吕留良案、屈大均案、裘琏戏笔之祸、“清风不识字”案……这种文化专制政策,造成社会恐怖,禁锢思想,摧残人才,让天下士人惧怕,所以,雍正帝在民间的口碑并不好。而这个文字狱遗孤复仇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也可看出民心所向了。

另一说,雍正帝是患中风而死的。这个论断有它的合理性。据雍正帝的心腹大臣张廷玉的私人记录,当时雍正帝七窍流血,令他“惊骇欲绝”,而且从发病到死亡速度之快,不能排除脑出血的可能,只是当时的医术不能确诊。但是,雍正帝是否真是患中风而死,以现有的史料是判断不出的。

还有一种说法是,雍正帝是服丹药中毒而死的。清末民国初年就有人提出:“世宗之崩,相传修炼饵丹所致,或出有因。”

雍正帝年轻时即好佛、崇道。做了皇帝后,他求仙访道、企求长生,更是为此忙得不亦乐乎。他不仅把道士请进宫内为他炼丹,待以上宾,还将有名望的佛寺、得道仙观,包括周边环境制成模型,以利仿建,可见他对道家的长生成仙说已经到了几乎痴迷的地步。

在清宫秘档中,记载皇宫日用物品的内务府账本《活计档》,就披露了雍正帝炼丹的一些情况。

最早出现的有关记载,是雍正八年(1730年)的冬天,在圆明园东南角的秀清村,内务府总管海望和太医院院使刘胜芳主持操办,先后运入四千余斤木柴煤炭,利用矿银等物,为雍正帝炼丹。

丹炉一开,烧炼之火便没有灭过。

在圆明园为雍正帝炼丹的道士主要有张太虚、王定乾等人,他们都有一套“修炼养生”方术,对“炼火之说”亦有一番研究。这些道士没有辜负雍正帝的期望,真的炼出了一炉又一炉的金丹。

雍正帝吃了道士炼制的丹药,感觉良好,还拿出一些赏给出征的将帅和大臣。“丹药”二字,明白无误地载入了清宫秘档。

雍正帝“宾天时七孔流血”。七孔流血是严重中毒的反映,雍正帝长期服用道士所炼之丹及所谓的“长生不老之药”,这些丹药中汞、铅、朱砂等矿石含量较高,又都是高温烧煅而成,热性很大。雍正帝的兄弟兼重臣十三阿哥允祥去世后,雍正帝很受触动,为渴求长生不老,他加大剂量服用丹药终致中毒,是情理中事。

雍正帝的儿子乾隆帝还未正式登基前,就急急传谕驱逐宫中道士,可见雍正帝之死同道士有密切关系,因为乾隆帝深知丹毒之害,才会把驱逐宫中道士放在诸多国事之上立马行之。

概括起来,雍正帝之死同他多年勤政导致的体力透支有很大关系;同他心神长期不得安宁、夜不能寝、精神不能贯注、惧怕报应也有很大关系;更同他长期以来不断服用丹药、体内大量积毒有关;他晚年为求长生加大剂量服用丹药更是导致他最终猝死的直接原因。

雍正帝在位时间不长,但却在继位和死因问题上为后人留下了两大疑案。也许这些疑案根本就没有什么神奇之处。只是后人的种种传言才给它们披上了层层的神秘面纱,变得扑朔迷离,让人难以看清其中的真相罢了。

相关链接:

雍正帝扳倒年羹尧

年羹尧(1679—1726年),父年遐龄官至工部侍郎、湖北巡抚,其兄年希尧亦曾任工部侍郎。他的妹妹是胤禛的侧福晋,雍正帝即位后封为贵妃。他的妻子是纳兰性德的女儿。

年羹尧自幼读书,颇有才识,后来建功沙场,又以武功著称,是一个难得的全才。

他和雍正帝私交甚好,为其登上皇帝宝座立下了汗马功劳。到了雍正帝即位之后,年羹尧更是备受倚重,和隆科多并称雍正帝的左膀右臂。

雍正元年(1723年)十月,青海发生罗卜藏丹津叛乱,青海局势顿时大乱,西陲再起战火。雍正帝命年羹尧任抚远大将军,驻西宁坐镇指挥平叛。这次战役历时短短15天,年羹尧的大军纵横千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横扫敌营,犁庭扫穴,大获全胜。“年大将军”的威名也从此震慑西陲,享誉朝野。

平定青海战事的成功,实在令雍正帝喜出望外,遂予以年羹尧破格恩赏:在此之前,年羹尧因为平定西藏和平定郭罗克之乱的军功,已经先后受封三等公和二等公。此次又以筹划周详、出奇制胜,晋升为一等公。此外,再赏给一子爵,由其子年斌承袭;其父年遐龄则被封为一等公,外加太傅衔。此时的年羹尧威镇西北,成为雍正帝在外省的主要心腹大臣。

年羹尧不仅在涉及西部的一切问题上大权独揽,而且还一直奉命直接参与朝政。可是,皇帝格外的恩宠让年羹尧忘乎所以,自恃功高,骄横跋扈之风日甚一日。他在官场往来中趾高气扬、气势凌人:赠送给属下官员物件,“令北向叩头谢恩”;发给总督、将军的文书,本属平行公文,却擅称“令谕”,把同官视为下属;甚至蒙古扎萨克郡王额附阿宝见他,也要行跪拜礼。

对于朝廷派来的御前侍卫,理应优待,但年羹尧把他们留在身边当做“前后导引,执鞭坠镫”的奴仆使用。按照清代的制度,凡上谕到达地方,地方大员必须迎诏,行三跪九叩大礼,跪请圣安,但雍正帝的恩诏两次到西宁,年羹尧竟“不行宣读晓谕”。

更有甚者,他曾向雍正帝进呈其出资刻印的《陆宣公奏议》,雍正帝打算亲自撰写序言,尚未写出,年羹尧自己竟拟出一篇,并要雍正帝认可。年羹尧在雍正帝面前也行止失仪,“御前箕坐,无人臣礼”,雍正帝心中颇为不快。

年羹尧还结党营私,当时在文武官员的选任上,凡是年羹尧所保举之人,吏、兵二部一律优先录用,号称“年选”。他还排斥异己,任用私人,形成了一个以他为首,以陕甘四川官员为骨干,包括其他地区官员在内的小集团,这个集团聚敛的财富累计达数百万两之多。

年羹尧的失宠和继而被整是以雍正二年(1724年)十月第二次进京陛见为导火线的。在赴京途中,他令都统范时捷、直隶总督李维钧等跪道迎送。到京时,黄缰紫骝,郊迎的王公以下官员跪接,年羹尧安然坐在马上行过,看都不看一眼。王公大臣下马向他问候,他也只是点点头而已。更有甚者,他在雍正帝面前开始居功自傲,“无人臣礼”。这些都大大刺伤了雍正帝的自尊心。

雍正帝忍无可忍,终动杀机。雍正三年(1725年)三月,机会来了,因出现“日月合璧,五星联珠”的天文奇观,臣僚上表称贺,年羹尧也上表,但一是字体潦草,二是将成语“朝乾夕惕”写成了“夕惕朝乾”,此语意为终日勤勉谨慎,就是写倒了意思也不变。但是,雍正帝认为年羹尧居功藐上,心怀不轨。那些平素对年羹尧心有怨恨的臣僚见状便群起而攻之,于是年羹尧被劾成九十二条大罪。赐其狱中自裁。年羹尧父兄族中任官者俱革职,嫡亲子孙发遣边地充军,家产抄没入官。

叱咤一时的年大将军以身败名裂、家破人亡告终。

雍正皇帝与粘杆处

据说,雍正帝登基后,建立了一个机构,正式名称为“尚虞备用处”,它还有一个更为通俗的名称——粘杆处。它本是一个专事粘蝉捉蜻蜓、钓鱼,用来供皇族玩耍的服务机构,后来演变为情报组织。

据说雍正帝还是四阿哥时,其府邸内有一些高树,盛夏初秋时,鸣蝉聒噪,喜静畏暑的四阿哥便命门客家丁操杆捕蝉,这就是“粘杆处”的由来。皇位角逐到了白热化的阶段,“粘杆处”就成了四阿哥的私人队伍。他训练家丁队伍,招募众多武功高手,四处刺探情报,铲除异己。雍正登上皇位后,为了巩固统治,也为了酬谢党羽,在内务府之下专门设立了“粘杆处”机关。

“粘杆处”的首领名为“粘杆侍卫”,是由有功勋的手下担任的,他们大多是雍正帝藩邸旧人,官居高位,权势很大。普通成员名为“粘杆拜唐阿”,统称“粘杆拜唐”,一般都是内务府包衣,薪水不高,但每天跟随雍正帝左右,也是炙手可热。

这个情报组织虽属内务府系统,总部却设在雍亲王府。1725年,雍正帝降旨将王府改为雍和宫,定为“龙潜禁地”。但奇怪的是,雍和宫成为皇帝行宫后,并未改覆黄色琉璃瓦,殿顶仍覆绿色琉璃瓦。有人认为:雍和宫有一条专供情报人员秘密来往的通道,后来乾隆帝为了消除其父留下的遗迹,改雍和宫为喇嘛庙,将其翻修,通道也被销毁无痕。

“粘杆处”在紫禁城内还设一个分部,御花园堆秀山“御景亭”是他们值班观望的岗亭,山下门洞前摆着4条黑漆大板凳,无论白天黑夜,都有4名“粘杆侍卫”和4名“粘杆拜唐”坐在上面。雍正帝交办的任务,由值班人员迅速送往雍和宫,再由雍和宫总部派人办理。

雍正帝去世后,继任者乾隆皇帝继续利用“粘杆处”控制京城内外大臣的活动。乾隆帝死后,这个情报机构才逐渐被废弛。

雍正帝的泰陵

泰陵始建于雍正八年(1730年),内葬世宗雍正皇帝、孝敬宪皇后、敦肃皇贵妃。泰陵是清西陵中建筑最早、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一座帝陵。

泰陵位于距易县15公里的永宁山下,离北京120多公里。周界约100公里,面积达800余平方公里。有华北地区最大的古松林,北依峰峦叠翠的永宁山,南傍蜿蜒流淌的易水河,古木参天,景态雄伟。陵区内千余间宫殿建筑和百余座古建筑、古雕刻,气势磅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