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巴西的心灵之窗——人文
1.桑巴舞的起源
激昂的舞曲,不羁的舞步,巴西美人们那快速扭动的曼妙腰肢将桑巴舞的魅力推向了极致。桑巴舞是巴西舞蹈艺术的代表。不过你可能不知道,巴西的桑巴舞并非起源于巴西。
事实上,桑巴舞是由葡萄牙殖民者引进巴西的。桑巴舞来自非洲的安哥拉第二大部族基姆本杜,原名为“森巴”。而“森巴”本身就是一种热情洋溢的肚皮舞,其基本的舞蹈动作有上下抖动腹部、摇动臀部等。
在16世纪30年代至19世纪中期的这段时间内,大量的非洲黑奴被殖民者们运送到巴西。在长途跋涉中,黑奴们只能蜷缩在船舱里。那些奴隶主们因为担心黑奴们长时间蜷缩会导致腿脚不便,进而影响价格,所以他们每天都会将黑奴们带到甲板上,敦促黑奴们跳森巴舞热身。由于物资有限,也没有音乐伴奏,人们只好以酒桶、铁锅等物品为乐器,敲出大致节奏。着陆后,这些被贩卖过来的黑奴们每天在劳作之余都会跳一下森巴舞。
随着黑奴们与殖民者、原住民们的融合和接触,森巴舞开始加入了巴西本土的马克西克歇舞、古巴的哈巴涅拉舞等舞蹈的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桑巴舞。伴奏的乐器从锅碗瓢盆变成了铜锣、鼓等打击乐器。舞者的着装也渐渐艳丽起来。男舞者身着骑士马甲或者长袍,脚穿长靴;女舞者身着性感的比基尼或华丽的长裙,头戴王冠或五彩翎羽。
当她们舞动起来后,观众们的内心也会随之燃烧。就这样,一团熊熊的桑巴之火席卷了整个巴西,乃至整个世界。可以说,葡萄牙殖民者们虽无心插柳,却促成了后来的桑巴舞。
2.巴西人如何看待桑巴舞?
在世人眼中,桑巴舞是巴西除足球以外的另一个代名词,是巴西人热情、大胆、豪迈的象征。没有桑巴舞,狂欢节就不能被称为狂欢节!
在巴西人的眼中,桑巴舞一开始的地位并不高。因为桑巴舞并非起源于巴西,而是随着黑奴的到来才兴起的,所以这就给桑巴舞涂上了浓浓的种族色彩,使其有了“黑人舞蹈”之称。此外,早期的男女黑奴以桑巴舞传情,在跳桑巴舞的过程中时常会有肢体摩擦等动作,所以桑巴舞曾一度被巴西人认为是“低俗”“不上档次”的舞蹈。巴西政府也多次下令禁止人们跳桑巴舞。当时,在很多巴西人看来,只有那些无所事事的无赖才会跳桑巴舞。看到有人跳桑巴舞,警察是有权制止的。
后来,世人的关注以及巴西底层人民的坚持终于让桑巴舞突破了世俗与严令的禁锢,使其在巴西艺术中赢得了一席之地。如今,桑巴舞的学校在巴西国内遍地开花,越来越多的巴西人开始接受并学习桑巴舞。
虽然桑巴舞至今都没能被巴西列入高尚的艺术,但是正如巴西人的歌谣所唱:“自从有了桑巴舞,我以歌声宣泄内心。”
3.《腹地》为什么被称为“巴西民族主义的圣经”?
当人们把目光聚焦于巴西的烤肉、桑巴舞和足球时,往往会忽略了巴西的文学。提起文学,我们往往会想起拉美的“头号”文学家——加西亚·马尔克斯或巴尔加斯·略萨。相比之下,巴西的文学显得十分小众。但是,这并不代表巴西就没有杰出的文学家以及文学作品。
在巴西文学史上,最不容忽视的莫过于欧克里德斯·达·库尼亚和他的《腹地》。库尼亚出身贫寒,一生颠沛流离。他勇于发声,向国家呼吁“自由平等”。他是作家、记者、地理学家、历史学家,也是军事工程师。他写的《腹地》所涵盖的内容实在太广泛了,有声泪俱下的控诉,也有科学的论述和分析,有细腻的描写,更有深刻的反思……他完美地将科学论述、纪实报道以及思想分析融合在了一起,以至于人们很难单独将这本书归于某一类书籍中。
《腹地》共分为土地、人民和斗争三个部分,细致地为我们阐述了巴西的地质环境、人种构成、战争情况,将1896—1897年间巴伊亚州腹地的惨痛悲剧刻画得入木三分。这是一本“复仇的书”,书里没有主角,因为在腹地的农民和政府的军队斗争的大背景下,每个牵连其中的人都是主角。在库尼亚的笔下,一个个有见识、有尊严、永不屈服的巴西民众跃然纸面,为争取正义而战。
《腹地》描述的现状将人们从幻想中拉回现实。在巴西,民族的力量极大地推动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巴西人称《腹地》为“巴西民族主义的圣经”。如今每年的8月,巴西人都会举行欧克里德斯节以纪念这位伟大的文学家。
4.牧羊的少年如何追梦?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有的人想要成为科学家,有的人想要当个宇航员,有的人想要吃遍全世界。而西班牙牧羊少年圣地亚哥的梦想则是到达埃及的金字塔,寻找梦中的宝藏。可是要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呢?我们看看牧羊少年圣地亚哥是怎么做的吧!
当第二次梦到在金字塔旁觅得宝藏以后,寻宝之梦就在圣地亚哥的心里扎了根。在撒冷之王的指示下,他终于放弃一切踏上了追梦之路。然而,这条追梦之路并不好走。他在途中遭遇了盗窃、遭遇了军队的俘虏、遭遇了难民的抢劫……磕磕绊绊,他几欲放弃。当然,路上他也遇到了好心的水晶店老板、结伴而行的英国旅者、师恩如山的炼金师以及一个心意相通的爱人。面对挫折和诱惑,圣地亚哥最终还是选择了坚持。最后,他终于领悟到了藏宝地址,找到了自己梦中的宝藏。
保罗·科埃略给了牧羊少年圣地亚哥一个美好的结局。他为什么可以实现梦想呢?保罗·科埃略也早在《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中留下了启示:遭遇了那么多的磕绊,圣地亚哥可曾放弃?当诱惑近在咫尺时,圣地亚哥可曾将梦想抛开?保罗·科埃略曾说:“只有一种东西会导致梦想破碎,那就是担心失败……最黑暗的时刻是黎明之前。”
每个梦想都值得尊敬,每个梦想都近在咫尺,又远在天边,现实的追梦结局需要每个追梦人自己去谱写。但是所有追梦的路都是殊途同归,只有怀揣勇气、智慧以及执着,击退重重考验才能到达梦的彼岸。追梦的少年,你准备好了吗?
5.巴西的第一份历史记录
如今的巴西富饶美丽。虽然许多巴西人并不愿意承认,但是事实上确实是葡萄牙人佩德罗·卡布拉尔将巴西带到了世界面前。可以说,当时卡布拉尔上书王室的《佩罗·瓦兹·德·卡米尼亚奏折》是巴西的一张“出生证”,这是巴西的第一份历史记录。在这张“出生证”上,卡布拉尔究竟写了些什么呢?
这封奏折是卡布拉尔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里面详细记录了自己每日在巴西的所见所闻所感。其中不外乎两个主题:原住民和巴西的自然条件。卡布拉尔对巴西的喜爱之情贯穿了整封奏折。
是的,卡布拉尔刚踏上这片热土的时候就被这片“新土地”深深地吸引了。他发现这里的风景美不胜收,这里的原住民友好、淳朴。不过,由于这是一封将要呈给国王的奏折,不能有任何的夸大和过分修饰,所以卡布拉尔在书写的过程中尽量显得简洁、真实,规避那些过分修饰的词语。然而,即使是这样,字里行间还是充斥着他对巴西的喜爱。他在奏折中还特别强调了这里果实甜美、鸟类繁多、空气清新,令读者也有种不在天堂胜在天堂之感。他对巴西的喜爱之情不言而喻。
或许,对于葡萄牙人来说,这封奏折只是一个扩张领土的标志,然而对于巴西人来说,这是一张“出生证明”,极具历史意义。这封奏折拉开了巴西的大门,为大家展示了一个最贴近自然的巴西。
6.巴西人也懂“功夫”?
说起“功夫”,人们最先想到的要么是泰国的散打,要么是中国的武术,要么就是日本的柔道。但是你可知道,巴西人也是懂“功夫”的。他们的“功夫”叫做“Capoeira”(卡波耶拉)。
关于这种巴西功夫,现在人们普遍认为它是来源于刚果语的Kikongo(两鸡相斗的动作)。也就是说卡波耶拉是由斗鸡动作衍生而来的一种格斗方式。其中最主要的攻击动作集中在腿部,所以也有“巴西腿法”一说。
在练习卡波耶拉时,人们常以音乐伴奏。这种武术,动作灵动且极富创造力,但是每一记踢腿又都十分有力。香港人称之为巴西战舞。那卡波耶拉到底是舞还是武?
其实卡波耶拉是武也是舞。与桑巴舞一样,卡波耶拉传入巴西也是黑奴的功劳。但是与桑巴舞的娱乐性质不同,卡波耶拉更多是为了战斗。据说,奴隶们暗地里练习卡波耶拉其实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够翻身做主人。当然,也有人说卡波耶拉是逃亡的奴隶们用来抵挡葡萄牙人进攻的徒手武术。因为人们在练习卡波耶拉时往往会以音乐伴奏,所以很容易让人以为卡波耶拉是一种纯粹的舞蹈。舞蹈只是卡波耶拉的一种掩饰。只有加入音乐,奴隶主们才会勉强相信他们的奴隶确实是在唱歌跳舞,而非意图谋反。
到了现今,卡波耶拉的战斗意味明显减弱了不少。在混入了其他各类舞蹈和音乐元素以后,卡波耶拉逐渐地成了一种舞蹈,传播性也越来越强。在霹雳舞一类的现代流行舞蹈中都能依稀看到卡波耶拉的影子。能将舞蹈和武术如此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不得不说巴西人真的很有创造性。
7.巴西画家维森特“谋杀”了谁?
2010年圣保罗双年展开展后,巴西开始流传这么一个消息:“画家维森特‘杀’人了!”好好一个画家怎么会杀人呢?还是在圣保罗双年展上杀人!要知道,圣保罗双年展可是世界闻名的展会啊!在圣保罗双年展上杀人是不要命了吗?
维森特的确“杀”人了,而且他“杀”的可都不是无名小卒,而是各国政要。他的武器则是他手中的画笔。原来,圣保罗双年展在最显眼的位置摆出了维森特的一组名为《敌人》的作品。画里的内容竟然是维森特在谋杀各国政要。在画里,维森特割了卢拉的喉,爆了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伊朗总统内贾德、以色列外长沙龙以及美国总统小布什的头,还枪杀了罗马教皇。“遇害”的政要人数有9人之多。这9幅画都是宽1.5米,高2米,画中人物大小与真人相仿,看上去十分逼真。
看到这里,可能很多人都会松一口气:原来是画而已。可是事情又哪有那么简单?这可是世界性的展会,展出如此“暴力”的画作,维森特究竟是何居心?据说,维森特创作这些作品有一个原因:“我对这些虚伪的政要人物失望透顶了,他们也曾害死过不少人,理应受到处决。”这些过分主观的理由哪能让所有人满意?画作一展出就掀起了轩然大波。巴西律师联合会对此表示了强烈谴责,要求展会立刻撤下其作品,因为这明显就是在鼓励犯罪。但是,既然已经展出了,展会组委会和维森特本人也早就已经准备好了迎接这些舆论抨击的说辞:艺术创作本来就是自由独立的。
真不知道各位“幸运”上榜的政要们看到自己被如此“谋杀”有何感受!
8.巴西战舞为何会被禁止?
巴西政府似乎对由黑奴带入巴西的舞蹈都带有偏见。曾经,巴西政府就一度以“低俗”“下流”“不上档次”为由禁止巴西国民跳桑巴舞。与桑巴舞一样,有着黑奴背景的战舞也没能逃过这一劫,在1892年,这种舞蹈被政府禁止。
其实,巴西政府封杀巴西战舞并非是出于偏见,而是实属无奈。战舞就是奴隶们为反抗奴隶主而练的,带有较强的攻击性。然而,这一武艺在奴隶制期间并没有试用机会。反而是在1888年巴西废除奴隶制度以后快速兴起。当时,奴隶好不容易从奴隶制的压迫中解脱,却又卷入失业的旋涡。巴西的各大城市充满了失业的奴隶们。没有工作就没有饭吃,许多以前的奴隶只好选择加入帮派,练习他们的战舞,并利用这些战舞从事犯罪或反政府活动。一时,巴西陷入了混乱。面对这样的局面,巴西政府既不可能将奴隶赶尽杀绝,又不可能把他们全部逮捕,只好在新宪法中严令禁止民众跳战舞,违反者将面临严重的刑罚。
当然,战舞的爱好者们也不是吃素的。你有你的张良计,我有我的过墙梯。既然政府明令禁止,他们就转战地下。为了躲避政府的追查,战舞爱好者们往往会用化名参加战舞活动。这样的传统慢慢延续了下来,所以现在每个战舞舞者正式入门后都会有自己的专属化名。
1930年,巴西政府终于解除了对战舞的封杀令。1937年,巴西的战舞舞者们还受邀为总统跳了一场气势恢宏的战舞。自此,战舞又一次席卷了巴西,成为巴西不可或缺的全民舞蹈之一。
9.多余的CEO:里卡多·塞姆勒
这是一家发展前景惊人的公司,也是一家实力雄厚的公司,同时这也是一家“没有CEO”的公司。为什么会没有CEO呢?难道公司的CEO十分懒惰,不爱上班?在崇尚懒散的巴西的确有这样的可能。但是在这家公司不可能,因为他们的CEO很勤快,并且每天都忙着给公司捣乱。
这就是巴西著名的企业Semco!而这个爱捣乱的CEO就是里卡多·塞姆勒。在他的带领下,Semco在5年内销售额翻了5倍,10年内增长了900%,业绩之好,令人咋舌。他似乎并不满意人们将他视为Semco的CEO。用他的话来说,他只是公司的主要股东,公司是属于大家的,CEO的存在是多余的,他做的最多的就是捅点娄子让员工去处理,训练一下员工的应变能力。
这个理念贯穿了他的管理生涯。别的公司一般都是部门分明,Semco却并非如此。Semco的新员工一年内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职位和培训项目,不需要人事部的调配;别的公司加薪有着严格的要求,Semco的员工是自己做主,因为Semco的员工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给自己定薪资,甚至连账目审核都不需要;在别的公司,开会绝对不能迟到,Semco的员工自由去来,他们可以自由选择出席什么会议;在别的公司,退休时间有着明确的规定,而在Semco,员工可以随时退休、复职,因为Semco的员工享有“退休-返任”的政策……在Semco,这样的怪异管理方式还有很多。可是,这真的是一个公司吗?
是的,至少里卡多·塞姆勒是这么认为的。在他看来,自我管理比上下级关系来得更实在。他喜欢这样的异类管理,并且也鼓励员工以创新的态度对待工作。
很明显,现在像Semco这样奇特的企业十分罕见。或许这个“多余”的CEO很快就能凭一己之力撬动管理的杠杆,改变未来商业世界的发展模式。
10.巴西大作家:马查多·德·阿西斯
即使到了现在,巴西文坛还是将马查多·德·阿西斯视为巴西历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在与他同时代的人看来,这位文豪在当时是“数一数二”“绝无仅有”的。马查多·德·阿西斯在巴西文学界的地位可想而知。这让我们不由得好奇,究竟怎样的环境才能培养出这样一位杰出的文豪呢?他是不是出身书香世家呢?
事实上,马查多·德·阿西斯并非出身于书香世家,相反,他的出身低微且贫寒。在他年幼时,母亲和姐姐就离世了,留下他与油漆匠父亲相依为命。命运似乎并不因此就放过他,他父亲在新婚后没多久也撒手人寰了。他彻底失去了这个世界上最后的亲人。此后,为了生计,他四处奔波,做过超市的店员,也做过教堂的杂工。
很难想象吧,这样一个大文豪仅有小学的学历。他所有的学识都是自学的。16岁那年,他发表了人生中的第一首诗——《他》。次年,马查多·德·阿西斯来到国家印刷局当学徒工。也正是从这个时候起,他正式开始接触出版行业。校对员、编辑、主编助理,他在短短的时间内连续高升,文学水平也越来越高。
婚后,马查多·德·阿西斯的生活和经济条件才算真正地稳定下来。他也有了更多的时间和动力继续在文学之路上奋斗。《里约热内卢的故事》《复活》就是他在此阶段创作的。
因为坚持和努力,马查多·德·阿西斯一步步走上了巴西文学界的巅峰,成为了巴西最杰出的作家之一。是的,每个人的出身都是不同的,也是无法改变的,但是那些成功人士的成功之路却是一样的,都在坚持与努力下一步步往前走。
11.埃尔顿·塞纳的赛车情缘
如果没有1994年5月1日的那场悲剧,埃尔顿·塞纳恐怕还会继续在巴西赛车界称霸多年,或许称霸至今也未可知。只可惜,那场悲剧夺走了埃尔顿·塞纳的生命,也夺走了全巴西最受瞩目的赛车英雄。埃尔顿·塞纳英年早逝,不过他在赛车界叱咤多年的事迹值得后人传颂。
说起来,埃尔顿·塞纳早在幼年时期就已经有了赛车情结。在他4岁时,他的父亲特地给他定制了一台轻便的小赛车。从此,埃尔顿·塞纳的生命就与赛车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再也无法分开。7岁时,埃尔顿·塞纳便开始独自开着父亲的轿车出门。在10岁生日那天,他收到了父亲送他的礼物——一辆真正的小型赛车,此后,他更是立志要成为一位顶级的赛车手。13岁时,埃尔顿·塞纳参加了家乡举办的小型赛车比赛,正式开启了自己的征战生涯。17岁时,埃尔顿·塞纳夺得了南美的赛车冠军。此后,埃尔顿·塞纳屡战屡胜,多次获得巴西全国冠军以及南美冠军。于是,雄心勃勃的埃尔顿·塞纳又开始放眼全世界,争当世界一流赛车手。而他也确确实实做到了!放眼世界赛车界,埃尔顿·塞纳的神话应该是无人不知的。只可惜,1994年5月1日,他在赛车意外中去世。
埃尔顿·塞纳说过:“面对死亡时,我宁愿彻底毁灭,也不愿把余生交付轮椅。”而他的结局也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毁灭得很彻底。或许,对于爱车如命的他来说,死于赛车场是最好的归宿。但是,不管怎样,所有爱车的人都会永远记得他——那个爱车如命的车神。
12.巴西啤酒业的王者:保罗·雷曼
若非经济界人士,你可能很少会注意到保罗·雷曼这个名字。他行事低调,极少在公众面前出现。他是巴西经济界鼎鼎有名的人物,是巴西最富有的人,是巴西啤酒业的王者。
保罗·雷曼最先涉足的领域其实是零售业。1982年,他以收购如今巴西最大的折扣零售连锁店为开端,为自己拉开了投资的大幕。1989年,保罗·雷曼收购了人生当中的第一家啤酒厂,并在接下来的几年内疯狂并购啤酒厂。在掌控了巴西65%以及阿根廷85%的啤酒市场后,保罗·雷曼又开始将目光投到欧洲的啤酒市场上,开始与欧洲的企业家们一争高下。到了2008年,保罗·雷曼又一次出手,一举拿下了百威啤酒。自此,保罗·雷曼的小啤酒厂终于跃升为世界最大的啤酒制造厂,也打响了自己“啤酒大王”的名号。
当然,除了啤酒,保罗·雷曼在其他行业的投资也都十分顺利。现在,这个“无声的杀手”握有汉堡王皇堡、番茄酱生产商亨氏、百威啤酒这三家世界知名企业的控股权。保罗·雷曼和他的合伙人们也在这浮浮沉沉的商战中越战越勇。
保罗·雷曼就这样一点一点酿出了自己的亿万财富。要说挫折肯定也是有的,但是挫折又怎能阻止这位啤酒大王的步伐呢?当别人为挫折而苦恼时,保罗·雷曼却已经从挫折中总结了经验教训。这就是保罗·雷曼不断前进的原因。他的目光如此长远,连巴菲特也对他敬佩不已。
13.奥斯卡·尼迈耶:建筑界的毕加索
谈及奥斯卡·尼迈耶,许多熟悉他的人都会这样评价:年轻。可能有人会觉得荒诞,为什么会用“年轻”来形容一个寿终正寝的设计师呢?其实,这里的“年轻”指的是作品上的年轻。奥斯卡·尼迈耶自己也曾在百岁之年说过:“我觉得自己仿佛才60岁。”
2012年12月5日,全巴西都陷入了沉痛之中,因为他们失去了一位天才——奥斯卡·尼迈耶。这位建筑界的毕加索因病去世,享年104岁。纵观奥斯卡·尼迈耶的一生,由他设计的建筑超过600座。可以说,他不仅高寿,还很高产,而且他的一些作品也很年轻。他有很多项目,如伦敦蛇形画廊夏季临时展馆建于21世纪。为什么他可以一直跟随世界共同前进?因为他一直保持着突破常规的想象力。他将曲线完美地融入自己的作品,为枯燥的条条框框增添了一道道跳跃的美感。这就是他的设计。
他的设计已经达到了“偶像级”的高度,但是这位天才设计师始终没有停止学习,这让他永远保持着年轻的心态和惊人的想象力。他参与设计的“飞机型”都市巴西利亚也受到了世界的认可。
这样一个极具天赋又始终保持着年轻心态的设计师怎能不令后生们敬仰万分?奥斯卡·尼迈耶对建筑的理解也令人敬佩。他曾说:“许多高楼大厦都是为富人修建的,但是我希望能够以美的设计为穷人们的生活增添一道光彩。”
14.保罗·科埃略的奇迹是怎么炼成的?
许多文学迷一定听过保罗·科埃略的名字。他的书畅销全球,被译为65种语言。无疑,保罗·科埃略的书是世界上最畅销的书籍之一。当“最畅销的作家”的光环笼罩着他时,我们仰望,却又疑惑:在文豪家辈出的时代,他是如何闯出一片天地的呢?
其实保罗·科埃略的人生之路并不是十分顺利。他曾经因为性格叛逆被父母送到了精神病院,被关了3年之久。没过多久,他又沉迷于毒品、炼金术和吸血鬼之中。但是,即使曾经误入歧途,保罗·科埃略也不曾忘记自己曾经的梦想:要成为若热·亚马多那样的优秀作家。1982年,他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书《地狱档案》,然而此书石沉大海,没有任何社会反响。时隔3年,他又出版了《吸血鬼研究实践手册》,本书又因为质量原因被收回。1987年,他以朝圣旅途为蓝本出版了《朝圣卜书》。皇天不负有心人,这本纪实性作品受到了人们的热烈追捧。但是,这时的保罗·科埃略并没有随之大红大紫。直到1988年,保罗·科埃略的《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出版以后,他才闯出名堂。这本书现在的全球销量已过了6500万册。是金子总有发光的时候,《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最终在文坛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一时,购书热潮汹涌而至。后来,保罗·科埃略的优秀作品越来越多,他也深受读者拥护。
保罗·科埃略深受读者追捧。他的故事向来简单通俗、易读易懂。保罗·科埃略的奇迹就是这样出现的。他从不刻意追求销量,也从未放弃写作的梦想。
15.音乐家海托尔·维拉
巴西有一位闻名全拉美的音乐家,他就是海托尔·维拉-罗伯斯。许多人在听海托尔·维拉的音乐作品时会产生这样的感觉:虽然听的是古典音乐,但是其旋律中却有浓郁的南美民风味儿。
海托尔·维拉出身于音乐家庭,他的父亲也是一名出色的音乐家。在父亲的影响下,海托尔·维拉自幼就熟练地掌握了大提琴、单簧管和吉他的演奏技巧。如果顺着这条路走下去,海托尔·维拉应该能尽情徜徉在无忧无虑的音乐海洋中。很不幸运,在他11岁那年,自己的父亲突然去世。失去了家庭庇佑的海托尔·维拉带着吉他开始了流浪艺人的生涯。这成了海托尔·维拉音乐之路的转折点。
在流浪期间,海托尔·维拉也未曾停止对音乐的追求。他努力地钻研巴赫和其他作曲家的作品,也努力从民间音乐中吸收精华。后来,他独创出了有民风味道的古典作品。进入国立音乐研究所学习后,海托尔·维拉还念念不忘巴西的民间音乐。于是,他开始在巴西各地收集独特的民间音乐,从中汲取的营养帮助他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创作风格。
随着创作的深入,他开始在巴西声名大噪,海托尔·维拉开始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公众的视野。1954年,他正式被聘为巴西高等音乐学校校长。5年后,这个天才音乐家在里约热内卢去世,享年72岁。
16.导演沙尔丹哈与他的《冰川时代》
许多人对沙尔丹哈这个名字并没有什么印象,但是很多人都知道《冰川时代》。是的,沙尔丹哈就是《冰川时代》的导演。从2002年的《冰河世纪1》至2016年的《冰河世纪5》,冰川系列电影已经陪伴一代人走过了14个年头,而沙尔丹哈也陪伴《冰川时代》走过了7个年头。
沙尔丹哈早在接手冰川系列时就说了,他希望将《冰川时代》打造成一个悲喜交加的电影。他也确实做到了。
你一定想不到,要制作出屏幕上那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小动物们有多么费劲。为了让它们真正地“活”起来,沙尔丹哈没日没夜地埋头苦干,精心处理每一个镜头。与我们见到的活灵活现的动画人物不同,沙尔丹哈和他的同事们每天面对的是枯燥的数据、程序和公式。为了更好地将冰川上的故事呈现出来,他们力求每个数据和公式都精准,每个程序都准确无误。就拿负鼠们掉进水里这一幕来说,别看只是掉水这一个动作,其中的学问可不小:水面上的皮毛要湿漉漉地交错在一起,水面下的皮毛要有流动感,还要考虑水速对皮毛浮动的影响。像这样的事例实在太多了。
在沙尔丹哈和同事们的细腻刻画下,《冰川时代》的每一个角色都令人难以忘怀。稳重善良的曼尼、开朗正义的埃丽、滑稽搞笑的希德……当我们为这些鲜活的角色们着迷时,又怎能忽略了在背后默默爱着它们的沙尔丹哈呢?
17.生命的意义:《维罗妮卡决定去死》
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许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疑惑。有的人说,生是为了死;有的人说,生是为了在不懈努力之后留下印记;歌德则说,任何成熟的生命都会选择死亡。对于这个问题,保罗·科埃略以一本凄美动人的书——《维罗妮卡决定去死》进行了诠释。
对于这本书来说,书名给人一种扑面而来的窒息感。不过,这本看似黑暗的小说却极力向人们传递正能量。
书中讲述的是24岁少女维罗妮卡从选择以安眠药结束生命到最后争取活下去的蜕变经历。那么,维罗妮卡为什么选择自杀呢?24岁不应该是她最美好的年华吗?
书里是这么解释的:一、她如今所过的日子是一成不变的,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她的生活将一日一日地变差。也就是说,这样的日子不仅不会有任何的惊喜,还会随着时间的流逝给她带来痛苦。二、维罗妮卡每次在看报纸的时候,总觉得这个世界实在是太不可理喻了,世界上发生的事情都是那样荒诞可笑。在她看来,再愤愤不平又有什么用呢?这一切她都改变不了。
是啊,这些理由看上去是那么充分。当我们相信维罗妮卡应该去死时,作者又来了一个神转折:维罗妮卡自杀未遂,被送到了精神病院。在一个“精神病院”里,我们看到了乐于助人的律师玛丽,看到了心怀画画梦想的爱德华,也看到了爱德华和维罗妮卡之间超越灵魂的爱情。最后,我们在书中看到了作者真正的思想。
在维罗妮卡慢慢领悟生命的意义在于梦想、在于爱的过程时,生与死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生与死往往只在一念之间,挽回生命的那一念就是梦想、希望还有爱。
18.巴西电影为何能够强劲复苏?
说起巴西电影,许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可能是充满巴西气息的《哈罗,哈罗,巴西》、风靡全球的《强盗》或是直面现实的《里约四十度》……总之,巴西电影给人们留下了太多美好的印象。
巴西电影是顽强的。因为即使面对政府的打压,巴西电影也在顽强地生长:以暗讽的方式出品了《精神病医生》《继承人》等好电影。
1969―1990年间,由于军事独裁的阴霾长时间笼罩着巴西,所以巴西的电影业也长时间处于低谷。后来,好不容易摆脱了黑暗的独裁,人们本以为巴西电影将焕发生机,谁知经济危机再一次打击了电影界。往后的5年内,巴西国内连一部故事片都没有。
进入21世纪以后,巴西电影终于强劲复苏了。《记得童年那首歌》《维尼休斯》《永远的贝利》……优秀的巴西电影又一次进入了人们的视野。究竟是什么给死灰一般的巴西电影带来了生机?
很明显,巴西电影能如此强劲复苏与巴西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电视基础是分不开的。试想一个没有任何电影、文化基础的国家如何能在短时间内将电影业建设得风生水起呢?此外,电影人的独特视角和直面现实的态度也为巴西电影赢得了一线生机。当然,其中也有巴西政府的大力支持。
19.巴西柔术是巴西人独创的吗?
说起巴西柔术,很多人可能会立刻想起中国太极的“以柔克刚”。难道巴西柔术是由中国太极演变而来的?实际上,巴西柔术并非巴西独创,与中国太极也没有任何的关系。
巴西柔术起源于日本柔术,是一种扭斗的武术。习练这种柔术的人都善于把对手拉倒并控制在地,然后以各种强有力的攻击手段制服对手。当时,随着日本内战的帷幕落下,柔术开始在日本国内流行起来。由于常年征战,日本武士在武术上的造诣已经达到了精湛的程度。到了19世纪,柔术逐渐成了日本人的徒手格斗术。日本武士们通常会用它来对抗持械或者徒手的敌人。同时,柔术也演变出了多个门派。有的重视地面打斗,有的则将重心放在踢打上。可以说,战争为日本柔术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养分。柔术练习者们通过战争不断地积累经验并革新了打斗技术。好景不长,由于战争越来越少,柔术也越发少用,人们只把柔术作为日常生活中的自卫术。越来越多的柔术学校选择闭门停业。日本柔术一度面临垂死状态,只有几名德高望重的大师在苦苦支撑。
后来,日本柔术大师前田光世将柔术带到了巴西,并将自己的毕生积累全都教给了巴西人格雷西的几个孩子。柔术这才在巴西扎了根。1993年,霍易斯·格雷西在首次终极格斗大赛(UFC)上一举获胜。巴西柔术开始传播开来。
20.巴西艺术家为什么要反对本国举办足球比赛?
在巴西圣保罗经常能看到各种各样的涂鸦艺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那些夸张怪异的“反足球”涂鸦。乍一听可能会有点奇怪,巴西人不是最喜欢足球吗?怎么会有艺术家公开反对足球呢?其实,更准确地说,这些艺术家反对的是举办足球比赛,而非足球本身。
是的,巴西人天生就对足球有着狂热的痴迷,可这并不代表所有的巴西人都能为了足球“抛头颅,洒热血”。现在,足球比赛已经开始严重影响巴西中下层人民的生活了。
巴西以足球出名,很多人疯狂地热爱足球。圣保罗街头那幅涂鸦是这样的:怪物一般的足球张开了血盆大口,吞噬了巴西人民的房屋。为了举办2014年的世界杯,巴西政府斥巨资大兴土木,而这些资金本该用于公众医疗、教育、社会福利等方面。为了集资,巴西政府还大肆提高公交车费用和税率。民间对此怨声载道。
巴西本来就是一个贫富差距十分严重的国家。这些“剥削”对巴西那些上层人士来说不算什么,而对那些中下层人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因此,以罢工、游行等方式抗议世界杯的巴西人比比皆是。工人、老师们以罢工宣泄自己的愤怒,失业群众和学生们通过游行呐喊的方式对政府宣告自己的不满,画家们则拾起画笔将这些病态一笔一画地呈现在人们眼前。“饥饿的孩子”“疯狂的足球”……画家们夸张的涂鸦里折射的是如今巴西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他们用画笔向政府发出无声的呐喊,对政府那些劳民伤财的行为表示抗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