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与记忆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章 大脑中的记忆芯片——探索记忆的奥秘

了解它们的关系——心理学与记忆

相信很多朋友在看到“记忆术”三个字时,第一时间想到的或许都是某训练班或培训教室,似乎很难把记忆力和心理学联系到一起。在大多数人的眼里,心理学似乎仅仅是在咨询室里让患者闭上眼睛、放松心情,然后和患者聊聊天而已。其实心理学并非单纯地被用来排解心理压力。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及动物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科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心理学涉及知觉、认知、情绪、人格、行为、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等许多领域,也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比如家庭、教育、健康、社会等等。

自从1885年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发表他的实验报告后,记忆就成为心理学中实验研究最多的领域之一。这个曾经被赋予神秘色彩的心理现象,吸引了大量的学者和专家,甚至全人类的关注。记忆是十分重要的,所有的学习和工作,都是一种记忆活动。我们要想学习到一些东西,前提是我们必须保存有过往的一些经验和记忆,而我们的思维过程也要靠记忆才能顺利进行。万物中只有人类具有过去、现在、将来的时间观念,这主要是人有记忆的缘故。人们都向往成为一个“过目不忘”的记忆超人,能够把所有有意义的信息都贮藏在大脑里。然而,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

大多数的心理学教科书和词典上对于记忆的解释是这样的:“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我们汉语中的“记忆”二字简洁地表明了我们人类对于过往经验的反映,必须是先有“记”再有“忆”的。如果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解释的话,我们会把记忆看作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储存,并在未来的某个时间进行提取的过程。比如我们背诵了一首诗,过几天考试时我们将它默写出来,这就是通过记忆实现的。

心理学家们从事基础研究的目的是描述、解释、预测和影响行为。而应用心理学家还有第五个目的——提高人类生活的质量。我们学习记忆,寻找增强记忆力的方法也是为了可以让它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所以,在我们开始通读本书之前,大家必须先明白这个事实:记忆是心理学研究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情感等各个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记忆如同影子一般,一生都将跟随你的左右,所以,我们确实有必要去了解它,收获一些有趣的经验。

【记忆趣闻】

人类总是认为自己是地球上最具智慧的生物,因为我们创造了太多神奇的发明,诸如互联网、航天技术等等。但是,就算我们的大脑已经如此强大,可依旧会出门忘记带钥匙,或忘记去接孩子放学。事实证明,在记忆力这方面,我们距离某些动物差得很远。

有研究人员做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他们请了12名大学生和6只黑猩猩站在一个巨大的触摸屏幕前,屏幕的不同位置会同时出现9个数字,但是瞬间就会消失,然后成为白色方块。研究人员要求测试者按照大小顺序依次指出这9个数字所在的位置。测试结果表示,黑猩猩的表现明显强过成年人类。

科学家认为:“黑猩猩的记忆力可能与‘遗觉象’现象或者是‘相片式记忆’有关。”这种记忆的能力是指在刺激停止作用后,脑中却依然能继续保持异常清晰鲜明的表象。这种敏锐的记忆力对于在野生环境中生存的黑猩猩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这意味着,如果有几只雄性黑猩猩接近一个陌生黑猩猩群落时,只需要扫视一眼,就可以了解到附近有多少个充满敌意的对手;或者当一只黑猩猩需要进食的时候,只需要看一眼无花果树,就能分辨出哪些果实是可以安全食用的。

脑中的数据处理器——什么是记忆

也许很多人是从2000年上映的美国悬疑电影《记忆碎片》开始关注记忆问题的,这部电影在当年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剧本的提名,在同时期的悬疑惊悚片中脱颖而出。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患有“短期记忆丧失症”的男人为妻子报仇的故事。男子因为脑部受伤,只能记住10分钟前发生的事情,他在复仇的过程中必须把各种线索通过文身和照相的方式记录下来。否则很可能十几分钟后,他就根本记不得自己在哪里、在做什么。

可见记忆是何其宝贵的东西。那么记忆到底是什么呢?

先来看看官方的说法:记忆是人类心智活动的一种,属于心理学或脑部科学的范畴。记忆代表着一个人对过去活动、感受、经验的印象累积,有多种分类,主要依据环境、时间和知觉来划分。

假设我们的大脑是一个数据处理器,那记忆就是人类将自己的思维信息内容“储备”和“使用”的过程。

从字面意思来看,记忆包含了两个步骤。首先是“记”,记就是将自己所见所闻所感的信息打包成压缩包,保存到大脑硬盘当中;而“忆”则是在未来将从前的压缩包下载解压,用来重温过去的感觉。

所谓记忆,就是人们对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应用过程,是对信息的选择、编码、储存和提取过程。

比如我们开始认字识字,上学听课了解大量的知识,然后在考试当中,我们针对不同的题目去选择并提取相应的答案,最终完成书写。这是绝大多数人最常使用记忆的情形。

当然,记忆的使用有时并不那么顺利。比如老师前一晚布置背诵一篇《出师表》,你头晕眼花地记了一晚,第二天闹钟一响,脑中一片空白。你很努力地去回忆,却只有一些只言片语,根本无法把它们串联成一篇完整的文章。可有的人却如同复读机一般,张嘴就来,甚是轻松。

这是生活中常说到的记性好和记性差,用切合本书的术语来说就是:记忆力强、记忆力差。

相信很多朋友都曾问过自己,为什么就记不住呢?怎么就老忘呢?难道是我脑子笨?

其实并非如此,听完这个故事再下结论吧!

有一个男孩,从小就被医生诊断有阅读障碍症,老师们也认定他这辈子不会有什么大出息,没有一个人对他抱有希望。

那时候老师对他的评价是“他在计算的时候心思不知道飞到哪里”“他根本无法集中注意力,总是在想一些不着边际的事情”“他的脑子实在太慢了,甚至连我的提问都无法重复”。

这些评价让他十分苦恼,但确实是真实的。男孩觉得自己的大脑无论如何都集中不了精神。

那时候学校是他的噩梦,一走进学校他整个人都会陷入一种恐惧。

但是15年后,他靠自己学会了如何记住一副扑克牌,并且因为拥有“令人难以置信的脑力”而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甚至还成为了世界记忆锦标赛冠军,获得整整8次的冠军殊荣!

从他记住那一副扑克牌开始,他就证明了自己拥有着一颗无与伦比的大脑,并且赢回了失掉的自尊。同时,也彻底摆脱了长久以来笼罩在头顶的乌云。

他的名字叫做多米尼克·奥布莱恩,现在身为世界记忆大师的他,正积极投身于大脑思维与记忆训练的领域之中,把他个人在这方面的经验传授给越来越多的人。

这就是记忆的力量。

其实,记忆作为一种基本的心理过程,是和其他心理活动有着密切联系的。比如,个体过去的经验就有着重要作用。如果没有它的参与,人就无法去分辨和确认周围的事物。

就像远古时代的先民,假如没有记忆作为参照物,那么他就无法区别哪些果实可以食用,哪里的山泉清甜可口,哪里的山洞没有野兽出没。由此可见,记忆对于人的生存是至关重要的,当我们面临复杂的问题时,由记忆提供的知识和经验起着重要的作用。

记忆在个体心理的发展中,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比如人类要发展动作技能,像行走、奔跑和各种劳动技能,就必须保存动作的经验;要想发展语言和思维,就必须保存词汇和概念。没有记忆,就没有经验的积累,也就不可能有心理的发展。

此外,一个人某种能力的显现、某种习惯、行为方式和人格特征的养成,都必须以记忆活动为前提。

记忆是人类得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基本技能。

学生需要凭借记忆才能获得知识与技能,才能以此不断地吸收能量去充实自己,不断增长自己的才干;歌手和演员只有凭借记忆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各种感情、语言和动作,从而呈现出一场完美的艺术表演;工程师需要用记忆去精准地度量和计算,这样才能确保每一个零部件的匹配、机械的正常运作,最终将各种精密的仪器应用到生活当中。

可以说离开了记忆,个体便一片空白,什么都无法学会。到那时个体只能凭借本能去做出各种行为。从某种程度上讲,没有记忆和学习,就不会有人类的文明。

在自然界中,有一个词语叫做“原块”,“原块”是生命的基础,这是为了心理分析方便所创造的一个概念。“原块”使人体产生“记块”,而“记块”的信息量在人的一生当中是极其庞大的,不过很多“记块”都被大脑隐藏了,只有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才会被提取出来。例如,你可能在儿时听过一首歌曲,但是这么多年你从来没唱过,甚至自己都不记得听过这么一首歌。但是在几年或者几十年后,你可能突然就自然而然地唱出来了。

可见人类的记忆力是无限的,“记块”一旦产生,就会在你的大脑中深深扎根,只是很多时候我们缺乏唤醒它们的能力。一旦在某些情况下有了某种提示,它就会突然被唤醒,形成“忆块”。比如对问题的思考,某个特定时间引起的情绪体验以及一些过去做过的动作行为,这些经验“记块”都会以映像的形式储存在大脑当中,在一定的条件下,这些映像又会从大脑中被提取出来。

这个过程,就叫记忆。

【记忆趣闻】

蚂蚁的记忆力较强。蚂蚁从它们腹部末端的腺体里排出一种分泌物,留下了一种特殊的气味。过去人们认为蚂蚁主要是依靠气味来认路,近年来有人进行试验,把气味完全抹去,蚂蚁仍能记住原来复杂的路线。这说明,蚂蚁不仅靠嗅觉,还靠记忆力认路。

一匹马在矿井下拉车10年,这段时间它从没有上过地面。后来由于衰老,人们把它送出矿井,它马上直奔离矿井很远的饲养场。10年光阴,一点也没有冲淡老马的记忆力,难怪人们常说老马识途。

科学家们研究发现,动物大脑中有核糖核酸、乙酰乙酯等物质,这些与记忆力有关。但是,动物的记忆力大多是出于无意识的本能,与人类的思维活动有着本质的区别。

走进记忆的世界——记忆万花筒

前文对记忆进行了一番简单的介绍,在本章将带领大家进入丰富多彩的“记忆”世界。

相信大家目前都对记忆有了大概的认知,都了解到记忆其实就是一种心理过程。那么,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要如何把对记忆的认知应用到生活当中,并且得到一些预期的收获呢?

我们先对记忆进行一个分类,一个一个了解它在我们的生活中起到的不同作用。

记忆如果按照内容划分,可以分为5类:形象记忆、情境记忆、情绪记忆、语义记忆、动作记忆。

形象记忆

形象感知是记忆的根本。它是指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作为内容的记忆。其中包括了对事物的形状、质地、体积、颜色、气味、声音等具体形象的识记、保持和重现。

比如你曾去过一座巍峨的高山,那么往后的日子里,只要再次看到远山,你的脑海中就会不自觉地浮现出以前去过的那座山。

如果你儿时生长在山村之中,整日与牛羊为伴。那么不管过去多久,只要一闻到膻气,就能准确分辨它是来自于牛还是羊。

可能你并不懂什么是雪纺什么是纯棉,但只要伸手去摸一摸,那么这两种手感将成为你区分它们的重要依据。

这种形象记忆是带有显著的直观性和鲜明性的。人类的记忆都是从形象记忆开始,婴儿出生6个月左右就会拥有形象记忆的能力,分辨父亲母亲,认知熟面孔和陌生人,这都是形象记忆的表现。

不过,人的形象记忆发展的水平是受到社会实践活动影响的,比如音乐家就擅长听觉形象记忆,而画家则擅长于视觉形象记忆。而我们大多数人的形象记忆是属于混合型的。

情境记忆

情境记忆又称情景记忆,顾名思义,它是个体直接记录自己经历的记忆,即以空间和时间为坐标,对个体亲身经历的、发生在一定时间和地点的事件的记忆。

人类的大脑很难记住一些司空见惯的小事,但对于有意义的事件却会记得十分清晰。比如,如果你在听到尖锐的刹车声后,亲眼目睹了一场车毁人亡的惨祸,那在你此后的人生当中,一旦再次听到类似的声音,就会不由自主地感到恐惧,并想起那场惨剧。这说明,你的大脑已经将刹车声和车祸紧密联系在了一起。这种记忆对人类生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帮助大脑判断如何趋利避害。

加拿大心理学家图尔文和唐纳森在1972年把长时记忆分为情境记忆(或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而情境记忆又有靶记忆和源记忆之分。通俗点说,靶记忆就是关于跟什么人说过什么话的记忆;源记忆就是关于从谁那里得到信息的记忆。

有时候我们兴致勃勃地给朋友、同事讲了个笑话,结果对方却兴趣索然地说:“你都讲过很多遍了……”其实,这就是靶记忆惹的祸。

记得跟什么人说过什么话很重要。老师和领导要是忘了自己给学生和下属交代了什么作业或任务,正常学习、工作秩序将难以维持。对于普通人而言,靶记忆也不止是避免啰嗦和尴尬这么简单。

加拿大罗特曼研究所的尼格尔·高比设计了一个实验:他让参与者向名人的图片随意讲述一个信息,来模拟向不可选择的对象传递信息的过程;然后让参与者从名人的图片那里得到一个信息,来模拟从他人那里接受信息的过程。最后发现,参与者可以较好地记住给他们讲故事的名人,却不大记得住谁听了他们自己讲的故事。结果再次证实:比起记住讲者,记住听者出错的概率大得多。

当人们在向别人诉说一件事的时候,会把自己的注意力完全放在正在讲述的信息上。而在和朋友聊天的时候,告知其一个故事就不仅仅是传递信息这么简单了,因为在这个过程当中,会经常用到“我”这种词汇,于是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自我关注度。

情绪记忆

情绪记忆又叫情感记忆,是主要以体验过的情绪、情感为内容的记忆。某种情境或事件,引起个人强烈或深刻的情绪、情感体验时,对当时情境、事件的感知,与由此而引发的情绪、情感结合在一起,都可以保持在人的头脑当中。例如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记仇”就是一种情绪记忆。

在个体回忆的过程中,只要有相关的表象浮现,那当时相应的情绪、情感就会出现。情绪记忆具有鲜明、生动、深刻、情境性等特点。所以情绪记忆相较其他记忆更为牢固。有时候经历的事实其实已经有所遗忘,但激动或者沮丧的情绪依然留在记忆之中。所以情绪记忆在文艺创作和表演艺术当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最常见的例子就是“失恋”。

语义记忆

它是一种基于对作为一般性知识的事实与概念的了解,透过语言、文字、数字、算法等抽象性的内容来形成记忆。通常是由情境记忆发展而来,是一种客观性的知识,与个人经验无关。常见的背单词、记公式、诵诗词,都算作这个范畴的内容。

语义记忆属于对各种有组织的知识的记忆,如词汇、概念、定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规律的记忆。它所包含的信息是不受接收信息的具体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主要受意义影响。比如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电压和电阻成正比、春夏之后是秋冬、飞机场是停飞机的等等。

语义记忆相比情境记忆较少受到干扰,提取信息也更加迅速,一般是不需要进行检索的。不过当前的研究认为,把情境记忆和语义记忆分别看作两种不同的记忆系统是不确切的。因为它们可能代表一个连续体的两端,在它们之间很难去划分一条严格的界限。

动作记忆

动作记忆,又称运动记忆,是以完成过的动作、运动、活动为内容的记忆。人们在生活中的运动动作、习惯动作、劳动动作、艺术动作等,都是以运动记忆为基础的,同时又是运动记忆的表现。

动作记忆对于运动员、舞蹈演员、技术工人等人群的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动作记忆又是形象记忆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以完成过的动作所形成的动作表象为前提的,虽然识别时比较困难,但一经记住则很容易保持、恢复,且不易遗忘。

研究表明,动作记忆在个体的发展中比其他各种记忆都形成得要早,它是人们获得言语、掌握和改进生活技能的基础。

武侠小说当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节:“华山派弟子惊讶地发现,来人所使的步法和剑招竟和自己平时所练习的一模一样,无论是起手式还是收剑式,都是活脱脱的华山剑法,行云流水,游刃有余。”其实,这也是类似于形象记忆的动作记忆。

正因为动作记忆识别时比较困难,所以在经过长时间反复操作演练后,它才更容易保持下来。

例如一个写字难看的中国学生到海外留学,每天奋笔疾书练就一手漂亮的英文书法,等他回国之后拿起钢笔用汉字写名字时,中文字写得依旧难看。

记忆除了五大记忆种类,还分三大系统。这些内容不多,仅作为对记忆体系的补充。

首先,如果我们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待人的认知活动的话,那么人的认知活动也可以看作是对信息加工的过程。所以按照信息编码、存储和提取方式的不同以及信息存储时间长短的不一,这里将记忆分作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三个系统。

瞬时记忆又称感觉登记,或者是感觉记忆,是认知心理学用来说明人的感觉作用和记忆形成的术语。代表着刺激源的信息接触到人的感觉器官,被暂时的存贮。凡是接触到感觉器官的信息,都成了存储登记的内容。

瞬时记忆的作用就在于,它暂时地为我们保存了你接收到的所有感觉刺激以供你选择。我们需要它,因为在接受信息之后,我们需要时间去判断周围环境的刺激哪些更为重要,哪些次之。但是这个时间不能太久,否则,我们很容易丢失后面更重要的信息。

举个例子,走在大街上时突然闻到一股麻辣烫的味道,这时眼前走过了一个清凉美女,与此同时,身后传来一声汽车的急刹锐响。这时候你在一瞬间接收到了食物、女人、危险这三种信号,而这三种信号需要你在目前所处环境当中迅速分辨出一个最重要的。否则,味道可能消失,美女可能离开,失控的汽车可能朝着你冲了过来。

相比之下,短时记忆就显得简单多了。

短时记忆也称做工作记忆或者是操作记忆,它是信息加工系统的核心,指信息一次呈现之后,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保持时间一般在0.5~18秒,不超过1分钟。

有人把短时记忆比作电话号码式记忆,意思是说,人们为了打电话,先查找号码,查到后立刻拨号出去,等到通话结束,号码也就随即忘掉了。在短时记忆中,记忆内容就保持这样短的时间。

短时记忆在现代化工业和军事通信工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在自动化控制系统中,人们需要按照仪表盘上的数据显示来进行操作,因此必须暂时记住仪表显示的数据。等到操作之后,这些数据则被迅速地忘记。

生活当中对于短时记忆的使用也很频繁,像打字员从看稿到打字,翻译工作者从听到翻译,学生上课从听讲到记笔记,都是靠短时记忆来实现的。

长时记忆则是指永久性的存储,一般能保持多年甚至终身。

理论上讲,长时记忆是指存储时间在1分钟以上的记忆。长时记忆中存贮着我们过去的所有经验和知识,为所有的心理活动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同样,长时记忆的信息来源大部分是对短时记忆内容的加工,也有由于印象深刻而一次获得的。

具体的记忆过程与短时记忆基本无异,这里就不再赘述。

【记忆趣闻】

有一种流传很广的说法,“鱼的记忆只能保持短短7秒的时间。7秒钟之后,此前的经历便会忘得一干二净,周围的一切都是新鲜的。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金鱼一辈子待在小小的鱼缸里,都不会觉得郁闷和无聊,还没游上一圈,它的记忆就消失了,鱼缸对它来说就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实际上,这不过是一个流传甚广的谣言。

有人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鱼缸的一侧投射一道亮光,紧随其后的是痛苦的电击。鱼缸里的金鱼吃了苦头之后很快就长了记性,当亮光出现的时候,它们会马上游开,避免受到电击。实验结果发现,在此后长达一个月的时间里,金鱼都能记住如何避免遭受电击。

一位叫埃里克森的心理学教授也做过类似的实验,每次在喂鱼(不同的是,他喂的是鲶鱼)的时候,他都要叫上几声——“鱼、鱼、鱼……”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他每次这样叫的时候,就会有19条鲶鱼游过来讨口吃的。第二年,埃里克森又来到鱼池边召唤他的鱼,这次有16条鱼听从了他的召唤。5年之后,当他再次这么做的时候,仍然有9条鱼还记得他的声音。

为什么你记不住——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经过研究后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发生,并且遗忘的速度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的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

在艾宾浩斯的长期实验与反复计算后,根据研究结果,他描绘出遗忘进程的曲线,也就是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这条曲线证实了艾宾浩斯的猜想,他发现,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一定规律的——遗忘先快后慢。

时间间隔 记忆量

刚刚记忆完毕 100%

20分钟后 58.2%

1小时后 44.2%

8—9小时后 35.8%

1天后 33.7%

2天后 27.8%

6天后 25.4%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两组学生共同学习一段课文,甲组的学生在学习之后不复习,一天后的记忆率是36%,一周之后只剩13%;而乙组的同学按照艾宾浩斯记忆规律复习,一天后保持记忆率为98%,一周后是86%,从数据上不难发现,复习过的记忆率明显高于不复习的情况。

所以,课堂上老师不厌其烦地说,一定要复习复习再复习,并不是一句空话。当然,复习也有方法。

我们都知道大脑是一座记忆仓库,我们所经历的事物、思考的问题、体验的情感、练习的动作,都可以成为脑海中的记忆。而记忆这个过程包含了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我们大多数人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只注重学习当时的记忆效果,却没有想过,如果忽视了后期的保持和再认,同样达不到良好的记忆效果。

我们现在都知道,记忆在保持的时间上是不同的,分别有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我们在课堂上所学习的内容只能成为短时记忆,如果不经过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的内容很快就会遗忘。而课后进行过及时复习的内容,则可以从短时记忆变成长时记忆,在大脑中保持相对比较久的时间。

怎样才叫遗忘?所谓遗忘,就是我们曾经记忆过的内容无法再回忆起来,或者是错误的回忆,这些就叫做遗忘。

那么回到最初的问题,为什么我们记不住?

在艾宾浩斯的理论中,最重要的重复期并不是几天以后,而是识别后的几个小时之内。关键在于两点:一是当我们获取新知识之后是否立即反复使用巩固,二是我们在未来的1个月当中,是否会重复地使用我们所学到的知识与技能。

死记硬背是态度,而不是方法。我们要做的只是把死记硬背这件事变得更加有效率、有趣味,更合理,然后按照我们所制定的步骤,稳扎稳打,慢慢进行下去。

让机器顺畅运转——记忆与生活

我们普通人对记忆的使用都比较生活化,除了日常提取信息、回顾过去、解决各种问题之外,做得最多的就是试图提高记忆力。

记忆力是什么?

记忆力是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客观事物所反映的内容和经验的能力。简单来说,记忆力就是用来记录一切的能力。它既是一种能力,又是一种力量。能力越强,力量越大。所以,提高记忆力就是提高这种能力的力量。

历史上有很多通过认真看、听、默诵、观察以及种种刻苦的磨炼,造就了非凡记忆力的例子。

相传我国东汉时期著名的经学家、天文学家贾逵,在5岁的时候还不会开口说话,他姐姐闲着没事,听到隔壁私塾书声阵阵,于是就经常抱着他在篱笆旁听。时光荏苒,贾逵10岁了,有一天姐姐突然发现贾逵居然在默默背诵五经的内容!姐姐大为吃惊。后来才知道,原来是私塾里反反复复的朗诵让贾逵耳熟能详。发现弟弟突然开窍,姐姐非常高兴,于是就帮他把院子里的桑树皮都剥了下来,然后裁成了薄片,让贾逵可以一边默诵一边书写。几年之后,贾逵便已通晓五经和其他史书了。

以这个故事来看,贾逵并没有去刻意锻炼自己的记忆力。作为一个5岁都不会开口说话的“笨小孩”,突然可以默诵出四书五经的内容,这本身就是一件很令人意外的事情了。所以姐姐接下来做的只是给弟弟提供一点点便利条件,让他可以边诵边写而已。

老话说得好,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只有语义记忆是不够的,还要加上动作记忆,相辅相成,方能扎根脑中。这些看似朴实的话实际上正是记忆力训练最基本的原则:加深印象。

但是我们不可能把生活中所有的事情都进行文字记录,我们只能依照事物轻重缓急去决定记忆的准确度和清晰度。所以在生活当中,对于记忆的检索和提取,有时候确实不是那么顺利。很多时候,可能我们自己觉得并没有遗忘,可明明话到嘴边,却说不出来。张嘴忘词,提笔忘字,既尴尬,又迷惑。

几个小例子,一看便知。

例1:有一天你下班回家,在路边等车的时候突然看到一个大学同学。他乡遇故知,你很开心,立刻就伸出手跟对方打招呼,然后嘴一张,却忘了对方叫什么了。

我们先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看看,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

我们人类在个体的学习当中,在接收到外界刺激和信息的时候,首先会对信息进行编码处理。就好比图书馆新到一批图书,管理员需要先把书籍分门别类登记一样。

信息编码分之为形码、声码、意码。文字是这样,人或物也是一样的道理。

以人为例,我们把形码比作这个人的形象特征,声码代表此人的声音特点,意码则是你对这人的认知。比方说:性格、人品、气质,等等。一般短期记忆以声码为先,而长期记忆则是以意码为主。

当我们突然见到一个熟悉的同学,我们已经把这个人和意码建立了直接联系,而不会像初识的时候,把精力全放在形码的记忆上。我们一见到这个人,就直接从潜意识里反映出和他性格相符的词。像上面提到的,开朗外向或是深沉孤独。

但是如果这时候声码的解码无法进行,或者说声码不能和意码或者形码建立连接,自然就叫不出对方的姓名了。

换句话说,大脑中有3条线路是用来让我们检索提取关于老熟人的记忆,如果这3条线路无法正常连接,结果则是信息提取失败。

例2:一个男人追求一个女人很久了,有一天,女人突然说:“我想不起他长什么样子了。”闺蜜笑着说:“看来你快爱上他了。”

这是说想让一个女人爱上你,就必须让她忘记你吗?并非如此。

我们先按照记忆编码的方式还原一下场景。

首先男女在初次见面的时候,双方最先给记忆进行编码的是形码,因为第一眼双方看到的都是对方的外形。或美或丑、或帅或衰,都会在第一时间作为形码保存归档。在以后的接触交往中,双方会逐渐把注意力从形码转移到意码。就是说开始关注对方的气质、品质、性格这些方面。久而久之可能会忽视了对他的形码的提取,也就是对相貌外形这方面不再那么关注,就会出现一时记不起对方相貌的情况。

你是否也曾经一下不记得父亲母亲、男女朋友的长相呢?因为人在相当熟悉之后,更关心的是与对方意码相关的人格魅力,而不是代表形码的相貌。所以,在这些时刻,记忆的作用就不只是记录了。它还会影响你的情绪,给出你各种讯号,促使你去做一些决定。

以上都是我们普通人在日常生活工作当中,对于记忆的一些基本应用。但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类人群,总有不同于常人的记忆使用方法。

1990年,美国纽约的一所中学生物教师霍华德·贝格,以一分钟阅读并且理解25000字的速度,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他在后来接受一家杂志社采访过程中,采访者给了他一本320页的《戴安娜传》,5分钟后,采访者向霍华德提问,结果令人咂舌。

采访者提出了10个问题,霍华德准确无误地答对了9个,唯一没有答对的只是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

《体育生活》报记载,俄罗斯棋手卡斯帕戈夫具有超乎常人的记忆力。他记下了1800多人的详细通讯地址和450多人的电话号码,并且熟记了12000个棋谱。

陕西省岐山县有一个奇人,号称过目不忘,他叫张宏斌,本职是医生。他看过11遍《红楼梦》,能不翻书就讲清443个主要人物之间的来龙去脉、相互关系。书中225首诗词倒背如流。包括全国各地名胜古迹镌刻的楹联,他可以背下来4000多副。

【记忆趣闻】

“我们记录得越多,感受到的就会越少。”心理学家Linda Henkel的父亲是一位摄影师,她一直认为人类拍摄照片这一行为会影响到我们的记忆。最终,Henkel给这种现象命名为“拍照效应”。

Henkel说,人类在有额外记忆辅助工具的情况下会产生依赖感,依赖相机帮助自己记住所有的细节。而对于所拍摄的照片,人们往往记忆得更少,比如人物手臂摆放的位置或者是项链、头饰等等。这些细节一般在我们直接观察后,记忆得会更加清晰。

在我们按下快门的那一刹那,人们会产生一种将自己的记忆外包给了相机的心理活动。所以,当我们在主动使用这些记忆设备的时候,大脑会相应地减少思想认知,并不会真正帮助我们记住新的事物。

Henkel还认为,人们将照片视为记忆的一部分也是不对的,因为照片不会改变,但我们的记忆却会发生改变。我们在不同的时间段回忆起以往的一些事情时,都会有不同的感受。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的观点也会发生改变,回忆的视角也会产生变化。这就是记忆,记忆是动态的,而照片则不是。

现在很多年轻的爸爸妈妈都喜欢用影像来记录宝宝的成长过程,将孩子成长的各个阶段都用相机照下来。那么,这些无处不在的照片会不会给孩子们的记忆带来什么影响呢?

维多利亚大学心理学教授Maryanne Garry做了一些研究,他认为,人们似乎遗失了拍摄照片的时光。

Garry教授认为,大多数人可能拍了很多照片,然后细心地整理好所有相片,把它们收好。但对于拍照的时间、地点大家似乎都不太关心。在他看来,如果家长不能做好一个“记忆档案管理员”,那就无法帮助孩子们学习,或者对他们谈起自己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