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中国制造”当前的困境
对以上ISC与IPD的分析可以看到,过于依赖原料成本优势的中国制造企业终有遇到“硬1元”这堵墙的时候,总要找到绕墙而过或者穿墙直入的出路。尽管今天的中国企业逐渐认识到需要从制造业的整个供应链角度寻找出路,意识到ISC与IPD的价值,但整体来说,中国企业对待生产和价值仍是进行孤立的处理,尚未做到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优化和提升整个生产系统。
时至今日,对于尚未找到出路、尚未实现整体供应链优化的中国制造企业来说,来自内部和外部的新压力更是有增无减。
·人民币长期升值与劳动力成本上升的趋势,已经在一步一步地削弱中国产品物美价廉的竞争优势;
·单纯的低成本竞争对资源与环境造成不合理的长期损害,日益难以为继;
·在同样低成本地区制造业兴起的替代威胁下,脆弱的低成本优势被进一步挤压;
·仅仅依靠低成本在市场中竞争,面对国际贸易盛行的质量标准与环境标准等借口,难有足够的回旋余地来应对。
可以说,中国企业运用原料生产成本优势创造价值的能力已经越来越低,而所缺乏的是核心技术,包括:产品创新能力、高效率的生产、快捷的物流、便利的仓储、营销渠道的掌控,以及全面的客户信息管理等其他更高价值环节。这些弊端暴露得越来越明显。显然,如果不能在每个生产环节形成资源配置的优化,不能使整个生产系统一体化,不能持续提升生产系统,不能持续进行产品研发的创新,“中国制造”就无法面对日益严峻的全球竞争的挑战。
某种程度上说,现今全球制造业的竞争已经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谁能利用全球资源优化整个供应链的各个环节,谁就能取得竞争的优势。谁能够不断完善供应链系统,谁就能保持竞争优势。
尽管大多数中国制造企业还处在摸索阶段,它们还在寻找适合自己的供应链系统。但是,从全球领先企业的成功经验中,我们可以缩短学习的过程,可以从已经取得成功经验的中国企业身上学习适合自己的经验。即使是失败的案例亦能提供难得的经验教训,从反面获得有益的启示。在优化供应链过程中,采用的ISC与IPD策略无疑是值得中国企业普遍借鉴的有益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