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左右历史风云的帝王将相(7)
一些文字历史资料记载,岳飞葬于杭州九曲丛祠旁的北山,也就是今天杭州昭庆寺以北一带。史籍记载:“飞死于狱中,枭其首”,“狱卒隗顺负其尸出,逾城,至九曲丛祠中。故至今九曲王显庙尚灵。顺葬之北山之诳”。据说狱卒隗顺死时“谓其子曰:异时朝廷求而不获,必悬官赏,汝告言曰,棺上一铅,有棘寺勒字,吾埋殡之符也。后果购其瘗……其子殆上台,官悉如所言,而尸色如生,尚可更敛礼服也”。其他如明万历十年刊本《汤阴精忠庙志》、嘉靖时期的《西湖游览志》、清康熙时编的《钱塘县志》等,均采用此说。
至于今天所见的栖霞岭岳飞墓,是否是假坟,也难以说清。我们知道,岳飞遇害后人们一直要求为他平反昭雪,但宋高宗始终置之不理。到了宋孝宗即位,为了给太上皇保留体面,假称“仰承”高宗“圣意”,给岳飞恢复官爵与名誉,此时距岳飞遇害已21年了。《金陀续编》卷十四载有淳熙六年岳飞之子岳霖等《赐谥谢表》,其中讲到朝廷昭雪岳飞冤案,说“葬以孤仪,起枯骨于九泉之下”。若记载无误,那么岳飞的遗骨应该就是改葬在栖霞岭。
蒙古帝国的大将拖雷死亡之谜
拖雷是成吉思汗的第四子,为人豪爽,英勇善战,是铁木真最宠爱的儿子。在成吉思汗去世时,考虑到接班人应该稳重有谋略,便将汗位交给三子窝阔台。但军政大权一直握在拖雷手里。后来,在灭金的归途中,拖雷暴亡,年仅41岁。因为死因蹊跷,人们一直猜想他是如何死的,他的死是否与窝阔台有关系呢?
据《蒙古秘史》记载,公元1234年,蒙古灭了金国,在班师回朝的归途中,蒙古大汗窝阔台突然病重,奄奄一息。随军巫师称蒙古大军杀戮过重,惹怒了金地的鬼神,一定要找大汗或者与大汗身份相差无几的皇族报复。拖雷听后,便表示愿意代替大汗去死,于是喝了一碗下了符咒的水。窝阔台的病果然好了,拖雷不久便去世了。很明显,这件事并不简单,那一碗水很可能被窝阔台下了毒,故意将弟弟拖雷毒杀,以抢夺军权。在《元史》中也记载了这个故事,只是略有差别。
拖雷当时可能也不愿意喝下那碗水,但迫于形势,不得不喝。历史上权力的斗争是残酷的,哪怕亲兄弟也因皇位而相互残杀。
戚继光斩子是真的吗
明朝正统年间,朝政腐败,军备废弛。东南沿海的倭寇趁机登岸,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戚继光奉命主持抗倭斗争,训练出一支骁勇善战的“戚家军”。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戚继光斩子的故事。这一故事还被改编为闽剧《戚继光斩子》,以艺术的形式在民间盛传不衰。戚继光斩子的故事到底是不是历史事实呢?这件事情到底发生在哪个地方呢?这些问题虽然一直众说纷纭,却始终没有定论。
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浙江抗击倭寇,几次都连战连捷,打得倭寇闻风丧胆。据说有一次,戚继光率领军队在台州府围剿一股倭寇。为了彻底消灭这股倭寇,戚继光立即命自己的儿子戚印为先锋,率领军队抄近路在白水洋常风岭一带伏击。临行前戚继光一再交代戚印,与倭寇接战之后,不要急于求胜,要佯装失败,将敌人诱至仙居城外再予以反击,以迫使城中的倭寇出援,一举歼灭。违反军令者要按军法处置。
戚印率军到达常风岭之后,将军队埋伏在山道两旁的树丛中,此时,倭寇的队伍也沿着这条山道开了过来,前面还押着一些抢掠来的妇女和牛羊等。戚印见后,气愤万分。再也沉不住气,忘记了临行前父亲交代的只许败不许胜的嘱托,率军杀了出去。戚印胜利后,率军回营,向戚继光禀报此事。戚继光勃然大怒,说戚印逞一时英雄,贻误军机,若是不杀则军纪难以严明如初。最终,还是斩了儿子。
但史学家认为这个故事很可能不真实。在《明史》《罪惟录》《明书》等正史中,没有任何关于戚继光斩子的记载。而且戚继光的子女中,没有戚印这个人。因此很多史学家认为,民间之所以流传这个故事,是因为戚继光治军严明,人们为了宣扬戚继光的威名,就编造了戚继光斩子这个故事。
袁崇焕被杀原因
袁崇焕是明朝末年的名将。在崇祯二年,皇太极率大军绕过袁崇焕驻守的辽东,直抵北京城下。袁崇焕回到北京后,率领9000士兵对抗皇太极的10万大军。战士们以一挡十,终于击败了皇太极,挽救了明朝。但是这样一位能力非凡的大将最后竟然被崇祯帝杀害了,令人惋惜。那么崇祯帝为什么要杀袁崇焕呢?
一种说法认为,在袁崇焕率领军队在广渠门与金军厮杀时,引起北京城外贵族的不满,他们纷纷向皇帝告状,说袁崇焕任金军烧杀劫掠民舍。崇祯帝听了后,竟信以为真,把袁崇焕逮捕入狱。
另一种说法认为,皇太极使用了反间计,派人造谣说袁崇焕与满人有密约。生性多疑的崇祯帝听后信以为真,以谋反罪逮捕了袁崇焕。
崇祯三年,袁崇焕以“通虏谋叛”“擅主和议”等罪名被处死。行刑前,袁崇焕留下遗言:“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将勇,忠魂依旧保辽东。”
曾国藩有想过当皇帝吗
曾国藩是清朝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在太平天国起义威胁清王朝统治时,组建了湘军,手握重兵。到1863年湘军攻下天京后,曾国藩已经实际控制了整个统治集团。曾经四次被人劝谏从满人的手中夺回统治权,可是曾国藩非但没有这么做,还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后主动解散了湘军。那么曾国藩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在离皇位一步之遥时放弃呢?
首先是称帝的条件尚不具备,当时的湘军实力,远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强大。虽然在创立之初时,湘军一时风光无限,但他清晰地看到,其嫡系在打下南京后便彻底腐败,战斗力锐减,不可再用。另外从湘军诞生的第一天起,清政府就对它又用又疑。特别是在打下南京后,对它的防范就更加强了。北方的僧格林沁拥有一支以强大的骑兵为主的数量众多的队伍,而且这支队伍不同于八旗兵,战斗力非常强悍,是清朝的主力部队,部署在中原河南腹地,虎视眈眈,使得曾国藩不敢轻举妄动。
其次,曾国藩深受晚清理学大师唐鉴的影响,有根深蒂固的忠君思想。他的个人追求是做一个中兴之臣,封侯拜相,光宗耀祖,并无称帝的野心。
另外,以英国为首的列强在华势力已经决定扶持清政府,没有所谓“友邦”的帮助,称帝未必会得到国际上的认可。
曾国藩没有称帝野心,在客观上来说对维护国家统一,抵御外强侵略起到了举足轻重作用。不过,他一生的功过是非,后世人一直争论不休。
曾国藩外号“曾剃头”的来历
曾国藩是清末大臣,出身书香门第,死后谥号文正。但这位文雅之士却有一个不光彩的绰号,叫“曾剃头”。你知道这个外号的来历吗?这还要从太平天国运动说起。
清咸丰时期,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夺去了大清朝的半壁江山。由于清朝的八旗子弟不学无术,吃喝玩乐丧失了当年入关时的锐气,太平天国运动愈演愈烈。清政府为了保住大清江山,鼓励地方豪绅招兵买马,训练武装。
1852年,曾国藩因母丧返乡,恰逢太平天国巨澜横扫湘湖大地,他因势在家乡拉起了一支特别的民团湘军,历尽艰辛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被封为一等勇毅侯。虽然曾国藩自幼学习仁义道德的孔孟思想,但杀起人来不眨一下眼。曾有一次连杀十三人,一个老妇人看见后说:“阿弥陀佛,造孽呀,造孽,一下子砍掉十三个脑壳,这杀人就跟剃头一样。”旁边有人应和说:“是啊,曾剃头。”从那天起,“曾剃头”一词便在长沙城里四处传开。后来曾国藩打进南京城,任由手下屠城,很多平民无辜被杀,他“曾剃头”的绰号越来越响亮。据说,现在南京小孩在夜里啼哭,只要妈妈说“曾剃头来了”,小孩立马就不哭了。
郑成功猝死之谜
郑成功是中国历史上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他骁勇善战,令殖民者闻风丧胆。但郑成功在台湾收复后不久便去世了,年仅38岁。正值壮年,却突然暴病而亡。关于郑成功的死,史籍记载都很简单,一般是说“伤风寒”“感冒风寒”,但一个正值壮年的人怎会轻易地被“风寒”夺去生命?
根据郑成功临终前的异常情况和当时郑氏集团内部斗争的背景,有人认为郑成功是被人投毒杀死的,这一说法目前最引人关注。此说主要的依据有:
第一,郑成功死前的症状与中毒后毒性发作的症状极似,另外,夏琳《闽海纪闻》中记载郑成功临终前都督洪秉诚调药以进,成功将药投之于地,然后成功“顿足扶膺,大呼而殂”。郑成功大概察觉出有人谋害自己,但为时已晚。
第二,郑氏集团内部暗藏着一些危险因素。生性暴烈的郑成功,用法严峻,郑氏部下,包括他的长辈亲族因过被处以极刑者很多,众将人心惶惶,其中很多人在清廷高官厚禄诱惑下叛逃,郑氏集团内部关系极其紧张。伍远贤所编《郑成功传说》一书中记述,清廷收买内奸刺杀郑成功,因此,如果说台湾岛上一直有人企图谋害郑成功,极有可能是以清廷作为背景。
第三,一个重大疑点是马信神秘地死去。马信是清将,后来成为郑成功的亲信,郑成功去世当天,由他荐一医师投药一帖,夜里郑成功死去,他本人也突然无病而卒。按照李光地的说法,马信在郑成功去世的第二天就死去,江日升《台湾外纪》中记载,其死期距郑成功去世仅仅5天。因此马信可能直接参与谋害郑成功的活动,但后来又被人灭口,但背后的主谋是谁并没有统一的说法。
郑成功到底是怎么死的,也许这永远是个解不开的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