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读懂五千年未解之谜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5章 左右历史风云的帝王将相(4)

齐威王让邹忌弹琴,邹忌只摆架势,没有真正弹琴。齐威王见邹忌如此这般,怒道:“你为何只摆空架子不去真弹琴呢?难道你欺君不成?”

邹忌答道:“大王以治理国家为要务,怎么可以不好好研究治国的大计呢?这就和我摆空架子一样。抚琴不弹,您心情就不舒畅;而您不去治理国家,百姓就不会心满意足。请大王三思。”

齐威王因之醒悟,三个月后就任命邹忌为相,开始励精图治,一改往日作风,成为千古流传的佳话。

商鞅变法为何要南门立木

秦国在战国初期,国力很弱,经济、政治和军事均落后于山东六国,国土常常受到别国的侵占。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年轻的国君决心改变秦国的落后面貌,以至求贤若渴。商鞅,就是在这个时候自魏国来到秦国的,并且改变了秦国甚至是改变了整个中国的历史走势。

商鞅变法的开端,就是著名的“立木为信”。那么,商鞅变法为什么要在南门立木呢?这其中有什么说法吗?

商鞅之所以这么做,原来是担心百姓们不相信新法,于是就在集市的南门外竖起一根三尺高的木头,贴出告示: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集市北门,就赏十金。百姓们觉得奇怪,没人敢来搬动。于是赏金增加到五十金,有个人壮着胆子把木头搬到了集市北门,商鞅立刻命令给他五十金,表明他说到做到。而后商鞅下令变法,新法很快在全国推行。可以说,“立木为信”是商鞅变法的宣言书,也是封建地主阶级跳上政治舞台的挑战书,宣告了中国封建制度开始形成。

屈原自沉汨罗江是殉国还是愤世

屈原是战国末期楚国的爱国诗人,关于他的死,多数人认为屈原是因为悲愤自杀。但是学者根据《屈原列传》《楚世家》以及《哀郢》《怀沙》等史书的内容进行分析、推论、考证,对于屈原自投汨罗江而死有了多种说法。那么,屈原自沉汨罗江到底是殉国还是因为愤世?

其一,愤世绝望说。屈原痛恨朝政混乱,发现自己深爱的祖国已经病入膏肓,极度失望,便投江自杀。屈原在《渔父》中的词句便展现了他内心的悲愤:“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其二,殉国说。此说始于汉,盛于清时至今。班固《离骚赞序》记载:“国将危亡,忠诚之情……自投汨罗。”清王夫之在《楚辞·九章通释》中提出:屈原眼睁睁地看着郢都沦陷,国都已破。不忍心国亡而独存,于是投江以殉国。

以上两种说法是受到广泛认可的,而其他的一些说法是对以上两种的延伸或者说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比如“洁身说”认为屈原为了保持清白峻洁的操守;“尸谏说”认为屈原采取尸谏之法,投汨罗而死等。这些说法也有一定的道理,但也是基于屈原爱国而悲愤的这一人格特点得出的结论。除此之外的一些说法,比如“谋杀说”“情杀说”,等等,就是毫无根据的杜撰了。

荆轲死忠于太子丹之谜

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敢于刺杀秦王的荆轲是在太子丹的授命下执行任务的,那么,太子丹是如何虏获荆轲这颗忠诚的心呢?他有什么奇思妙招吗?关于太子丹和荆轲如何成为一伙的,民间一直流传着这样的说法。

战国末年,秦发兵攻打燕国。秦军将领带领着秦国的虎狼之师直逼燕境,后来兵临易水,燕国江山危如累卵。

为解燕国燃眉之急,太子丹找人行刺秦王政,最后找到了荆轲。太子丹安排荆轲住在雕梁画栋的房舍之中,每天给他提供锦衣玉食、珍馐美味,而且还将自己的车马仪仗交给荆轲使用。

不但如此,只要是荆轲想要的,还没有从口中说出来,太子丹就抢在前面为荆轲准备好了。一次,太子丹陪荆轲到野外游玩打猎,在回来的途中,二人并辔而行。荆轲看到太子丹坐下的“追风兽”是一匹难得的千里马,赞叹不已。由于荆轲和太子丹无话不谈,荆轲就想到了听老人们说过,千里马的马肝味道鲜美绝伦,比之龙肝凤胆、驼峰猴头毫不逊色,于是就把这当作笑话讲给了太子丹听。回到住所以后,晚饭时,太子丹亲自端上来一盘马肝,供荆轲享用。这时候,荆轲才知道,太子丹为了自己的一句戏言竟然把他自己的千里马杀了,自此,荆轲十分感动,死心塌地地跟随了太子丹。

还有一次,太子丹宴请荆轲时,特意安排了一个能琴善乐的美人为荆轲劝酒助兴。荆轲听着悦耳的琴声,望着美人那双纤细、灵巧的手,魂飞魄荡,连连称赞:“好手,好手!”太子丹见他喜欢这个歌女,就想把她送给荆轲。荆轲本是练武之人,对女色不是特别感兴趣,看到歌女的表演后连连赞叹,只是一种由衷的欣赏,而并没有非分之想,于是一再表示只是喜欢歌女那双在演奏乐器时神乎其技的手而已。可太子丹听说后,竟然立即把美人的手砍断,盛在盘子里,赠给了荆轲。

太子丹就是通过这种近乎变态的手法使荆轲成为他忠诚的行刺工具的。

集法家大成的韩非为何被杀

韩非本是战国时期韩国的贵族,后来因不得志愤而撰写《孤愤》《五蠹》等著作。秦王嬴政读完韩非的著作后,很是赞叹,于是将韩非招纳入秦。但不久,韩非遭到李斯的陷害,投入监狱,被迫自杀身亡。集法家大成的韩非为什么要自杀呢?这其中有什么秘密吗?

《史记》中记载,李斯和韩非都是荀子的学生,韩非虽然口吃,但写得一手好文章。他到了秦国后,逐渐受到秦王的重视。李斯怕韩非日后妨碍自己的仕途,于是设计陷害了韩非。

但像韩非这样的人物,岂是李斯说杀就杀的?即使李斯得到秦王的重视和信任,也不能掌握韩非的生死,其实真正想杀韩非的是秦王嬴政。韩非身为韩国的贵族,他来到秦国最初的目的是为了保全韩国。就像之前韩国的水工郑国到秦国修建水渠,最初的目的也是为了削弱秦国一样,但后来反而使秦国强大起来。据《战国策·秦策》记载,姚贾曾自愿出国,制止了楚、燕、赵等国联合起来对付秦国的行为,得到重赏。韩非对此极为不满,批评姚贾“以王之权,国之宜,外自交于诸侯”,并且认为姚贾是“梁之大盗,赵之逐臣”,认为重赏这种人是不利于“厉群臣”的。韩非的这种言论引起秦王的不满,怀疑韩非心怀异谋,逐渐疏远了他,后来终于起了杀意,将韩非投入狱中。

韩非死后,秦王有些后悔,但始终没有为他平反,也没有惩罚李斯。最后,韩非子到底是不堪忍受狱中的痛苦折磨而自杀,还是因为被别人陷害而自杀,这就不得而知了。

东方朔为什么得不到重用

东方朔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的智者奇才之一,后世的史学家对他的研究也很多。然而他在仕途上走得并不顺利,汉武帝始终没有重用他。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东方朔说话妙语连珠,常常逗得皇上十分开心,所以汉武帝一直把东方朔视为弄臣。与其他重臣相比,东方朔在汉武帝的心中占据一般地位。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曾写道:“固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流俗之所轻也。”这样一位有抱负的志士却置于被人所轻视的社会地位及政治地位,也就决定了东方朔在为皇上带来欢笑的同时,背后也隐藏着一种痛苦的悲剧场面。

从开始入仕到寿终正寝,东方朔都是一个胸怀大志之人,但碍于一直不被重用,使得他被人误认为只是一个另类的善于搞怪的智慧大臣,没有什么作为。在他的作品《答客难》中有这样两句话,才真正道出了东方朔这位怀才不遇之士内心的真正痛苦:“用之则为虎,不用则为鼠。”

诸葛亮为何娶丑女为妻

诸葛亮的妻子是名士黄承彦的女儿黄月英。据记载,黄月英相貌丑陋,黄头发,皮肤黝黑,当黄承彦问诸葛亮是否能答应娶其女儿的时候,诸葛亮竟然答应了。于是,“时人以为笑乐,乡里为之谚曰:‘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诸葛亮为何会娶丑女为妻?时人有不同的看法。传统的观点认为,诸葛亮重才不重貌,是注重人的内在美。近年来,有学者认为这种说法未免失之偏颇,诸葛亮娶阿丑,这是他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所做的一件大事,他主要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当时诸葛亮的家庭背景并不好,而且当时的士族制度流行,没有一个好的出身,就算有经天纬地之才也很难出头。诸葛亮娶丑女为妻也是为了在上层站稳脚跟,以便今后一展宏图。据《诸葛亮新传》记载,当黄承彦当面问及诸葛亮时,他当即“拜谢泰山”,一锤定音,把从未见过面的阿丑娶了过来。可见诸葛亮对这个可以上升到更高阶层的机会多么重视。尽管后人对诸葛亮娶丑女的动机尚有争论,但这桩婚姻对他以后在政治上的发展无疑是起了促进作用的。

孔明的“八阵图”暗藏着什么

八阵图是诸葛亮在军事上的一个了不起的创造,传说它奇幻莫测,威力无穷。诸葛亮自称:“八阵既成,自今行师,庶不覆败。”那么,八阵图究竟是怎样行兵布阵,如何变幻阵势的呢?

据唐代名将李靖的解释,八阵图的威力来自它的布局有方,可分可合,可定可变。阵型把全军分成九部,其中四个角上的“天、地、风、云”四支部队叫作“四维”,四个边上的“龙、虎、鸟、蛇”四支部队叫作“四方”,另外大阵正中央的是中军,中军分为内外两层。部队在使用上分为正兵和奇兵,所谓正兵是指迎击敌人的部队,以守御为主,一般不轻动,强调坚韧;而奇兵是指突击袭敌的部队,强调灵活机动。大阵中,“四维”的四支部队位于全阵的表面,作为正兵使用。而“四方”的四支部队位于阵内侧,作为奇兵使用。另外中军掌握在总大将手中,也是奇兵,作为奇中之奇。

八阵具有全方位作战的功能,有四正可充当四头(侧翼),有四奇、四冲可充当八尾(增援部队),任何方向受到攻击,该方向不必做出根本变更,即可完成主要作战方向的部署,形成阵首、侧翼和殿后的兵力配置。一处受到攻击,相邻左右中阵可自动作为两翼,前来夹击来犯之敌。这就是《续武经总要》所讲的“四头八尾,触处为首,敌冲其中,两头皆救”。

当然,对于八阵图在战争中的应用、变化究竟如何,现在我们还只是略知一二。随着考古挖掘的发现,也许能提供古代八阵法的更多的资料,这是一份珍贵的遗产,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司马懿是否活活气死了诸葛亮

无论是史料上的记载还是民间的传说,都认为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但是,最近有人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认为诸葛亮病死是假,被司马懿活活气死是真,此言一出,立刻在史学界和民间产生了强烈的反响。真相到底如何?

说诸葛亮被司马懿活活气死是没有根据的,真正死因就是病死,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在《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上记载了诸葛亮死亡的全过程:“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相持百余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

其二,从诸葛亮自己当时的言行来看,也很大程度上是死于劳累过度而导致的疾病,系病死无疑。北伐之前,诸葛亮写了一篇《出师表》,他在该文中写道:“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这是他自己当时真实情况的写照,很明显,他整日“夙夜忧叹”,长此以往积劳成疾。

其三,从司马懿与诸葛亮两人交手的过程来看,司马懿活活气死诸葛亮的可能性很小。由于当时蜀汉与魏国实力相当,所以两者只能处于长期胶着的状态,司马懿和诸葛亮两人都不敢轻于冒进。后来有人将“死诸葛吓走生仲达”的言语讲给司马懿听之时,司马懿只是笑着以“我能料生,不能料死”作为自己辩解的理由。由此可见,司马懿在潜意识里对诸葛亮还是相当敬佩和畏惧的。

大奸臣李林甫是如何发迹的

李林甫,小字哥奴,与大唐皇帝一脉相承,是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的第五代孙,若论其辈分,李林甫还比唐玄宗李隆基高出一辈,尽管李林甫的家世并不显赫,但是他凭借着天生的投机取巧的本领,通过精心钻营,达到了权力的巅峰,成为了唐玄宗时期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当朝宰相。那么,李林甫是如何发迹的?

刚开始,李林甫只是个千牛直长,此时他唯一的靠山是当时身为秘书监的舅父姜皎,姜皎与当时的当朝侍中源乾曜有联姻关系,于是李林甫便在舅父的这层关系上大做文章。通过一番辛苦钻营,他进入了尚书省,起初任刑部侍郎,随后又调任吏部侍郎。吏部是一个专门管理官员的地方,因此托他打开方便之门的权贵更是多如牛毛,这为李林甫攀上更大的靠山创造了便利的条件。一次,唐玄宗的哥哥宁王李宪私自会见李林甫,要求李林甫为他所推荐的人大开方便之门,天生喜好巴结权贵的李林甫当然一口答应,既满足了宁王的要求,又使自己攀上了宁王这棵大树。

后来,李林甫通过一些谄媚的伎俩被任用为宰相。李林甫深知,自己若想为所欲为,必须要蒙蔽住玄宗,不能让他知道自己的真面目。为了防止群臣中有人参奏他,他坚决地“杜绝言路,掩蔽聪明,以成其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