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互联网+”,加什么?怎么加?(2)
伴随着对这个“新世界”的不断拓展,一种扑面而来的“新”文化也正在人类社会中迅速地蔓延。这场文化的“革命”,首先表现在人们的日常工作和休闲中行为模式上的改变。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少男少女,即使不懂技术也可以在互联网上工作、消费、交友、娱乐、恋爱。人类的行为被不断地互联网化,同时也不断演化出各种互联网行为,它不仅利用了人们的碎片化时间,同时也碎片化了人们的生活。
如果说传统的计算机联网实现了足不出户便可知天下事,移动互联网实现了无论身处何方都可知天下事,而智能互联网则将实现无论身处何方都可知家中事;而人的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界限也已经被各种智能穿戴设备打通。这些行为模式的改变将带来与之相关的社会行为规范——作为一种深层次的文化表现的改变。
对“互联网+”的简单总结
首先,“+”意味着演进。
互联网正在从单纯的信息传递功能向价值传递、价值创造的综合功能演进。互联网的发展从20年前的新闻门户网站、娱乐游戏网站等以“看”为主的形式逐步向今天的消费领域、生产领域渗透。从“眼球”互联网向消费互联网、生产互联网方向发展是互联网自身优化升级的过程。这个过程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进而改变了社会的生产方式。
其次,“+”意味着融合。
互联网作为一项通用目的技术已经逐渐全面融入到了经济社会的各领域。例如,互联网融入政府管理,电子政务支撑服务政府、法治政府建设;互联网融入医疗卫生,远程诊断、在线医疗减缓人们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互联网融入教育科技,在线教育、大规模在线开放研究提高了教育和科研效率;互联网融入金融业,网络众筹、小微借贷降低了融资成本;互联网融入零售业,涌现出淘宝、京东等一大批在线商城;互联网融入传统工业,为研发设计、加工制造、经营管理等生产经营活动提供资源支撑和服务保障,使传统工业焕发新的活力。
再次,“+”意味着延伸。
互联网将人类活动从线上向线下、从虚拟空间向实体空间延伸。社交APP促进线上论坛结合线下活动;O2O应用将虚拟网店和实体店铺连接。此外,互联网使生产和生活要素在国别之间、区域之间、城乡之间自由流动,甚至突破了传统产业布局的空间限制,形成新的产业空间和创新空间。跨境电商、网上自贸区、农村电子商务蓬勃发展。
2.“互联网+”时代是怎么到来的
从互联网到“互联网+”
每一次技术革命,都给人类的经济运行、社会生活带来全方位的改变。为什么技术革命会引发这种深刻的变革?因为技术革命的背后本身就是思维、世界观在驱动,例如追求效率、追求对物质匮乏而带来的不自由的突破,等等。
如果说前几次工业革命释放了人的“体力”,而最新的技术革命则释放了人的“脑力”——梦想、激情、想象力、创新冲动。
自1960年代以来,全球计算机、信息与通信技术快速进步。1971年,英特尔推出了全球第一个微处理器。微处理器所带来的计算机和互联网革命,是一场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划时代革命。摩尔定律摩尔定律,由英特尔公司(Intel)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Gordon Moore)提出。其内容为: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的数目,约每隔18~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换言之,每一美元所能买到的电脑性能,将每隔18~24个月翻一倍以上。这一定律揭示了信息技术进步的几何式增长的速度。为计算机的大规模普及和社会的迅速互联网化提供了极具经济性的技术手段。在不长的时间内,推动了计算机硬件先后经历大型机、小大型机、小型PC/兼容机到桌面互联网时代,并正在步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和工业互联网时代。全球联网的设备数量已由百万、千万级上升至百亿、千亿量级,快速和高度数据化的互联网世界,其宽度、密度和复杂度都是史无前例的。
1991年,出现了万维网;1994年起,互联网开始了商业化的应用,互联网开始从实验室进入公众的生活当中。中国也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全功能接入互联网。2014年,全球互联网普及率为39%。发达国家为77%,发展中国家为31%,中国的互联网普及率则达到了47.9%,高于发展中国家水平,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低成本的移动智能终端使得更广泛的社会人群具备了随时、随地、随心联网的机动性。
近20年来,互联网应用到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WiFi的出现使移动互联成为可能。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兴起,推动人类生活进入数字化、智能化的“互联网+”时代。
顾名思义,“互联网+”是互联网功能的增强和应用的拓展。互联网的应用从面向网民个体到面向企业的拓展,从消费互联网到产业互联网的跃升,可以说“互联网+”是互联网技术演进和互联网化深入的新阶段。“互联网+”概念的提出,意味着全社会的互联网化进入了新的阶段。在初级的消费互联网阶段,网络是互联网发展的载体,网民是驱动力,互联网企业是主体。在包括产业互联网的“互联网+”阶段,O2O是载体,市场是驱动力,实体经济企业与互联网企业是主体。
尽管在这之前,互联网已经在产业供应与销售的流通环节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核心制造环节的互联网应用仅仅处于入门状态,互联网尚未真正成为制造平台和工作平台。“互联网+”意味着互联网化进程开始向产业应用领域拓展。
基于互联网从IT(信息技术)到CT(通信技术)再到DT(数据技术)的发展,同时为了适应从数字制造到智能制造的转变,近年德国和美国相继提出工业4.0和产业互联网的概念,美国GE公司预测全球产业互联网的增加值在2025年将占到GDP的50%,显示了产业互联网较消费互联网更宏伟的未来。
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已经渗透到工商业、物流、金融业等领域,将信息流、资金流与物流结合,破除了信息不对称的壁垒,减少了从生产到销售的中间环节,大大提升了交易效率。医疗、教育、交通、旅游等与人们工作、生活更加贴近的行业日益深深地受到互联网化的影响。总的来说,近20年互联网逐渐面向消费者扩展到各个领域。
麦肯锡公司以云服务渗透率和中小企业互联网使用率来比较中美两国产业互联网差距,2013年中国仅相当于美国的1/3到1/4。VMWare(中文名“威睿”)公司认为大约到2040年中国的产业互联网才有可能赶上美国。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中国由于经济的腾飞和基建制造业的强大实力,其经济后发优势造就了互联网在民生各领域应用的迅速普及。例如,目前中国网络销售占零售业的比例已经超过了美国。按照美国VMWare公司估计,就面向消费的互联网经济规模占GDP的比例而言,2014年中国为4.4%,美国为4.3%。中国的互联网金融行业也走在了美国的前面。
互联网企业在“互联网+”行动中将发挥开拓者作用。但是,“互联网+”的时代更需要实体经济企业发挥主力作用,并且离不开政府的引导。中国政府在2015年出台了一系列围绕着“互联网+”的国家行动战略,先后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这些行动计划既是顺应互联网技术与应用的发展趋势,也是打造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新引擎的战略决策。
“互联网+”体现出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在数字化的基础上向着网络化、智能化、互联化、融合化方向发展的趋势,构建出了一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平台和新载体,生发出改写全球经济版图和重塑产业结构的新引擎和新机遇。对于中国来说,能否在未来抢占全球信息化的战略制高点,是未来国家竞争力的关键环节。
从IT到DT的跨越
就在人们渐渐熟悉了IT(信息科技)这个词的时候,IT时代已经悄悄地向DT(数字科技)时代快速跨越了。
在IT时代,互联网络、信息技术还只是大大地提升了企业管理效率、市场敏感度,DT时代则更加激发了大众活力,使信息传送得到了质的飞跃。IT时代,信息可以成为生产力,而DT时代能汇集和运用的信息内容更广、更深,运用的层次更高,更高维度的信息——数据成为了新的生产力。所以有这样的说法,未来的经济发展将不再是石油驱动,而由数据驱动。DT的能量可见一斑。
在互联网和所有的信息系统中,万物归一,一切皆为数据。大数据不是一种时尚,不只是一种规模巨大的数据集,其实质是一种从高度关联的数据中获取知识和价值的创新能力。在这个意义上,互联网本来就是大数据之网,互联网创新的真谛在于如何“玩转”数据。
大数据当然不是“互联网+”时代的唯一技术,但却是最重要的技术之一。互联网兴起20余年来,究竟哪些模式可以归为成功的范式尚不可定论,过去几年里不少传统企业曾经试图通过外聘IT方面的专业团队来为自己的传统业务构建电子商务模式,但最终却大多以失败告终。这说明,仅仅披上互联网“外衣”搞简单复制,其结果并不理想。最关键的是要把握住互联网的根本价值,实质上,也就是数据的价值。
“互联网+”是一个以数据为中心的新世界,要迈入“互联网+”的宏大体系,首先要有数据意识,要善于从数据的视角来观察世界,其次要有数据分析的技术,要将其视为核心的而不是辅助的技术。
DT时代的生产模式将是C2B(Customer to Business)模式而不是B2C(Business to Customer)。未来的机器将不仅会生产产品,还会“思考”,与人“对话”,会自我完善。未来企业的关注点不再仅仅是规模、标准化生产和市场占有率,而更会关注生产环节的灵活性、敏捷性、个性化,以及同用户的友好互动。在更高的层面上,企业与企业之间、国与国之间不再把竞争和对抗作为谋求生存的重点,而是在竞争的同时增加合作,同时,更加重视对整个社会的关怀和责任。
可以说,每一次工业革命的发生都推动了世界的整合和全球化的进程。互联网的出现让地球变得更小、让世界更加一体化。新技术的出现让地球上每一个不同的个体都可以随时与另一个个体产生联结,面对越来越“小”的地球,人类携手共创梦想进一步成为可能。
“互联网+”的时代精神
近代中国人总结出一种深刻的经验教训,叫做“落后就要挨打”。在“互联网+”的时代中,落后就意味着被淘汰。且这种落后是不能靠任何“保护”来免于被淘汰的命运,而只能靠创新的胜利来获得竞争的优势。
如果我们说农业时代、工业时代都有其所对应的时代精神,那么“互联网+”时代同样如此。什么是互联网精神?对于很多人来说或许并不陌生,诸如“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等等。但要真正将互联网的力量释放出来,目前看来,在融入革新、融入“互联网+”的实践中这些精神还远远不足,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互联网+”有着各种各样的实践形态,但要想成功,就必须在“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理念引导下才能实至名归。
从1994年中国开始接入国际互联网,中国的整个经济格局、产业版图乃至整个社会运行都出现了截然不同的新气象。20年之后,我们走向“互联网+”,这是一种基于历史之上的必然选择与新的出发点。它是一种行动的选择,更是一场观念上的深化与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