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心理学概述
心理学的基础理论是整个心理学的纲。纲举目张,如果我们首先了解了心理学方面的一些重要概念和常识,所有的心理学秘密都将在我们的眼前洞开。
学习和了解心理学,首先要知道心理学是一种什么样的学问。它从哪里来,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有什么用?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本章将向你介绍这些内容。
心理学产生的背景
从古希腊到19世纪中叶近2000多年,特别是17~19世纪欧洲各国近代哲学的发展为心理学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直接促进了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确立。
近代哲学思想是指欧洲各国17~19世纪的哲学思想,它包括两个主要的观点:一个是法国的唯理论,另一个是英国的经验论。
唯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笛卡尔、莱布尼兹、康德等。笛卡尔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和生理学家,也是近代欧洲哲学心理学思想的创始人之一。他只相信理性的真实性,认为只有理性才是真理的唯一尺度。他还主张身心交感论,认为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同时存在,由物质构成的实体和精神构成的实体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东西。他相信“天赋观念”,认为人的观念是先天存在大脑之中的。对于情绪,他认为情绪不是心灵的主动状态和功能,是由外部事物的刺激而产生的。
经验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霍布斯、洛克等。洛克是英国唯物论哲学家、政治家,英国经验论心理学思想的创始人。他从唯物主义经验论出发,坚持经验是人的心理和一切知识的来源,反对笛卡尔的“天赋观念”,并提出了“白板说”,即人的心灵是一块白板,一切知识观念都来自后天获得的感觉经验。洛克认为经验有两种:外部经验和内部经验。
经验主义发展到18、19世纪,形成了联想主义。创始人为哈特莱,主要代表有詹姆士·缪勒、约翰·缪勒、培因等。他们认为人的全部心理活动都源于联想。人的一切复杂的观念是由简单观念借助联想而形成的。这些哲学思想的发展和演变,为心理学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9世纪,西方科学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天文学、生理学以及物理学等自然学科已经获得巨大发展。心理学的许多实验方法都直接来自于这些自然科学。
在天文学方面:1796年,格林尼治天文观测站的马斯基林因助手在观察星体时,时间总是比自己慢0.5秒而辞退助手。后来德国天文学家贝塞尔研究发现,许多天文学工作者的观察时间都存在差异,于是他提出了“人差方程”,这激发了人们对反应时间的研究兴趣。这为早期的实验心理学提供了直接的研究课题。
在生理学方面:德国医生加尔,通过自己的解剖研究,首次提出了脑的各个区域是心理活动的特殊器官。后来由他的学生将其发展为颅相学。他们把颅骨分为37个区域,认为不同区域有不同功能。后来,德国人赫尔霍兹用青蛙的运动神经测量了神经的传导速度,这为在生理学和心理学中应用反应时的测量方法奠定了基础。1861年法国医生布洛卡,在对一名失语症患者尸体解剖时,发现他的大脑左侧偏前有一块鸡蛋大小的区域受到损伤,于是他就把这一区域命名为言语运动中枢,这一发现进一步激发了对大脑功能区域定位的研究。这些研究让针对近代心理现象的研究有了更深远的意义和前景。
在物理学方面:韦伯和费希纳用实验的方法对人的感知觉进行了研究,开创了心理物理学这一学科。
到了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对人的感觉、知觉、注意、联想和情感等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室研究,这标志着心理学这一新兴的科学的正式诞生。
心理学的发展
“心理学有很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这是说,人和动物所产生的心理现象很早就引起了有些学者的注意,但它做为一种独立的学科的确立才不过百多年。
在西方,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时代开始,人们就对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给予了关注,并撰写了相关著作。但是直到19世纪初,人们才开始用科学方法对那些困扰了哲学家们数个世纪之久的问题进行研究。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心理学得以脱离哲学,逐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心理学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的历史时期:心理学受人关注的时期,行为学说大行其道的数十年,“认知变革时期”。
维尔海姆·冯特和爱德华·布莱德福特·铁钦那以及大多数心理学家都同意心理学诞生于1879年,因为在这一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成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在公众的眼里,建立实验室就意味着进行“科学”研究。在最初阶段,冯特的研究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在他的第一节课上只有4个学生。但是到了19世纪90年代的中期,他的课堂已经是人满为患了。
由于冯特相信有些心理过程是不可能借助科学实验进行研究的。于是冯特最主要的研究兴趣在于记忆和选择性注意——一个心理过程,这一过程使得我们在特定时刻决定是否要关注某一对象。冯特用术语“意志论主义”来描述他的心理学观点。
他相信注意是受到意愿和动机的主动控制的;而这就使得人类的注意和其他生物的注意区别开来。注意控制着诸如认知、思维和记忆等心理过程。在刚开始建立实验室,并尝试对心理现象进行测量和实验的早期发展阶段,注意是值得关注的。冯特将心理学从哲学的范畴分离出来,并将其带入一个新的科学领域是它发展的开始。
莱比锡实验室最重要的一项成果就是在那里学习的学生们,这些学生带着科学心理学的理论奔赴其他国家的大学,其中包括美国的G.斯埋利·霍尔,他于1883年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建立了美国的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J.M.卡特尔则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担任教授,被称为美国第一位心理学教授,而出生于英国的铁钦那到了康奈尔大学。铁钦那的学术观点在很多方面和他的导师存在差异。铁钦那对当时在化学和物理方面的最新进展感到吃惊,在这些领域科学家通过研究复杂的化合物的基本构造,成功分析其结构。铁钦那做出了类似的推理,心理学家应该通过复杂经验的简单构成因素来分析其结构。例如,当人们直接看到一个香蕉时,他们会立刻想“这是水果,可以剥皮吃”。但是这一知觉是和过去的经验相关的;什么是最为基本的构成元素呢,或者说思维的“原子”呢?
铁钦那将意识分解为三个基本构成元素:物理感觉,感受,以及影像。他坚持认为,即使是最为复杂的思维和感受,也可以分解为这些简单的构成元素。铁钦那将心理学定位于确认这些构成元素,揭示它们是如何组织和整合的——一种被称为结构主义的方法。虽然心理学的结构主义流派存在的时间相对短暂,但其产生了长期的影响。应该说,无论是冯特的意志主义,还是铁钦那的结构主义都是心理学发展的组成部分。
在冯特、铁钦那的意志论和结构主义心理学之后产生了威廉·詹姆斯的机能主义。
詹姆斯驳斥了铁钦那的观点,他认为“经验的原子”——没有其他关联的纯粹的感觉——不可能在真正的现实生活中存在。我们的心理始终存在着各种关联的交织,修订着经验,不断地改变和确立。詹姆斯坚持认为,知觉、情绪和影像不能被截然分开,意识流是以一种连续的方式运动。假如我们不能认识香蕉,可能每一次看到香蕉我们都得弄清楚这是什么。心理关联使得我们能够从以往的经验中获益。当我们早上起来,穿好衣服,打开门,走到大街上,我们并不会想我们正在做的事:我们受环境和习惯的驱动。詹姆斯认为,当我们重复一些事情时,我们的神经系统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使得我们以后做这些事情会更加容易。
詹姆斯建立了机能主义理论,这一理论关注于在他们的环境中,个体如何应用他们的认知能力进行适应和调适。这一理论提出的问题包括:学习、精神生活的复杂性、经验对大脑的影响以及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等,这些问题在当今世界仍然是受到关注的。
在所有的心理学先驱中,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名气远远高出与他同时代的学者,同时所得到的评价也是最有争议的。作为一名医学博士,和我们前面介绍的其他学者不同,弗洛伊德着迷于中枢神经系统。在一次前往巴黎的旅行中,他在当地向一位用催眠治疗神经疾病的神经学家学习催眠,后来在维也纳开设了私人诊所。通过对一些患者的治疗,他发现许多神经疾患的根源在于心理方面而不是生理方面。弗洛伊德的临床观察使得他提出关于精神生活的综合理论,这一理论和以往学者们的观点截然不同。
他认为,人们并不像他们所想象的那么理性,“自由意志”这个冯特极其重视的概念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假象;人们更多地受到无意识的本能和欲望所驱使,并且这些本能和欲望不是在人们心灵中理性、有意识的部分中可见的。
当弗洛伊德在维也纳探索潜意识的力量时,约翰·B·华生认为关于精神生活的整个观念都是一种迷信,一种中世纪的遗迹。
他在《行为学者眼中的心理学》一书中认为,除非能够观察心灵,否则你看不见,甚至不能定义意识。而如果你不能定位或测量一个事物,它就不能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对华生而言,心理学是对可观察的、可测量的行为进行研究——而不是其他任何内容。
华生的心理学观点称为行为主义,是建立在俄罗斯生理学家伊万·巴普洛夫的工作基础之上的。巴普洛夫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到实验室中的狗一听见喂食者走近就开始分泌唾液,即使它们还没有看见食物。于是,他决定研究唾液分泌这一自动生理反应能否通过习惯形成。最初,他反复把食物伴随着蜂鸣器的声音一起拿出来。然后观察当蜂鸣器响,却没有食物时,狗会有什么反应。这个实验非常清楚地演示了一个现象:这时的狗也会分泌唾液。巴普洛夫将这种简单的训练形式称为条件反射。一个新的心理学流派也因一个偶然的观察,以及随后严格的实验而产生。
华生渐渐相信,所有的心理体验——思维、感觉、自我意识——只能是对累积的条件反射经验的生理变化。他认为,一个婴儿就是一块白板,经验几乎可以在“这块白板”上写下任何事物。
“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我可以培养他们的特殊世界,我就能保证随机选出任意一个,不问他的才能、倾向、本领和他父母的职业与种族如何,而把他训练成为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特殊人物,如医生、律师、艺术家、商人,甚至是乞丐和小偷。”
华生试图说明所有的心理现象都是条件反射的结果。在心理学史上一个最臭名昭著的实验中,华生使一个11个月大的婴儿产生条件性恐惧反应。小阿尔伯特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快活的婴儿,他喜欢新地方和新的体验。在他第一次到华生的实验室时,一只温顺的、毛茸茸的小白鼠使他高兴,但是当华生用一个铁锤猛地砸在白鼠的脑后时,他被吓坏了。当他第二次去实验室时,华生将白鼠放在他的身边,当这孩子伸手去摸小白鼠时,他又用锤子猛砸。在6次这样的配合之后,小阿尔伯特一见到小白鼠就马上开始哭泣,即使没有用铁锤砸。进一步的实验发现,对任何白色的毛茸茸的东西——如兔子、狗、海豹皮大衣、棉毛衣物以及华生所戴的圣诞老人面具,小阿尔伯特都感到害怕。这种条件反射现象在当今的许多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应用。
心理学的三大特征
心理学之所以称为心理学就一定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而其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它即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又与其他学科联系密切。这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心理学既是一门新兴的科学,也是一门古老的科学
说它是新兴的科学,是因为从1879年德国冯特创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起到现在,只有100多年的历史。而心理学做为一门学科在我国兴起时间则更短。据考证,1889年出版的颜永京译、美国海文著的《心灵学》为我国第一本心理学译著;1903年上海时中书局编译所编写的《心理文明灯》,为我国心理学第一本著作。
说它古老,是因为在过去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对于人类和动物的心理研究就一直存在,不过没有从哲学中将它独立出来。比如,我国2000多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博学多才的教育心理学思想家,他的《论语》一书就蕴藏有颇为丰富的教育心理学思想。古希腊三哲之一的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一书,也对人的心理做了较为全面而系统的考察。
2.心理学既是一门自然科学,也是一门社会科学
人的心理活动,既具有自然性,也具有社会性。因而对于心理学的研究就不可能单纯地局限于某一门类学科之中。因此,它也决定了心理学涉及的门类众多,有的属于自然科学,如生理心理学;有的可用于社会科学,如社会心理学;有的可二者兼而有之,如工程心理学。
3.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科学,也是一门应用科学
普通心理学就是研究理论的。它探讨人与动物产生的行为的内在动力和原因,并研究其心理活动的规律。但同时对心理学进行研究的目的是要利用对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来掌握和控制人们的行为以指导人们的正确行动,也就是说,它更具应用价值。可以说,人类有多少活动领域或部门,就有多少门应用心理学,如工业心理学、商业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军事心理学、宇宙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缺陷心理学等,而应用心理学又有各自的理论需要研究。
心理学的任务和意义
心理学像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的最一般规律和基本结构一样,也有它的基本任务和意义。它的基本任务就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最一般规律,以便更好地用人和管人。
1.心理学的任务
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提示心理现象的本质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具体说,心理学的任务包括以下3个方面:
(1)描述心理事实
这主要是从科学心理学的角度对各种心理现象进行科学界定,以建立和发展心理学中有关心理现象的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概念体系,对整个心理现象发生所涉及的所有主客观因素进行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确定。
(2)提示心理规律
具体是研究和掌握在各种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人的心理活动特征和规律,探讨如何利用心理学规律来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效率。
(3)指导实践应用
这主要是研究如何发挥人的潜能,如何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如何预防和矫正各种心理偏常、心理疾患,以维护心理健康。
2.研究心理学的意义
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既有理论上的意义,又有实践上的意义。
(1)理论意义
科学的心理学能够正确地解释心理现象,对破除迷信,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重要的意义。正确地描述人的心理现象的实质和起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例如,古代的人多数认为人是有灵魂的,而且人的灵魂和肉体是分开的。人死后灵魂仍然存在,因此有神、有鬼、有地狱、有天堂。有的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是天赋的,这种观点和解释显然是不正确的,所以科学的心理学能帮助我们的思想避免陷入迷途。
(2)实践意义
科学的心理学能揭示心理现象的规律,能帮助人们运用这些规律去预测和控制心理现象的发生及发展,从而为人类在不同领域的实践服务,这是心理学研究的最重要的意义。
应该说:人们掌握了心理现象的规律,就能根据社会实践的需要去预测和控制各种心理现象。例如,孩子很害羞,做父母的就有必要多带孩子去一些公共场所,鼓励他多与人交流;如果我们掌握了是什么原因导致人们吸烟,我们就能找到戒烟的方法,等等。
人类心理的产生
人类心理活动的产生取决于两个重要因素。
1.人类的劳动实践
劳动是人类按照自觉的目的改造自然的社会活动。人们在劳动过程中丰富了改造的内容和方法,从而使得意识活动不断地增强,逐渐认识了物体一些固有的属性,物体和物体之间的关系,以及物体跟自己的关系,从而进一步认识了自己。使心理活动的内容也得到了拓展。
2.语言的产生
语言是人类创造的进行交际的符号系统。人们生活在社会集体中,从事集体的劳动,这就促使他们彼此间有话要说。在集体劳动中,人们要组织起来完成共同的劳动任务,要分配各个成员分别负责的工作,要交流劳动的知识和技能,这一切都造成运用语言交际的必要性。
语言的产生,对人类的心理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使人类的心理产生了质的飞跃。集体中的每个人,在同其他成员进行频繁的语言交流过程中,学会了识别他人的方法,听懂别人言语中所表达的思想,学会了如何掌握他人的思想。语言促使人类意识和自我意识的产生。语言还促使人类抽象思维的产生,当人类祖先通过劳动而把外界事物和自己对外界事物的关系区分出来,把劳动目的和劳动任务区分开来,把自己和自己所属的集体区分开来,也就是一种用词来标志,以抽象概括的形式反映它的结果。语言使得人类心理活动更加有针对性、目的性和准确性,也让自己的认识更加广阔。总之,人类的心理是人类祖先在劳动中彼此间的社会性联系的发展过程中,在语言的辅助下产生的。
个体心理是如何发展的
按着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的唯物主义观点,个体心理也是先由外界环境的刺激而引起的,离开外部环境的影响是不会产生任何心理活动的,尽管个体心理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脑机理过程,但研究个体心理不能离开对环境的研究。
我国心理学家通常按照个体在一段时期内所具有的共同的、典型的心理特点和主导活动,将个体的心理发展按着成长期划分为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中年期、老年期8个阶段。
每个年龄阶段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都是不相同的。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具有阶段性、连续性、稳定性、可变性的特点。
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一个矛盾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当某些新质要素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取代旧质要素而占主导地位时,量变的过程就发生了质的“飞跃”,于是表现为心理发展的阶段性。个体的心理发展又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前后发展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先前的发展为后来的发展打下基础,是后来发展的前提,这就是心理发展的连续性。
此外,个体的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大脑的结构和机能的发展是一个大致稳定的速度和顺序,人们认识事物都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外表到本质的过程。在一定的社会教育条件下,大多数的同龄儿童总是处在同一发展水平上,表现出相似的心理特点。并且,心理发展的顺序是不可颠倒的,因此,心理年龄特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个体的心理发展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可变性。由于社会和教育条件的不同,每个个体在发展速度、最终水平、优势领域等方面往往是千差万别的。另外,父母的教育程度、学校的教学水平等因素也促使儿童心理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
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是心理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和教育向人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并引起新的需要和人原有的心理水平之间构成矛盾的两个方面,这是一个人心理发展的内在矛盾,也是一个人心理发展的内因和动力。
心理发展与实践活动密不可分,实践活动是心理发展的基础。在一个人心理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一种主导活动,如幼儿以游戏为主导活动,中小学生以学习为主导活动,青年以工作、劳动为主导活动。这种主导活动就是心理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它直接决定着心理发展的方向、内容和水平。
需要在人的心理内部矛盾中代表着新的一面,是心理发展的动力系统。一个人的需要是在教育和社会的要求下产生的,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这种反映在一个人的心理发展中代表新的、比较活跃的一面,起着推动作用。一种需要满足了,又会产生新的需要,由此促使一个人心理及行为水平的提高。
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
个体心理发展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一个健康的心理认知是一个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因素的完美结合。具体地说,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大致包括以下3个方面:
1.遗传
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是指上代的许多生物体的构造和生理机能传递给下一代的,通过遗传获得的,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征成为遗传素质,如机体的结构、形态、神经系统的特征等。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每一个具有正常遗传素质的个体,都有可能发展为一个具有正常心理水平的人。相反,没有正常的遗传素质,其相应的心理现象的产生和发展就会受到影响,比如,天生患有某种遗传疾病的人难以产生健康的子女。
生理成熟是指机体结构和机能发育的相对完善,它依赖于个体种族遗传的发展程序,有一定的规律性。生理成熟为心理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随着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完善,特别是脑的逐步成熟,一个人从单纯靠感知觉适应周围环境,发展到出现复杂的运动能力、言语能力和思维能力,人格也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进入青春发育期后,性器官、性机能开始成熟,性意识和成人感等心理现象也随之而产生。可见,个体的生理成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心理的发展水平。
2.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包含的因素很多,其中气温、噪声、拥挤和自然灾害对人们的心理与行为影响很大。
气温即空气的温度。虽然人类适应环境的能力很强,但经研究发展,气温的改变确实会影响人的心理与行为。高温会导致攻击行为增多。在高温条件下人们提高了对愤怒和敌意的感知,降低了平衡的水平,从而增加了攻击和暴力行为,而低温的情况则与高温有相反的效应。
噪声是一种无规律、不定型的听觉刺激。噪声既是一个污染源,也是一个应激源。对长期生活在噪声环境中的人们进行认知行为的研究表明,长期的噪声会使许多人对噪声充耳不闻。
社会密度指在一个给定的空间里所拥有的人数,可以按每平方米的人数来计算。拥挤是一种感到空间不够大的主观感受。高社会密度会提高人的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出汗增多、肾上腺素增加,但不一定是不舒服的,当个体心情愉快时,拥挤会产生正面情绪。例如,在房子里开舞会的一大堆人会觉得兴致很高;看台上挤在一起的人欢呼,情绪特别高涨。
地震、火灾和暴风雪雨等都是极具破坏性的、突发的自然灾害,也会给人的身体、心理和家庭带来巨大伤害。它会使许多人的生活遭到极大的破坏:舒适的生活完全被不适、严重剥夺和身体疲惫所取代,从而影响了他们解决问题和做出决策的能力。
3.社会文化
文化是一个大的概念。它分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的文化是指观念形态的文化,仅限于意识形态;广义的文化则是指人类社会的全部遗产,包括社会生活的全部领域。文化的内容极其丰富,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及行为文化。文化对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影响是无所不在的。
心理特点
所谓的心理特点即是指一种意识或是一种意志形成和确立的方式。
首先,心理活动既体现客观性也体现主观性。
所谓心理的客观性,是指它的产生、发展和形成是以客观条件为前提的。
具体表现是:(1)心理活动依赖人的生理机能;(2)心理活动的内容来源于客观现实,以认识为例,客观的外界事物是什么样子,头脑里的反映也就是什么样子;(3)人的心理活动总是在一定的客观事物的作用之下产生的。
所谓心理的主观性,是指心理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总带有个性的色彩。而具体表现是:(1)脱离客观环境按主观臆想对所面对的事物进行判断;(2)相信人绝对可以改造环境,个性色彩是由人的意念决定的。
而完美的心理活动应是主客观两者的统一。
其次,心理活动既体现受动性也体现能动性。
心理既是受动的,又是能动的,更确切地说,心理是受动性和能动性的统一。
心理的受动性是指心理活动为一定的客观条件所制约。具体表现为:心理活动受生理条件、实践活动和历史条件等的制约。
心理的能动性指心理活动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自然对人的行动产生推动、引导、调节、控制的作用。
受动性是前提,脱离受动性的能动性是不现实的;能动性是功用,脱离能动性的受动性是宿命论。辩证唯物主义者则强调受动性和能动性的辩证统一。
再次,心理活动既体现自然性也体现社会性。
心理的自然性是指心理由先天而来的一些属性,比如,本能和性欲望:人类心理归根到底是自然界的产物;个体心理必须在一定的遗传素质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和发展;心理的产生和变化是以一定的本能为基础;它的产生和发展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心理的内容和作用,在于反映自然界的状况,在于使主体适应于自然。
心理的社会性是指一个人在进入社会生活后,由此而产生获得的一切属性。比如,工作和事业的渴望,交际的要求等,心理的内容和作用,在于反映人的社会存在,在于使主体适应于社会。
人的心理活动必须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只是自然性,则接近动物,只讲社会性,就只能成为毫无人性的机器人。
最后,心理活动既体现时空性也体现超时空性。
心理的时空性是指任何心理活动都有一定的持续性、顺序性,表现出一定过程的顺序更替和前后联系。心理的时间性是较易把握的。正因为心理具有这一特点,所以人们就能以时间为标志,去探讨它的实质。
心理的空间性是指任何心理活动的产生和发展,在脑和神经系统以及有关的身体器官上,总可以找到一定的位置和范围;任何心理活动的产生和发展,总离不开一定的情境。正因为心理具有空间性,所以可以从物质基础和客观情境两方面入手,去研究心理的问题。
心理的超时空性,是指心理活动既可以打破时间的限制,又可以超出空间的界限。
心理的时空性是基础、是前提;没有时空性,就无所谓超时空性。如果只强调心理的时空性,那是机械唯物主义的表现;如果只强调心理的超时空性,则是唯心主义的表现。在时间和空间方面,“有时有方”和“无时无方”的统一,乃是心理不同于物质的一个重要特点。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对于一门学科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心理学也是这样。心理学之所以能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就在于它运用的是与其他学科不一样的独立的研究方法。
首先,心理学的研究要遵守一些基本原则。
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方法论基础,遵循科学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
遵循客观性原则就是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即根据心理现象的本来面貌来研究心理本质、规律、机制、事实。客观地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是完全可能的,因为任何心理现象都是由客观刺激所引起的,并通过个体内部的一系列生理、心理的变化而表现在行为上。通过对刺激变量、机体变量和反应变量三者之间内在关系的考察,就可能客观地研究各种心理现象。
2.发展性原则
人的心理活动与其他事物的发展一样,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遵循发展性原则,就是将人的心理活动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在发展中研究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上心理的发生和发展。以发展的观点研究心理活动,不仅要阐明人已经形成的心理品质,而且还要阐明那些正在发生并处于形成状态的心理品质。
3.系统性原则
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必须兼顾主客观因素的相互作用和联系,要研究各种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之间的相互联系及相互制约的关系,而不能把心理现象看成是孤立存在的。
4.教育性原则
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必须保证研究的目的有利于社会和人的发展,所使用的方法和程序不能仅仅考虑对所研究的问题是否有利,还必须考虑对被研究者的身心是否会产生不良的影响。任何研究都不能损害被研究者的身心健康发展。
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
1.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在日常生活条件下,通过对被观察者的外部表现情况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的方法。
观察法一般在下列情况下使用:一是对所研究的对象无法加以控制;二是在控制条件下可能影响某种行为的出现;三是由于社会道德的要求,不能对某种现象进行控制。
观察法有着不同的种类。根据观察时间的不同,观察法可分为长期观察和定期观察。长期观察是指在比较长的日期内连续进行观察。例如,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普莱尔著的《儿童心理》一书就是通过3年的时间对其儿子每天进行观察而写成的。定期观察是按一定时期进行的观察,如每周观察一两次,每次几小时。
根据观察内容的不同,观察法可分为全面观察和重点观察。全面观察是观察被试者在一定时期内全部的心理表现,如普莱尔对自己儿子的观察。重点观察是侧重观察被观察者的某一方面的心理表现,如观察学生被批评或拿到很差的考试结果时的情感流露情况。
观察法的优点是在自然环境中进行,被观察者的行为比较自然。尤其当需要了解行为的自然状态或对一些隐秘的行为进行研究时,其他方法难以取代观察法。
但观察法也存在着不足,如观察者处于被动状态,只能消极地等待被观察者的某些行为的出现,而且观察积累的资料只能说明“是什么”,不能解释“为什么”。
2.实验法
实验法是创设并控制一定的条件下,从而引起人们某种心理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要正确运用实验性,必须满足一定的要求,一是实验前,要进行严格的试验设计;二是试验前要先进行小样本初试,试验开始后要严格执行程序标准;三是试验结果要有实验报告。
实验法可以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是指在特定的实验室中,借助各种仪器设备,在严格控制各种因素的条件下进行实验,以研究人的心理的方法。它的优点是实验中的各种因素控制严格,实验结果比较可靠,能够精确地测量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这种方法的缺点在于研究的人为因素比较大,往往离实际情况较远,影响了研究结果在实践中的应用。自然实验法是指在日常生活条件下,对某些因素加以控制或改变去研究人的心理的方法。该方法可以研究各种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是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它的优点是实验者利用实际的生活情境来研究心理现象的规律,被试者处于自然状态,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人为因素的影响,所得的结果比较切合实际,可以有效地应用于实践。但不足之处在于实验情境不易控制,常受无关变量的影响。
3.测验法
测验法是指用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卷或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测验法的优点在于能够数量化地反映出人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它不仅能够作为一种研究方法,使研究更趋精确、科学,而且还能为因材施教、人才选拔、职业指导、心理诊断和咨询提供客观资料。但测验法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测验量表的可靠性,而各种测验量表尚在完善之中,对其结果不能视之绝对。同时,该方法对主持者的要求也比较高,必须经过专门训练,解释结果要谨慎、全面,不可偏颇、妄断。
4.调查法
调查法是根据某一特定的要求,向被调查者提出有关的问题,让其回答,了解某一心理活动发生及其条件研究心理的一种方法。
调查法通常可分为谈话法和问卷法。谈话法,也称访谈调查,是研究者根据事先拟好的问题向被调查者提问,借以了解被试者的某些心理特点。为了保证谈话的效果,首先,研究者要创设一种宽松、坦诚、信任的良好气氛;其次,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尽量使谈话标准化,记录保持一致,以便对记录的资料进行客观的分析处理。问卷法是根据研究目的,以书面形式将所要搜集的材料列成明确的问题,控制被试者回答的范围或将答案框定在问卷上,要求被试者做出选择,然后对回答结果进行分析研究。
5.教育经验总结法
教育经验总结法是指教育工作者对自己日常工作中获得的关于教育过程心理现象的整合性认识进行总结,找其中的规律性的方法。
运用教育经验总结法,要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的研究对象要有典型意义;(2)要通过对教育现象的总结得出某些规律性的结论;(3)要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值得注意的是:各种研究方法各有所长,也各有不足,应根据其具体情况综合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