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悬疑录:将进酒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日月双飞(1)

自来探幽悬瓮者,通常由晋祠北面龙王头登山。上行三里许到望川亭,亦是全山最佳观景之处——仰瞻数峰拱立,翠壁横空,出烟霞缥缈间,殊可望而不可即;坐看千岩献秀,岚翠欲流,蔼蔼浮浮,极造化氤氲之妙;远眺太行横亘数百里,盘纡巍郁,苍翠迷茫;俯瞰晋溪所溉平田万顷,如绣如云,而汾流环绕如带,沿河村落历历在指掌间。

旧馆分江日,凄然望落晖。

相逢传旅食,临别换征衣。

昔记山川是,今伤人代非。

往来皆此路,生死不同归。

——唐 张说《还至端州驿前与高六[1]别处》

周朝时,年少的周成王与弟弟叔虞玩耍嬉戏时,顺手削取了一片桐叶,当做分封诸侯时的玉圭递给叔虞,假意道:“以此封若。”史佚[2]立即请择日封立叔虞。周成王吃了一惊,道:“吾与之戏耳。”史佚道:“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

周成王于是封叔虞于唐,地在河、汾[3]之东,方圆百里,叔虞遂号唐侯。叔虞之子燮父袭封后,因境内有晋水[4],改称晋侯,是为晋国之始祖。

春秋末年,晋国大卿赵简子家臣董安在晋水北岸、悬瓮山东侧修筑城池,周六里,号晋阳。秦灭晋后,在河、汾之地设太原郡,治所晋阳,晋阳自此又有了太原的别称。西汉时,汉武帝于天下设十三刺史部,太原始称并州,领太原、上党、西河、云中、定襄、雁门、朔方、五原、上郡九郡。东汉时,并州始治晋阳。

唐高祖李渊正式起兵前任太原留守,封唐国公,其爵号“唐”便是来自西周叔虞的封地名称,而唐高祖得天下后亦以“唐”为国号。对于大唐而言,太原是龙兴之地,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故有“龙城”之称。

一代女皇武则天亦是并州文水[5]人氏,她执掌大权后,为光耀故乡,下制以太原为北京,与西京长安、东京洛阳鼎足并立。时人云:“天王三京,北都其一。”真切地道出了太原在大唐的地位。

武则天被驱赶下台后,唐廷因人废事,废去了太原“北都”名号,但太原有“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之地利,依然是“雄藩巨镇,非贤莫居”。唐玄宗登基后,考虑到太原是大唐发祥之地,升并州为太原府,再度提高了太原的地位。

太原府府治太原,府城原本在汾水西面,即晋阳县,府级官署及晋阳县廨均位于县城之中。贞观年间,唐太宗派名将李勣出任并州长史,李勣又在汾水东面新建东城,称太原县,与西城晋阳县隔水相望。武则天执政时,以能吏崔神庆为并州长史,大肆营建北都。崔神庆“跨水联堞”,在汾河上筑起中城,连接东、西两城,由此形成东、西、中三体合一的新太原城。

西城虽是旧城,却是太原的政治经济中心,名胜极多,如晋阳宫[6]、兴国寺、中城飞阁等。然论及太原第一等名胜,首推城外的晋祠。晋祠始建于北魏年间,又称唐叔虞祠,为祭祀叔虞而建,位于悬瓮山山麓。郦道元在其名著《水经注》中记载道:“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晋川之中,最为胜处。”北齐时,文宣帝高洋大肆扩建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规模愈大。

传说晋阳起兵前,李世民无法预测成败,曾亲到晋祠祭拜,祈求神灵庇护。他如愿当上皇帝,为答谢神恩,将不惜花费巨资再度扩建晋祠——楼台计峙,泉流潺绕,一派园林风韵。

贞观二十年(646年)正月,唐太宗李世民率领群臣到晋祠游览,并竖碑留念。皇帝亲自撰写了碑文《晋祠之铭并序》。唐太宗酷好书法,其人书法亦有相当造诣,骨格雄奇,气势不凡,俨然有开创规模。晋祠碑一出,立即广为流传。唐廷时常将其拓片作为礼物馈赠外国使者,悬瓮山晋祠也随之名扬四海。

悬瓮山[7]古称龙山。山上林木葱郁、松柏茂密,有难老、善利二泉,为晋水发源地,是上佳的风水宝地。奇书《山海经》记载云:“悬瓮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铜,其兽多闾麋,晋水出焉。”太原出产利器,有“并刀如水”之俗谚,悬瓮山既是活水源头,又多铜铁矿石,正是铁匠艺人梦寐以求的理想圣地。大唐开国名将尉迟敬德本是铁匠出身,功成名就后,特意在悬瓮山边修建了一处豪华别墅,谢宾客不与通,整日躲在别墅中打铁炼丹,自娱自乐。尉迟敬德侄子尉迟洪道少年出家为僧,法名窥基[8],师从名僧玄奘。后尉迟敬德受其影响,有心向佛,遂自捐别墅为寺庙,即为今晋祠之南的十方奉圣禅寺,简称奉圣寺。

太原大风堂亦建在悬瓮山下,位于大风村最南面。这家铁匠铺本是民间自办,因其打造的刀剑锋锐耐用,大唐军队也多选用其兵器,由此变成了半官方性质。只是老堂主辛武始终拒绝接受朝廷官职,每年也只肯为军器监[9]提供定量的兵器。而今辛武将事务交给了独子辛渐,辛渐虽跟父亲一样,未在朝中挂职,却因娶了皇亲国戚为妻,兼之中过武进士,愈发令大风堂名扬四方。

稀奇的是,今日大风堂中没有传出惯常“当当”的锻炼打铁声,而是喜乐声连连。原来时逢老堂主辛武夫人贺英六十大寿,宾客如云,内中不乏名流权贵,甚至连契丹王[10]李娑固和奚王李大酺也各自派了使者南来道贺。

贺英原本姓李,是大贺氏部落酋长李楷固的亲姊姊,有契丹公主的身份,后因政治联姻,还做过一段时间唐高宗的妃子,地位尊贵。现任契丹王李娑固则是前契丹首领李尽忠堂弟,与贺英亦是血缘关系极近的堂兄妹,这次特派了牙官可突干南下道贺。

奚王李大酺娶了大唐固安公主辛悦仙,因贺英丈夫辛武亦姓辛,便命固安公主拜辛武为伯父,欲以中原惯用的联族来加强关系,以弥补昔日背叛契丹、大唐的旧过[11]。这次贺英大寿,李大酺最是积极,老早便开始积极张罗,派了妻子固安公主辛悦仙携带重礼赶来太原贺寿。

当今皇帝唐玄宗亦专门派了宦官杨思勖前来贺寿赐礼,不仅因为贺英身份及有国夫人封号,还因贺英儿媳李弄玉也是皇亲国戚,是唐高宗次子李贤之女、玄宗皇帝的堂妹,在高宗女孙辈中排行第一,地位极尊,封号长信郡主[12]。李弄玉兄长邠王李守礼、堂兄弟宁王李宪、申王李、岐王李范、薛王李业、堂姊妹薛国公主、金仙公主、玉真公主等也各自有使者奉来礼物。

除了朝廷及契丹等特使外,太原府少尹[13]兼天兵军[14]节度大使张说、司录参军[15]张均、兵曹参军宋希玉等一干地方长官亦如数到场。辛武以打铁为生,不善言辞,甚感局促。倒是大徒弟祝锋勤快踏实,其子祝锐更是精明强干,堂中管事周白告虽则年轻,来大风堂也才三四年时间,却极擅长交际,三人分工合作,将一众宾客招呼得妥妥帖帖。

辛武已过花甲之年,由于日日打铁不息,身体强健,满脸红光,气色极好。时逢妻子六十华诞,又是贵客满堂,老堂主心里却始终高兴不起来。这些远道而来的宾客,一大半是出乎他意料的,而他真心期待相聚的大风村村民们却已是十不存一,其余人要么被强行遣返原籍,要么被谪徙边州圈禁,这全因不久前唐廷开始在全国实行的“括户”政策。

括户是指官府派专员检查户口,将隐漏不报和逃亡人口搜括出来,遣送还乡或就地入籍。因所括人口多已客居于当地,所以又称括客[16]。此措施旨在清查浮客,解决百姓流亡及朝廷赋税不足的问题,自古有之。北朝时,东魏大臣高隆之锐意改革,任河北括户大使,检括人口,此为“括户”名之始。唐朝统一天下后,实行租庸调制[17]。与前代相比,租庸调制主要是改革了徭役制,“庸”规定每丁岁役二十天,较之之前的杂役大为减轻,并可以物代役,从而使人民能够安于生产,适应了当时生产力亟待恢复发展的局面。田租及户调的征收也有所节制,唐廷规定凡税敛数字,均须在县衙和村坊正式张榜公布,以防税吏随意加派勒索。正是得益于租庸调制,唐朝立国不久,经济逐步上升,户口逐年增多,很快就形成了“天下大治”的局面。

租庸调制度完全以人丁为本,一旦在籍编户大大减少,国家赋税收入自然相应减少。且租庸调必须有均田制的前提,即所谓“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一旦均田制破坏,租庸调制也无从实施。武则天执政以来,民间人口增加,王公贵族又不断兼并土地。对于新增人口,公家已无土地实行均田制。如此,男丁既然没有得到足够的土地,还要缴纳定额的租庸调,终为沉重赋役所逼,被迫弃家离乡,逃离原籍,沦为流民,即俗称的“浮人”——

有的逃入山林或到他乡开垦土地耕种;有的逃入城市充当雇佣;有的成为大地主、大庄园主的佃户;还有许多人制造伪勋和充当色役[18]以逃避徭役。

这些人口都不再为国家所控制,编户大大减少,甚至出现了“天下户口,亡逃过半”的局面,严重影响了朝廷的财税收入。武则天晚年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凤阁舍人李峤[19]提出括户措施,“设禁令以防之,垂恩德以抚之,施权衡以御之,为制限以一之”,建议既防又抚、既御又一、宽严结合、恩威并施。武则天遂派遣十道使括天下逃户,然效果并不显著。

唐玄宗即位后,由于之前宫廷政变不断,政局动荡不安,百姓逃亡积弊持续恶化。监察御史宇文融在政治上精明而有眼光,上书玄宗皇帝,称“天下户口逃移,巧伪甚多,请加检括”,建议检查色役伪滥,搜括逃户。玄宗正为“邦赋不入,人伪斯甚”而困扰,宇文融上书正中下怀,即命其制定详细检括之法。十二天后,宇文融拟定的括户方针及具体办法被唐玄宗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颁行天下。

这纸制令首先谈了一番括户的必要性,称“户口岁增”而税赋不益的原因,而豪民与奸吏的欺压导致百姓离乡,致使流亡日益严重。为了解决“户口逃移,田籍错紊”的弊端,朝廷一方面御之恩抚,免除积欠,救济孤穷,另一方面需施之威服,设立法禁。只有以威济恩,以严纠宽,才能改变“国章或弛,氓伪实繁”的状况。

其次则是括户的具体措施:州县逃亡户口,限定百日之内到官府自首。按期自首的逃户自愿返归故籍,或系关辅、军府之地按令不符合附籍的,登记存档,暂不遣返,由官府通知原籍,待至秋后递还。如有百户以上集体返乡的,须由原籍派员带领,立即返归。免六年赋、调,即开元七年(719年)十二月以前,凡诸州勾征未纳的贷粮种子、地税,并宜放免。超过百日,过期不首,以违法论处,即加检括,递边远州县为百姓。家口随逃者,亦便同送。公私敢容庇者抵罪。

制书下后,宇文融出任推勾使,置劝农判官十人,皆摄御史,分巡天下,依据簿籍检括逃户。由于宇文融精明强干,雷厉风行,所选判官均为能吏,括户令在短期内收到了一定效果,括得户口八十余万,田数大致与此相等。宇文融由此得到玄宗赏识,自正八品上的监察御史擢升为从六品上的兵部员外郎。

然这八十万户口数目水分极大,以宇文融为首的判官急于立功,务为刻急,各自州县长官一心逢迎上司,以为括得越多越好,于是虚报数额,甚至以本地实户为新附括户,田地亩数亦是如此。再说逃户,虽然也遵循“乐住之制”原则,允准从宽乡、近处、役重处编户,然只有准令式合附者,才能地附籍,其余的一律要“牒还故乡”,因此受到逃户的大力抵制。官府为此不惜采取高压手段,派出兵马,专门追捕那些不肯自首、不愿归乡的逃户,再将这些人绳捆索绑,押解到北方偏远边塞居住。由于被贬谪西北边疆者极多,河东道[20]甚至专门辟出一县,以安置逃户。

朝中大臣也多认为括户为扰民之举,然唐玄宗一意孤行,将反对宇文融的官员尽数贬出朝外。然高压手段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天下民情汹汹不已。那些被押到边远之地的逃户心中不平,传闻多有与降胡[21]勾结谋变者。唐玄宗又令心腹家奴王毛仲出任朔方道[22]防御讨击大使,令其与朔方大总管王晙、陇右节度使郭知运联兵,预备以武力解决逃户、降户问题。

太原多风,大风村更是位于风口,常年大风不息,本地人多不愿意居住于此。名将李勣任并州长史时,在汾水东面新建了一座城池,称太原县,并采取措施鼓励人们搬往新县居住,土生土长的大风村村民大多在那个时候搬去了新城,只剩下依赖于悬瓮山矿石、林木及水源的铁匠铺大风堂,大风村成了地地道道的铁匠村。高宗之后,陆续有雕刻、制墨艺人入村定居,又有诸多逃户来到这里靠开垦山田、砍柴打猎为生,数十年新旧交替、繁衍生息,这才重新形成了一个像模像样的热闹村落。朝廷括户令下达后,因太原是北方重镇,宇文融特从当地官吏中选拔出两人出任劝农判官,一是太原司录参军张均,另一是兵曹参军宋希玉,专门负责安缉户口、检责剩田。由于悬瓮山是逃户聚集地,遂成为清查重点。

辛武倒是本地人,大风堂中亦收留有不少逃户。然由于铁匠属工匠类[23],不入普通户籍,虽也有为朝廷服役的义务,但大风堂每年为军器监供应一定数量的兵器,以此折算成堂中男丁的色役,遂不必再另行分番服役,这算是大风堂利用其所产兵器精良锋锐天下无双而为堂中弟子谋取的一项福祉。如此,大风堂男丁既无须另行服役及缴纳赋税,所以不在括户之列。好几名大风堂弟子本是普通百姓,因走投无路、无力谋生而投奔大风堂中,反倒因此而逃过一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