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街上的噪声和厨房里的谈话(1991—2001)(4)
啤酒馆里永远闹哄哄,各色人等来此买醉,有教师,有工人,还有大学生和小商贩。大家一边痛饮一边谈哲学。争论同一个话题:俄罗斯的命运,共产主义……
——我是一个贪杯的人。为什么我喜欢喝酒?因为我不喜欢我的生活。我想用酒精制造出失去理性的翻腾,体会一下挪移到另一个地方的感觉。到一个一切都美好的地方去。
——对我来说,问题更加具体:我想住在哪里?一个伟大的国家还是一个正常的国家?
——我爱帝国……没有了帝国,我的生活很苦闷很无趣。
——伟大理想需要流血。今天没有人愿意死在战场上。就像那首歌唱的:“到处都是钱、钱、钱/遍地都是金钱,先生们……”如果您坚持我们有一个目标,它又是在哪里?每个人都要开着奔驰车在迈阿密度假吗?
——俄罗斯人需要信仰……相信光明,相信崇高。在我们的精神细胞中,有帝国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基因。英雄主义离我们更近。——社会主义强迫人们生活在历史中,沉溺于某种伟大……
——操!我们是精神的人,我们是特殊的人。
——我们从来没有过民主。我们和你们都算民主分子吗?
——我们生活中最后一个伟大事件,就是改革。
——俄罗斯只有伟大,或者什么都不是。我们需要一个强大的军队。
——伟大国家跟我有啥关系?我只想住在一个小国,比如丹麦。没有核武器,没有石油和天然气,也没有谁用左轮手枪打爆我的脑袋。说不定我们也会学习如何用香波冲洗人行道呢……
——共产主义是人类力所不及的任务……我们总是这样:不是寄希望于宪法,就是寄希望于鲑鱼蛋黄酱。
——我真羡慕有思想的人们!我们现在就是在过着毫无思想的生活。我想要伟大的俄罗斯!我不记得她,但我知道她曾经存在过。
——那是一个排队买卫生纸的伟大国家……苏联食堂和苏联商店的气味我记得很清楚。
——俄罗斯将拯救世界!她自己也将被拯救!
——我的父亲活到九十岁。他说他一辈子都没过上好日子,只有战争。这就是我们能做的。
——神是全能的,他就在我们身体里。我们就是按照他的形象和样式造出来的……
关于一切……
——我身体中百分之九十都是苏联元素……我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我只记得盖达尔在电视上讲话:学习交易吧……市场会拯救我们……在这条街上买一瓶矿泉水,到另一条街上卖了它,这就是做生意。人们听了都莫名其妙。我回到家,关上门,大哭起来。妈妈被这一切吓得中了风。也许他们是想要做好事情,但他们对自己的人民没有足够的同情心。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些老年乞讨者,他们排队沿着路边乞求施舍。褪色的帽子、破旧的外套……我上下班路过那里都一路小跑,不敢抬起我的眼睛……我在一家香水厂工作。工厂发不出工资,就给我们发香水和化妆品……
——我们班上有个贫穷的女孩,她的父母在一次车祸中死亡,留下她和奶奶相依为命。她长年只有一件衣服穿。但是没有一个人同情她。怎么这么快啊,贫穷成了一种耻辱……
——我不为九十年代后悔……沸腾和光明的时代。我以前对政治没有兴趣,也从不读报,但现在要去投票选举国会议员了。谁是改革的工程师?作家、艺术家、诗人……在第一次全苏人民代表大会上能够搜集签名。我丈夫是一位经济学家,他为此都要发疯了:“用华丽辞藻去燃烧人心,这是诗人做的事情。而你们是搞革命。接下来呢?接下来怎么办?你们怎么建立民主制度?谁去建设?现在我可明白了,你们在干什么。”他嘲笑我。我因此与他离婚了……但实际上,他是对的……
——局面太可怕了,于是市民们都去了教堂。当时我信仰共产主义,我不需要教堂。我的妻子跟我在一起,因为在教堂里一个神父把她叫作“小天使”。
——我父亲是个诚实的共产党员。我不怪罪共产党员们,我怪罪共产主义。直到现在我仍然不知道该如何对待戈尔巴乔夫,不知道该如何对待叶利钦……比起插上德国国会大厦上的红旗,购物的长队和空空的柜台那么快就被遗忘了。
——我们胜利了,可是打败了谁?怎么回事?电视台的一个频道播放“红军”打“白军”的电影,另一个频道是勇敢的“白军”在打“红军”。都精神分裂了!
——所有的时间我们都在谈论痛苦……这就是我们学习的方式。在我们看来西方人很天真,因为他们不曾遭受我们一样的苦难,任何小脓疮他们都有治愈的药方。但我们是蹲过劳改营的,我们是在战争中从成堆的尸体中爬出来的,我们是在切尔诺贝利用赤裸的双手拨开核燃料过来的……现在我们又坐在社会主义的废墟上。好像战争刚刚结束,我们都被磨碎了,我们都已经散架了。我们的语言,只有痛苦的语言。
我尝试和我的学生谈论这些……他们却直接对我发出讪笑:“我们可不要吃苦。对我们来说,生活是另一种东西。”我们对不久前的世界还一无所知,就已经生活在一个新世界了。整个文明都建立在废墟上……
注释:
[1]奥勃洛摩夫是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伊万·亚历山德罗维奇·冈察洛夫(1812—1891)代表作《奥勃洛摩夫》中的主人公,性格消极懒散,满足于躺在床上空想;希托尔兹是奥勃洛摩夫的朋友,性格积极勤奋。——编者注
[2]Шестидесятники,特指赫鲁晓夫改革后成长起来的一代苏联知识分子和党内干部。——译者注
[3]弗拉基米尔·谢苗诺维奇·维索茨基(1938—1980),苏联著名演员、诗人和歌手。以扮演哈姆雷特著称,因在电影中的出色表演获得苏联国家奖。同时,他还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盛行的行吟诗歌的主要代表,因得不到公开出版,其行吟诗歌只能通过普通录音机相互转录的形式传播。——编者注
[4]布拉特·奥库扎瓦(1924—1997),苏联作家和音乐家。——译者注
[5]亚历山大·加里奇(1918—1977),生于乌克兰的苏联持不同政见诗人和音乐家。——译者注
[6]奥西普·艾米里耶维奇·曼德尔施塔姆(1891—1938),俄罗斯白银时代(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著名诗人,著有诗集《石头》《特里斯提亚》,散文集《时代的喧嚣》等。1938年被指控犯有反革命罪,12月27日病逝于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劳改转移营。——编者注
[7]阿纳托利·纳乌莫维奇·雷巴科夫的长篇小说,通过描写莫斯科阿尔巴特街的青年人的命运,反映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社会现实,出版后在苏联文学界和国际文坛引起轰动。——编者注
[8]上沃尔特,即今天的非洲布基纳法索。——译者注
[9]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雅科夫列夫(1923—2005),戈尔巴乔夫当政时期任苏共中央宣传部部长,是苏联“公开性运动”的执行者。——编者注
[10]叶戈尔·盖达尔(1956—2009),俄罗斯经济学家和政治家。1992年6月至12月担任俄代总理期间,他曾竭力推行被称为“休克疗法”的激进经济改革。——编者注
[11]米哈伊尔·沙特罗夫(1932—2010),苏联、俄罗斯剧作家。沙特罗夫以创作列宁题材剧作著称。第一部以列宁为题材的剧作是《以革命的名义》,此后又写出了《七月六日》《布尔什维克》《红茵蓝马》《我们必胜》等。——编者注
[12]白宫指莫斯科的一座白色大楼,最初为俄罗斯人民代表大会和最高苏维埃的办公场所,1991年的“八一九”事件中曾被苏军包围,1993年10月4日的俄罗斯宪政危机中曾遭受炮火袭击,后改为俄罗斯联邦政府大楼。——编者注
[13]费利克斯·埃德蒙多维奇·捷尔任斯基(1877—1926),“契卡”(全俄肃反委员会,克格勃的前身)创始人。卢比扬卡,莫斯科地名,因其是克格勃(国家安全委员会)总部所在地,常用来代指克格勃,今为俄联邦安全局总部的所在地。——编者注
[14]阿斯塔菲耶夫(1924—2001),苏联和俄罗斯联邦著名作家,1989年获得苏联社会主义劳动英雄勋章,1978年和1991年两次获得苏联国家奖。代表作有《牧童与牧女》(1971)和《鱼王》(1976)。——译者注
[15]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布哈林(1888—1938),苏联共产党领导人,理论家,斯大林早期的政治盟友,后与斯大林产生分歧,1938年以叛国罪被判处死刑,1988年被平反。——编者注
[16]瓦西里·贝科夫(1942—2003),苏联、白俄罗斯作家,社会活动家。作品大部分是描写卫国战争的中篇小说。1986年凭《灾难的标志》获列宁奖,1974年因《活到黎明》和《方尖碑》获苏联国家奖。小说展现出人在生命中最戏剧性的时刻所做出的道德选择。——译者注
[17]鲍里斯·阿布拉莫维奇·别列佐夫斯基(1946—2013),俄罗斯金融寡头之一,普京上台以后被控金融诈骗和贪污等多项罪名,流亡英国。——编者注
[18]安德烈·德米特里耶维奇·萨哈罗夫(1921—1989),苏联物理学家,曾主导苏联第一枚氢弹的研发,从事人权运动,支持苏联改革,1975年获诺贝尔和平奖。——编者注
[19]拉夫连季·帕夫洛维奇·贝利亚(1899—1953),苏联高级领导人,长期担任内务人民委员部首脑,“大清洗”的主要执行者之一,苏联元帅。斯大林逝世后被撤职并秘密处决。——编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