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读完人类文学的历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8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2)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官僚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的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祖父、父亲均做过太守。外祖父孟嘉曾任征西大将军桓温的长史,但到陶渊明出生时,家道已衰落。青年时期,他曾有“大济于苍生”的雄心壮志,但是,他所生活的东晋时代,举贤不出士族,用法不及权贵,门阀制度极其严酷,使他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与抱负。

陶渊明29岁时,为谋出路,开始走上仕途。先作江州祭酒,不久,因“不堪吏职”便辞官而归。州府召他任主簿,他不肯就职,在家中闲居了六、七年。36岁时,做荆州刺史桓玄的僚佐,不久,又辞归。40岁时,出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后又作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41岁辞归。同年8月,在亲友的劝说下,出任彭泽令。任职80余天,传来了妹妹死于武昌的噩耗。这时,又正逢督邮来县巡视,县吏告诉他“应束带见之”,渊明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小儿!”当天便解绶辞官回乡。他终于同黑暗官场彻底决裂,抛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

辞官之后直到逝世,诗人一直过着隐居田园的清苦生活。44岁后,家中又不幸遭遇大火,生活更加贫苦。但是,诗人在精神上却恬然自适。因为他永远摆脱了像樊笼一样的腐败庸俗的官场,回到了日夜怀念的田园。退隐之后,他曾躬耕陇亩,和父老乡亲共话桑麻,同农民们保持着融洽亲切的关系。尽管他还和农民有着本质的区别,但他一反地主阶级轻视劳动、鄙视劳动人民的偏见,“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却是难能可贵的。这段时期,是他创作的丰收期,写出了大量的田园诗,艺术上也日臻成熟,终至炉火纯青。晚年,他写出了著名的《桃花源记》,阐明社会理想。他所憧憬的桃花源社会,是没有君主,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食其力的社会。这虽然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民的要求,也反衬了现实社会的黑暗。

陶渊明的诗歌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饮酒诗,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他的《饮酒》20首以“醉人”的语态或指责是非颠倒的上流社会;或揭露世俗的腐朽黑暗;或反映仕途的险恶;或表现诗人退出官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现诗人在困顿中的牢骚不平。从诗的情趣和笔调看,可能不是同一时期的作品。东晋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次年杀之自立,建刘宋王朝。《述酒》即以比喻手法隐晦曲折地记录了这一篡权易代的过程。对晋恭帝以及晋王朝的覆灭流露了无限的哀婉之情,此时陶渊明已躬耕隐居多年,乱世也看惯了,篡权也看惯了。但这首诗仍透露出他对世事不能忘怀的精神。

咏怀诗,以《杂诗》12首、《读山海经》13首为代表。《杂诗》12首多表现了自己归隐后有志难酬的政治苦闷,抒发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可见诗人内心无限深广的忧愤情绪。《读山海经》13首借吟咏《山海经》中的奇异事物表达了同样的内容,如第10首借歌颂精卫、刑天的“猛志固常在”来抒发和表明自己济世志向永不熄灭。

田园诗是陶渊明文学创作的主要成就,也是我国诗歌史上的创举。著名的田园诗有《归园田居》《和郭主簿》《于西获早稻》《怀古田舍》等。由于他以全部身心热爱着大自然把自己的真切感受注入笔端,所以他笔下的农村田园风光和谐自然,别开生面,后代的评论家、诗人曾给以很高的称誉。

佳作赏析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一)

守拙与适俗,园田与尘网,两相对比之下,诗人归田后感到无比愉悦。南野、草屋、榆柳、桃李、远村、近烟、鸡鸣、狗吠,眼之所见耳之所闻无不惬意,这一切经过陶渊明点化也都诗意盎然了。“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一远一近,“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以动写静,简直达到了化境。

他的田园诗有的是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或春游、或登高、或酌酒、或读书、或与朋友谈心,或与家人团聚,或盥洗于檐下,或采菊于东篱,以及在南风下张开翅膀的新苗、日见茁壮的桑麻,无不化为美妙的诗歌。

他的田园诗有的着重写躬耕的生活体验,这是其田园诗最有特点的部分,也是最为可贵的部分。《诗经》中有农事诗,那是农夫们一边劳动一边唱的歌。至于士大夫亲身参加农耕,并用诗写出农耕体验的,陶渊明是第一位。陶渊明之后的田园诗真正写自己劳动生活的也不多见。《归园田居》其三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是一个从仕归隐田园从事躬耕者的切实感受,带月荷锄、夕露沾衣,实景实情生动逼真。而在农耕生活的描写背后,隐然含有农耕与为官两种生活的对比,以及对理想人生的追求。

他有些田园诗是写自己的穷困和农村的凋敝。如《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

“炎火屡焚如,螟蜮恣中田。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

《归园田居》其四:

“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途。”

通过这些诗可以隐约地看到,在战乱和灾害之中农村的面貌。

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

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内容,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特别可贵。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顿状况的,可使我们间接地了解到当时农民阶级的悲惨生活。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大约作于南朝宋初年。它描绘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表现了诗人对现存社会制度彻底否定与对理想世界的无限追慕之情。它标志着陶渊明的思想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陶渊明的散文

陶渊明的文、赋作品虽数量不多,但几乎都是历代传诵的名篇佳制。《归去来辞》《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感士不遇赋》等都一扫晋宋文坛雕章琢句的华靡之风,感情真挚而强烈,风格质朴而自然,使人可以洞悉诗人坦露的胸襟,听见他那诚挚而又激愤的心声。欧阳修曾度评价他的作品,甚至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辞》而已!”

陶渊明现存文章有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共计12篇。辞赋中的《闲情赋》是仿张衡《定情赋》和蔡邕《静情赋》而作。内容是铺写对爱情的梦幻,没有什么意义。《感士不遇赋》是仿董仲舒《士不遇赋》和司马迁《悲士不遇赋》而作,内容是抒发门阀制度下有志难骋的满腔愤懑;《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之际与上流社会公开决裂的政治宣言。文章以绝大篇幅写了他脱离官场的无限喜悦,想象归隐田园后的无限乐趣,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文章将叙事、议论、抒情巧妙地融为一体、创造出生动自然、引人入胜的艺术境界;语言自然朴实,洗尽铅华,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韵文有《扇上画赞》《读史述》九章、《祭程氏妹文》《祭从弟敬远文》《自祭文》;散文有《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是为外祖孟嘉写的传记;此外还有《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与子俨等疏》等。

南朝乐府民歌兴盛

南朝乐府民歌产生于晋、宋、齐等朝代,现存歌辞,主要是当时乐府机构为南朝士族的荒淫享乐而采集的,分为“吴歌”和“西曲”两大类。前者产生于六朝都城建业(今南京)及周围地区,这一带习称为吴地,故其民间歌曲称为“吴歌”;后者产生于江汉流域的荆(今湖北江陵)、郢(今江陵附近)、樊(今湖北襄樊)、邓(今河南邓县)等几个主要城市,是南朝西部重镇和经济文化中心,故其民间歌曲称为“西曲”。北魏孝文、宣武时南侵,收得这两种歌曲,借用汉乐府分类,总谓之“清商”。诗歌形式主要采用五言四句的体制,清新活泼,对后来诗歌形式的发展有较大影响。

南朝民歌

南朝乐府民歌,以“吴声歌”和“西曲歌”为主,约近500首。吴声歌是长江下游以建业(今南京市)为中心这一地区的民歌,以《子夜歌》《子夜四时歌》《华山畿》《读曲歌》等为代表;西曲歌是长江中游和汉水流域的民歌。南朝乐府民歌内容狭窄,几乎全是反映男女爱情的。

南朝民歌风格委婉缠绵、清新自然。郭茂倩《乐府诗集》说:“艳曲兴于南朝,胡音生于北俗。”南朝民歌感情的表达不同于北方的粗犷豪放,体现了细腻缠绵、含蓄委婉的特征。语言既有清新浅近、自然天成的一面,也有明丽婉转的一面;既有朴素的方言口语入诗,也有语言技巧的巧妙运用。《大子夜歌》所说:“歌谣数百种,子夜最堪怜。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就指出了清新明丽、婉转自然的艺术风格。

佳作赏析

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侬作北辰星,千年无转移。欢行白日心,朝东暮还西。(《子夜歌》)

据《宋书·乐志》所载,此歌是位女子所写。写的是一个失恋女子的痛苦心情。第一、二句写开始与郎相识,多盼望两颗心如一。两句追叙初相识时的心情,感想。第三、四句写我将情丝(思)梳理织进那残破的布机,可哪里知道这永远难以成匹(匹配)了!用女子日日作业的布机、丝线、布匹来双关两人不能匹配。“残机”意象的使用更添悲惨景象。第五、六句写我要作那北极星,一千年都不会改变。女子用北极星来比喻自己感情的坚定。第七八句写你却像那天上的白日一样,早上在东晚上却到了西边。用太阳的朝东暮西来喻负心男子感情的不坚定。这与前两句形成对比。

南朝民歌最突出的艺术技巧就是利用汉语的谐音构成双关隐语。如“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子夜歌》),“丝”和“思”是同音异字构成双关;布匹的“匹”和匹配的“匹”是同字同音构成双关。又如“合散无黄连,此事复何苦?”用药名的“散”双关聚散的“散”,以黄连的“苦”双关相思的“苦”。其他诸如“藕”与“偶”、“莲”与“怜”、“碑”与“悲”、“篱”与“离”等等。双关隐语的运用既体现了作者的丰富联想,也使感情的传达显得含蓄委婉。其次,南朝民歌也善于利用景物传达出深婉的情思,如“渊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我心如松柏,君情复何似?”(《子夜四时歌·冬歌》)以冰雪的厚重宽广衬托自己感情的深厚,以松柏的坚贞喻托自己爱情的坚贞。南朝民歌大多体制小巧,多五言四句。个别也有较长的如《西洲曲》,但也是四句一解。

《西洲曲》

《西洲曲》代表了南朝乐府民歌的最高成就。这首诗歌最早出现在南朝梁徐陵所编辑的《玉台新咏》之中。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把它收入《杂曲歌辞》。在编辑、流传的过程中,可能是经过文人加工过的。这首诗既保留了民歌的纯真本色和生活气息,又具有精致巧妙的艺术表现方式,是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此诗大致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为前六句,写了少女忆梅思人,重游西洲。第二层为中间部分,描写了少女从夏季写到秋季的种种行为动作,反反复复地表达了对情人的思念、期盼、怜爱之情。第三层为最后六句,由望郎而转愿成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