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人类大航海时代的探险(1)
大航海时代,又称地理大发现时期,即新航路的开辟时期。当时的欧洲人,是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任何地区都更具有探险欲、征服欲。为了获得更多的黄金与宝藏,他们一次又一次地把航船驶向更远的地方,一次又一次把足迹留在了陌生的大陆:哥伦布到达美洲,达·伽马绕过好望角登陆印度………伴随他们一个个探险活动,一个崭新的世界轮廓出现在人类面前,这些探险活动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郑和的前三次远航
600多年前,先于欧州人的地理大发现,郑和7次率船队浩浩荡荡驶入大海,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海上探险与交流之先河。郑和船队的航海技术在当时已相当先进,使用了罗盘、测深器、牵星板等。船队远航到过东南亚诸岛、印度洋、波斯湾、红海,其中第5次和第6次航行最远,横渡印度洋,到达赤道以南的非洲东海岸,历经当时亚非30余国,人类开始了大航海时代。
郑和其人
郑和,原姓马,名和,字三宝,出生在云南省昆阳州(今晋宁县宝山乡和代村),一个世代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家庭。郑和的父亲和他的爷爷曾到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朝拜,郑和母亲姓温,非常贤良,有一个哥哥,两个姐姐,哥哥叫马文铭,郑家在当地很受人们的尊敬。
1381年朱元璋为了消灭盘踞云南的元朝残余势力,派手下大将傅友德、蓝玉等率30万大军进攻云南。在战乱中,年仅11岁的郑和被明军俘虏,被阉割,在军中做秀童。云南平定之后,1385年,又随军调往北方,先后转战于蒙古沙漠和辽东等地。19岁时,被挑选送到北京的燕王府服役,从此追随雄心勃勃的燕王朱棣身边,逐渐得到朱棣的信任。尤其是1399~1402年,朱棣为和他的侄子建文帝争夺皇位,进行了“靖难之役”,郑和立下功劳,帮助朱棣登上皇位。郑和被提升为内官监太监。1404年,朱棣为表彰郑和的功绩,亲笔赐姓“郑”,从此更名郑和,史称“三宝太监”。
郑和下西洋所处的15世纪,世界大格局的基本特征依然是东方遥遥领先于西方,中国居于世界舞台的中心。明朝永乐时期,国家强盛统一,政治较为清明。政府致力于恢复和发展中国与海外诸国的友好关系,开展大规模的外交和外贸活动。当时印度洋沿岸国家大都信仰伊斯兰教,南亚许多国家则信仰佛教,由于郑和信奉伊斯兰教,懂航海,又担任内宫大太监,因此,明成祖选拔他担任正使,率船队出海。
郑和前三次远航的主要任务是在东南亚和南亚建立国际间和平安宁的局面,并为下一步向南亚以西更远的地方航行而建立中途候风转航的据点。而后四次的主要任务是向南亚以西继续航行,开辟新航路,对外互通有无,并使自古很少往来的中国海外国家得以与中国开展正常往来。
第一次下西洋
1405年7月11日,明成祖派郑和及副使王景弘等出使西洋(指今文莱以西的南洋各地和印度洋沿岸一带),率水手、官兵、翻译、采办、工匠、医生等27800余人,乘长44丈,宽18丈大船(宝船)62艘,还有很多附带船只,编着严整有序的队形,踏着万顷碧波,乘风破浪,浩浩荡荡出洋了。如此巨大的船只,如此庞大的船队,航行于浩淼无垠的海洋之中,这在中国的历史上以及世界的历史上都是首屈一指的。宝船船队满载丝绸、瓷器、金银、铜铁、布匹等物自刘家港(今江苏太仓浏河镇)出发。
10天后,船队到达了此次航行第一站:越南归仁,在此作短暂停留之后,船队向爪哇国南下,沿着印度半岛海岸,穿过文莱西侧,顺风行驶20昼夜,抵达了被誉为“东洋诸国之雄”的爪哇。当时,这个国家的东王、西王正在打内战。东王战败,其属地被西王的军队占领。郑和船队的人员上岸到集市上做生意,被占领军误认为是来援助东王的,被西王误杀170多人。郑和部下的军官纷纷请战,说将士的血不能白流,急于向西王进行宣战,给以报复。
“爪哇事件”发生后,西王十分惧怕,派使者谢罪,要赔偿6万两黄金以赎罪。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就出师不利,而且又无辜损失了170多名将士,按常情必然会引发一场大规模战斗。然而,郑和得知这是一场误杀,又鉴于西王诚惶诚恐,请罪受罚,于是禀明皇朝,化干戈为玉帛,和平处理这一事件。明王朝决定放弃对西王的赔偿要求,西王知道这件事后,十分感动,两国从此和睦相处。
“爪哇事件”后,郑和指挥船队取道邦加海峡,访问了苏门答腊巨港、满刺加苏门答腊,斯里兰卡,印度柯钦,最后到达当时中东贸易中心地古里(今印度科泽科德),完成了第一次航行的使命。
随后船队返航,这次返航一点也不平静,与海盗发生了冲突。此次冲突发生在郑和船队结束远航返回中国的途中,地点在现在的马六甲海峡。按《明史录》的说法,战争爆发的原因是郑和舰队满载的宝物让陈祖义眼红了。之所以陈祖义竟然敢对郑和舰队动心思,是因为当时的陈祖义并非流窜海上的小股匪盗,他甚至早已控制了苏门答腊重要港口城市巨港为基地。
面对郑和船队的优势武力,陈祖义突然声称愿意投降归顺,但郑和得到线报说那是陈的一个圈套。于是,郑和将计就计,在将陈祖义的舰队诱入埋伏圈内后,突然施用各种火器密集发起攻击,陈祖义的舰船被焚毁10艘,被俘获7艘,而郑和船队几无损失。但陈本人侥幸率残部逃脱,数月后,郑和的海军还是设法将陈祖义等人俘获,带回南京处决。
1407年10月2日郑和回到南京。苏门答腊、古里(卡利卡特)、满剌加(今马来西亚马六甲)、小葛兰(今印度奎隆)、阿鲁(今苏门答腊岛中西部)等国国王遣使随船队来中国“朝贡方物”。
第二次下西洋
郑和回国后,立即进行第二次远航准备,几个月后,船队二次出海,目的是送外国使节回国。第二次远航,郑和并没有随队出航,而是留在航海者的守护神“天妃”的出生地福建莆田湄州整修天妃宫。接替郑和指挥舰队的是太监王景弘、侯显。由于航线中的海盗已被剿灭,已无海盗攻击之虞,故此次出航的船只仅有68艘。这次航行显得风平浪静,明朝海军并没有大规模武装行动。
第二次航行路线同第一次差不多,也历时两年,有关这一次的记载不很详细,从郑和亲笔的“东刘家港天妃宫石刻通番事迹记”中,我们可以续引一个大概:“永乐五年(1407年),统领舟师,往爪哇、古里、柯枝、暹罗等国,其国王各以方物珍禽异兽贡献,至七年回归。”其中新访问的国家暹罗,大约相当于今天之泰国。郑和船队于1409年回国。
第三次下西洋
1409年秋天,为了执行前往印度洋的第三次远航,宝船船队再度集结在长江口的刘家港。这次,郑和亲自统领48艘船和3万人。太监王景弘、侯显是他主要的副手。船队在福建沿海的太平港做了短暂的停留,接着在航行10日之后,到达越南中南部的占城。在顺风的情况下,航行8日之后,到了新加坡。再沿着马来半岛上航2日,到达马六甲。
郑和到达马六甲国后,宣读中国皇帝诏敕,赐其国王双台银印、冠带袍服。由于马六甲地处南洋与印度洋要冲,中马两国关系又如此亲密,而郑和一行须遍访诸国,势须分宗前往,就须建立一个中转之基地。为此,郑和一行在马六甲建立官仓。此地对下西洋之贸易番货、待时回航等各方面都起了重要作用。
郑和船队从马六甲开航,经勿拉湾、苏门答腊到斯里兰卡。斯里兰卡国王阿烈苦奈儿“负固不恭”,“又不辑睦邻国,屡邀劫其往来使臣,诸番皆苦之”。斯里兰卡一带是郑和航海西域远国的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所以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即曾试图以和平方式解决斯里兰卡问题。郑和第二次出使,还是未能解决斯里兰卡问题,觉得这个问题不解决,是难以打通往远方“西南夷”的海路的。郑和回国后向明成祖汇报了这一情况,在成祖的支持下,郑和旋即受命再往斯里兰卡。在明成祖朱棣发布命郑和第三次出使西洋的命令的同时,授给郑和敕谕海外诸国的诏书,其中特别强调了“尔等祗顺天道,恪守眹言,循理安分,勿得违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
郑和直言相陈,再次要求阿烈苦奈儿改邪归正,而“王益慢不恭”,不仅不接受明朝政府的宣谕,反而“令其子纳言,索金银宝物”,为郑和所拒绝,于是郑和与斯里兰卡打了一仗,俘虏了斯里兰卡国王阿烈苦奈儿和其家属。这次军事自卫行动,对于那些恃强凌弱的国家,起了极大的震慑作用。
在斯里兰卡,郑和又另派出一支船队到印度半岛南端东岸、阿默达巴德和科摩林角。郑和亲率船队去奎隆、科钦,最后抵古里(卡利卡特),于1411年7月6日回国。
郑和的后四次远航
前三次航海,郑和船队最远到达印度西岸的古里,主要访问的是印度洋以东的国家,从第四次远航开始,明成祖朱棣敕令,要进一步向西。将东非沿海列入了航程之内,进一步扩大同海外各国的交往与贸易,这是更大规模的大航海。
第四次下西洋
1413年11月,明成祖下达第四次航海命令。船队首先到达越南中南部的占城,后率大船队驶往爪哇、巨港、马六甲、勿拉湾、苏门答腊。在这里郑和又派分船队到马尔代夫,而大船队从苏门答腊驶向斯里兰卡。在斯里兰卡郑和再次派分船队到印度南端的加异勒,而大船队驶向卡利卡特,再由卡利卡特直航伊朗霍尔木兹海峡格什姆
岛。这里是东西方之间进行商业往来的重要都会。
然后,郑和又到非洲东岸的麻林国(今肯尼亚马林迪),因郑和使团的来访,麻林国遣使来中国贡献“麒麟”(长颈鹿),当时被认为是体现了明初对外方针已初步实现的重大事件。麻林国遣使来中国贡献“麒麟”,是郑和第四次所取得的一个重大成就,显示出郑和使团首次对东非沿岸国家所进行的访问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郑和船队由此启航回国,途经马尔代夫国。后来郑和船队把马尔代夫国作为横渡印度洋前往东非的中途停靠点。郑和船队于1415年8月12日回国。这次航行郑和船队跨越印度洋到达了波斯湾。
郑和宝船
据《明史》记载,郑和航海宝船共63艘,最大的长44丈4尺,宽18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折合现今长度为151.18米,宽61.6米。船有4层,船上9桅可挂12张帆,锚重有几千斤,要动用200人才能启航,一艘船可容纳有千人。《明史·兵志》又记:“宝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阔,可容千人”。
第五次下西洋
1416年12月28日,朝廷命郑和送19国使臣回国。郑和船队于1417年冬远航。
船队首先到达占城,然后到爪哇、马来西亚南岸、巨港、马六甲、苏门答腊、南巫里、斯里兰卡、沙里湾尼(今印度半岛南端东海岸)、科钦、卡利卡特。
船队到达斯里兰卡时,郑和派一支船队驶向马尔代夫,然后由马尔代夫西行到达非洲东海岸的木骨都束(今索马里摩加迪沙)、不刺哇(今索马里境内)、麻林(今肯尼亚马林迪)。
大船队到卡利卡特后又分成两支,一支船队驶向阿拉伯半岛的祖法儿(今阿曼佐法儿)、阿丹(今也门共和国亚丁)和刺撒(今也门民主共和国境内),一支船队直达伊朗霍尔木兹海峡格什姆岛。1419年8月8日,郑和船队回国。
第六次下西洋
1421年3月3日,明成祖命令郑和送16国使臣回国。为赶东北季风,郑和率船队很快出发。
此次远航到达国家及地区有占城、泰国、伊朗霍尔木兹海峡格什姆岛、亚丁、佐法儿、刺撒(红海东岸)、不刺哇、木骨都束、竹步(今索马里朱巴河)、麻林、卡利卡特、科钦、加异勒、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南巫里、苏门答腊、勿拉湾、马六甲、甘巴里、幔八萨(今肯尼亚的蒙巴萨)。1422年9月3日,郑和船队回国,随船来访的有泰国、苏门答腊和阿丹等国使节。
第七次下西洋
1424年,成祖死,仁宗即位,废止一系列对外政策,郑和航海事业告以中断。1426年宣宗朱瞻基即位。宣德皇帝是他父亲与他祖父的结合体。有人说,他在朱棣的盲目扩张政策与朱高炽的呆板儒家思维之间取得了平衡,此时是明朝的黄金时刻,一个太平、繁荣、政治清明的时代。宣德皇帝在位时期,也出现了宝船船队最后一次灿烂远征。
在1430年,朱瞻基为中国朝贡贸易的明显衰落而感到忧心,因此,他公开誓言要重振明朝在海外的声威,再次缔造“万国来朝”的盛况。
朝廷为了准备这次的远航,花了比平常还要长的时间,因为距上一次宝船船队的远航,已经6年多了。这也将是明朝最大的一次远征,使用船只超过300艘,成员有27500人。
当时郑和年已60,似乎预料到这将是他最后一次的远航。他曾树立两块石碑,以记录他先前完成的几次远航。名义上,这些石碑是为了答谢航海人的女神天妃于前几次远航给予庇佑。然而,郑和在石碑上刻意详细地记述他每一次远航的成就,无疑是要大家记得这些事。
1431年1月,船队从南京下关启航,2月3日集结于刘家港。这次远航经占城、爪哇、苏门答腊、卡利卡特、竹步,再向南到达非洲南端接近莫桑比克海峡,然后返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