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人类早期的航海探险(2)
毕菲转头向南航行,经过不列颠岛的沿岸,到达不列颠岛的东南海角的肯特。他正确地把这个岛画成三角形,并尽可能计算出它的各方面的比例是3:6:8,但是毕菲几乎把这个岛的长度夸大了两倍。毕菲第一次向人们提供了不列颠岛的自然地形、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习惯的准确消息。
从肯特出发,毕菲在最窄的水域再次穿过海峡,沿大陆海岸向东北航驶。然而,他在那里很少有收获。人们仅知道,他在大海中看到了一系列无人居住的海岛(弗里西亚群岛),并到达克勒特人居住区的尽头和西徐亚人领地的边缘。人们相传有两个西徐亚人的部落名称:一个已变得无法辨认了(古东人),另一个叫条顿人。后一名称证实毕菲已经到达日耳曼人所居住的海岸。条顿人在一座名叫阿巴尔的海岛上收获琥珀,该岛离海岸有一天航程。
毫无疑问,毕菲曾在不列颠居住过,并从当地居民那里打听到不列颠以北存在着有人居住的陆地(如果他未航行到图勒),这片陆地离不列颠有几天的路程。随着人们对北大西洋认识的深入,“遥远图勒”移到靠北和靠东更远的地方去了。20世纪初年,人们把奥克尼群岛或设得兰群岛当作“遥远图勒”,后来又把冰岛和法罗群岛作为“遥远图勒”,最后认为格陵兰的东北海岸是“遥远图勒”。
毕菲的航海日志
和其他优秀航海家一样,毕菲在这次航行中也记有详细的航海日志。但由于年代久远,所保存下来的只有只字片语。例如他说,他所到达的最北的地方“太阳落下去不久很快又会升起”,“海面上被一种奇怪的东西所覆盖”,“既不能步行也无法通航”等等。由此可见,他确实到了亚北极地区。后来,人们对他这次航行的真伪虽然进行了长时间的争论,但从现在的观点来看,这次航行确实是一次划时代的事件,是功不可没的。
《马可·波罗游记》开辟了欧洲的新时代
马可·波罗的中国之行及其游记,在中世纪的欧洲被认为是神话,被当作“天方夜谭”。但《马可·波罗游记》却大大丰富了欧洲人的地理知识,打破了宗教的谬论和传统的“天圆地方”说;同时《马可·波罗游记》对15世纪欧洲的航海事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意大利的哥伦布、葡萄牙的达·伽马、英国的约翰逊等众多的航海家、旅行家、探险家读了《马可·波罗游记》以后,纷纷东来,寻访中国,打破了中世纪西方神权统治的禁锢,大大促进了中西交通和文化交流。因此,可以说,马可·波罗的东方探险和他的《马可·波罗游记》给欧洲开辟了一个新时代。
马可·波罗父辈的远足
科尔丘拉岛,又译考库拉岛,是克罗地亚达尔马提亚省的一个岛屿,面积270多平方公里,地处克罗地亚的最南端。这里阳光明媚、海水清澈,科尔丘拉古城在海水的映衬下更显得威严坚固。这里曾诞生过一位伟大的人物,也就是我们大家者熟悉的著名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
马可·波罗的父亲尼古拉·波罗和叔父玛飞·波罗是有名的远东贸易商人,同时也是天主教徒,兄弟俩常常到国外去做生意。1255年,蒙古汗国建立以后,他们带了大批珍宝,到钦察汗国做生意。后来,那儿发生战争,他们又到了中亚细亚的一座城市——布哈拉,在那儿住了下来。他们两人开始时并非想去中国。但是一路战事不断,在1264年碰到元朝派往西方的使者,决定到中国。
忽必烈的使者经过布哈拉时,见到这两个欧洲商人,感到很新奇,对他们说:“咱们大汗没见过欧洲人。你们如果能够跟我一起去见大汗,保能得到富贵;再说,跟我们一起到中国去,再安全也没有了。”
尼古拉兄弟本来是喜欢到处游历的人,听说能见到中国的大汗,怎么不愿意?两人就跟随使者一起到了上都(今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县西北)。忽必烈听到来了两个欧洲客人,果然十分高兴,在他的行宫里接见了他们,问这问那,特别热情。
尼古拉兄弟没准备留在中国,忽必烈从他们那儿听到欧洲的情况,要他们回欧洲跟罗马教皇捎个信,请教皇派人来传教。两人就告别了忽必烈,离开中国。在路上走了3年多,才回到威尼斯。那时候,尼古拉的妻子已经病死,留下的孩子马可·波罗,已经是15岁的少年了。
马可·波罗的亚洲之旅
波罗兄弟回家后,小马可·波罗天天缠着他们讲东方旅行的故事。这些故事引起了小马可·波罗的浓厚兴趣,他下定决心要跟父亲和叔叔到中国去。
1271年,马可·波罗17岁时,父亲和叔叔拿着教皇的复信和礼品,带领马可·波罗与十几位旅伴一起向东方进发了。
他们从威尼斯进入地中海,来到巴勒斯坦,接着从阿克城出发转道抵达亚历山大勒塔湾的阿亚什城。然后穿过小亚细亚的中部地区和亚美尼亚高原,自此他们转身向南走去,到达库尔德斯坦。然后他们沿底格里斯河河谷顺水而下,经过摩苏尔和巴格达城到达巴拉香。再往前,这些威尼斯人大约是向北行进,来到大不里士,然后从东南穿过伊朗,到达霍尔木兹。
然而,这时却发生了意外事件。当他们在一个镇上掏钱买东西时,被强盗盯上了,这伙强盗乘他们晚上睡觉时抓住了他们,并把他们分别关押起来。半夜里,马可·波罗和父亲逃了出来。当他们找来救兵时,强盗早已离开,除了叔叔之外,别的旅伴也不知去向了。
马可·波罗和父亲、叔叔来到霍尔术兹,一直等了两个月,也没遇上去中国的船只,只好改走陆路。这是一条充满艰难险阻的路,是让最有雄心的旅行家也望而却步的路。他们从霍尔木兹向东,越过荒凉恐怖的伊朗沙漠,跨过险峻寒冷的帕米尔高原,一路上跋山涉水,克服了疾病、饥渴的困扰,躲开了强盗、猛兽的侵袭,终于来到了中国新疆。
马可·波罗他们继续向东,穿过塔克拉玛干沙漠,来到古城敦煌,瞻仰了举世闻名的佛像雕刻和壁画。接着,他们经玉门关见到了万里长城。最后穿过河西走廊,终于到达了上都——元朝的北部都城。这时已是1275年的夏天,距他们离开祖国已经过了4个寒暑了!
马可·波罗的父亲和叔叔向忽必烈大汗呈上了教皇的信件和礼物,并向大汗介绍了马可·波罗。大汗非常赏识年轻聪明的马可·波罗,特意请他们进宫讲述沿途的见闻,并携他们同返大都,后来还留他们在元朝当官任职。
马可·波罗和他的父亲、叔父在中国居留15年之久。马可·波罗在大汗皇帝的朝廷里任职期间,显然数次沿不同的路线走过中国的东部地区。当时在中国旅行不会遇到任何困难,特别是作为忽必烈的信使,更无困难可言。全国设有组织严密、服务周到的交通线——马驿站和步驿站。
按马可·波罗的书里所提供的资料可以比较准确地断定,他漫游中国有两条主要路线:一条是东行路线,即沿海向南行驶,经过中国北部、中国中部和南部到达杭州和泉州;另一条是西南行路线,即向西南进发,到达西藏东部地区和与这个地区相毗邻的地方。马可·波罗每到一处,总要详细地考察当地的风俗、地理、人情。
环绕南亚的航海及返回祖国
17年很快就过去了,马可·波罗越来越想家。1292年春天,马可·波罗和父亲、叔叔受忽必烈大汗委托护送两位公主(一个中国公主,一个蒙古公主,蒙古公主名叫阔阔真,中国公主无名)前往伊尔汗成婚。他们趁机向大汗提出回国的请求。大汗答应他们,在完成使命后,可以转路回国。
约在1292年,中国的船队拔锚起航,向西南行驶,穿过南中国海。在这次航行期间,马可·波罗听到了有关印度尼西亚的情况,即在南中国海上“有7448个海岛”的传说,然而他仅仅抵达苏门答腊岛,在此岛上停留了5个月之久。他们在北部海岸登陆,并且建造了一些木头营房,因为他们惧怕当地岛民,听说这些岛民像野兽一样地吃人肉。
从苏门答腊岛出发,中国船队路经尼科巴群岛和安达曼群岛向斯里兰卡岛驶去。离开斯里兰卡后,中国的航船沿西印度斯坦和伊朗南岸继续行进,穿过霍尔木兹海峡,进入波斯湾。
1295年,经过3年多的航行,这些威尼斯人把公主们护送到伊朗。1295年末,他们三人终于回到了阔别24载的亲人身边。他们从中国回来的消息迅速传遍了整个威尼斯,他们的见闻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
对《马可·波罗游记》的质疑
从《马可·波罗游记》一书问世以来,700多年来关于它是争议就没有停止过,一直不断有人怀疑马可·波罗是否到过中国,《马可·波罗游记》是否伪作?早在马可·波罗活着的时候,由于书中充满了人所未知的奇闻异事,《游记》遭到人们的怀疑和讽刺。关心他的朋友甚至在他临终前劝他把书中背离事实的叙述删掉。之后,随着地理大发现,欧洲人对东方的知识越来越丰富,《游记》中讲的许多事物逐渐被证实,不再被目为荒诞不经的神话了。
狱中口述《马可·波罗游记》
回到祖国后没有多久,威尼斯和另一个城邦热那亚发生冲突,双方的舰队在地中海里打起仗来。马可·波罗自己花钱买了一条战船,亲自驾驶,参加威尼斯的舰队。结果,威尼斯打了败仗,马可·波罗被俘,关在热那亚的监牢里。
热那亚人听说他是个著名的旅行家,纷纷到监牢里来访问,请他讲东方和中国的情况。跟马可·波罗一起关在监牢里有一个名叫鲁思梯谦的作家,把马可·波罗讲述的事都记录了下来,编成一本书,这就是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又名《马可·波罗行纪》、《东方闻见录》)。
《马可·波罗游记》共分四卷,第一卷记载了马可·波罗诸人东游沿途见闻,直至上都止;第二卷记载了蒙古大汗忽必烈及其宫殿、都城、朝廷、政府、节庆、游猎等事,自大都南行至杭州,福州,泉州及东地沿岸及诸海诸洲等事;第三卷记载日本、越南、东印度、南印度、印度洋沿岸及诸岛屿,非洲东部;第四卷记君临亚洲之成吉思汗后裔诸鞑靼宗王的战争和亚洲北部。每卷分章,每章叙述一地的情况或一件史事,共有229章。书中记述的国家,城市的地名达100多个,而这些地方的情况,综合起来,有山川地形、物产、气候、商贾贸易、居民、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及至国家的琐闻佚事,朝章国故,也时时夹见其中。
1299年,马可·波罗被释放,返回威尼斯。传记作家们所引用的有关他此后生活情况的全部资料几乎全是一些传闻。这些传闻一部分是16世纪产生的,而14世纪关于马可·波罗本人的历史和家庭情况的文献流传至今的很少。已经得到证实的是,马可·波罗直到晚年仍旧是一个自食其力的人,远非一个富有的威尼斯公民,他于1324年逝世。
《马可·波罗游记》给欧洲人描绘了一个神秘的东方世界,这极大地刺激了欧洲一些探险家。在它的影响下,很多探险家开始了东方冒险之旅。
伊本·巴图塔的探险旅行
公元7世纪,阿拉伯帝国控制了东西方贸易的通道。阿拉伯人重视商业和航海,在中世纪他们起到了联结东西方贸易的桥梁作用。阿拉伯商人和船队西到西班牙、北非,东到东非、印度、马六甲、爪哇、苏门答腊,远到中国和日本。他们深入到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并越过了赤道。由于展开了广泛的商业交往,阿拉伯人在9~14世纪为中世纪的世界培养出大批闻名于世的旅行家和地理学家。最著名的地理学家是旅行商伊本·巴图塔。按出身他是柏柏尔人,生于丹吉尔城(西北非洲),他是历代各民族最伟大的探险旅行家之一。
迷上旅行
伊本·巴图塔年轻的时候受过良好的法学和文学的教育,还受过法官的专业训练,他的梦想是成为法官。但是,当他21岁的时候,一次前往麦加朝圣的行程,使他改变了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