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深入观察,厚积薄发(3)
④动态跟踪法
世间的任何事物,都有其发生发展和不断变化的过程,都是运动的。相对于事物运动变化的全过程,人的观察,每一时刻只能反映事物的一个方面、一个片断。因此,要认识事物运动变化的全过程,就要根据事物运动的轨迹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作动态的跟踪观察。尤其是对于人的行动,正在进行中的事情,尚未解决的问题,更要作动态的跟踪观察。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得全面、透彻,达到深化认识的目的。
对事物作动态的跟踪观察,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工作,它不仅要求观察者要有持之以恒的耐心、坚忍不拔的毅力,而且还要有敢于冒险的精神。
(2)观察能力的培养
观察是获取写作材料的重要途径。敏锐的观察能力,可以帮助写作主体获得更深刻、更富个性特色的写作材料,推动整个写作活动的进程。人的禀赋虽有差异,但观察能力不是先天决定的,而是在生活中,通过观察实践逐步培养和发展起来的。
①尽量扩大生活领域
扩大生活领域,可以为观察打开门户,增加感知器官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开阔视野,提高观察的兴趣,为培养观察能力创造良好的主客观条件。古人早就强调“行万里路”,夏衍在《关心的,熟悉的》一文中也说:“一个‘世界人’应该多关心世界上的动态,一个‘社会人’应该多留意社会上的现象,把视野放宽,以一种与世界社会共休戚,同忧喜,共歌泣的心情,多看,多想……”我们不能设想,一个蜗居高楼、久处幽室的人,一个情趣索然、与世无涉的人,能够写出生活气息浓厚的文章和作品来。《红楼梦》里有副对联叫“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它说明从事写作的人,不只要经历世事,还要做到洞明世事;不只要接触人生,还要做到练达人情。如果生活领域得不到扩大,闻而不广,见而不丰,知而不深,就很难拿得动笔。
对于领导者来说,更应扩大自己的活动领域、爱好范围以及知识视野。在平时生活中,可以多看书,多读报,获取多方信息,并且为己所用。一个局限于一个小圈子的行政长官,是不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的,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更需要领导者们长于观察、善于观察、最大化的捕捉信息,惟其如此,才是一名成功的领导者,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②积极开放感知器官
凡长于写作的人,大都有广阔的生活领域。但是,是否有着广阔生活领域的人,都长于写作呢?古往今来,有着司马迁、李白、鲁迅他们那类生活经历的人,何止千万,但成为他们那样的文章高手的,却屈指可数。这中间有个观察能力的问题,有个在广阔生活领域中是否积极开放感知器官培养观察能力的问题。有的人虽然走的地方不少,看到可喜可悲的人和事不少,但常常是熟视无睹,无动于衷。这样对待生活,对培养观察能力,对写作,当然不会有多少裨益。我们提倡在广阔生活领域中,积极开放各种感知器官,积极以眼观之,以耳闻之,以鼻嗅之,以舌品之,以体触之,以心思之。开放感官的过程中,要求做到八个字:专注、细致、持久、多思。
专注,就是观察时要全神贯注,不可心猿意马。尤其对诸如运动变化中的物态、色彩,表现人的情感心绪的神态、语言、动作,更须专注地观察。否则,就可能稍纵即逝,失之交臂。
细致,就是观察要细心,要明察,马虎不得,浮躁不得。因为人际关系,情感世界,景况变迁,时代变幻,都有许多奥秘、复杂、微妙之处,远非走马观花、粗枝大叶所能够捕捉得住、领悟得了的。需要我们由表象到本质、由局部到全部、由此物到彼物,准确、深入的把握住观察对象的个性特征和内在规律。
持久,就是观察要经常,要持久,要有耐心,不可一曝十寒。因为,观察能力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而有个积累和提高的过程。更何况有些事物的观察,本身就不是一目了然,不是一次二次三次就能取得成功的。事物的变化发展,从量变到质变,都有个过程,没有坚持精神,就很难获得预期的材料和成果。
多思,就是观察中要多动脑子,勤于思考。观察这种感知活动,是自觉的,是有目的性的,而且具有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的特点。这就决定观察必然要积极能动地运用思维。观察者的感官与外界接触,接受外界信息,通过传递给大脑来实现,并且激发大脑记忆、联想、想像、分析、综合等功能,同步地加工所获得的信息印象,从而得到自己的独特的感受、认识和理解。
观察中,不积极地展开思维活动,不往心里去,见到的表象便永远是表象,得到的印象便永远是印象,不能达到观察的预期目的。
③努力养成观察习惯
观察习惯是在长期不断的观察练习中养成的。养成观察习惯,正确而深刻的理性认识是重要的,但未必就能克服“惰性”而坚持付诸行动。因此还必须采取一定的具体措施和实际做法,以保证观察习惯的养成。许多中外著名的作家的经验是记观察笔记(或称观察日记)。
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孟德斯鸠说:“我以观察为主,白天所见、所闻、所注意的一切,晚上一一记录下来,什么都引起我的兴趣,什么都使我惊讶。”
茅盾也说:“我们在开始写作(还没有发表你的处女作,你还没有发生材料恐慌以前)的时候或以前,就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枝铅笔和一本草簿;无论到那里,你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你所见所闻随时记下来。”
再诸如英国的史蒂文森,俄国的列夫·托尔斯泰、契诃夫,法国的伏尔泰、孟德斯鸠等等,都有一堆这样的记录观察成果的小册子。
5.留心周围的事物
法国著名画家莫奈,曾到伦敦去画威斯敏斯特教堂。在这幅极其精美的画上,教堂的哥特式的轮廓在紫红色的雾中隐约可见。谁知当这幅画展出的时候,许多伦敦人对莫奈把雾画成紫红色而惊愕不已。“雾”不是灰色的吗?可是,当人们走出展厅,来到大街上的时候,抬头一望都惊呆了,他们第一次发现伦敦的雾的确是紫红色的。大家深深敬佩莫奈的观察力,赞誉他为“伦敦雾的创造者”。
原来,当时伦敦周围烟囱林立,不断喷出的带有火星的煤烟与雾混合在一起,交辉掩映,便呈现出紫红色的效果了,莫奈是一位对光与色有着特殊敏感的画家,他准确地抓住伦敦雾与众不同的特点,精确地绘出了它的特征。而许多的伦敦市民,尽管比莫奈看到的伦敦雾更多,但平时并没留意,所以在他们的习惯思维里,雾总是灰蒙蒙的,乍一看到莫奈笔下的雾,反而感到惊异。对周围的事物留心不留心,观察得细不细,情况是大不一样啊!
这是说绘画。其实,写文章也是一样,只有观察的细致入微,才能描述得生动具体。这里让我们欣赏刘蓉同学的作文《迎接太阳》里的一个片断。
刘蓉同学是在天津水上公园的东湖边观察日出的——
渐渐地,天空开始亮起来,雾也慢慢淡了,可以看到浅绿色的湖水静静地缓缓地流淌着,像儿时听到的摇篮曲一般轻柔。远处的树林也显示出了层层叠叠的绿色,天空忽然间变蓝了,一朵云也没有,隐隐有一丝雾迹薄如蝉翅,天边,树影后面,微微露出一点儿红光,十分显眼。啊,太阳要出来了!我激动地直盯着那道红光。慢慢地,红光扩展到了半空中,树梢上冒出了一段红艳艳的圆边儿,它向四周漫延着,逐渐变成了镰刀形,接着又一纵一纵地向上爬着,不一会儿,露出了半个通红通红的圆脑袋。就像被什么东西缒着一样。它喘了口气,费力地一点点向上挣扎着,升腾着,终于挣脱了束缚,“腾”地跳了出来,射出耀眼的光芒,霎时我眼前出现了一个圆溜溜的大皮球,不十分亮但红得可爱,红得均匀。
刘蓉笔下的日出,写得非常形象,非常具体。作者抓住了随着时间的推移,眼前景色也在变换的特点,有顺序、有层次地描绘出日出前后的全过程。这些,都是因为作者做了认真观察的结果。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鲁迅先生还说:“静观默察,烂熟于心,然后凝神结想,一挥而就。”这都是说观察对于作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于我们写文章来说,应该怎样观察生活呢?
第一,观察生活一定要仔细。世界上的事物千姿百态,只有细致的观察,才能找出它们细小的差异。比如说笑,就有微笑、狂笑、苦笑、冷笑、干笑、傻笑、嬉笑等多种多样。单是说微笑,也还有眼里含笑、掩口欲笑、抿着嘴笑、点颔一笑等多种。所以说,观察生活,贵在细心。不能走马观花,只是看个大概的轮廓,而是要调动你的一切感觉器官,仔细地看,专心地听,深入地想。如果你自己还能够投入进去,亲身参加实践活动,你的感受和体验就会更为真切,更为丰富。
第二,观察要抓住特征。无论是观察人还是观察物,一定要抓住它最有代表性、最有特点的地方,这样才能充分地反映出人或物的个性,决不能无所取舍,有闻必录,眉毛胡子一把抓。
第三,观察要有一定的顺序。写文章练习观察,可以按顺序分层次进行。如方向的顺序,上下左右的顺序,前后内外的顺序,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对人的观察,要把性别、年龄、职业、外貌及性格、语言、动作、神态把握住;对物的观察,要抓住物的形状、色彩、大小、功能等特点。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把握观察对象的外形和实质,使记述具有条理性、逻辑性。
第四,一定要写观察笔记。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写观察笔记,既积累了素材,又锻炼了写作,是一举两得的事情。所记内容,可以是一个人物的肖像,也可以是一个场景,一段人物的对话,或是自己对某事的一点感受。总之是,凡自己感兴趣的都可以记下来,这样日积月累,就会建立起自己的作文材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