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的科学奥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章 精巧的人体“收音机”

把耳朵比做人体的“收音机”是最恰当不过的了。耳朵分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外耳犹如收音机的天线,中耳相当于收音机的传声装置,内耳则是收音机感受声音的地方。三者构成了人体内这台精巧的“收音机”。

外耳就是暴露在头部外面的部分,叫做耳廓。它起收音作用,能把声音集中起来送入中耳和内耳。有时猛然传来一股声音,一下子分不出是从哪儿传过来的,我们便会习惯地转转头,或者把手搭在耳边细细地听,这就是我们在增强外耳的收音效果。不仅人这样,许多动物也是这样。拿兔子来说吧,它的两只耳朵非常灵活,一有响声,就会马上抬起头来,转动耳朵听听,寻找声音的来路。

耳廓往里是外耳道,声音通过外耳道进入中耳。中耳的主要部分称鼓室,相当于收音机里的传声装置,负责把外界声音传入内耳。鼓,大家都很熟悉,敲几下,它就咚咚地响,鼓室的情况就跟鼓很相似。鼓室靠近外耳道的“墙壁”是一张薄膜——鼓膜,它是耳朵听声音的第一道关口,传送声音的声波进到耳朵,首先要碰到它。声波和它相碰,就像水波碰到堤岸一样,一阵一阵地冲击它,使它发生震动。

传来的声波强,鼓膜震动就大;声波弱,鼓膜震动就小。声音尖,鼓膜震动快;声音低,鼓膜震动慢。鼓膜按照传来的声波的强弱、快慢发生震动,声音就被送进耳朵里面。如果声波传不进耳朵,鼓膜不发生震动,人就听不见声音。平时我们用棉花塞住耳朵,或用手捂住耳朵后,就听不清声音,也是这个道理。

鼓室像一间小房子,里面悬着人身上最小的3块骨头,叫听小骨。它们一块接着一块,活像一条大蚂蚱腿,大腿连在鼓膜上,中间是小腿,下面是脚,蹬在一个像蜗牛样的耳蜗上。这3块听小骨不仅有传声作用,还有放大声音的作用。它们之间由韧带和关节相连,当鼓膜受声音振动后,就通过这巧妙的“听骨链”将声音传到内耳。

内耳是人胚胎最先发育的听觉部分,大约在胎儿20天以后就开始出现了。内耳的功能独特,结构非常复杂,其中的主要部件是形如蜗牛壳的耳蜗。耳蜗负责接受声音,它里面有听觉感受器和耳蜗神经,还有1万个左右的毛发形的听觉毛细胞。当中耳的镫骨将声音传送到内耳时,耳蜗里的毛发状听觉毛细胞就会在淋巴液中摆动起来,就像水草在水中摆动那样。声音不同,摆动的姿势也不同,淋巴液振动的情况也不同。这种振动引起听觉感受器兴奋,经耳蜗神经传至大脑听觉中枢,于是人就听到了各种音响。

形象一点来说吧,耳朵听声音好像接力跑传递东西一样,是一节一节往里传的。声音通过耳廓、外耳道进入中耳,经过鼓膜、昕小骨传到耳蜗,耳蜗再打“电话”报告给大脑,这才算是到了头。

说句扫兴的话,虽然我们的耳朵如此精巧,人的听力却远远比不上许多哺乳动物。如我们通常只能在相距大约200米的情况下才能听到对方说的话,可大象能听到相距13千米处的同类发出的信息,鲸能听到海洋里遥远的同类的声音。学者说,这也许是动物遇到的危险比人多得多,它们需要有更好的听觉来躲避危险;它们之间的交往联系也远不如人类便利,因此需要借助听觉来联络同类或求偶。所以在进化过程中,动物的听力在不断进步,而日渐发达的人的听力却在走下坡路。不过,学者说人耳也有优于动物的地方,它能区分高速变化的音流,就是说能听懂各种高低不同的复杂音调。这是同为人是情感丰富的高等生物,需要有复杂多彩的语言和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还有扫兴的是,专家说我们的听觉几乎从出生起就开始走下坡路了。随着年龄的增长,耳蜗中的毛发状细胞有所退化,组织的弹性也有所降低,听觉也就一年不如一年了。例如,婴儿能听到振动频率为每秒16周~30000周范围内的声音;到十几岁时,能听到声音频率的上限已降至20000周;到80岁时,大约从能听到4000周左右的声音了。

耳朵一旦出了问题,带给人的痛苦是可想而知的。1982年,澳大利亚曾爆出了一条耳朵新闻:有位失聪60年的男子去请医生为他安装助听器。医生一检查,发现他耳内有块药棉,上面聚满了尘埃、皮屑、耳垢和毛发。医生取出药棉之后,这位男子马上就有了良好的听力。事后查明,这位男子5岁时由于耳朵发炎而被医生塞进了药棉,医生嘱咐一周后再来复查。可是炎症痊愈得又快又好,他的母亲竟疏忽了再带儿子去找医生。这一疏忽,就使他受了60年的罪。

有的儿童出于好奇,有时会往耳朵里乱塞东西,由于塞进耳朵里的东西是极难取出来的,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法国巴黎一位耳聋了30余年的妇女去看医生,医生发现她耳朵里竟有一粒小牙齿,这位妇女立即回想起8岁时的一件往事:她将脱落的一颗乳齿放到耳朵里拿不出来了,后来就忘了这件事。

有人喜欢用火柴梗等物品挖耳朵,也有可能造成不良后果。1986年3月5日,医生从江苏连云港市的一位退休女工右耳里取出了长短不一、腐烂变质的火柴梗共11根,在场的人都看得目瞪口呆。

请你千万要保护好自己体内的“收音机”——耳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