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早期王朝
美尼斯时代
不要以为有了基本准确的国王名字的历史的沿革,就有了古埃及历史的基本轮廓。很多时候一个时代的全部对我们来说,仅仅是一个法老的名字而已,而且这个名字的准确性还很值得商榷。除了这个名字剩下的是一片空白,而当大片大片的空白连到一起之后,我们的遗憾一点也不比史学家们少。
毕竟,一本满是空白的历史书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迷惑,就为这,好奇的人类也会感到遗憾不已。但是,有一点我们必须记住:空白不等于没有。我们不能否认那段历史的存在,也许有一天,某个史学家在得到认可以后会在上面添一笔什么,直到那段历史成为一幅内容丰富的较完整历史画卷。
当然,并不排除另外一个可能,就是让这个空白永远地空下去。如果那个时代已经没有任何见证历史的物件或者记载存留于世,我们已经不可能让那些历史人物复活,放一切重来。
我们所面对的早期王朝就是这么一幅只有只言片语的史书。关于上下埃及的统一者美尼斯,曾经有学者认为他和纳尔迈是同一个人,理由是纳尔迈石板上的纳尔迈王既有戴白冠的形象同时也有戴红冠的形象。而白冠和红冠则分别是上下埃及的权力代表。这种说法的确能删除一段空白的历史,把两幅图画叠加起来以后感觉上是好看一些了。但是我们还是暂时不能认可他的观点,因为这只是一种猜测,并没有足够的证据来进一步证明这一观点的可能性。书写历史不是编故事,我们不能按自己的主观意愿随意地虚拟一个并不存在的人物或者杜撰一件根本没有发生过的事件。我们只尊重事实。而现在事实本身就是古埃及人在五千年前留下的一切遗物。
事实上,美尼斯并没有完全统一古埃及,他只是上埃及提尼斯州的统治者。在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中,州是一块交织着纵横水渠的土地。早期的美尼斯顶多算是一个割地而居的诸侯王而已。可是天生善战的美尼斯没有固守自己的那片土地,他凭借武力征服了上下埃及的大部分州国。战争在当时看来是很激烈的,它让很多保卫家园的士兵流血而死,让另外一些人沦为奴隶。但从历史进程的观点来看,战争却是促进历史发展最有力的手段之一。如果没有那些流血的战争,古埃及到现在恐怕也不会有统一,我们引以为荣的文明更无从谈起了。
美尼斯征服了其他的州国以后,为了加强对上下埃及的统治,第一次完善了国家机构的设置。他以自己的老家提尼斯州为自己的首都,所以有的学者也把“美尼斯王朝”称做“提尼斯王朝”。
在王朝逐渐巩固以后,美尼斯又在尼罗河三角洲的南端建立了一个新的都城,这就是古埃及的重镇孟斐斯。因为新都的泥巴城墙为了美观被粉刷上了白色的石膏粉,所以孟斐斯最初被称为白城,后来希腊称其为孟斐斯。
美尼斯没有完成的事业,被此后的继任者继承下来。经过两个王朝近几百年的杀伐征战,古埃及终于统一为一个完整的国家。此后的一段时间,古埃及迎来了政治经济上的第一个繁荣期。
倒霉的近邻:努比亚
我们传统的文化一般认为“远亲不如近邻”,所以外交方面就有了唇齿相依、唇亡齿寒的说法。大致是说一定要和邻邦搞好关系,世代友好。受这种观念的影响,连盗贼都有了“兔子不吃窝边草”的俚语。而古埃及人并没有遵守这一法则。作为古埃及的近邻,努比亚人显然没有受到这种礼遇,不仅如此,古埃及的历代国王们还对它刀兵相加,一直欺负了好几百年。
努比亚在尼罗河的上游,位于北纬12度到24度的尼罗河盆地上。努比亚的文明几乎和古埃及同时起步,遗憾的是“一山难容二虎”,在整个古王朝时期,努比亚自始至终都受到古埃及人的侵扰,所以发展自己的文明也就无从谈起了。
即便如此,努比亚文明依然是非洲黑人文明发展最早的一个,在整个非洲地区仅次于古埃及。其实在古埃及人侵略努比亚之前,两个民族还是有过一段和平共处的好时光的。在努比亚地区曾经发现过大量的珍珠、花瓶、护身符等带有古埃及印记的物品,此外还有一种用浅黄色矿物黏土做的陶器。而努比亚人擅长的一种带黑边的赤色陶器技术也被传到了下埃及,并在古埃及人手中得到了长足发展,成为尼罗河流域古代陶工艺术的代表作品。
其实两个民族在经济上有很大的互补性,努比亚畜牧业比较发达,而古埃及农业发展水平很高。随着双方的友好往来,生产技术的传播也促进了各自生产力的发展。但是,贸易是需要付出的,古埃及的国王在得到象牙、香料和优质木材的同时,开始心疼起自己付出的粮食来,在利益的趋动下最终挥师南下开始掠夺,做起了无本的买卖。
美尼斯统一埃及不久,就加大了对努比亚的侵略规模和次数。胜利班师回朝以后,还沾沾自喜地把自己的胜利战果,并把发生的一切刻到了乌檀纪念碑上,以期万古流芳。现存苏丹国家博物馆的一块沙石板刻画上,生动地记录了第一王朝的第三任国王统治时期,在尼罗河上对努比亚发动的一次侵略战争。画面上有一条月牙儿一样的小船,船头船尾都是翘起的。船下面的河水里漂浮着许多尸体。有一个人被悬在船头上(大概是努比亚的氏族首领吧),另外有一个男子反剪着双手,手里拿着一张弓,背面写着杰尔的名字,暗示着国王占胜了努比亚。
此后的历任国王都有战胜努比亚的铭文传世,这似乎成了他们的“优良传统”。到了第四王朝的斯内夫鲁王那儿,更为严重,仅仅一次战争,他就从努比亚牵回来7000个战俘和20万头牛羊!战俘做了奴隶,牛羊成了他们的盘中餐,完了之后,还赖着不走,非要逼迫努比亚人的首领去给他们淘金。
埃及古王朝曾经出过很多精美的黄金制品,看来很多原料都是出自努比亚了。除了黄金,古埃及人连铜矿也不放过。掠夺完了金矿、铜矿,还要砍伐努比亚的木材制造大船,往回运开采的石料,等着去给王室成员们做雕像。因为埃及境内树很少,这些船回去以后就被拆掉了,木材被用做其他用途。而从陆地撤退的那伙人,则用大象和驴子驮着大宗的香料、乌木、象牙和豹皮回来,真可谓是满载而归。
伴随着一次次的征讨,古埃及的疆域也在不断地向南扩张。努比亚民族的受气角色,到古埃及第二十五王朝的时候才有了改观,努比亚国王沙巴卡带兵第一次占领了埃及,并建立了著名的努比亚王朝,为这个最古老的文明古国打上了自己的烙印,还算是为历代努亚人出了一口恶气。
金字塔时期
作为中国封建王朝的皇帝和古埃及的国王,有许多共通之处,比如他们都戴着神的光环,拥有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世袭王位等等。除了这些,他们甚至有一个共同的想法:尽可能永远地拥有这一切。略微不同的是,中国的皇帝选择的是求长生不老药,而古埃及的国王则选择了建造金字塔。
传统的说法,金字塔是古王朝国王们的陵墓,也是国王们通往永生的居所。提到金字塔就不能不说木乃伊,古埃及人自古就相信灵魂不灭。除了现实世界,他们心目中同样有一个虚拟的阴间世界。从奥里西斯死而复生的神话,可以看出古埃及人的灵魂不灭的观念。他们把人的死亡看成是到另外一个世界中生活的继续。所以古埃及人在丧葬上可谓煞费苦心,他们用泡硷、香料、膏油、麻布把尸体制成木乃伊。埃及干燥的气候也为这种经过处理的尸身不坏提供了自然条件。而在古埃及人的观念中不坏的尸身才是永生的保证。
从第二王朝开始,穷人死后还是入土为安,而王公大臣则开始修建高出地面的长方梯形的平顶陵墓,因为形状很像板凳,所以阿拉伯语叫马斯塔巴(意为板凳)。到了第三王朝的乔赛尔王,他让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伊蒙霍特普为他设计了一个独特的坟墓。伊蒙霍特普最初就是“比着胡芦画瓢”,为他设计了一个巨大的石造马斯塔巴。但乔赛尔王非常不满意,认为没有体现出他的与众不同之处。伊蒙霍特普为讨国王欢心,只好绞尽脑汁地设计了一个6层高的阶梯状马斯塔巴。
这次得到了乔赛尔王的认可一见图纸马上批准建造,地点就选在萨卡拉。这就是我们今天还能见到的乔赛尔梯形金字塔。它高61.2米,底边东西长123.3米,南北长107.4米。在金字塔的底下有走廊和墓室,旁边建有祭庙,整个建筑群外围用高高的围墙围了起来。
第四王朝的第一个国王斯内夫鲁建造了3个金字塔。他的第一个金字塔仿的是乔赛尔金字塔,地址在麦杜门。后来,不知道是为什么又把阶梯填平,变成了角锥体金字塔。也许这个改变激发了他的灵感,于是他开始在达淑尔建造一座真正的角锥体金字塔。可是由于设计上的原因,建到一半的时候发现角度太大了,不得不改变角度,变成了一座菱形金字塔,也有人叫弯曲形金字塔。
斯内夫鲁王一定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他马上又命人在达淑尔建造了另外一座真正的角椎体金字塔,这才实现了他“品质卓越、追求完美”的梦想。
最大的金字塔是第四王朝的胡夫金字塔,地址在尼罗河西岸的基泽。这也和古埃及人认为阴间在太阳落下的西方有关系。建筑师据说是他的兄弟海米昂。这座金字塔有146.5米高,边长约230米。动用了差不多230万块大小不等的石头,平均每块重约2.5吨。底部和塔的中央均建有墓室,入口离地面也有13米高。因为古希腊人把胡夫叫做齐奥普斯,所以齐奥普斯金字塔也就是胡夫金字塔。
胡夫金字塔不仅规模宏大,而且建造精度也同样令人咂舌,根据准确测量它的各底边长度的误差仅仅是1.6厘米,只是全长的1/14600。基底直角的误差为12″,仅为直角的1/27000度。金字塔的4个面正向着东南西北,底面正方形两边与正北的偏差,也只有2′30″和5′30″。
根据希罗多德的记载,修建胡夫的金字塔共用了30年的时间,头10年是修筑运石头的道路和修建地下墓室,后20年用于修建金字塔本身,每年用工10万人。
紧挨着胡夫金字塔旁,还有同属第四王朝的卡夫拉(希腊人把他叫做齐夫林)金字塔和孟卡拉(希腊人把他叫做麦凯林努斯)金字塔。著名的“狮身人面像”就建造在哈夫拉金字塔的前面。
整个古王国时期是开始建造金字塔的时期,而最大的金字塔也是在这一时期建成的,所以这一时期也叫“金字塔时期”。
佩皮二世老矣
第一王朝末期的王室内部权力斗争是造成第一王朝灭亡的直接原因。而在从第三王朝开始的古王国时期,王室内部权利斗争、奴隶起义和外族入侵是各王朝灭亡的三大原因。
根据古希腊历史学家狄奥多拉斯的记载,古王国末期埃及人民曾奋起反抗过国王和奴隶主的统治。愤怒的人们冲进金字塔,把尸体撕成碎片并扔出金字塔。而后来的考古证明,他们的墓室中也确实是空空如也。希罗多德说,胡夫为了建造最大的金字塔劳民伤财,弄得百姓怨声载道,以至于两千多年以后的埃及人还不愿提他的名字。
第五王朝是拉神的祭司长建立的。他能坐上国王的宝座,和人们对拉神的日益崇拜有直接关系。目睹了波澜壮阔的奴隶起义,他再也不敢像胡夫那样劳民伤财,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建造大规模的金字塔,而是寻几块石头,草草垒了座小金字塔了事。当然,那时王朝的国力不允许他把阴宅建得不那么气派。
为了让统治延续子孙万代,他越发感觉到了必须依靠神权的保护来巩固自己的统治。所以,他一直不承认自己是父亲和母亲性关系的产物,而把自己说成是母亲与拉神的非肉体关系孕育而生。遗憾的是:新认的父亲只帮助他维护了一百来年的统治便撒手让第六王朝的特蒂王取而代之。而第六王朝也不过撑了二百多年,等佩皮二世一闭眼归西,大好江山也随之四分五裂。
后世的学者曾经分析过古王国灭亡的几个原因。当然最终所有的原因都归结到了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上。这几乎成了解读世界各地、各民族政权交替的万能钥匙。不过,就古埃及来说,还是有其自己的原因的。
原因之一,是古埃及的政治体制有点类似现代的州联邦国家,管理上较为松散。一些原本该由国王任命的州长逐渐改为世袭,并各霸一方。许多州长在地方利益和王室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不惜损害王室利益以损公肥私。而州长对土著部队的控制权也渐渐占主导地位,国王只好征募努比亚雇佣军来作为夺回最高军事指挥权的手段,而这支靠全线来维护的貌台神离的军队在战斗力上显然是可以预见的。
原因之二,是转嫁到劳动人民身上日益沉重的经济负担。历史证明,任何让劳动人民连饭都吃不上的政府,都是注定要被推翻的政府。一个农奴也许能养活19个人,但19个是一个最大的上限。他们不可能为20个或者20个以上的人提供食物。在粮食欠收的年份,这一矛盾就越发突出。更何况他们还要负担不断增加的国王丧葬费用,神庙建筑费用,宗教祭祀费用和祭司生活费用等。一棵孱弱的小苗只能供10条虫寄生,如果20条虫子同时爬上去,其结果只能是使得这棵小苗和20条虫子同时訇然倒地。
原因之三,是受压迫人们的反抗,这也算是他们意识上的觉醒吧。像建造金字塔这种大型工程,很可能是被蒙上一层宗教意义的外衣,否则我们无法想象强制10万农奴为国王的陵墓卖力地工作10年,需要一种什么样的力量才能做到。而对某种预期的失望,唤醒了他们的沉睡的意识。
有记载说,佩皮二世是一位长寿的国王,他6岁登上王位,100岁整才驾崩归西。在位94年,却一直对诸侯割据听之任之,这种养生哲学也许是他长寿的原因之一吧。他死以后,王室后代居然连名义上的国家也没能建立起来。
佩皮二世老矣,古王国老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