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常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章 舌尖上的欧洲——美食篇

无论是在西伯利亚的冰天雪地里捧一碗冒着热气的红菜汤,还是在慕尼黑与三两好友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再或者衣着体面地坐在某家酒店,点一杯下午茶打发百无聊赖的闲散时光……无论你是对各色美食如数家珍的欧洲原住民,或是乍访欧洲的新鲜游客,再或者是在这块土地上流连不去的外乡人,欧洲都将是你味蕾的原乡。

1.欧洲大陆美食有哪几大菜系?

法国菜

说起法国人对美食的热爱,我们可从法国伟大作家、哲学家狄德罗说过的一句话管窥一二:“没有诗歌、没有音乐、没有艺术、没有良心、没有感情、没有朋友、没有书籍,我都可以活下去,但是作为文明人,我离不开美食。”这种热爱,是渗进骨子里的,完全超过了对浪漫、时尚与艺术的追求。

的确,法国人对美食的追求,无论从视觉上还是从味觉上,都力求尽善尽美,仿如在打造一件昂贵精美的艺术品。因而,法国菜享誉世界,绝对不是浪得虚名。

法国菜的食材多种多样。法国人对于食材的挖掘可谓到了无新不尝的程度,在这方面丝毫不逊于喜爱美食的中国人。从金贵的食材到廉价的食材,法国人针对每一种食材总能找到最佳的烹调方法。

法国菜注重原汁原味,不加过多的辅助作料,即使需要酱料,也是用新鲜原材料代替,如以新鲜番茄代替番茄酱,再如煲汤亦不会为了汤汁浓郁而加调料,而是将蔬菜等材料剁成末,以增加汤的浓度。在追求原味的原则下,法国菜肉类求嫩,菜类求鲜。牛排三四成熟、羊肉七八分熟即可,部分肉直接生吃;蔬菜不管是入汤还是拌沙拉或是烧菜,都一定要新鲜的。法国菜的烹调方法十分多样化,烤、煎、焖、蒸、焗、扒,拥有精湛厨艺的法国厨师,会依据不同材料选择不同的烹调方法,使菜品在保持原味的情况下,拥有前所未有的美味。

法国菜的另一大特色是对酒的运用,烧菜时以酒作料,所以,法国菜里总有浓浓的酒香,且不同的原材料配不同的酒,都有定式。用餐时以酒下菜,饭前是开胃酒,吃海鲜和汤时配以白酒,吃肉类时是红酒,吃饭的话就是白兰地或甜酒。

法国菜一般都是以人名、地名或主材料命名,如著名的“马赛鱼汤”,则得名于海港城马赛,因为这里盛产制作这道菜的海鱼;再如“里昂土豆”的得名,是因为其主要的配料大蒜和洋葱来自里昂;再如红酒山鸡、沙福罗鸡、马令古鸡,都是以鸡肉为主食材;巴黎龙虾、鹅肝排等菜,均是以主食材命名。

法国菜有着严格的上菜顺序,先是开胃冷盘菜,其次是汤和鱼肉,再次是禽蛋及其他肉类,接下来是蔬菜,还有甜点,最后是咖啡和水果。因而,在法国,吃一顿精致像样的法餐,花去四五个小时是很正常的事情。当然,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餐馆也在慢慢地减少程序,但在每一道菜的水准上,依然丝毫未减。可以说,法国菜作为世界名菜,就是得益于法国人对于食物从用料到火候、从主食材到辅料、从口感到观感上近乎苛刻的追求。

法国菜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派系,主要有经典法国菜系、家常法国菜派系以及新派法国菜派系。

德国菜

德国日耳曼民族系维京人的旁支,个性十分豪爽彪悍。因而,德国菜也有着如德国人一般张扬的个性,堪用“重口味”来形容。

重口味体现在哪里呢?从食材选用上来说,德国菜最常用的食材是猪肉、牛肉、鱼肉、家禽等。德国人喜肉,香肠尤甚,保守估计,德国的香肠种类有1500多种,烟熏的、火烤的、油煎的,各种各样的品种与口味满足了德国人对肉的爱好。在蔬菜里,德国人十分偏爱马铃薯,对它的吃法也有相当的心得。不得不说,这些食材都是十分“实惠”的。

从口味上来说,德国菜偏酸、偏咸,德国人对于酸和咸的喜爱,从他们喜欢吃泡菜这件事上就可以看出来。德国人还因此被英国人取了个外号叫“泡菜”呢。此外,德国人的菜色大都偏油腻,且在烹饪或食用时,常辅以大量芥末、牛油以及白酒。

从菜量上来说,那可真叫一个豪爽。德国人一直喜欢“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因而,像法国菜那种量少而精的做法是决然不适合德国的。德国人做菜,大都喜欢烤、蒸、炖、烩的方式。大盘的肉菜上桌,再就上德国“国粹”面包,对于“大胃王”来说,是再畅快不过的了。德国最著名的菜品有鞑靼牛扒、酸菜焖肠以及酸菜煮猪肉。

意大利菜

意大利人对于生活品味的追求,是令人望尘莫及的,对于美食的挑剔尤甚。当然,也正是意大利人对于美食精益求精的追求,使得意大利菜得到“西餐之母”的美誉。

意大利菜有着极强的地域特色,随地域、气候、季节的变化而不同。比如,意大利菜又可以分为北意大利菜、中意大利菜、南意大利菜以及小岛菜系,其中北意大利菜已经偏向于法式风格了;再比如,都灵因其西部的海岸长满各色鲜花与香草,因而,这里的人喜欢食用以当地的植物作为原材料制成的青酱……由此可见,几乎没有哪个菜品可以单独代表意大利菜的风格。但所有意大利菜均有同一种风格,那便是简单而又质朴,不过,这种通过最简单的方式做出的食物,绝不意味着对于味觉要求的让步。恰恰相反,以看似简单的方式做出的美食,令全世界的人为之垂涎与向往,可见意大利在美食上的功力之深了。

2.欧洲各国的招牌美食有哪些?

挪威的烟熏三文鱼

烟熏三文鱼之所以产生,最初是出于便于鱼肉保存的考虑,后来,由于受到欢迎而成为一种美食。烟熏三文鱼是否美味,取决于鱼本身的肉质和加工程序。挪威作为欧洲四大三文鱼产区之一,出产的三文鱼肉质肥厚鲜嫩,经熏制后依然能达到入口即化的水准。烟熏三文鱼的工序先是直接将盐水注入鱼肉,或将盐涂抹到鱼肉表面,让其慢慢渗入,后者耗时较长,但入味会比较均匀;然后再放置于烟雾中熏制。看似简单,但是,为了使肉质鲜美,无论从盐的用量,还是在烧烟的木材的选取上都十分讲究。在挪威,一定要尝一尝当地人亲手制成的烟熏三文鱼。

德国咸猪手

猪手,即我们所谓的猪蹄。德国咸猪手,咸里透着鲜香,是闻名遐迩的德国美食。德国咸猪手的做法通常是将猪手用盐、酒等作料腌过,通常需要一到两天,让盐、酒、香料充分浸入肉中,再放入烤箱烤熟。这种做法做出的猪手鲜嫩多汁,富于弹性,再加上猪手本身就有美容的功能,更是深得人们尤其是女性的喜欢。

法国鹅肝酱

鹅肝酱是欧洲人偏嗜的为数不多的以动物内脏制成的美食。一方面,欧洲人对于饮食健康历来都十分重视;另一方面,他们却无法拒绝这款美味酱的诱惑。鹅肝酱有多美味,由此可见一斑。凡是名字中带“酱”的,我们自然会想到这是一种黏稠的糊状物,但鹅肝酱却是例外。它是将新鲜鹅肝剔除外表皮膜和内中血管后,加入调料腌渍并烘烤,再经压制而成的块状食物,食用时切片即可。与其说它是“酱”,倒不如说它是“糕”来得更贴切。

瑞士巧克力火锅

巧克力火锅(Fondue,法语里意为融化)是瑞士的招牌菜品之一。之所以叫火锅,是因为形式与吃火锅一样,只不过火锅是以汤作锅底烫肉和菜食用,而瑞士的巧克力火锅,则是将巧克力煮融后加入奶油,然后将水果、面包、饼干等食物蘸巧克力酱食用。因为瑞士最著名的特产之一便是巧克力,所以这款巧克力火锅,简直是对瑞士国粹的最佳运用了。

希腊粽

希腊粽是希腊的一种传统小吃。我国也有吃粽子的传统,不过,不同的是,希腊的粽子是以煮过的葡萄叶来包,而我国是以专门的粽叶来包。至于粽子的主馅均是米,这一点是相同的。希腊粽在米之外,还会掺上碎肉、橄榄油和柠檬汁,另外,还可以根据个人口味再添加一些水果、蔬菜、香料等,品种特别繁多。

此外,地中海附近的烤鱼、意大利的翡冷翠牛排、比利时的白酒煮淡菜,都是十分值得品尝的招牌菜。

3.欧洲人有怎样的饮食习惯?

欧洲因为气候和地形原因,畜牧业十分发达,这也使得乳肉禽蛋类成为欧洲人最主体的食物构成。另外,欧洲人喜食面包,再配以各式的酱,食用起来也别有一番滋味。其实这些食物都是热量较高的,很可能是因为欧洲大部分地区处于高纬度地区,吃热量较高的食物更有助于保持身体的热量。

欧洲人的食物构成,决定了他们用刀叉作为餐具的习惯。因为他们喜食肉,不管是牛排还是猪肉肠,都是较大的块状,取食时以刀切,再以叉子送入口,是很自然的事情。就像中餐里的米饭和面条最适合以筷子取食一样。

欧洲人讲究效率,在白天工作或做别的事情时,不愿意让吃饭耗去太长的时间,所以,他们的午餐十分简单,这也是欧洲的快餐业如此发达的原因。他们一般会在一天的劳累结束之后,再享用一顿丰盛的晚餐。而且欧洲人一般将晚餐时间排在晚上8点以后,估计也是因为这个时间段,基本上一切的事务都结束了,拜访的邻居或亲戚也该回家了,这时候,便可以一家人坐在一起,好好享受一顿美味的晚餐了。

欧洲人吃饭时,与我们也有着较大的区别。中国人吃饭一般都喜欢大家围坐在一起,共同分享满桌的食物,你一筷子我一筷子,边夹边吃边聊,偶尔还会有周到的人为旁边的人夹上一筷子,以示体贴和关心;一顿饭下来,不管是亲朋小聚还是商务招待,一般情况下,大家的感情会急剧升温。但欧洲人用餐则不是,他们更习惯于以自助餐或套餐的形式,大家坐在一起,各自按需取量,并且比较介意一个人剩下太多的食物在餐盘里。

欧洲人嗜酒也是出了名的,不管是餐前的开胃酒,还是餐中的下菜酒,再或者是用罢餐之后的餐后酒,花样与品种之多,让爱酒的欧洲人过足了酒瘾,也让别处的人羡慕不已。但也正是因为欧洲人随时随地都可以小酌两口,所以,他们喝酒完全是图个惬意,相对来说会喝得比较随性、节制。

4.欧洲人一日三餐一般都吃什么?

欧洲人较为重视早餐,因而,无论从早餐的丰富程度上,还是在种类的搭配上,都是十分讲究的。比如,在欧洲人的早餐桌上,常见的食物有牛奶、玉米燕麦等谷物的膨化片、新鲜水果、面包、咖啡、香肠、火腿、吐司等。谷物膨化片有灰色的麦片、黄色的玉米片,泡入牛奶之中,色泽鲜艳,令人食欲大增不说,谷物甜气与牛奶的香气合而为一,一勺入口,松软可口,使人欲罢不能。而在烤面包片里,夹入新鲜蔬菜、香肠与火腿薄片,再抹上果酱或黄油,配以一杯咖啡,味道简直无与伦比。早餐之后,再以两片新鲜的水果收尾,美好的一天,便在美味的早餐之余开始了。当然,对于生活节奏略快的欧洲上班族而言,早餐就相对简单了,一个三明治加一杯咖啡便可以;不过,不管这三明治是从便利店里购得,还是在自家做好,里面的夹心也基本上都会包括蔬菜、肉、蛋以及黄油和起司。

欧洲人的中餐相对简单,因为欧洲人通常吃中餐都是十分匆忙的,完全是为了满足下午所需的热量,热量高和省时是欧洲人选择中餐的基本原则。因而,牛排是欧洲人午餐上必会出现的食物。当然,不同的国家也会有所不同,比如说德国人的午餐中,永远少不了土豆,意大利人会吃意大利面或通心粉之类。此外,欧洲人以面包作为主食,就像中国人常常以馒头或米饭作为主食一样,十分普遍。

晚餐是欧洲人最重视的,也是吃得最从容的一餐。不管是上班族四五点下班后,还是居家之人在与朋友小聚之后,都会全心全意地期待一顿丰盛的晚餐。欧洲人的晚餐餐桌上花样繁多,烧的、烤的、蒸的、荤的、素的、开胃的、实在的、一年四季百吃不厌的、尝鲜的,应有尽有,但其实也无非还是欧洲人常吃的禽蛋肉乳类。

5.欧洲人为什么爱吃乳酪食品?

乳酪又叫芝士、起司,是欧洲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食物之一。欧洲人在长期食用乳酪的过程中,创造了很多吃法。不管是当点心直接吃,还是佐以面包、肉或水果,都有不同的口感;当然,对于热衷于酒的欧洲人来说,以乳酪配酒也是一种别致的吃法。此外,在欧洲的下午茶中,以乳酪配坚果,也是不错的选择。

在欧洲,乳酪品种之多令人咋舌,而每个国家也会因制作方法的不同,有自己独特风味的乳酪。如北欧荷兰最著名的乳酪是豪达奶酪(Gouda cheese)、红波芝士(Edam cheese),丹麦的则要数哈瓦提(Havarti),瑞士乳酪以埃蒙塔尔奶酪(Emmenthal)、格鲁耶尔干酪(Gruyere)为上品,意大利的高贡佐拉奶酪(Gorgonzola)、马斯卡普尼干酪(Mascarpone)以及里科塔奶酪(Ricotta)举世闻名,英国的代表性乳酪则是斯提尔顿(Stilton)和车达奶酪(Cheddar)。

乳酪最早产生于欧洲,是为了保存多余的鲜奶而发明的。因为欧洲的畜牧业十分发达,因而,奶类也有着惊人的产量。但是,在早期,欧洲人对于鲜奶的消费量有限,而欧洲与海外对外贸易尚不是特别发达之际,欧洲人便探索出了将鲜奶发酵制成奶酪的方法。后来,欧洲人慢慢发现,乳酪不仅易于保存,且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方法,制作出来的乳酪口感与风味也会有所不同。慢慢地,欧洲人在长期食用乳酪的过程中将其传承下来,至今,这甚至已经成为一门学问。

乳酪不仅口感丰富,与其他食物搭配食用时,入口还有着非凡的流畅与品质感,十分符合欧洲人对于食物口感的追求,更以其丰富的营养成分成为欧洲人最爱的食物之一。乳酪里含有丰富的动物蛋白,这与亚洲人主要从豆类里摄取植物蛋白不同,因为欧洲人的体质更容易吸收较大的动物蛋白分子,所以,亚洲人之所以不像欧洲人那么热衷于乳酪,大概也是受限于自身体质吧。除此之外,乳酪里含有大量的脂肪,胆固醇含量较低,很符合欧洲人对于高热量食品的追求。

6.欧洲牛排闻名的原因是什么?

牛排是由块状牛肉烤、煎而成,不同的熟度、不同的辅料,能够带来不同的口感与享受。可以说,牛排是现在世界各地都较为风靡的美食之一。虽然现在不管置于何处基本都能吃到牛排,但牛排真正的故乡还是欧洲。早在中世纪时,牛肉就已经成为王公贵族们尊贵身份的象征了,当然,彼时欧洲的普通人还只吃得上猪肉和羊肉。

欧洲人好肉,尤其是牛肉,这是由自然地理条件决定的。欧洲的畜牧业远远发达过农业,因而,乳畜禽蛋成为欧洲人最主要的食物来源。不像中国,中国历来都是以农业为本,牛在人们耕种时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另外,牛车也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牛曾经一度是人们最宝贵的财富。

欧洲人与牛的“感情”,恐怕也是在餐桌上建立起来的。

欧洲人追求食物的原汁原味,对牛排来说也不例外(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欧洲对于肉制品的检疫十分严格),甚至可以说,欧洲人对于牛排烧烤技艺的把握已进入了化境。单拿牛排的熟度来说,牛排分为近生牛排、一分熟、三分熟、五分熟、七分熟以及全熟。通过对温度达到多少度、用时精确到多少秒、烤成后的牛肉切口断面由外而内的颜色变化的层次等近乎苛刻的把控,以控制牛排的熟度和口感。因而,不管是在欧洲,还是在正宗的西餐厅里,你完全可以放心地通过熟度来选择你最喜欢的牛肉口感。如需要肉质鲜嫩多汁且不介意生食,则可以选近生牛排或一分熟牛排;若无法忍受还滴着血的生肉,则选五分熟以上的;喜欢挑战筋道的、有嚼劲的,则可选择全熟牛排。

有一个小细节需要注意,那就是,在欧洲如果吃牛排,当被问及需要几分熟时,我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对口感、嚼劲以及见血度的要求,选择要几分熟,但是,切记熟度都是奇数的。很多人在中国的西餐厅里吃,经常点八分熟,其实正宗的西餐里没有这个熟度。

正是欧洲人对于牛排制作过程中近乎艺术品般的卓越追求,使得它成为最受欢迎的食物之一。

7.德国有哪些“地方特色菜”?

我们已经了解,德国人喜欢吃香肠、土豆、酸菜,不过,虽说德国的食物构成相对比较单调,但这并不意味着德国人除了这三种食物外,就没有别的可吃了;相反,除了这些“国粹”食品而外,德国各个地方还有自己的特色菜品呢。

比如,法兰克福最为著名的特色菜是法兰克福青酱(Frankfurter Grüne Sosse)。法兰克福青酱,又叫法兰克福绿酱,是由7种新鲜的香草料制成,这7种香草料包括香葱、西芹、山萝卜、龙蒿、独活草、酸草以及紫花罗勒,口味清淡。通常以青酱配土豆、鸡蛋,或是直接刷在肉排上。据说,德国伟大的思想家、作家歌德对法兰克福青酱青睐有加。

此外,在德国科隆,还有一道比较著名的“菜”叫“半只鸡”。看到这个名字,大家会想,不就是一半鸡肉嘛,还能做出什么新鲜花样。这样想就错了,事实上,此“半只鸡”其实是一种加了黄油、奶酪、芥末、洋葱、酸黄瓜的黑麦面包的叫法。

德国西南山区黑森林的特产“黑森林蛋糕”也十分著名。黑森林蛋糕的全称应当是“黑森林樱桃奶油蛋糕”。从这个名字上,我们应当能看出樱桃在这款蛋糕里所起的作用。没错,这款蛋糕不仅在夹层和表面摆放了新鲜的樱桃,奶油和蛋糕坯在制作过程中,也会加入樱桃汁和樱桃酒。对于樱桃在蛋糕中的妙用,得益于此处农妇们的心灵手巧。后来,这款蛋糕慢慢地传出黑森林地区,成了德国最受欢迎的甜点之一,但仍然以产自黑森林一带的樱桃制作的蛋糕口味最为地道。正宗的黑森林蛋糕以榛果粉和杏仁粉取代面粉,口感更佳,除了有浓浓的樱桃味,还透着坚果的清香,十分可口。

另外,在北德地区,还有一道菜较为著名,叫红果羹。顾名思义,这道菜是由红色水果制成的,包括樱桃、覆盆子以及醋栗等。从严格意义上说,它不是菜,更多的是作为饭后甜点或零食的。

除此之外,诸如莱比锡的蔬菜大杂烩、巴伐利亚的甘蓝卷碎肉、巴登的面疙瘩以及莱茵区的杏仁饼,都是值得尝试的德国地方特色菜。

8.比萨是怎样发明的?

比萨是起源于意大利,而今流行于世界各地的一款饼食,以芝士、酱和各种馅料覆于面饼烤制而成,因其十分可口而广受欢迎。比萨的种类繁多,有蔬菜比萨、肉制比萨、水果比萨以及芝士比萨等,各有风味,各有千秋。可以说,欧洲人在一张圆形饼皮的方寸之地上,通过对酱料、蔬菜、芝士与肉类的不同运用与搭配,创造出了一款十分美味的食物。

关于比萨的确切起源已不可考,但是,从坊间流传着的一些说法上,基本可以判断比萨起源于意大利那不勒斯。

关于比萨的起源,有“本地说”与“外来说”两种。“本地说”认为,比萨原本是那不勒斯农夫在农忙季节吃的一种薄饼。这种说法的可信度在于,很多传统的美食都是源于劳动人民不经意的创造。另外,农夫在农忙时,很可能没办法正经地在餐桌上吃饭,于是怀揣着自家做的饼,再在上面撒上一些简单的作料和菜叶,使饼不那么难以下咽,久而久之形成比萨,这也是极有可能的。

而“外来说”则与我国有着密切的关系了。持这一说法之人认为,制作比萨的灵感来源于我国的传统食物——馅饼,但是,意大利人在学做馅饼时,怎么也无法将馅料完全地包进面皮里,于是,便索性将其置于面饼之上,发现这样出来的饼味道也不差,于是变成了比萨。至于馅饼的做法为什么会传到欧洲,便产生了分歧,一说是意大利商人、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回到意大利后,对于中国的馅饼念念不忘,于是向厨师形容了馅饼的做法,厨师根据自己的理解制作出了比萨;还有一说是八国联军侵华时,也深喜中国民间街头卖的馅饼小食,同样是在照猫画虎时,误打误撞成了比萨。

当然,不管是哪一种起源方式,都不影响比萨成为人们最喜爱的西餐之一。

9.西班牙海鲜饭的烹饪要领有哪些?

西班牙的招牌菜是海鲜饭,以西班牙艮米和各式海鲜为原料制成,西班牙海鲜饭最正宗的是瓦伦西亚。这是一道可高端、可家常的主食,完全取决于海鲜的名贵程度,贵重的鲍鱼,或者普通的小鱼小虾,均可放入海鲜饭里,口味各有不同。做法通常是以大鱼骨汤焖饭,再配上海鲜。

看似很简单的一道饭,做起来讲究可多呢,光食材就不下10种。比如,调味料类的就有洋葱、蒜、酒、橄榄油、柠檬、青椒、红辣椒、藏红花;海鲜类的有虾、鱿鱼、蛤蜊、鲍鱼、墨鱼、扇贝等,当然,海鲜的选择可根据自己的喜好,不一定全都需要,但为了保证味道浓郁,要尽量多放海鲜。不管是调料类还是海鲜类,食材一定要选择新鲜的。为了求鲜,西班牙人在做这道饭食时,甚至会选择活的海鲜。另外,还需要优质的大米和鱼骨汤。当然,根据自己的口味也可以加入一些肉类,如鸡肉和火腿。

在制作的过程中,程序上也有严格的讲究。先用橄榄油煸葱、蒜等调味类食材,如果加了鸡肉,则是先将鸡肉翻炒直至变成金黄,且有大量鸡油析出,再放入葱蒜。等葱蒜的香味出来,将大米放入油锅中翻炒,然后按顺序加入酒、藏红花、各式蔬菜、调味料翻匀,再加入热而未沸的鱼汤,最后将海鲜放入其中,这样更利于保存海鲜的味道;盖上锅盖,焖至水收干,且米已烂,再将海鲜按压至被米饭覆盖。

米必须是干的,所以,要么选择免淘洗的大米,要么在洗干净后晾干再用;海鲜饭里的海鲜可以酌情酌量变换样式,但有一样食材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藏红花,因为它既可给海鲜饭着色,还会带来特殊的风味。正宗的西班牙海鲜饭,一般都用产自希腊的藏红花。柠檬是最后一个上场的,主要是为了去除海鲜饭中不必要的腥味。均匀地将柠檬汁挤在饭上,再盖上锅盖,一顿海鲜饭就做成了。

为了保证海鲜饭的口感,每一样食材都要精心挑选,每一道工序都不可或缺;当一碗香喷喷的海鲜饭摆在面前时,任何过程中的挑剔都变得十分必要了。

10.玛德琳蛋糕与《追忆似水年华》有何渊源?

《读品》第57辑有一篇关于世界名著《追忆似水年华》的文章,叫《家常年华》,作者马凌在其中写了这样一句话:“……大部分伪知青只知道个‘小玛德莱娜点心’而不知道‘高低不平的两块石板’‘亲王夫人图书馆里的毛巾’……”虽然这里不乏夸张与戏谑的成分,但也很好地诠释了经典名著的传承困境。

当然,这不是我们此处引用的重点,这里的重点在于,其中提到的“小玛德莱娜点心”,便是如今在法国乃至世界各地都十分流行的贝壳状甜点——玛德琳蛋糕。

可以说,这种其貌不扬的、叫作玛德琳蛋糕的糕点,与法国大文豪普鲁斯特,以及他的意识流名著《追忆似水年华》,有着不解的渊源。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据说普鲁斯特因一次偶然的机会,吃到了这种点心,熟悉的味道唤醒了沉睡在心底的所有回忆,他开始回想自己的一生,《追忆似水年华》由此才得以诞生。

不妨让我们看看,这“小玛德莱娜”点心在书中第一次出场时,带给“我”怎样的震动吧:“母亲着人拿来一块点心,是那种又矮又胖名叫‘小玛德莱娜’的点心,看来像是用扇贝壳那样的点心模子做的。那天天色阴沉,而且第二天也不见得会晴朗,我的心情很压抑,无意中舀了一勺茶送到嘴边。起先我已掰了一块‘小玛德莱娜’放进茶水准备泡软后食用。带着点心渣的那一勺茶碰到我的腭,顿时使我浑身一震,我注意到我身上发生了非同小可的变化。一种舒坦的快感传遍全身,我感到超尘脱俗,却不知出自何因。我只觉得人生一世,荣辱得失都清淡如水,背时遭劫亦无甚大碍,所谓人生短促,不过是一时幻觉;那情形好比恋爱发生的作用,它以一种可贵的精神充实了我。也许,这感觉并非来自外界,它本来就是我自己。我不再感到平庸、猥琐、凡俗。”

或许,书中描述的那种令“我”浑身一震、使“我”身上“发生了非同小可”变化的感觉,正是普鲁斯特当年偶尔吃到“小玛德莱娜”点心时的感觉吧。

当然,玛德琳蛋糕在成为普鲁斯特写作《追忆似水年华》的因由的同时,《追忆似水年华》亦成就了玛德琳蛋糕。随着这部小说获得举世的赞誉,玛德琳蛋糕这种原本作为家常甜点而存在的点心,几乎成了回忆与旧时光的代名词。如今,它已名列全世界蛋糕里登堂入室的级别,从而受到人们的追捧。

11.提拉米苏蛋糕的起源是什么?

提拉米苏是如今世界各地的高档餐厅里必备的甜品。这款甜品呈千层饼状,以奶油和巧克力蛋糕交替分层叠加,其上铺上满满一层可可粉。提拉米苏以其精巧的外形、酥滑而富于层次变化的口感,深得人们的喜爱。

提拉米苏之名,首见于1982年的韦氏在线词典(Merriam-Webster Online),翌年出版的食谱《威托尼的甜点》(I Dolci Del Veneto)中再度出现。此后,提拉米苏渐渐风靡,时至今日,它已成为糕点界登堂入室级别的了。

关于提拉米苏的起源,流传着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提拉米苏的雏形最早可追溯至17世纪,彼时,在意大利北部地区流行着一种叫“公爵的甜羹”(Zuppa del Duca)的甜品,单从名字上,我们便可以判断出,这是一种呈糊状、需要用勺子舀食的甜品。但关于“甜羹”是如何发展成提拉米苏的,不仅不见于书籍记载,连口口相传的故事都没有,因而,这一起源并未得到广泛的认可。

相较于第一种起源说法的一板一眼,关于提拉米苏起源的第二种说法,则颇有些浪漫的味道,即提拉米苏是一个男孩为了得到心爱女孩的芳心而制作的。据说那个男孩叫凡(Favn),他爱上的女孩叫简(Jane)。凡坚信,亲手为她制作一款蛋糕,只要她能品尝出他的真心,便一定会爱上他。于是,男孩钻进厨房开始制作起蛋糕来,经过精心的烤制,蛋糕终于出炉了,男孩捧着这块被自己命名为“提拉米苏的爱”的蛋糕来到简面前。凡的苦心没有白费,简吃了这块饱含着浓浓的爱意、同时又泛着微微的相思与单恋之苦的蛋糕,便爱上了凡,并嫁给了他。

提拉米苏的第三个起源故事,仍然与爱情有关,只不过这个故事颇有些无奈与凄凉。故事发生在意大利的战乱年代,故事的主角是一对普通的意大利夫妇。这对夫妇原本过着贫穷却快乐的生活,不想丈夫不得不应征入伍,奔赴战场。深爱着丈夫的妻子,想为他带一些像样的干粮,无奈家徒四壁,几乎没什么可带的了。于是,这位心灵手巧的妻子便将家里能找到的一切点心、饼干、糖渣堆叠在一起,制作出了一款糕点。虽然没有使用什么昂贵的原材料,但这款糕点十分美味。自此一传十、十传百,这款糕点的做法终于传遍了意大利,并经演变而成今天流行的提拉米苏蛋糕。

而关于亲情的起源,没有确切的故事,但在意大利,几乎每一位妈妈都会为孩子做这种蛋糕,因而,也许正是这些爱子心切的母亲们最先创制了这款蛋糕,并经由其外出的孩子们将其发扬光大的。至于真正的起源是什么,其实也不必深究,人们总是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那一部分;与爱人一起食用时,自然代表的是爱情;对父母亲情较为依恋的,自然愿意相信它代表亲情。总之,不管是用它来象征爱情的甜蜜,还是亲情的温暖,都是十分贴切的。

12.意大利面为什么广受欢迎?

意大利面是我们十分熟悉的一种西餐,浓浓的酱配上爽口的面,汤汤水水,汁液淋漓,一盘吃完仍让人欲罢不能。

意大利面有两大构成主体:面和酱汁。意大利面有专用的面粉,即杜兰小麦磨制的面粉。杜兰小麦质地坚硬,以其为原料制成的面食,久煮不烂,口感爽滑,十分挂汁,是制作意大利面最理想的原料。意大利面的形状各种各样,条状、发丝状、块状、片状、螺丝状、贝壳状,盛于盘中,再浇上浓郁的酱汁,十分诱人。当然,随着意大利面愈来愈受欢迎,人们已经不满足于原味的面条了,而是在其中混以蔬菜、水果、鸡蛋等,制成如墨鱼面、番红花面以及蛋黄面等口味。因为意大利面本身十分爽滑,对于很多不爱细嚼慢咽的食客来说,在酱汁与面的味道还没有充分融合时就已经咽下了,所以,在制作面的过程中,加以其他果蔬等辅料,更能提升面的口感。

意大利面不仅形制多样,浇在意大利面上的酱汁也是千变万化。酱汁从颜色上分为青酱、红酱、白酱和黑酱。青酱是以青色香草料制成的,红酱是以西红杮为主要原料制成,白酱主要是奶油,黑酱通常用于调制海鲜意面,以墨鱼汁制成。从料底的主要构成上,意大利面的酱料又分为番茄底、鲜奶油底和橄榄油底,这三大酱底搭配着各种海鲜、香料、果蔬,衍生出了千变万化的意面酱汁。正是这些不同的面与酱汁搭配,组合出了各种不同的意大利面口味。

意大利面是欧洲最传统的食物之一,属于民间流行的吃法,因而,深厚的群众基础,使得其一直风行不衰。古罗马时期,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粮食产生了富余,人们为了更好地储存粮食而想了各种各样的办法,这其中,对于面类的储存方法,便是将面条晒干,等到食用时再煮熟并辅以酱料,这便是意大利面的雏形。18世纪40年代,第一座面条工厂建成以前,意大利便已经有一种特殊的情形出现,即“广场晒面”——人们将切好形状的面条、面块与面饼置于广场上晒干,以便保存。时至今日,很多深受前代人喜欢的美食,早已湮没于历史之中,而意大利面却经久不衰,甚至流传到了世界各地。

意大利面制作简单、味道鲜美,一经传开,便深受各地人们的喜欢,连向来不太习惯西餐的中国人都无法抗拒意大利面的诱惑。当然,这其中的原因,除了意大利面本身的美味,也与它接近中国人的饮食口味有关。

13.英国为什么会有下午茶的传统?

饮茶的习俗起源于中国,而英国人将中国茶道引入之后,却从其中派生出了独特的“下午茶”传统。如今,不管是地道的英国人,还是英国下午茶的效仿者,每日下午4点钟,准时坐下来,或三两好友小聚,或独自一人打发时光,都已经远远不止于吃点心和饮茶这么简单了,已经成了一种文化。

在中国的茶远渡重洋,抵达英国初期的17世纪,因为代价昂贵而成为英国贵族附庸风雅之物。662年,葡萄牙公主凯瑟琳携带着嫁妆——大量的红茶和中国茶具嫁至英国,并日日品赏,影响之下,英国的王公贵族争相模仿,饮茶品茗之风一时间蔚为大观。要说他们能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品出中国人品了上千年的“茶中真味”,倒未必见得,但他们依然品得悠游自得,里面自然不乏标榜自己的地位与身份之意。

而英国人饮茶,真正饮出自己的特点,是19世纪40年代的事情,也正是这时,“英式下午茶”的名称正式出现。彼时,富极无聊的贵族们,尤其是那些整日无所事事的小姐、太太们,苦于午饭后晚餐前漫长的时光无以打发,按理说,三个女人一台戏,无聊时坐在一起聊聊八卦也是好的,但上流人士整天为了八卦而聚在一起,难免有失身份。这时,一位公爵夫人名叫安娜,便发明了下午茶,给了这些无聊的富人们堂而皇之聚会与八卦的理由。各路贵族纷纷效仿,下午茶的传统也就保留了下来。

至此,英国人的所谓“饮茶”,与中国人的饮茶已经有了天壤之别。中国人一杯清茶在手,再捧一卷书,慢慢品咂,于微苦的气息里,品得人生的真谛,得到的是放归山林般的静谧与安宁。而英国人的下午茶,常常是经过发酵的熟茶佐以牛奶和糖,浓郁婉转,回味悠长,还要伴上精致玲珑的点心,当然,更不可或缺的是各路而来的八卦。

因为下午茶是起自于贵族的传统,那些阔太太与娇小姐们常常是借了下午茶之机,争富斗艳,所以,大家在打扮上都极尽铺张、华丽美艳之能事,影响至今,在正式场合(如去高档餐厅或者在家中请客)品英国下午茶时,仍然要穿得十分得体。

英国的下午茶品的不仅仅是茶,更是一种社交文化。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英国的普通人便无权享受下午茶,事实上,在茶叶早已不再是只有贵族消受得起的奢侈品的今天,英国下午茶的传统也慢慢地自上流社会移至普通的民众之中。哪怕不去高档的餐厅,不参加喧闹的聚会,三两好友相约在小店里,就着下午茶消磨一个恣意而闲适的下午,亦是别有一番滋味。

14.捷克有哪些著名的啤酒品牌?

在捷克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啤酒造就好身材。捷克人对于啤酒的喜欢,恐怕除了德国的巴伐利亚外,没有别的国家或地区能够与之匹敌。爱酒,自然会为了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而潜心酿造最佳的酒,也是因如此,才使得“捷克酿造”成为啤酒的品牌保证。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捷克有哪些著名的啤酒品牌。

产于捷克布利兹尼(Breznice)城堡的赫尔德啤酒,从1506年成立至今,经历了500多年的发展;世界在变化,技术在进步,而赫尔德啤酒在酿造过程中,依然保持着优良的传统酿造工艺,深得人们的信赖。

伯纳德啤酒,是捷克另一个著名的啤酒品牌。伯纳德于20世纪末,重启了建于16世纪的洪波莱茨啤酒酿造厂,从而打造出来了这一品牌。伯纳德啤酒品牌有自己专属的啤酒配方,连所需的麦芽都是自家生产的,从选料上就经过了严格的筛选,再加上严谨的工艺流程,自然能酿出极佳的啤酒来。伯纳德品牌下,有几款十分著名的啤酒,如伯纳德纯生、伯纳德淡啤、伯纳德特制13°黑啤以及伯纳德琥珀啤酒。

如果你认为赫尔德啤酒拥有500多年的历史已经是十分悠久了,那么,黑山啤酒700年的历史会更让你震惊。坐落于捷克摩拉维亚地区黑山市的黑山啤酒厂,建立之期是1298年。黑山啤酒的灵魂是水,黑山一带人们常饮用和用于酿酒的水,均来自山林的地下深处,水质软且优良,最宜于酿酒。摩拉维亚地区还盛产一种非常昂贵的啤酒花,近水楼台先得月,黑山啤酒厂,便是用山中清泉再加上啤酒花,酿造出了饱受欢迎的黑山啤酒。其中,黑山黄啤、黑啤、黑山修士、黑山希尔、黑山蜜汁、黑山蓝莓,都是这里出产的著名啤酒品种。

除此之外,捷克还有一家著名的啤酒厂,生产皮尔森啤酒,位于捷克皮尔森市。皮尔森啤酒采用的是皮尔森式啤酒酿制方法——地下层发酵法,这种方法酿造出来的啤酒味淡、色浅、偏苦,但丝毫不影响人们对它的喜爱。

15.关于法国“棍子面包”的起源有哪三种猜想?

法国“棍子面包”即法式长棍面包,简称“法棍”,是法国面包最具特色的代表。从其名字上,我们便能想象出它的形状。不错,法式长棍面包就像一根长长的棍子。

虽然“法棍”与法式贝雷帽、红酒及奶酪齐名,被作为法国的象征,但与其他三种比起来,棍子面包却十分简单质朴:不加糖、不加乳、不加防腐剂,仅是以面粉、水、盐、酵母和少量的油制成。长度固定为76厘米,重250克,棍身上有7个斜切裂口。

“法棍”制作简单,价格便宜,深受法国人的喜欢。他们早餐用“法棍”刷果酱吃,午餐时将“法棍”切片,夹肉或蔬菜吃,晚餐时就着牛排或蘸鹅肝酱吃。几乎可以说,餐餐不离“法棍”。

关于“法棍”的起源,至今都没有定论,但有三种比较著名的猜想。

第一种猜想来自拿破仑军队中的面包师。欧洲人喜食面包,拿破仑时代,他率领军队四处征战,面包自然是随行军粮的重要部分之一。但在当时,欧洲的面包基本都是圆形的,特别不方便将士们携带,于是,面包师灵机一动,以刚刚可以塞进军装裤腿里的尺寸,将面包制作成长棍形。这样,将士们便不用再为如何携带面包而费神了。

第二种猜想源于法国在1920年10月颁布的一项法令:面包师不得于凌晨4点之前工作。这下可苦了面包师们,传统面包的做法从发酵到烘焙,都用时较久,各种繁杂的工序做下来,耗时十分长,凌晨4点再开始做很难完成。于是,他们便引进了维也纳一种很简单的面包的做法,用最简单的材料与流程,制出了“法棍”,并迅速风靡。

第三种猜想来源于巴黎修造地铁时代。彼时,施工的工人大都是来自各地的人,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性格,五大三粗的大老爷们聚在一起,打架斗殴成为常事。打架倒还好,危险在于,大家吃的基本都是传统的圆面包,为了切面包,几乎人人都随身携带一把刀。为了消除安全隐患,当时的法国地铁的监管工程师便要求工地面包师制成可直接用手折下来而无须用刀的棍子面包,“法棍”应运而生。

这几种猜想,各有依据,各有其可信度,一直为人们口口相传着,也给“法棍”这一深受法国人喜欢的食物,添上了一些浪漫而神秘的色彩。

16.意式咖啡有何与众不同之处?

说起意式咖啡的不同之处,需要先了解咖啡的制作原理。很多机器在制作咖啡时,都会将咖啡豆磨碎,经水煮后滤去渣滓,剩下的黑褐色液体,可以直接饮用,或辅以糖奶制作出不同口味的咖啡。另外一种,是将咖啡豆以高压蒸气迅速喷蒸,从而分离出液体饮用。

意式咖啡采用的是后者,因为浓度极高,通常被称为意大利特浓(Espresso)。这种方式制作出来的咖啡以馥郁纯正著称。这种方式提取出来的咖啡,并非是通过水煮或冲泡,因而量较小,通常都盛在小小的杯子里。原本就十分之苦,但意大利人还能在不加糖和奶的情况下,将其一饮而尽。

与其他种类的咖啡不同,意式咖啡没有大小杯之说,只有单双份之分。所谓的双份,并不是说2倍于单份的量,而是在相同的容积里,加入双倍的咖啡,咖啡的浓度更大。所以,意式咖啡的爱好者,通常都是十分嗜好咖啡的人。

意式咖啡是其他咖啡的制作基础,如美式咖啡便是在意式浓缩咖啡里加水而成,基本就是一个稀释的过程。再如,女士爱喝的卡布奇诺、摩卡以及拿铁,均可以在意式浓缩咖啡的基础上调制:先将牛奶打出奶泡,将液体的奶倒入意式特浓咖啡中,再将奶泡覆于咖啡之上,便是卡布奇诺;拿铁亦同卡布奇诺,只不过是奶加得少,而奶泡倒得多;摩卡则是在特浓的基础上,加了奶、奶泡之外,还加入巧克力酱和奶油,再用奶油在咖啡表面拉花而成。而另外一款玛琪朵,则是直接在意式浓缩的基础上加奶泡制成的。

因而,可以说,意式咖啡作为一种独特的咖啡品种时,比其他种类的咖啡更加浓郁;此外,它还是其他咖啡种类的制作基础。当然,很多的花式咖啡不一定要采用意式咖啡作基础,磨制咖啡豆的方法也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