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天
晨读任务:先秦时期
学习时间:1.5小时
考点1 原始社会时期
考点2 夏朝(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定都阳城。
(1)禹死后,其子启继承了王位,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启建立夏
(2)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村,遗址距今大约3800—3500年,相当于中国历史上的夏、商时期,属探索中国夏朝文化的重要遗址。1960年考古学家在二里头遗址的上层发现了一处规模宏大的宫殿基址,为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宫殿建筑基址。学术界认为二里头遗址是夏的都城。二里头遗址发现了大型绿松石龙形器,被命名为“中国龙”。
(3)夏朝开始有了历法,所以人们都把中国古老的传统历法叫夏历。夏历是按月亮的运行周期制订的,又叫阴历。由于历法中有节气变化和农事安排,所以又称农历。
(4)《夏小正》是我国第一部天文历法专著。
考点3 商朝(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
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建都在亳。约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殷。此后,后代又把商朝称为殷。
(1)商代广泛使用青铜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青铜文明,商朝后期制造的司母戊鼎,代表商代青铜制作的最高水平,是我国迄今考古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
商汤灭夏
(2)甲骨文:河南安阳发现。殷商时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自商朝开始,历史有文字记录,是我国最古老的文字)。
考点4 西周(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
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牧野之战击败商军,商亡。周武王建立周朝,都城在镐,历史上称为西周。
武王伐纣
(1)西周实行分封制和井田制。
①分封制:周朝地域辽阔,为加强统治,将同姓宗亲分封各地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②井田制:土地归国家所有,称为公田,由奴隶进行耕种。
(2)周厉王残暴不仁,激起了国民很大的不满,国民奋起反抗,史称“国人暴动”,周厉王出逃,于是出现了“共和行政”。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是我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考点5 东周(公元前770- 前221年)
(1)烽火戏诸侯:周幽王宠信妃子褒姒,不理朝政,为博得褒姒一笑先后三次下令点燃烽火假报敌情来戏弄各地诸侯,导致失去民心。公元前771年,少数民族犬戎攻入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幽王的儿子周平王继位后,将王都迁到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和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两个时期。
春秋五霸
(2)“春秋五霸”:春秋时代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一种说法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另一种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hélǘ)、越王勾践。管仲辅佐齐桓公,改革政治,发展生产,打着“尊王攘夷”旗号,使其“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3)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地理位置:东南西北上中下)。
战国七雄
考点6 诸子百家
百家争鸣
考点7 战国时的变法及历史人物和著名工程
商鞅变法
(1)商鞅变法(秦国):①内容:编制户籍,连坐;奖励军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推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②影响: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但是商鞅实行的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的秦朝也有消极影响。
(2)战国时期著名的变法运动还有:李悝在魏国变法、吴起在楚国变法、申不害在韩国变法。
(3)扁鹊:脉学之宗,望闻问切,建立了中医传统诊病法。
(4)都江堰:秦国李冰修建,四川都江堰市岷江。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
真题再现>>>
1.(单选)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八项规定带有“徙木立信”的作用,让人看到风清气正的希望。
“徙木立信”是关于我国古代历史上哪一位改革家的故事?( )
A.管仲
B.商鞅
C.王安石
D.张居正
【答案】B
视频解析
【解析】该故事出自《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秦孝公时期,商鞅想要实施变法,法令已经完备,但在没有公布前,恐怕百姓不信任,于是在国都南门立下一根木杆,告诉百姓有能够把木杆搬到北门的就赏给十镒金。百姓对此感到惊讶,没有人敢去搬木杆。商鞅就又把赏金提到五十镒。终于有一个人把木杆搬到北门,商鞅立即赏给他五十镒金,以表明没有欺诈大家。本题答案为B。
2.(单选)以下不属于孔子主要思想主张的是( )。
A.仁
B.德
C.礼
D.法
【答案】D
【解析】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有“仁”“德”“礼”。“法”是法家的核心思想。故本题答案为D。
上午学习任务:辩证法、认识论
学习时间:3小时
考点1 两个核心:联系、发展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唯物辩证法就是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
一、联系
联系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二、发展(永恒性、普遍性)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社会发展过程也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发展
社会发展从总的方向、趋势和内容上是上升的、前进的,这一上升性是由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社会发展的具体道路和形式则是迂回的、曲折的,不是直线上升的。正因为社会发展既是前进的又是曲折的,所以社会发展表现为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
考点2 三大规律
一、质量互变规律
事物的发展总是由量变到质变再到新的量变和新的质变,由此不断前进。
质量互变规律
二、否定之否定规律
(1)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哲学的基本规律之一。它揭示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表明了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而是螺旋式上升的。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理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具体说来,整个发展过程经历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肯定)的过程,这一特点与否定之否定规律自身具有的规律性恰好保持了一致性。
否定之否定规律
(2)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它认为否定是事物内在矛盾基础上引起的自我否定,其特点是: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辩证的否定就是“扬弃”,即既克服又保留。
三、对立统一规律(重要考点)
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同一与斗争、内因与外因、普遍与特殊、两点与重点)是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之一,它揭示了事物内部对立双方的统一与斗争,是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它是贯穿于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和把握这些规律和范畴的关键。是否承认矛盾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根本焦点。
1.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
斗争性指矛盾双方之间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
同一性指矛盾双方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
同一性和斗争性
一方面,斗争性是同一性的基础,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这也就是说,同一性依赖于斗争性,同一是斗争中的同一和对立面的同一,同一是包含着差别、对立的同一,因此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斗争是同一体内部的斗争,是同一之中的斗争。如果对立面之间不具有同一性,斗争性就不能成立。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对与绝对的关系。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斗争性最终导致同一性的分解,有条件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斗争性相结合,推动着事物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表现为矛盾同一性和矛盾斗争性推动事物的发展,因而,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2.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变化的根据。
外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内外因
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说明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的外部,而在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矛盾普遍性,一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即处处有矛盾;二是每一事物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
矛盾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是事物的个性,它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因而是相对的。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做事情、看问题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搞一刀切,不分青红皂白地生搬硬套所谓的普遍原理和方法,要有针对性。但是,事物都是特殊性和普遍性、个性和共性的有机统一。
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即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绝对和相对的关系,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4.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关系原理
两点论就是要同时看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以及主次之间的辩证关系,不能只看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
两点论和重点论
重点论就是在看到两个方面的同时,必须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坚持两点论中的重点论,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前提;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统一的。
考点3 认识论
认识论三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
两大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规律。
一、三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
(一)实践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观点,辩论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一切活动,特别是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实践
(二)认识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的主体是认识者,是在认识活动中处于主动和主导的地位,具有自主性和创造性等特点和功能的一方。认识的客体就是认识对象,是在认识活动中处于被动和服从的地位,具有受动性、非主导性等特点和功能的一方。
认识
(三)真理
真理和谬误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谬误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反映,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真理和谬误相伴而生,既有原则区别,又相互包含和转化。
客观性:真理中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具体性:真理的具体性是指真理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对客观的符合,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离开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真理就是抽象的、无意义的。
真理
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对立统一的,要坚持真理观上的辩证法。第一,两者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相互依存,任何真理都是相对和绝对的统一。第二,真理的发展是一个从相对走向绝对的过程,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在一定条件下是相互转化的。坚持真理观上的辩证法,必须坚决反对真理观上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二、两大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规律
(一)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决定认识,认识指导实践)
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具体表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实践与认识
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有两种情况:(1)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会促进实践;(2)错误的理论指导实践会阻碍或破坏实践。人的认识不同于动物的反映活动,是一种能动的创造性的活动。人们为了从事实践活动,不仅要反映事物的现象,还必须透过现象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还必须基于这种认识,塑造出符合主体需要的理想客体,这更是一种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活动。正如恩格斯所言:“人的思维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
(二)认识发展规律(认识发展是从感性到理性、反复与无限的过程)
认识的发展过程包括两个发展阶段、两次飞跃。
两次飞跃:首先,认识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其次,认识是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真题再现>>>
1.(单选)下列关于习近平同志用典语句反映出的哲学原理,与其他三项不一致的是( )。
视频解析
A.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B.天下之理,有张必有翕,有强必有弱,有兴必有废,有与必有取
C.耳闻不如目见,目见不如足践
D.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答案】C
【解析】A项,“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体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B项,“有张必有翕,有强必有弱,有兴必有废,有与必有取”体现了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对立统一;C项,“耳闻不如目见,目见不如足践”强调实践的作用,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哲学道理;D项,“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强调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A、B、D三项都反映了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规律的相关哲学原理。故本题选C。
2.(单选)“一带一路”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决策,建设“一带一路”,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将让中国与世界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推动更多国家和地区开展全方位合作,共克时艰、共创辉煌。这说明( )。
视频解析
A.联系就是事物内部各要素间的相互影响
B.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部分
C.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必然的多样的联系
D.要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一带一路”的建设和发展
【答案】D
【解析】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A项表述不全面,排除。B项不符合题干内容,排除。C项说法本身错误,排除。D项“综合的思维方式”符合题干中的“国内国际”。
视频解析
3.(多选)与“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反映的哲学原理相同的是( )。
A.防微杜渐
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D.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答案】BC
【解析】“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的意思是接触了实际后才知道真相,亲自实践后才知道困难,这句话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哲理。A项,“防微杜渐”的意思是当错误的思想和行为刚有苗头或征兆时,就加以预防与制止,坚决不让它继续发展,体现了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与题干反映的哲理不同,排除。B、C两项都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与题干反映的哲理相同,当选。D项,“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意思是生于淮河以南的橘树,移植到淮河以北就变为枳树,比喻环境变了,事物的性质也变了。这句话既体现了事物之间的联系及其具体性、客观性,又体现了外因是事物变化的重要条件,与题干反映的哲理不同,排除。故本题选BC。
下午学习任务:微观经济学
学习时间:3小时
考点1 市场主体
一、市场主体及现代企业制度
市场主体、市场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是构成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要素。市场主体是市场运行过程中进入市场从事经营活动,具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从而享受权利,承担义务的社会组织或经济组织。
市场主体
(一)市场主体的分类
(二)现代企业制度
指以法人财产权为基础,以有限责任制度为条件,以法人治理结构为核心的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包括: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现代企业组织制度。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而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形式。
二、公司制结构形式
知识拓展
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的区别
考点2 市场机制
市场机制是通过市场竞争配置资源的方式,即资源在市场上通过自由竞争与自由交换来实现配置的机制。市场机制,又称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是指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主要包括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体现了市场运行的规律。如下表所示:
市场机制
续表
考点3 市场竞争
市场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从各自的利益出发,为取得较好的产销条件、获得更多的市场资源而竞争。通过竞争,实现企业的优胜劣汰,进而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依据竞争的大小,可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完全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垄断寡头市场。
市场竞争
考点4 收入分配
一、经济制度与分配制度
经济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决定分配制度,分配制度是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国家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
分配制度:分配制度即劳动产品在社会主体中如何分割、配给制度的总称。分配制度有按劳分配、按资分配、按需分配以及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二、我国的分配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决定了分配方式必然以按劳分配为主体,而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存在又决定了分配方式的多样性,所以,我国现阶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必须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一)按劳分配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它的含义是按照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按照个人提供给社会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
(二)按要素分配
1.按要素分配的含义
所谓按要素分配是指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要素所有权,从生产要素使用者那里获得报酬的经济行为。生产要素的构成主要包括:劳动、技术、资本、管理等。
2.按要素分配存在的必然性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要求;(2)调动生产者的劳动积极性的需要。
(三)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真题再现>>>
1.(单选)市场经济中,( )作为最基本的投入要素,其价格是整个价格体系的核心。
A.技术
B.劳动力
C.生产资料
D.信息
视频解析
【答案】B
【解析】市场经济中,投入要素即生产要素,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企业家四种,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技术、信息也作为相对独立的要素投入生产。这些生产要素进行市场交换,形成各种各样的生产要素价格及其体系。而劳动力作为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其价格成为整个价格体系的核心。故本题选B。
2.(多选)以下属于再分配调节机制主要手段是( )。
A.工资
B.税收
C.社会保障
D.转移支付
【答案】BCD
视频解析
【解析】再分配(也称社会转移分配)指,在初次分配结果的基础上各收入主体之间通过各种渠道实现现金或实物转移的一种收入再次分配过程,也是政府对要素收入进行再次调节的过程。A项工资属于初次分配,B、C、D项属于再分配调节手段。
3.(多选)媒体报道,南京、成都、石家庄相继发生奶农把鲜奶倒入下水道事件,曾经作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鲜明标志的“倒奶事件”在我国出现,说明( )。
视频解析
A.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通过市场机制自发地起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客观性
B.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经济危机,社会主义国家也同样存在
C.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和滞后性,导致了资源的浪费
D.政府有必要对市场进行适度的干预
【答案】ACD
【解析】资本主义国家的“倒奶事件”反映的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矛盾的体现。南京、成都、石家庄相继发生奶农把鲜奶倒入下水道事件是由于是市场体系不够完善,鲜奶销售渠道不畅导致的结果,不是经济危机。B项表述错误。南京、成都、石家庄发生的“倒奶事件”说明,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通过市场机制自发地起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客观性。人们过多、过快地把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投入到奶牛养殖和乳品加工行业,一旦供过于求,企业就会压缩鲜奶收购量,奶农只好倒奶。这个案例还说明,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和滞后性,导致了资源的浪费。政府有必要对市场进行适度干预,逐步提高驾驭市场的能力。A、C、D三项表述均正确。故本题选ACD。
晚自习
选择题。(1题为多选题,其他为单选题)
1. 任何树都是一样的,它越是向往高处温暖的阳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深深的土地。这体现的哲理有( )。
A.矛盾双方相辅相成
B.矛盾具有普遍性
C.矛盾双方相互转化
D.矛盾具有特殊性
2. 当今各地城市建设除了追求“人文、生态、宜居”的目标,还注意展现个性魅力、地方特色和时代气息,这种城建思路体现的哲理是( )。
A.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B.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关系
C.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3.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
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
B.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
C.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
D.对立统一的观点
4. 发展的实质是( )。
A.事物是永恒运动的
B.事物由不完善向比较完善变化
C.新事物的不断产生,旧事物的不断变化
D.物质世界的一般变化
5. 2010年“漂亮足球”的代表西班牙队首度闯入决赛便捧得冠军,主教练博斯克在赛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漂亮足球”永无止境,“漂亮足球”从饱受质疑到夺得冠军所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事物发展总是前进的
D.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6. 长时间以来,食品安全领域“九龙治水”的现象饱受诟病,“几个部门管不了一头猪”是这一现象的真实写照。《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明确指出,国务院将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对生产、流通、消费环节的食品安全和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实施统一监督管理。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A.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B.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D.要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7. 雅安芦山地震后,各级政府、新闻媒体、社会组织、公益人士、普通网民纷纷在第一时间用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平台,发布信息,关注抗震救灾。“微力量”汇集抗灾救援大能量,搭建起新的救援生命线。这主要表明了( )。
A.人们可以根据主观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B.人为事物的联系因带有主观色彩而具有主观性
C.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D.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
8. 面对一棵大树,一位教授算了两笔不同的账:算法一,一棵正常生长50年的大树,按当时市价计算最高能卖2000元。算法二,从大树产生的氧气、减少大气污染、涵养水源、为鸟类与其他动物提供栖息环境的生态效益计算,其价值最低为130万元。该教授的算法二强调了( )。
A.事物联系的普遍性
B.物质运动的规律性
C.人的意识活动的能动性
D.事务矛盾的对立性和孤立性
参考答案及解析
1.AB [解析]题干中“向往高处”和“伸向深深的土地”体现了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任何树都一样”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因此,本题答案为A、B。
2.D [解析]各地城市建设追求的目标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个性魅力、地方特色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D项符合题意。其余三项在题干中均未体现,所以本题选D。
3.B [解析]辩证法总特征联系和发展。
4.C [解析]发展的实质是创新,即新事物的不断产生,旧事物的不断变化。
5.A [解析]矛盾是指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的关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本题中“漂亮足球”在开赛前受到人们质疑与球队希望夺冠是一对矛盾,因为有这种矛盾,所以球队才会努力拼搏,最后在人们的怀疑的眼光下夺得冠军,体现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这一哲学道理,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
6.D [解析]“九龙治水”寓意令出多门、职责交叉、权责不一。食品安全领域中的“九龙治水”现象,容易出现职责不清和权责不明的监管盲区。这启示我们要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对政府机构与部门进行科学有效的设置。故本题答案选D。
7.C [解析]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在人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人们虽然不能否定事物的客观联系,但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这充分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它使联系的具体形式更加多样了。故本题答案选C。
8.A [解析]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该教授的算法二体现了大树与自然界其他事物之间的紧密联系,更体现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
睡前口诀
四自主体承权义,权责分管现企制;股东大会像人大,董事会开决其他。股份发起两百限,有限公司五十完,现在注册不要钱;成本技术连供给,价偏相关动需求;供价竞争三机制;供需平衡是核心;公制主体多制存,按劳为主要素同;初再分配都公效;二者分界要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