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可不知的文学典故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7章 你不可不知的文学大家(7)

他的著作有《放翁词》一卷,《渭南词》二卷。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等一直被人民广为传诵。

杨万里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南宋杰出的诗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中进士,忧国忧民又性格耿直,因而仕途并不顺利,享年80岁,赐溢文节,追赠光禄大夫。

杨万里学问渊博,才思健举。他的作品不拘一格,富有变化,既有“归千军、倒三峡、穿天心、透月窟”雄健富丽的鸿篇巨制,也有状物姿态,写人情意,随手拈来,却能曲尽其妙的写景抒情小诗。其诗风平易自然、构思新巧、幽默风趣、清新活泼,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他又十分注意学习民歌的优点,大量吸取生动清新的口语谣谚入诗,因此,他的作品往往给人纯朴自然的感受。如“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愁钉人来关月事,得休休去且休休。”(《竹枝歌》)完全似脱口而出的一首山歌,反映了他向民歌学习的成就。

杨万里现存的诗篇,有一部分直接抒写自己的爱国感情及对时政的关怀,也有一些诗作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表达了他对民生的关心及对劳苦人民的同情。这些作品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比较高。但这两类作品数量并不很多,大部分都是吟咏江风山月的写景抒情之作和应酬之作。他也有不少抒情写景的小诗,由于观察细致深入,描写生动逼真,感情真挚浓厚,因而意趣盎然,颇能动人。如“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闲居初夏午睡起》)和“雾外江山看不真,只凭鸡犬认前村。渡船满板霜如雪,印我青鞋第一痕。”(《庚子正月五日晓过大臬渡》)均写得圆转自然,清新活泼,极有思致,和那些专门描摹风云月露的诗人走的是不同的道路。

朱熹

朱熹(1130—1202),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诗人、教育家、文学家。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侨寓建阳(今属福建)崇安。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不少作品的用语看得出都经过斟酌推敲,比较讲究。但其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主要是因为他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

他的代表作有《菩萨蛮》(一)、《水调歌头》(一)、《南乡子》、《忆秦娥》(二)等。其中以《菩萨蛮》(一)最有特色,该词运用回文,每两句互为颠倒,八句共四对,十分自然和谐,毫不牵强,而且构思精巧,颇有意境。除词外,朱熹还善作诗,《春日》和《观书有感》都是他脍炙人口的诗作。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词人。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汉族。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词人和爱国者。他与苏轼齐名,并号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多次提出强兵复国的建议,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反而遭到排斥和贬谪。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于是他将一腔忠愤发而为词。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在他的词中,他不断重复对北方的怀念。另外,在《贺新郎》、《摸鱼儿》等词中,他用“剩水残山”、“斜阳正在断肠处”等词句讽刺苟安残喘的南宋小朝廷,表达他对偏安一角、不思北上的不满。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构成了辛词悲壮的基调。辛弃疾在苏轼词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题材范围,他几乎达到了无事、无意不可入词的地步。

辛词和苏词都是以境界阔大、感情豪爽开朗著称的,但不同的是:苏轼常以旷达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来体验人生,常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并以这种参透人生的感悟使情感从冲动归于深沉的平静,而辛弃疾总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更多地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因此,主观情感的浓烈、主观理念的执着,构成了辛词的一大特色。其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又以豪放为主的独特词作风格,被称为“稼轩体”,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有《稼轩长短句》传世,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姜夔

姜夔(1155—1221),字尧章,中国宋代音乐家和词人。别号白石道人,世称姜白石。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童年失去父母,在汉阳的姐姐家,度过了青少年时期,他爱好音乐文学和书法。成年后屡试不第,奔走四方,过着幕僚清客的生活。

姜夔有忧国忧民之心,对当时的政治表示不满,支持辛弃疾抗击金朝统治者的事业。他的很多作品,都是因为目睹遭到破坏的故土,而生发出来的,因而这些作品,不仅是艺术创作,也是真实的史料。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己创作曲子,他的词格律严密。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有《白石道人歌曲》传世。

姜夔的诗词效仿苏轼、辛弃疾,引诗济词。他根据自己对音乐精神的理解,改造唐宋乐谱,使市井俗乐与传统雅乐的精神相通;他总结化用才学的法度,从众多的典故中汲取其共同意义,把具体的情感升华为空灵模糊的意趣;他用近俗的题材,表现出雅正的情感。从词体的特征出发,因势而利导,随俗而雅化,将词的音律、创作风格和审美理想纳入一定的法度之中,将原来并无必然联系的清空、骚雅联成一体,形成一种新的词风。南宋江湖词派的清空骚雅来源于姜夔,《宋词通论》许为“南宋唯一的开山大师”。有《白石词》、《白石诗集》、《续书谱》(书法)等著作。

文天祥

文天祥(1236—1283),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原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自号文山、浮休道人,著作有《文山全集》、《文山乐府》,名篇有《正气歌》、《过零丁洋》等。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进士第一名,与陆秀夫、张世杰被称为“宋末三杰”。文天祥19岁时获庐陵乡校考第一名,翌年中选吉州贡士,并随父前往南宋首都临安应试。在殿试中,他作《御试策》切中时弊,提出改革方案,表述政治抱负,宋理宗亲拔为第一,也成为权相贾似道门生。

元破南宋后,文天祥被捕入狱。狱中的生活虽然很苦,但是文天祥在狱中创作了大量诗词,《指南后录》第三卷、《正气歌》等气壮山河的不朽名作都是在狱中写出的。他晚年的诗词,风格慷慨激昂,苍凉悲壮,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过零丁洋》、《正气歌》等作品已成为千古绝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关汉卿

关汉卿(约1229—1241),号已斋叟(一作一斋)大都(今河北安国)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与马致远、王实甫,白朴并称为“元杂四大家”,关汉卿位于“元曲四大家”之首。据文献资料记载,关汉卿编有杂剧67部,现存18部。个别作品是否出自关汉卿手笔,学术界尚有分歧。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是他的代表作。

关汉卿的杂剧内容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弥漫着昂扬的战斗精神,他生活的时代,政治黑暗腐败,社会动荡不安,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突出。所以,他的剧作深刻地再现了社会现实,充满着浓郁的时代气息。既有皇亲国戚、豪权势“动不动挑人眼,剔人骨,剥人皮”的血淋淋现实,又有童养媳、婢女的悲剧遭遇,反映生活面十分广阔;既有对官场黑暗的无情揭露,又热情讴歌了人民的反抗斗争。慨慷悲歌,乐观奋争,构成了关汉卿剧作的基调,后世称他为“曲圣”。

马致远

马致远(约1251—1321),字千里,晚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同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他青年时期仕途坎坷,中年中进士,曾任江浙行省官吏,后在大都任工部主事。晚年由于不满时政,隐居田园,以衔杯击缶自娱,死后葬于祖茔。

他的作品有“豪放中显其飘逸、沉郁中见通脱之风格”。他的杂剧语言清丽,善于把比较朴实自然的语句锤炼得精致而富有表现力。曲文充满强烈的抒情性和主观性。马致远的散曲,扩大了题材领域,提高了艺术意境。声调和谐优美,语言疏宕豪爽,雅俗兼备,词采清朗俊雅,而不浓艳。

马致远从事杂剧创作的时间很长,名气也很大,有“曲状元”之誉。他的作品见于着录的有15种,今存《汉宫秋》、《荐福碑》、《岳阳楼》、《青衫泪》、《陈抟高卧》、《任风子》6种,另有《黄粱梦》,是他和几位艺人合作的。其作品以《汉宫秋》最著名。散曲有《东篱乐府》。小令《天净沙·秋思》脍炙人口,匠心独运,自然天成,丝毫不见雕琢痕迹,被誉为“秋思之祖”。有名家评语:“一切景语皆情语。”

宋濂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浦江(今浙江浦江)人,明初文学家。他家境贫寒,但自幼好学,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等。他一生刻苦学习,元顺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但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修道著书。至正二十年(1360),与刘基、章溢、叶琛同受朱元璋礼聘,尊为“五经师”,主修《元史》,官至学士承旨知制造。后因牵涉胡惟庸案,谪茂州,中途病死。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以继承儒家封建道统为己任,为文主张“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甚丰。其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散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坚持散文要明道致用、宗经师古,强调“辞达”,注意“通变”,要求“因事感触”而为文,所以他的散文内容比较充实,且有一定的艺术功力。

自明朝起,开私家藏书风气者,首推宋濂。明朝礼乐制度多为宋濂所制定,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著作有《宋学士文集》、《孝经新说》、《东阳马生序》等。

唐寅

唐寅(1470—1523),于明宪宗成化六年(1470)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时生,故名唐寅,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等,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唐寅出身商人家庭,自幼聪明伶俐。20余岁时家中连遭不幸,父母、妻子、妹妹相继去世,家境衰败,在好友祝允明的规劝下潜心读书,29岁参加应天府公试,得中第一名“解元”,30岁赴京会试,却受考场舞弊案牵连被斥为吏。此后遂绝意进取,以卖画为生。晚年生活困顿,54岁即病逝。

唐寅创作的诗,约有600余首。其诗风婉华丽,通俗流畅,即兴抒怀,以才情取胜。诗文的内容多为揭露社会矛盾,抒发不平之气,表达狂放和孤傲的心境,以及对世态炎凉的感慨,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并且以俚语、俗语入诗,通俗易懂,语浅意隽。他玩世不恭而又才气横溢,诗文擅名,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才子”,画名更著,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清人辑有《六如居士全集》。

归有光

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江苏昆山人,是“唐宋八大家”与清代“桐城派”之间的桥梁,被称为“唐宋派”。早年从师于同邑魏校。嘉靖十九年(1540)中举,后曾八次应进士试皆落第。徙居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县)安亭,读书讲学,作《冠礼》、《宗法》二书,世人称“震川先生”。

明代中叶,王慎中、茅坤、唐顺之等人提倡唐宋古文,被称为“唐宋派”,其魁首实为归有光。归有光的文学创作以散文创作为主,继承欧阳修、曾巩的文风,与拟古主义者对抗,力矫前、后七子“文必秦汉”之论,并且取得较高的成就,且把家庭琐事引到古文中来,使散文扩大了表现范围。使当时的文风有所转变,对后世也有一定的影响。其散文多为记叙家人之谊,朋友之情,感情真挚,神态生动,风韵悠远。著有《三吴水利录》、《马政志》、《易图论》、《震川文集》、《震川尺牍》、《震川先生集》等。

李贽

李贽(1527—1602),号卓吾,又号宏甫,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泉州晋江(今属福建)人。原姓林,名载贽,嘉靖三十一年(1552)中举后,改姓李,嘉靖三十五年为避穆宗载垕(同“厚”)讳,取名贽。李贽早年做官,目睹了朝廷及官员们的腐败无能,于万历八年辞官归隐。

归隐后的李贽,主要从事研究、讲学和著述。他一生著述颇丰,主要有《焚书》6卷、《续焚书》5卷、《藏书》68卷、《续藏书》27卷、《初潭集》20卷、《李氏文集》20卷等。他曾评点过的《水浒传》、《西厢记》、《浣纱记》等,仍是至今流行的版本。著名文章有《童心说》、《答以女人学道为见短书》等。他的著作,曾多次遭到禁止和焚毁,但仍继续流传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