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主动靠近人脉,让关系越走越近
为感情多开几个账户
在生活中,必须在银行里储蓄足够的金额。如果毫无储蓄,到需要用钱时,也就必然无钱可用,只有欠债了。但欠债总是要还的,到头来还会债务重重,压得你喘不过气来。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这样。每个人的心中都应该有一个银行,都设有一本感情账户。而能够充实感情账户,使感情储蓄日益丰厚的,只能是你对他人真诚、热情的关心支持、帮助。互助互利是彼此信任的基石,没有较深的感情则没有彼此的信任。重视情感因素,不断增加感情的储蓄,就是汇聚信任度,保持和加强亲密互惠的关键。
你在感情的账户上储蓄,就会赢得对方的信任,那么你遇到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就可以利用这种信任,即便犯了错误,也容易得到别人的谅解;你即便没有说清楚,有点小脾气,对方也能理解。
这就是多开几个感情账户的好处。
这种互助互利不仅指物质利益,而且还有精神利益。作为被求的一方不一定非要你给他什么帮助和好处不可,而且人际交往的互利互惠也不同于做买卖那样必须等价交换、立即兑现。但作为求助者最好能让对方了解助人也会助己。
你请某人来帮助你搬家,说好干半天,他可能干了不到一个小时就走掉了;你拜托某人为你办理开办公司的手续,他也许只起了牵线搭桥的作用,具体的手续还要你自己去四处奔波……遇到这类情况,千万不要埋怨,不可指责对方说话不算数。因为事实上人家已经帮了一点忙,这就值得你表示认可和感谢。你感谢对方帮忙一小时,下回他可能会帮忙两小时,你感谢人家为你办手续指明了路线,下回他也许会好人做到底。
自己乐于助人,多主动帮助别人,会不断增加感情账户上的储蓄。如上所述,求人与被人求,是一笔人情账。尽管是人情账,无法精确地计算,但是也应当多开几个账户,存储更多的人情。
如何为你的感情多开几个账户呢?
1.记住别人的名字
吉姆法利说:“记住人家的名字,而且很轻易地叫出来,等于给别人一个巧妙而有效的赞美。因为我很早就发现,人们对自己的姓名看得惊人的重要。”
吉姆法利看到了人性的一个弱点:对自己的名字是如此关注。不少人拼命地不惜代价使自己的名字永垂不朽。古时,一些有钱的人把钱送给作家们,请他们给自己著书立传,使自己的名字留传后世。现在,我们看到的一些教堂,装上了彩色玻璃,变得美轮美奂,以纪念捐赠者的名字。不言而喻,一个人对他自己的名字比对世界上所有的名字加起来还要感兴趣。
如果你能记住某个人的名字,并在以后再见面时能毫不费劲儿地一口叫出他的名字,这就是对他的一个小小的恭维,但是忘记了或记错了,那么感情账户上就会缺一笔资金。
在交际场中,经过介绍之后,往往仍会发生忘记对方姓名的事情。把管小姐说成邢小姐,或将邢小姐说成程小姐,这种张冠李戴,是社交中的大忌,又是十分不礼貌的事。叫错了姓问题还不大,把小姐叫成太太,那就更是失礼了。
遇到这种情况,不要自作聪明随便称呼对方。以下两种做法,都是十分不礼貌的。第一种姑且名之为“开门见山法”:“是呀,我们好像见过面,不过,我一下记不起你的尊称。”另一种是“以退为进法”:“啊!您老哥还记得我吗?”前一种说法简而言之:“你是什么人,我不认识你!”这态度简直是使人反感。从礼貌上说,这已经得罪了对方。后一种似乎不会被人看作瞧不起他,但至少低估了别人,把自己看得太重了的意思。在社交场中,上述这两种办法,都是万万不可采用的。
2.多参加应酬
应酬是一门社交艺术,只有善用心思的人,才能达到联络感情的目的。
一位同事过生日,有人提议大家去庆贺,你也乐意前行,可是去了以后发现,这么多的人,偏偏来为他贺岁,他们为什么不在你生日的时候也来热闹一番?这就是根源所在,这说明你的应酬还不到位,你的人际关系还有欠佳的时候。要扭转这种内心的失落,你不妨积极主动一些,多找一些理由,在应酬中学会应酬。比如过生日、晋升、生子,都是机会。
经过自己的努力,你会发现,你的户头上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情资金”投入!
天涯海角常联络
如果是企业领导人,“没事常联络”所包含的对象就更扩展了范围,在没事的时候不仅要与自己私人的朋友经常保持联络,而且要与供应商、经销商等利益相关群体中的重要部门或人员联络,增进彼此的沟通。
很多人都有忽视“感情投资”的毛病,一旦关系好了,就不再觉得自己有责任去维护它,特别是在一些细节问题上,例如该告诉的信息不告诉,该解释的情况不解释,总认为“反正我们关系好,解释不解释无所谓”,结果日积月累,形成难以化解的积怨。
可见,要避免“无事不登三宝殿”的现象,“感情投资”就要经常实施,不可似有似无,从生意场到日常交往以及求人请托,都应该处处留心,善待每一个关系伙伴,从小处、细处着眼,时时落在实处。
在常联络的前提下,培养人脉关系的时间管理也就变得重要起来。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我们的人际体系,如果不随着客观事物的发展而发展,就会逐步处于滞后的、陈旧的甚至僵死的状态。因此,一个合理的人际结构,必须是能够进行自我调节的动态结构。动态原则反映了人际结构在发展变化过程中前后联系上的客观需要。
所以,要不断检查、修补关系网,随着部门调整、人事变动及时调整自己手中的牌,修补漏洞,及时进行调整,不断从关系之中找关系,使自己的关系网长期有效。
在实际生活中,需要调节人际结构的情况一般有三种:
1.奋斗目标的发展。也许你的奋斗目标已经实现,也许你的奋斗目标变了——比如弃医从文,这需要你及时调节人际结构,以便为新目标有效地服务。
2.生活环境的变动。在当今这样的信息社会,人口流动性空前加快,本来在甲地工作,忽然调到乙地,这种环境变动,势必引起人际结构的变化。
3.某些人际关系的断裂。天有不测风云,朝夕相处的亲人去世了,在伤痛的同时,不能不看到人际结构的变化。
可见,调节人际结构有被动调节和主动调节两种,不管是何种调节,都要求我们能迅速适应并经营新的人际结构。
酒席宴上无远近
何为“酒席宴”?无非“一饭”、“一酒”。
其实“一饭”的真义,是指它的无形价值。换句话说,是凭借一餐建立起彼此的交情,达到沟通的目的。
由“一饭”而定友谊,往后,便可凭这份交情而得到别人的帮助,使困难迎刃而解。现今虽已进入讲求实际的商业社会,但人们厌恶“势利”的共同心理还是存在的,所以,如果在平时不多结善缘,等到急难关头才“无事不登三宝殿”,四处请求救援,恐怕你只能失望而归了。
中国是个礼仪之邦,有句话叫做“无酒不成礼仪”,在酒席上趁着酒劲套近乎,相互之间也能敞开心扉,于是,在酒酣耳热之际,相互之间开诚布公的探讨就显得和谐起来。
像这样的友情,可说是“吃”出来的。有人认为吃吃喝喝的“酒肉朋友”不值一提,事实上如果“吃得好”,不但不会结交到见利忘义、一切向钱看的朋友,反而会“吃”出一大堆情同手足的朋友。
当你有了这种知交,人生不再孤独,因为朋友随时能帮你的忙,为你指点迷津、排忧解难。有了这样的人际关系,还担心没有共同创业、同甘共苦的伙伴吗?
所以说,“吃”应该算是社交应酬中最重要的人情往来。
一家网络公司准备上市,但资金上有点困难。负责此事的副经理找到了一家信托投资公司,但双方提出的条件相差太大,经过几个回合谈判都没有达成一致意见。
网络公司经理非常着急,于是亲自出马到投资公司。对方见是总经理出马,会谈显得略微和善一些。借此机会,请负责人吃饭。席间大家各说东西,不谈公事。总经理把酒打圈,酒至半酣开始讨论公事。各自诉说自己公司的难处,总经理明察秋毫,针对投资公司的为难之处,提出了大的原则……筵席散尽时,那位负责人拉着总经理的手,略有醉意地说:“冯总,看到你的酒量就看到了你的豪气,也看到了你们公司的大好形势。回去我同经理商量一下,希望咱们能够进行合作。”
不久,双方就确定了合作的原则,并就相关细节进行了商量,达成了协议。
利用酒席,套出对方的老底,再采取相应的对策,事情也就水到渠成了。
很多人喜欢在酒席上根据他人的性格、脾气秉性来确定合作公司的形势,特别是酒为催化剂,能够使人原来的警戒淡化,从而获得情报,见机行事,当然能够得到好的效果。
的确,酒作为一种交际媒介,迎宾送客,朋友聚会,彼此沟通,传递友情,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所以,摸索一下酒桌上的“分寸”,可以有助于增进感情,巩固关系。
大多数酒宴宾客都较多,所以应尽量多谈论一些大部分人能够参与的话题,得到多数人的参与。因为个人兴趣爱好、知识面不同,所以话题尽量不要太偏,避免我行我素,天南海北,神侃无边,出现跑题现象,而忽略了众人,也不要邻座二人长时间地窃窃私语,影响了酒宴气氛。
在应酬场合中,如果有三个人,那么其中一个人可能会是本次应酬的“次要者”。如果在应酬过程中,这位“次要者”遭到了忽视,在心里产生不被关注的感觉,那他将会非常尴尬,而且以后他便会找出各种各样的理由,拒绝出现在这样的场合,这样你就有可能因此而失去一个可以在某个方面向你提供帮助的朋友。
不以尊卑定冷热,不以亲疏定远近,让每一个人都感到你重视他的存在,请客的目的便成功了百分之八十。
适当地让“次要者”参与到你们的谈话中,不仅可以打消“次要者”的尴尬,同时还可以为你赢得朋友的感情。
但是,喝酒吃饭一定要把握住自己,否则别人骗局将使你遭受损失。
李先生是个暴发户,手边多的是现金、不动产,罗先生是个成天四处调资金、开支票的贸易商。在商场上,人人都知道李先生喜欢泡酒家、舞厅,于是,找了一个借口,罗先生特意安排了一次宴会,请李先生大驾光临,当然,地点选在某某大酒家。
酒过三巡,李先生已有几分醉意了,于是罗先生开始自吹自擂地胡侃自己的公司是如何有发展、有前途,末了还来一句“只是少了一点资金,如李先生能鼎力相助的话……”这时候,李先生身边的女秘书也张开樱桃小嘴,甜甜地说:“是呀!罗先生是青年才俊哟!谁不知道他是苦干实干的人?李董事长啊,500万对你不过是九牛一毛而已,提拔提拔后生嘛!”
迷汤一灌,李先生醺醺然,飘飘然,糊里糊涂地拿出500万。
酒这玩意既是好东西,又是坏东西,既可以为你营造一片光明,又可以把你毁于一旦,所以一定要注意分寸,既不要“势利”,也不要“贪杯”。
常言道,“自立而后立人”, “天助自助者”,可见我们立身处世,不能只靠别人,而任凭自己怠忽疏惰。不过社会是集体创造的,个人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如何与人维持良好的关系,使困难时能够安渡危机,这就靠平日所做的各种努力了。
登门拜访,叙旧迎新
有的人总怕麻烦,不愿打搅别人,一年半载也不会去朋友家做客,近的不走,远的就更不去了。但是,登门拜访老朋友,叙叙旧,说不定还能碰到新的朋友,收获肯定会很大!
关于拜访的好处很多:
在对方住处谈话比在公共场所气氛融洽,使双方都在一种无拘无束的情调里畅所欲言,并且比较容易接触到彼此的私生活,给大家的友谊发展做了更进一层的铺垫。如果能够常到对方住处去拜访,双方的关系会很快地密切起来。
到对方住处去拜访,可以有和他的家人接近的机会。如果我们同时也结识了他的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儿女,或是和他同住的亲戚朋友,那么,我们与对方的关系,就更和睦,更巩固了。如果我们对一个人真有好感,我们必定会对他的亲人和挚友同样产生兴趣的。
登门拜访容易对对方有较深刻的认识,因为对方所住的地方、对方的家人和对方家里的布置装饰等,都会使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对方、了解对方。譬如,对方家里有一架电子琴或高级音响,便可以知道他对音乐有兴趣。从对方所有唱碟的种类,又可以看出对方崇尚哪一种音乐,是古典音乐还是流行音乐,是中国音乐还是外国音乐。此外从对方墙上所挂的图画、相片以及他所有的书籍、报章杂志、小摆设、纪念品等,都可以增进对对方的认识。如果,对方向我们解说他的相册,那我们对他的过去也会得到更多的了解。
拜访朋友,会带来很多的好处,但是拜访一定要注意时间的合适性、距离的远近性、交谈的共同性、彼此的融洽性,等等。
1.要选择合适的拜访时间
最好是在工作时间内,应尽量避免占用对方的休息日、休假日或午休时间,如果没有急事,应绝对避免在清晨或夜间去拜访。拜访之前,最好以电话或通信方式与对方联系,约定一个共同的时间,使被访者有所准备,不要做“不速之客”。最好讲明此次拜访需占用对方多长时间,以便对方安排好自己的事情。凡是约定的时间要严格遵守,提前5分钟或准时到达,以免让对方等待。如果因特殊情况不能前往,应及时通知对方,轻易失约是极不礼貌的。
拜访对方的时间,最合适的时间多半是在假期的下午,平日的晚饭后;避免在对方吃晚饭的时间去找他;如果对方有午睡的习惯,也不要在午饭后去找他;当然,更不要在对方临睡的时候去找他,一般在晚上9点半以后已经不适宜去访问了。
一般人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过于重视自己的事情,如果得不到圆满的解决就无限制地纠缠下去。结果,耽误了别人的时间,扰乱了别人的生活秩序,使对方对你产生了不良的印象,这很容易破坏彼此刚建立起来的友谊。
2.开头的客套话少不得也多不得
一见面,肯定朋友间会说一些客套话,但是客套话一般只作为开场白,不宜过长,因为过于客气显然会让人痛苦。
开始会面时可说几句客气话,如果继续说个不停就不太妥当了。谈话的目的在于沟通双方的情感,在于增加双方的兴趣,而客气话则恰恰是挡在双方中间的墙,如果不把这堵墙搬走,人们只能隔着墙做极简单的敷衍应酬而已。
朋友初次见面略谈客套后,第二第三次的见面就应竭力少用那些“阁下”、“府上”等词,如果一直用下去,则真挚的友谊必然无法建立;客气话的“生产过剩”,必然损害轻松的气氛。
客气话是表示你的恭敬或感激,不是用来敷衍朋友的。
如果拜访对象是熟人、老朋友,客套话过于滥用,彼此保持过远的距离,就会使双方都感到别扭、不舒服,甚至还可能导致相互猜疑,产生误会。
拜访比自己级别高的人,或握有某种权势、或拥有某种优势的人,不宜靠得很近,至于拍拍打打之举更不可随便用。否则,对方就会认为你是与他套近乎,或者引起对方心理警惕,或者让对方瞧不起你,或者引起旁人的嫉妒等,都会影响拜访效果。
3.说一些平常的话
著名作家丁·马菲说过:“尽量不说意义深远及新奇的话语,而以身旁的琐事为话题作开端,是促进人际关系成功的钥匙。”
一味说一些令人不懂与吃惊的话,容易使人产生华而不实、锋芒毕露的感觉。受人支持与信赖的人,大多并不属于才情焕发、一鸣惊人的人。
尤其对一个初识者,最好不要刻意显出自己的显赫。宁可让对方认为你是个善良的普通人。因为一开始你就不能与他人处于共同基础上,对方很难对你产生好感。如果你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别人也会用同样的态度对待你。
4.尽量谈一些共同的话题
任何人都有这样一种心理特性,比如,同乡或同一公司的人往往不知不觉地因同伴意识、同族意识而亲密地联结在一起,同乡校友会的产生正是因此。
如果你想得到对方的好感,利用此种方法,找出与对方拥有的某种共同点,即使是初次见面,无形之中也会涌起亲近感。一旦缩短彼此心理的距离,双方很容易推心置腹。
5.投其所好,“诱敌深入”
任何人都有值得自鸣得意的事情,但是,再得意、再自傲的事情,如果没有他人的询问,自己说起来也无优越感。因此,你若能恰到好处地提出一些问题,定使对方欣喜,并敞开心扉畅所欲言,你与对方的关系也会亲密起来。
心理学家认为:人是这样一种动物,他们往往不满足自己的现状,然而又很难突破,因此只能各自持有一种幻想和期望,他们在人际交往中,非常希望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是正面的,比如胖人希望看起来瘦一些,老人愿意显得年轻些,急欲提拔的人期待实现的一天等。
所以去拜访别人的时候,一是要察言观色、投其所好,引导对方谈一些他得意的事情,并时时给予好的评价。
6.谈话也要有一些爱好
表现出自己关心对方,必然能赢得对方的好感。
卡耐基认为:在招待他人或是主动邀请他人见面时,事先应该多少搜集对方的资料。这不仅是一种礼貌,而且可以满足他人的要求,使他感受到你的关心和热忱。
记住对方说过的话,事后再提出来当话题,也是表示关心的做法之一,尤其是兴趣、嗜好、梦想等对对方来说,最重要、最有趣的事情。一旦提出来做话题,对方一定觉得开心。
7.拜访时的寒暄不能忽视
拜访对方时要多利用寒暄,它是人们之间、尤其陌生人见面时的必要桥梁,似乎是上天派来的隐身使者,能为人们搬走产生阻隔的山峦。寒暄,更为争分夺秒者赢得必要的准备时间、积极进攻或防守的力量,为拜访双方驱走冬日的严寒。由此可见,寒暄并不是使人“寒”,而是给人“暖”。
拜访时,我们还要注意9个禁忌:
第一,进门前要敲门或打招呼。冒昧地闯入房门会使主人措手不及,让主人觉得你没礼貌,缺乏教养。
第二,初次相见,要注重自己的仪表,不然会给别人不悦之感。若有必要,给老人或小孩带点小礼品,礼轻情义重。
第三,若带有小孩,应看好不要让孩子乱闹乱翻。若主人用瓜子糖果招待,应尽量注意房间卫生。
第四,做客要有时间观念,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不要东拉西扯,废话不断,否则会使主人没有耐性。切记:“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
第五,不要乱翻乱动主人的东西,甚至乱闯主人卧室,这样并非亲热之举,而是对主人不尊重,若触及人家隐私,岂不彼此都尴尬?
第六,若主人想留你吃饭,应考虑是否有必要,不可以就婉言谢绝;当和主人一起进餐时,应注意不要“太淑女”,也不应狼吞虎咽,旁若无人。
第七,做客既不要过于拘束,也不要轻浮高傲,落落大方才是做客应有的尺度。
第八,告别主人时,应对主人的款待表示感谢,如有长辈在家,应向长辈告辞。
第九,若主人送出大门要及时请他们留步。切忌在门口废话太多拖拖拉拉,使主人在门外站立过久。
礼尚往来
中国人素来崇尚友情,互相送礼更是友情交流的一种方式,这种礼尚往来,已经成为中国上下五千年的一个传统。
唐朝有个封疆大臣,他派一个叫缅伯高的人去给皇帝送礼,礼物是一只天鹅。这位老兄途经沔阳时想给天鹅洗个澡,哪知一不小心让天鹅给飞跑了。送给皇帝的“贡品”弄丢了,岂不该有杀头的罪过,吓得他号啕大哭,越哭越伤心;伤心之后,却想出了首打油诗:
将贡唐朝,
山高路遥,
沔阳湖失去天鹅,
倒地哭号号,
上复唐天子,
可饶缅伯高,
礼轻情义重,
千里送鹅毛。
据说,他后来真把鹅毛并这首打油诗送给了皇帝,皇帝不但没杀他,还拿美酒款待了这个马大哈。这便是“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的来历。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在复杂的社会里,要求得一席之地,就必须通晓人情世故,而要懂得人情世故,首先必须知“礼”。所以,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
知“礼”之后,即懂得进退之道、处世之略,使你在人生奋斗的旅途上减少严重的伤害,有利于你在创造美好前景时得到较多的帮助,所以说,礼虽不大,用途可大。
在礼节的范畴里,送礼就是最能表现人情的方式。逢年过节送给长辈、老师、上司一份礼物,恭贺他节日愉快,对方必定欣然接纳,并会在内心称赞你的有“礼”;朋友结婚、生子,备上一份礼,并附上祝贺之词,必给对方带来无比的感动,在感念你的体贴周到之余,彼此友谊也会因此增强。
由此可见,送礼虽然表面上是施,实际上却是爱。因为亲朋好友都接纳了你的情意,你在他们心目中已投下了“富有人情味”的印象,有人情味的人,必然受到人们的喜欢。
礼物是传达感情的桥梁。任何礼物都表示送礼人特有的心意:或感谢、或祝贺、或尊重、或爱慕、或爱、或友情。所以,我们选择的礼物必须能够表达自己的心意,并使受礼者觉得礼物非同寻常,备感珍贵,以达到增强情谊的目的。人情往来中,最好的礼品是那些根据对方兴趣爱好选择的、富有价值而耐人寻味的礼品。比如,我们为住院朋友送去一支康乃馨,定会使对方心情放松,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为远方的同窗寄一册母校的照片,定能唤起他对学生时代的美好回忆;给爱好文学的朋友送上一套名著,必然使其欣喜若狂、爱不释手……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在打造人脉王国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做个有“礼”之人,人不到礼到,结交新朋友,不忘老朋友。如此我们的人脉圈才会越来越坚固。
社交生活离不开“送礼”,也是表达感怀之意或关切之情最直接的方式。诗人黄庭坚说:“鹅毛千里赠,所重以其人。”可见礼不在大,心诚则灵。小小礼物表寸心,送给朋友的礼物更是如此。
朋友间的送礼,讲究的是礼尚往来,今天你送给我,我明天再送给你,所以,不论怎样的礼品,应来者不拒,真心收下。他来送礼,你执意不收,岂不叫人难堪?倘若你估计到送礼者别有图谋,推辞有困难,不能硬把礼品“推”出去,可将礼品暂时收下,然后找一个适当的借口,再回送相同价值的礼品。实在不能收受的礼物,除婉言拒绝外,还要有诚恳的道谢。而收受那些非常礼之中的大礼,在可能影响工作大局和令你无法坚持原则的情况下,宁可撕破脸面不收,也比日后落个受贿嫌疑强。这叫做“君子爱礼,收之有道”。
“鸿雁传书”
“千山阻隔,鸿雁传情”,千百年来,信函就一直是人类交流信息和感情的一种工具。
通信,是人际交往中迄今为止最古老、最实用的一种沟通方式,在日常生活里,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之间都可以利用书信来传递信息,互通情报,交流思想,表达情感。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科技的进步,已涌现出了多种多样的新型通联方式,除了电话、电报之外,还有图文电视、可视电话、语音信箱、电子邮件等。与它们相比,书信可谓既没有速度,又原始。尽管如此,万万不能认为在当前的人际交往中,信函已经可有可无,甚至即将退出历史的舞台。
就目前而言,在传递信息、互通情报、交流思想、表达情感诸方面,书信所发挥的某些特殊作用,还是其他新兴的通联方式所难以代替的。
举例来讲,与电话、语音信箱相比,书信尽管时效性较差,但却具有可读性与易藏性,既可以反复阅读,细心体会,又便于收藏纪念;通过书信,还可以委婉地表达一些口头上不能言语的意思,进行提醒暗示。
与电报、电子邮件相比,虽然通信速度太慢,然而费用也因此很低。更重要的是,由于它是发信人亲笔书写,所以可使收信人“见字如面”,顿生亲切之感。
对现代人来说,在人际交往中适当地巧用书信,并不意味着自己落伍、守旧。与此恰恰相反,掌握必要的通信技巧,并且在人际交往中尽可能地利用书信与他人保持联络,依旧是人人要做的必行之事。
有的人埋怨自己身边知己太少,其实普通人只要有心也能知友满天下。寄信问候旅途中所邂逅之人,或者写信联络远调他方的同事以及学生时代的同窗好友等,这么一来即可不受时空限制拓展个人人际关系。总而言之,要和萍水相逢的人结缘的话,须以某种形式主动发出信息才行,这点很重要,通信是较好的方式,比通几次电话更具有亲近感。
卡耐基建议:除了公司研究会和关键人物的介绍之外,另一种培养人际关系的方法就是书写慕名信函,当然其间多少需要一些勇气。
包括所谓“关键人物”在内,社会上存在着许许多多成功人士、风趣之人。因此,不妨平日就从报章杂志、电视广播当中选取理想中人,伺机主动发出慕名信函。
一般而言,默默无闻的平民百姓即使写信给活跃于媒体的大众明星,那也仅是单纯的慕名信函,而非对等的互通信息。此人收到的类似信函想必为数众多,而你所寄发的也不过是其中之一。再者对于事业忙碌的当事人来说,书写慕名信函或许是一种难以消受的思想困扰吧!
既然如此,为何还要建议寄发慕名信函呢?那是因为万一你的来信感动其人之心,或万一他有来信必回的习惯。
不管怎么说,一旦不肯主动发出任何信函,绝对无法创造双方互通信息的契机。
因此姑且一试有必要,尤其当对方是位名人时更需试试。这种情形之下,如果你没什么特殊之处的话,想要期待对方回信或许希望渺茫,但也不能放过任何一丝希望。
写信如同做文章,也有一定的文法可循,譬如言简意赅、意思明白、礼貌待人等。
1.礼貌待人
写信人在写信时,要像真正面对收信人一样,以必要的礼貌,去向对方表达自己的恭敬之意。其中的一个重要做法,就是要尽量多使用谦词与敬语。
例如,在信文前段称呼收信人时,可使用诸如“尊敬的”、“敬爱的”一类的称词。对对方的问候必不可少,对对方亲友亦应以礼致意。在信文后段,还应使用规范的祝福语,等等。
2.言简意赅
写信如同作文一样,同样讲究言语简洁明快,适可而止。在一般情况下,写信应当“有事言事,言罢即止”,切勿洋洋洒洒、无休无止、空耗笔墨。
当然应当避免为使书信简洁而矫枉过正,走另一个极端,过分地惜墨如金,而使书信通篇枯燥无味。比方说,像“爸:没钱,快寄!”这样一封某大学生写给其父的电报式家书,连起码的人情味都没有,便是简洁过头了。
3.明白清楚
书写信函时,必须使之清晰可辨。要做到这一点,需注意以下四条:
(1)字迹应当清清楚楚,切勿潦潦草草,信手涂鸦。
(2)要选择耐折、耐磨、吸墨、不残、不破的信笺、信封,切勿不加选择,随意滥用。
(3)要选用字迹清楚的笔具与墨水。在任何时候,都不要用铅笔、圆珠笔、水彩笔写信,红色、紫色、绿色、纯蓝等色彩的墨水也最好别用。
(4)这是至关重要的一条。在书信里叙事表意时,要层次清、条理明、有条有理,切勿天马行空、云山雾罩,令人疑惑丛生,雾里看花。
前面提到的都是写信,但是当你收到信的时候,也要回信,这是对人起码的尊重。
信函有来有往。我们重视写信给人,也应重视回别人的信。
回信必须及时。晚回信也就没多大意义了。对方寄信给你,希望你有所回应,但你却迟迟不回,那封信有如石沉大海。即使你后来回信了,但为时已晚。
对于他人的来信,不仅要及时给予回复,而且在回信之中,还应当善解人意地对对方来信中需要回应的问题,一一作答。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他人来信之中提及的问题,如有可能,应当热心在复信中给予答复。对于确需延后回答或不能解答的问题,在复信时要说明具体理由,或者是将延后回答所需要的大致时间,及时通知于对方。不要避而不谈,或是含糊作答。
对于他人在来信之中求助于自己的问题,能够出手相助,最好竭尽所能。由于种种原因,难于相助于人的话,亦应及时复信,并在信中声明具体处境,向对方致歉,或请求对方予以体谅。
另外,信有以下几种类型:
1.感谢信
感谢信专用于答谢收信人曾经给予的帮助或支持等,可以寄送,也可写在大红纸上张贴在被感谢人所在单位,感谢信有时可不写抬头、启词、过渡词等。
2.慰问信
慰问信多用于节庆之日或特殊背景下,向有关人员或有关单位表示安慰、问候、鼓励及关怀。
慰问信往往又是对被慰问对象精神的一种赞美。所以可以公开登载于传媒或张贴于布告栏中,而单位内部的某些慰问信,还可直接寄到被慰问者家中。
3.致意信
致意信是典型的礼仪文书,应用范围极广,祝贺、感谢、慰问、邀请等融为一体,表示一种真挚的情意。
4.贺信
贺信可用于对各种重大事件的成功庆祝、对重要会议的召开庆祝、对纪念日的庆祝以及企事业单位、重要人士的各种庆祝事宜。
贺信有长有短,一般在对某些纪念日的贺信中可加述这个纪念日的某些历史和意义,篇幅因此也可稍长。
5.拒绝信
因公务繁忙、学习等事项,不能进行或继续致信,此类书信中,态度既要明确,又要婉转。在写明拒绝理由时,尽量从写信人方面找原因,需要说明情况时,可用“我们很遗憾地看到”说法。
6.致歉信
交往中稍有忽略,就会酿成不良后果甚至恶劣影响,这时除了立即解决问题外,也常需要向对方去函致歉,有时还需要在公开传媒上致歉。写作关键在于真诚。
既致歉意,可见已有不愉快的事发生,所以这类文书更重礼仪,以礼仪来消除已有的矛盾,缓冲那份紧张。同时,要真诚,一片真情才能取得对方原谅。
7.致哀信
给逝者的家属致信,表达哀思,这种致哀信往往不同于唁电的简单,而侧重于追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