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学点历史智慧大全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篇 以术驭政,以德待民的智慧

概论

为政以德、以德待民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执政理念,也是中国智慧的精髓。数千年来,虽然很多统治者并不这样做,但极少有统治者敢公开反对这一思想。

那么,德是什么呢?在甲骨文中,“德”字的左边是“彳”,右边是一只眼睛加一条垂直线,意思是目光直射,正道直行,就是德;在金文中,“目”下加“心”,意思是说目正、心正才是德;在小篆中,右上改为“直”,意谓直心为德。

以德治世的思想传统起源极早,但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德政”思想的,应该是孔子。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意思是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在这里,孔子强调了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可以说,到春秋时期,为政以德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各个不同的政治派别和学术派别也深受其影响。“德”作为一种政治观念和原则,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化命题。孔子就是这一思想的突出代表。孔子的思想为后来的孟子、荀子所继承和发挥,在《大学》、《中庸》等经典著作中进行了理论升华,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系统的治国方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部分。这种思想,不仅在历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即使在今天也仍然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爱人是孔子为政思想的核心,因此,如何看待君民关系就成了对待民众的第一层面问题。子贡曾问政于孔子,“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孔子认为,如果在兵、食、礼三项中不得不去掉一项,那么当然是先去掉军备;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项,孔子认为是去掉粮食。孔子认为,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不能取信于民,那么国家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据。后来的孟子也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意思是说:“百姓最重要,土神谷神次要,君主较轻。因此,得到众百姓之心的做天子,得到天子之心的做诸侯,得到诸侯之心的做大夫。诸侯危害社稷国家,就另外改立。牺牲已经长成,祭物已经洁净,能按时祭祀,但仍发生旱灾涝灾,就另立土神谷神。”孔子不仅把百姓的重要性放在军队之上,甚至也放在了粮食之上,可见儒家是多么重视“民贵君轻”的思想。

然而,儒家并非只会讲原则性的高头讲章,也有具体的办法,如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孔子本人其实还是个实实在在的政治实践家,孔子的从政实践充分证明了孔子的政治才干。本章谈的就是如何治国,且把治国分为四个层次:一、道千乘之国是讲以仁德的思想作为指导,这是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是治国的根本。二、敬事而信说的是治国的态度。敬,在这里极为重要,含有兢兢业业、专一、谨慎、虔诚的意思,说的是治国者个人的修养和态度。“敬”字本来是对待鬼神的态度,后来在“天人合一”思维方式的作用下,也转化为对待人事的态度。治国者只有做到敬,才有可能治理好国家。三、节用而爱人指的是治国的具体方法。节约开支,爱护国君、士大夫。其实,既要节约开支,又要“爱”国君、士大夫,是很难两全的。而节约开支本身就爱民(一般人)的表现。四、使民以时就是让百姓按照农时作息,不要用过分的兵役、徭役役使百姓。这是一个完整的逻辑链条。从理论到实践,从思想到行动,一以贯之。

这叫以仁治国。当然,历史发展了,治国的内容变了,但治国的精神不会完全过时。

不仅如此,儒家还讲“德主刑辅”。“为政以德”思想并不排斥以刑法,当然,刑法本身必须符合“仁”的原则和“礼”的规范要求,“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就是说,单靠法律禁令来约束百姓,百姓只会为避免犯罪受罪而被迫遵守法令,并没有犯罪的羞耻感;但若用道德教化来引导百姓,用礼制来约束百姓的行为,百姓就会有了羞耻之心,就会自觉地走上正道。

这里的“以术驭政”讲的其实就是“德主刑辅”的思想。

应该说,这是中国治国、治民、治人思想的基础与核心,也是中国智慧的基础与核心。